第86章 作死的人生無需解釋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修真) 作者:撲碩迷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八十八章作死的人生無需解釋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之路
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漢族勞動人民從長期的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勞動實踐中,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的技術,給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了極其光輝的貢獻,這是中國的光榮,也是中國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湖州是絲綢一直被遺忘的真正的故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製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占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係,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湖州絲綢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曆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它的發現使湖州絲綢的曆史前推4700年,成為世界絲綢最老的壽星。它的發現同時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約公元前2550年)發明養蠶的神話傳說。現這些絹片已成為浙江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湖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裏”等地名。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自遠古以來,盛名不衰。湖州絲綢以其精美絕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曆了艱難的曲折。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曆史之路,對於振興中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鬱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綠”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綠葉疊翠的景觀,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春秋戰國至南北朝,湖州絲綢就已出口十多個國家。
至唐朝,湖州絲綢進入鼎盛,被列為朝廷貢品。唐朝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在湖州,現如今湖州還保留著駱駝橋等地名,因西域的商人販賣絲綢都是用駱駝來托運的,而附近的蘇杭等地卻不存在此類地名。
宋元時期,桑樹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經十分流行,湖桑葉質肥美,成為最優良的桑樹品種,而采用嫁接技術繁殖桑樹,則能夠保存桑樹的優良性狀,這種先進的育桑技術,也使江南的絲繭產量和質量大為提高。
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湖州,在遊曆中寫道:“這裏居民溫文爾雅,衣綾羅綢緞,恃工商為活。”可見湖州絲綢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吳蠶指湖州蠶絲(湖州又名吳興)。而蘇州和成都當年則以蘇錦和蜀錦聞名。
至明代,湖州周邊一帶,包括蘇錫杭加等地,鄉民兼營紡織,產綿、綢、絹、絲,統稱”湖縐”;
至清朝,山西晉商就以經營湖州絲綢發家,喬家大院裏就有喬致庸當年到湖州購買絲綢的故事。
清時,湖州府下屬菱湖一鎮的絲產量能抵杭州、嘉興、蘇州三府的產量
清鹹豐元年(1851),1851年,英國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萬國工業博覽會,廣東商人徐榮村寄送的12包產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輯裏村的“榮記湖絲”,一舉獲得維多利亞女王親自頒發的金銀大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1910年,湖州絲綢參加南洋勸業會獲超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獲獎,1929年,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獲特等獎。當時西洋貴族均以穿湖州絲綢為榮,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絲長裙。清朝皇帝的龍袍也均以湖州絲綢織造。
湖州絲綢“冠於全國,聞名天下”,“湖絲”一度成為絲綢的代名詞,而湖絲中以南潯鎮輯裏村命名的“輯裏湖絲”更是世界絲綢史中的最傑出者。明清時期皇帝的龍袍就是指定用“輯裏絲”織造。19世紀初,從上海碼頭出口的絲綢全部冠以“輯裏絲”之名。
如今杭州絲綢市場裏最好的絲綢均為湖州批發而來
3絲綢之府
編輯
蘇州市
