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揭秘往事
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修真) 作者:撲碩迷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九十五章揭秘往事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兩點。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於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並認為隻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裏眾先知所預言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
在《使徒行傳》中記載初代教會階段,因應許多歸鄉猶僑不再回僑居
耶穌基督
地,卻留在耶路撒冷城聚集聽道生活,故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宗教組織。猶太人視耶穌為外道,教會為離經叛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認為基督教隻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並不如何逼迫教會,直到尼羅皇帝(公元54年-68年)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公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政府的正式大規模全國迫害逼害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實時被接納為弟兄,剛開始迫害基督徒也隻是局部性。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2世紀、3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君士坦丁) ,羅馬帝國終於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會開始將耶穌複活的一天成為後世的複活節,又定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耶穌出生的具體日期已不可考,隻能將原本的阿波羅神的生日改為耶穌聖誕日)。米蘭敕令(君士坦丁)是由當時的羅馬皇帝頒布的,因此基督徒將此政績視為基督教的勝利。
中世紀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之後,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蘭克人,亦開始皈依基督教。由於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羅馬人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於是教會便成了中世紀時期西歐的唯一學術權威;因為當時幾乎隻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讀書識字,所有的學者都是教會人士。正因如此,西歐便開始進入基督教盛行的時代。
基督教大分裂
天主教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為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兩個帝國,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公元1054年,巨大的分歧最終導致東羅馬帝國教會由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立東正教。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奧斯定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由天主教分離出去成立新教。
東正教誕生
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正式分裂。由於事件具體起因多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烏相關 ,故又稱阿卡西烏分裂 。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麵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教義方麵的分歧,終於在1054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東西教會分裂
自此,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天主教的教首是羅馬的教皇,俄羅斯東正教的教首則是莫斯科的東正教最高主教。除此以外,還存在一些其他獨立的的東正教派別,比如希臘、亞美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分支。
1096年-1291年,天主教為奪回被穆斯林占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新教誕生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教派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
基督教大合一(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上教宗特別指出:“如果天主教會應該為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東正教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
過去教會的分裂承擔責任,那麽天主教會將會謙遜地呼求天主的寬恕。如果天主教會曾經開罪過其他非天主教的弟兄,那麽天主教會也會求他們寬恕。另一方麵,天主教會也會誠心地寬恕所有開罪過天主教的人。”
1965年12月7日那天,天主教和東正教彼此廢除了加給對方的絕罰,在羅馬和東方的法納耳(phanar),雙方同時宣讀了相互寬恕書,取消了1054年兩教會對對方判處的絕罰,使基督教東西兩教會合一的希望放出光芒。大會草案指出:“天主教本身也需要認錯和悔改,並重視分離弟兄所擁有的真理、成聖方式和福音價值。”會議的目標就是:“革新教會和渴望與分離弟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新教聖公會大主教威廉斯
兄們的合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教會草案》中清楚說明:“基督是天主與人類間唯一的中保,聖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隸屬於基督。”
1999年10月31日,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就“因信稱義”問題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6],聲明指出:人的得救和成義,除了來自上帝白白恩賜的聖寵外,也需要人本身的努力來配合上帝所賜的得救聖寵。雙方在聯合聲明的“成義”教理上取得基本共識,撇除譴責。結束了雙方近五百年來的爭執。
2006年7月23日,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新教(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il)及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新教(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也接納了該份聲明。[6]
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舉行了傳統性的大公接見活動,會見了前來羅馬慶祝聖亨裏克節日的新教(路德宗)教會代表團。這項會晤是在第101屆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的開端舉行的。
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師及其代表團。
2教義
編輯
基本教義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為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亞而降生;他曾行過很多神跡,讓瞎子複明,跛子行走,死人複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複活,顯現於諸位門徒,複活第40天後升天;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徒出賣並受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基督教三大教派均承認,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
三位一體
基督教的教義之一就是三位一體。上帝被當作是創造了世界的永恒聖父,解救了世界的聖子,以及幫助了人類的聖靈。三位一體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它並不意味著
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三個不同的神,聖父、聖子、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卻是三個不同的位格。
上帝(神)(deus):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格、一本體,簡稱三位一體。 人們理解上帝隻能根據上帝的有形的形象來感知上帝,實際上還要透過上帝的形象感受宇宙萬有。
原罪
創造(genesis):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sin):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法語:expiation、英語:atonement):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裏複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法語immortalité、英語immortality):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或許會有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拯救
上帝的獨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架受死替人贖罪,背負人離棄上帝的罪,使人與上帝重新修和。
啟示
上帝本身、上帝的意誌和上帝的話語自我顯示並在人間的傳播。啟示是上帝的恩賜。基督徒根據啟示認識上帝和信仰上帝。
(一)《舊約》中的“摩西十誡”
(二)基督教的倫理:
a.「不可殺人」---尊重人的生命(馬太福音 5:21-26)
b.「不可□」---脫離□來的敗壞,走向聖潔,敬畏聖潔、公義的神(馬太福音 5:27-30)
c.「若非□,不可離婚」---上帝所設立的婚姻,二人成為一體(馬太福音 5:31-32)
d.「不可起誓」---敬畏上帝,尊重真理(馬太福音 5:33-37)
e.「不可報複」---放下自我,學會饒恕;寬恕一切願意悔改的人,伸冤在神(馬太福音 5:38-42)
f.「愛仇敵」---愛神,愛人如己,但不縱容犯罪(馬太福音 5:43-48)
(三)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愛,原則是愛神與愛人的統一。
“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3十誡
編輯
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主。(3節)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麽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為我上帝—你的主是忌邪的主。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4-6節)第三誡不可妄稱上帝—你主的名;因為妄稱上帝名的,上帝必不以他為無罪。(7節)第四誡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上帝—你主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仆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上帝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上帝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8-11節)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上帝—你主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12節)第六誡不可殺人。(13節)第七誡不可□。(14節)第八誡不可偷盜。(15節)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6節)第十誡不可貪鄰居的房屋;也不可貪鄰居的妻子、仆婢、牛驢,和他一切所有的。(17節)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兩點。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於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並認為隻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裏眾先知所預言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
在《使徒行傳》中記載初代教會階段,因應許多歸鄉猶僑不再回僑居
耶穌基督
地,卻留在耶路撒冷城聚集聽道生活,故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宗教組織。猶太人視耶穌為外道,教會為離經叛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認為基督教隻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並不如何逼迫教會,直到尼羅皇帝(公元54年-68年)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公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政府的正式大規模全國迫害逼害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實時被接納為弟兄,剛開始迫害基督徒也隻是局部性。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2世紀、3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君士坦丁) ,羅馬帝國終於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會開始將耶穌複活的一天成為後世的複活節,又定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耶穌出生的具體日期已不可考,隻能將原本的阿波羅神的生日改為耶穌聖誕日)。米蘭敕令(君士坦丁)是由當時的羅馬皇帝頒布的,因此基督徒將此政績視為基督教的勝利。
中世紀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之後,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蘭克人,亦開始皈依基督教。由於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羅馬人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於是教會便成了中世紀時期西歐的唯一學術權威;因為當時幾乎隻有教士和修士才能讀書識字,所有的學者都是教會人士。正因如此,西歐便開始進入基督教盛行的時代。
基督教大分裂
天主教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為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兩個帝國,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公元1054年,巨大的分歧最終導致東羅馬帝國教會由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立東正教。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奧斯定會的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由天主教分離出去成立新教。
東正教誕生
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正式分裂。由於事件具體起因多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烏相關 ,故又稱阿卡西烏分裂 。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麵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教義方麵的分歧,終於在1054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東西教會分裂