蘇州唯亭鎮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和骨針 ,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紡絲的技術。蘇州在上古時期屬九州中的揚州,夏禹時就有絲織品土貢“織貝”一類的彩色錦帛。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紮到中原各國觀禮時,曾將吳國所產的縞帶贈給鄭相國子產。據《史記》載: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因爭奪邊界桑田,曾發生大規模的“爭桑之戰”,說明蠶桑之利在當時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吳國都城就在蘇州,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複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南北朝時,有日本使者求吳織、縫織女工歸,《日本書紀》亦有相應的史實記載。
隋唐時,蘇州屬江南東道,絲綢貢品數量最多,土貢有絲葛、絲綿、八蠶絲、緋綾。韓愈曾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鬆、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吳蠶指湖州蠶絲(湖州又名吳興),當時以形容長江流域蠶桑紡織業的發達。
兩宋時期,據《宋史紀事本末》:“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貫置局於蘇杭。”蘇州、杭州、成都為當時聞名全國的三大織錦院。蘇州的宋錦最為著名,又稱蘇錦。緙絲名家沈子蕃、吳子潤亦出於蘇州。《吳門表隱》記載:元豐初(1078年)城內祥符寺巷即建有機聖廟(又名軒轅宮),還有新羅巷、孫織紗巷(今古市巷裝駕橋巷之間及嘉餘坊)等生產紗羅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別出土了五代北宋時期的刺繡、絲織經袱和經卷絲織縹頭。
除了由政府投資的蘇州絲綢博物館之外,位於蘇州千年古街山塘街上,還有一個由民營企業蘇州瑞富祥絲綢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4000多平米的絲綢文化藝術館。
杭州市
杭州舊稱錢唐(餘杭縣錢塘村),宋代以前屬吳興郡(湖州),有“絲綢之府”之稱。
說起杭州絲綢,要先從一個書法家說起。書法家名叫褚遂良,因為唐高宗封他為河南郡公,所以世稱褚河南。不過他的祖先確實也在河南,但後來從河南遷到了杭州(錢塘),所以便成了錢塘人。褚遂良的父親叫褚亮,是陳後主(浙江湖州市長興縣人)的尚書殿中侍郎,後來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後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過因為反對武則天掌朝,最後被貶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裏。
當時褚家後代都被流放到了邊遠地區,直到武則天死才給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孫褚載,從其先家揚州遷到了杭州,那已經是晚唐了,公元897年,褚載進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傳說,就是褚載從揚州遷到杭州的時候,他把揚州的先進絲綢技術帶來了,從此杭州絲綢業才得以長足進步。因此,杭州絲綢行業的人,把褚載當作他們的祖師爺來敬。
相傳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區的新華路北段,這個地方舊時稱忠清巷,自唐宋以來,一直就是杭州絲綢業的中心區域之一。宋代,絲綢業的人已奉褚載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觀成堂。到了清代,還樹了碑文說:昔褚河南之孫載者,歸自廣陵,得機杼之法,而綢業以張。杭州絲織業的聖地在東園巷的機神廟,那裏有一塊碑,也專門記載了這件事情。
絲綢(5張)
滿清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莊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1928年,浙江省建設廳提出動議,擬舉辦西湖博覽會,得到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浙江湖州人)的支持。並專門設立了絲綢館,1929年6月6日下午2時,西湖博覽會舉行了盛大開幕儀式。參加典禮的有國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山西太穀人)、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朱家驊(浙江湖州人)、中央委員林森(福建閩侯縣人)、中央委員褚民誼(浙江湖州人)、行政院代表蔣夢麟(浙江寧波人)、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浙江紹興人)、浙江省主席張靜江(浙江湖州人)和各部、各省、市代表、來賓共計數百人,觀眾達10萬餘人。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在浙言商,首推絲綢"。
杭州是國家命名的“六大綢都”之一,杭州市餘杭區是國家確定的“絲綢織造基地”,杭州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全國絲綢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這些充分證明了杭州具有發展絲綢產業的獨到優勢。項目為“中國紡織麵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杭州作為發布地最能體現行業的代表性。
如今杭州常年生產綢、緞、棉、紡、縐、綾、羅等十四個大類,二百多個品種,二千餘個花色,圖景新穎,富麗華貴,花卉層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許多產品榮獲國家部優或省級優質產品獎,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充
四川南充市全國四大蠶桑生產基地和絲綢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南充絲綢具有3000多年悠久曆史。 南充是西部地區唯一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綢都”稱號的城市,該市位於四川東北部,是川東北經濟、商貿、金融、科教、文化、信息中心,是全國四大蠶繭絲綢生產基地之一,南充綢緞生產銷售量、絲綢製成品銷售量、絲綢出口創匯為西部地區第一名。全市已具有桑、蠶、種、繭、絲、綢、絹和印染、針織、服裝、絲毯、絲綢床上用品、蜀繪絲綢工藝品、絲織機械、絲綢科研、教學以及內外銷售等門類齊全的生產體係,是西南地區最具規模、最配套的繭絲綢產區。 2009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首個由政府傾力打造的絲綢館——四川南充絲綢館,花落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中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中絲園”),並正式對外營業。
四大絲綢之都
盛澤、杭州、蘇州、湖州並稱中國四大絲綢之都。
作者有話要說:防盜君打頭陣,正文君稍候就到~
哈哈哈哈哈……臣妾真的做到了,臣妾真的做到了~~這個是答應愛醬的加更~千萬不要說朕食言呦~愛妃們~
明天就放假了~真不容易~用瑄的話來說就是:“撒花撒花撒花~”
好了不惡搞了~因為最近要開新文了,所以分身乏術之下可能會無法滿足各位看小劇場的*了,不過如果人家會努力吧文章變得精彩紛呈(又粗又長)來回報大家的~當然,如果朕又有了什麽有(yin)趣(dang)的想法的話,依舊會開番外篇滿足各位的~
最多三章!真的最多三章就會開新卷了!在此之前,我把一些伏筆羅列出來,看看各位有沒有腦袋好用,並且已經猜出了我的意圖了的。
1、嫚兒,沒錯,就是那個朱果樹精,她的存在究竟是做什麽的呢?憑借作者我的尿性,自然不會隻是讓她說一些上古秘聞,順便送個秘密功法這麽簡單嘍~她的存在還有很多意義呢。
2、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個神秘人了,一個是猥瑣道人、神秘魔修、跟林晨初長得極像的神秘人物……他們之間究竟是什麽關係呢~
3、鍾磐寂和林晨初雖然還是好基友,但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曖昧呀……比如說會發燙的淚痣和小腿痛是怎麽回事呢~你們一定不會猜到的~
4、小鳥同學的身世真的就是目前大家以為的麽?你太天真了……
5、大喵同誌的手鐲隻是為了好看麽?才不是呢!
其實還有好多呢~先不說了~大家麽麽噠~
昨天是小年,大夥吃糖了沒?注意不要把牙齒粘掉了呦~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之路
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漢族勞動人民從長期的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勞動實踐中,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的技術,給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了極其光輝的貢獻,這是中國的光榮,也是中國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湖州是絲綢一直被遺忘的真正的故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製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占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係,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湖州絲綢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曆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它的發現使湖州絲綢的曆史前推4700年,成為世界絲綢最老的壽星。它的發現同時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約公元前2550年)發明養蠶的神話傳說。現這些絹片已成為浙江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湖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裏”等地名。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自遠古以來,盛名不衰。湖州絲綢以其精美絕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曆了艱難的曲折。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曆史之路,對於振興中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鬱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綠”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綠葉疊翠的景觀,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春秋戰國至南北朝,湖州絲綢就已出口十多個國家。