自此,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天主教的教首是羅馬的教皇,俄羅斯東正教的教首則是莫斯科的東正教最高主教。除此以外,還存在一些其他獨立的的東正教派別,比如希臘、亞美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分支。
1096年-1291年,天主教為奪回被穆斯林占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新教誕生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教派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
基督教大合一(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上教宗特別指出:“如果天主教會應該為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東正教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
過去教會的分裂承擔責任,那麽天主教會將會謙遜地呼求天主的寬恕。如果天主教會曾經開罪過其他非天主教的弟兄,那麽天主教會也會求他們寬恕。另一方麵,天主教會也會誠心地寬恕所有開罪過天主教的人。”
1965年12月7日那天,天主教和東正教彼此廢除了加給對方的絕罰,在羅馬和東方的法納耳(phanar),雙方同時宣讀了相互寬恕書,取消了1054年兩教會對對方判處的絕罰,使基督教東西兩教會合一的希望放出光芒。大會草案指出:“天主教本身也需要認錯和悔改,並重視分離弟兄所擁有的真理、成聖方式和福音價值。”會議的目標就是:“革新教會和渴望與分離弟
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新教聖公會大主教威廉斯
兄們的合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教會草案》中清楚說明:“基督是天主與人類間唯一的中保,聖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隸屬於基督。”
1999年10月31日,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就“因信稱義”問題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6],聲明指出:人的得救和成義,除了來自上帝白白恩賜的聖寵外,也需要人本身的努力來配合上帝所賜的得救聖寵。雙方在聯合聲明的“成義”教理上取得基本共識,撇除譴責。結束了雙方近五百年來的爭執。
2006年7月23日,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新教(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il)及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新教(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也接納了該份聲明。[6]
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舉行了傳統性的大公接見活動,會見了前來羅馬慶祝聖亨裏克節日的新教(路德宗)教會代表團。這項會晤是在第101屆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的開端舉行的。
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師及其代表團。
2教義
編輯
基本教義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為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亞而降生;他曾行過很多神跡,讓瞎子複明,跛子行走,死人複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複活,顯現於諸位門徒,複活第40天後升天;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徒出賣並受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基督教三大教派均承認,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
三位一體
基督教的教義之一就是三位一體。上帝被當作是創造了世界的永恒聖父,解救了世界的聖子,以及幫助了人類的聖靈。三位一體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它並不意味著
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三個不同的神,聖父、聖子、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卻是三個不同的位格。
上帝(神)(deus):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格、一本體,簡稱三位一體。 人們理解上帝隻能根據上帝的有形的形象來感知上帝,實際上還要透過上帝的形象感受宇宙萬有。
原罪
創造(genesis):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sin):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法語:expiation、英語:atonement):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裏複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法語immortalité、英語immortality):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或許會有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拯救
上帝的獨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架受死替人贖罪,背負人離棄上帝的罪,使人與上帝重新修和。
啟示
上帝本身、上帝的意誌和上帝的話語自我顯示並在人間的傳播。啟示是上帝的恩賜。基督徒根據啟示認識上帝和信仰上帝。
(一)《舊約》中的“摩西十誡”
(二)基督教的倫理:
a.「不可殺人」---尊重人的生命(馬太福音 5:21-26)
b.「不可□」---脫離□來的敗壞,走向聖潔,敬畏聖潔、公義的神(馬太福音 5:27-30)
c.「若非□,不可離婚」---上帝所設立的婚姻,二人成為一體(馬太福音 5:31-32)
d.「不可起誓」---敬畏上帝,尊重真理(馬太福音 5:33-37)
e.「不可報複」---放下自我,學會饒恕;寬恕一切願意悔改的人,伸冤在神(馬太福音 5:38-42)
f.「愛仇敵」---愛神,愛人如己,但不縱容犯罪(馬太福音 5:43-48)
(三)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愛,原則是愛神與愛人的統一。
“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3十誡
編輯
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主。(3節)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麽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為我上帝—你的主是忌邪的主。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4-6節)第三誡不可妄稱上帝—你主的名;因為妄稱上帝名的,上帝必不以他為無罪。(7節)第四誡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上帝—你主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仆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上帝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上帝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8-11節)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上帝—你主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12節)第六誡不可殺人。(13節)第七誡不可□。(14節)第八誡不可偷盜。(15節)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6節)第十誡不可貪鄰居的房屋;也不可貪鄰居的妻子、仆婢、牛驢,和他一切所有的。(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