至唐朝,湖州絲綢進入鼎盛,被列為朝廷貢品。唐朝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在湖州,現如今湖州還保留著駱駝橋等地名,因西域的商人販賣絲綢都是用駱駝來托運的,而附近的蘇杭等地卻不存在此類地名。
宋元時期,桑樹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經十分流行,湖桑葉質肥美,成為最優良的桑樹品種,而采用嫁接技術繁殖桑樹,則能夠保存桑樹的優良性狀,這種先進的育桑技術,也使江南的絲繭產量和質量大為提高。
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湖州,在遊曆中寫道:“這裏居民溫文爾雅,衣綾羅綢緞,恃工商為活。”可見湖州絲綢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吳蠶指湖州蠶絲(湖州又名吳興)。而蘇州和成都當年則以蘇錦和蜀錦聞名。
至明代,湖州周邊一帶,包括蘇錫杭加等地,鄉民兼營紡織,產綿、綢、絹、絲,統稱”湖縐”;
至清朝,山西晉商就以經營湖州絲綢發家,喬家大院裏就有喬致庸當年到湖州購買絲綢的故事。
清時,湖州府下屬菱湖一鎮的絲產量能抵杭州、嘉興、蘇州三府的產量
清鹹豐元年(1851),1851年,英國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萬國工業博覽會,廣東商人徐榮村寄送的12包產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輯裏村的“榮記湖絲”,一舉獲得維多利亞女王親自頒發的金銀大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1910年,湖州絲綢參加南洋勸業會獲超等獎;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獲獎,1929年,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獲特等獎。當時西洋貴族均以穿湖州絲綢為榮,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絲長裙。清朝皇帝的龍袍也均以湖州絲綢織造。
湖州絲綢“冠於全國,聞名天下”,“湖絲”一度成為絲綢的代名詞,而湖絲中以南潯鎮輯裏村命名的“輯裏湖絲”更是世界絲綢史中的最傑出者。明清時期皇帝的龍袍就是指定用“輯裏絲”織造。19世紀初,從上海碼頭出口的絲綢全部冠以“輯裏絲”之名。
如今杭州絲綢市場裏最好的絲綢均為湖州批發而來
3絲綢之府
編輯
蘇州市
蘇州唯亭鎮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和骨針 ,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紡絲的技術。蘇州在上古時期屬九州中的揚州,夏禹時就有絲織品土貢“織貝”一類的彩色錦帛。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紮到中原各國觀禮時,曾將吳國所產的縞帶贈給鄭相國子產。據《史記》載: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因爭奪邊界桑田,曾發生大規模的“爭桑之戰”,說明蠶桑之利在當時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吳國都城就在蘇州,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複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南北朝時,有日本使者求吳織、縫織女工歸,《日本書紀》亦有相應的史實記載。
隋唐時,蘇州屬江南東道,絲綢貢品數量最多,土貢有絲葛、絲綿、八蠶絲、緋綾。韓愈曾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千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鬆、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當時有“蜀桑萬畝,吳蠶萬機”的說法,吳蠶指湖州蠶絲(湖州又名吳興),當時以形容長江流域蠶桑紡織業的發達。
兩宋時期,據《宋史紀事本末》:“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貫置局於蘇杭。”蘇州、杭州、成都為當時聞名全國的三大織錦院。蘇州的宋錦最為著名,又稱蘇錦。緙絲名家沈子蕃、吳子潤亦出於蘇州。《吳門表隱》記載:元豐初(1078年)城內祥符寺巷即建有機聖廟(又名軒轅宮),還有新羅巷、孫織紗巷(今古市巷裝駕橋巷之間及嘉餘坊)等生產紗羅的地方。虎丘塔和瑞光塔分別出土了五代北宋時期的刺繡、絲織經袱和經卷絲織縹頭。
除了由政府投資的蘇州絲綢博物館之外,位於蘇州千年古街山塘街上,還有一個由民營企業蘇州瑞富祥絲綢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4000多平米的絲綢文化藝術館。
杭州市
杭州舊稱錢唐(餘杭縣錢塘村),宋代以前屬吳興郡(湖州),有“絲綢之府”之稱。
說起杭州絲綢,要先從一個書法家說起。書法家名叫褚遂良,因為唐高宗封他為河南郡公,所以世稱褚河南。不過他的祖先確實也在河南,但後來從河南遷到了杭州(錢塘),所以便成了錢塘人。褚遂良的父親叫褚亮,是陳後主(浙江湖州市長興縣人)的尚書殿中侍郎,後來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後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過因為反對武則天掌朝,最後被貶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裏。
當時褚家後代都被流放到了邊遠地區,直到武則天死才給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孫褚載,從其先家揚州遷到了杭州,那已經是晚唐了,公元897年,褚載進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傳說,就是褚載從揚州遷到杭州的時候,他把揚州的先進絲綢技術帶來了,從此杭州絲綢業才得以長足進步。因此,杭州絲綢行業的人,把褚載當作他們的祖師爺來敬。
相傳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區的新華路北段,這個地方舊時稱忠清巷,自唐宋以來,一直就是杭州絲綢業的中心區域之一。宋代,絲綢業的人已奉褚載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觀成堂。到了清代,還樹了碑文說:昔褚河南之孫載者,歸自廣陵,得機杼之法,而綢業以張。杭州絲織業的聖地在東園巷的機神廟,那裏有一塊碑,也專門記載了這件事情。
絲綢(5張)
滿清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莊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1928年,浙江省建設廳提出動議,擬舉辦西湖博覽會,得到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浙江湖州人)的支持。並專門設立了絲綢館,1929年6月6日下午2時,西湖博覽會舉行了盛大開幕儀式。參加典禮的有國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山西太穀人)、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朱家驊(浙江湖州人)、中央委員林森(福建閩侯縣人)、中央委員褚民誼(浙江湖州人)、行政院代表蔣夢麟(浙江寧波人)、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浙江紹興人)、浙江省主席張靜江(浙江湖州人)和各部、各省、市代表、來賓共計數百人,觀眾達10萬餘人。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在浙言商,首推絲綢"。
杭州是國家命名的“六大綢都”之一,杭州市餘杭區是國家確定的“絲綢織造基地”,杭州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全國絲綢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這些充分證明了杭州具有發展絲綢產業的獨到優勢。項目為“中國紡織麵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杭州作為發布地最能體現行業的代表性。
如今杭州常年生產綢、緞、棉、紡、縐、綾、羅等十四個大類,二百多個品種,二千餘個花色,圖景新穎,富麗華貴,花卉層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許多產品榮獲國家部優或省級優質產品獎,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充
四川南充市全國四大蠶桑生產基地和絲綢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南充絲綢具有3000多年悠久曆史。 南充是西部地區唯一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綢都”稱號的城市,該市位於四川東北部,是川東北經濟、商貿、金融、科教、文化、信息中心,是全國四大蠶繭絲綢生產基地之一,南充綢緞生產銷售量、絲綢製成品銷售量、絲綢出口創匯為西部地區第一名。全市已具有桑、蠶、種、繭、絲、綢、絹和印染、針織、服裝、絲毯、絲綢床上用品、蜀繪絲綢工藝品、絲織機械、絲綢科研、教學以及內外銷售等門類齊全的生產體係,是西南地區最具規模、最配套的繭絲綢產區。 2009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首個由政府傾力打造的絲綢館——四川南充絲綢館,花落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中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中絲園”),並正式對外營業。
四大絲綢之都
盛澤、杭州、蘇州、湖州並稱中國四大絲綢之都。
作者有話要說:防盜君打頭陣,正文君稍候就到~
哈哈哈哈哈……臣妾真的做到了,臣妾真的做到了~~這個是答應愛醬的加更~千萬不要說朕食言呦~愛妃們~
明天就放假了~真不容易~用瑄的話來說就是:“撒花撒花撒花~”
好了不惡搞了~因為最近要開新文了,所以分身乏術之下可能會無法滿足各位看小劇場的*了,不過如果人家會努力吧文章變得精彩紛呈(又粗又長)來回報大家的~當然,如果朕又有了什麽有(yin)趣(dang)的想法的話,依舊會開番外篇滿足各位的~
最多三章!真的最多三章就會開新卷了!在此之前,我把一些伏筆羅列出來,看看各位有沒有腦袋好用,並且已經猜出了我的意圖了的。
1、嫚兒,沒錯,就是那個朱果樹精,她的存在究竟是做什麽的呢?憑借作者我的尿性,自然不會隻是讓她說一些上古秘聞,順便送個秘密功法這麽簡單嘍~她的存在還有很多意義呢。
2、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個神秘人了,一個是猥瑣道人、神秘魔修、跟林晨初長得極像的神秘人物……他們之間究竟是什麽關係呢~
3、鍾磐寂和林晨初雖然還是好基友,但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曖昧呀……比如說會發燙的淚痣和小腿痛是怎麽回事呢~你們一定不會猜到的~
4、小鳥同學的身世真的就是目前大家以為的麽?你太天真了……
5、大喵同誌的手鐲隻是為了好看麽?才不是呢!
其實還有好多呢~先不說了~大家麽麽噠~
昨天是小年,大夥吃糖了沒?注意不要把牙齒粘掉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