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朝鮮,花房義質已經進入仁川府。
12日夜,仁川府使任榮鎬設宴,接待花房義質等人。
酒席間,一名日本軍曹跑到花房義質身邊耳語道:“閣下,有兩名朝鮮人跑到我軍駐地,自稱是閔妃屬下官員,想要求見閣下。”
在朝鮮擔任公使期間,花房義質和閔妃多有接觸,知道此人乃是親/日派。其實正是因為閔妃的親/日政策,才造成了朝鮮的這次兵變。如今此人派人前來接觸,肯定是對自己有利的。
想到這裏,花房便起身向任榮鎬告辭,回到日軍駐地。隨即,有士兵帶進兩個朝鮮人來。
二人一進房間,便拜倒在地:“兵曹判書趙寧夏、工曹參判金宏集見過尊使。”
看著匍匐在腳下的兩名朝鮮官員,花房微微翹起了嘴角。他並沒有讓兩人起來,而是直接問道:“你二人深夜來訪,是有什麽事要告訴我麽?”
二人連忙道:“是、是。回尊使閣下,我們都是反對大院君的,希望貴國大軍能幫助我們迎回王妃。這次前來,我們帶來一個消息。”
隨即,二人將打探到的中國皇帝準備派兵前來朝鮮的消息,告訴了花房義質。
得到消息的花房立刻和高島鞆之助、仁禮景範進行了商議,並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井上馨。
8月14日,得知清朝準備派兵的消息後,井上馨大為震驚,隨即命令花房義質“一秒也不要猶豫,馬上進入京城,以速決談判,避免中國的幹涉”。同時告誡花房義質“你出使之事的成功與否,就在於比清國人進入京城的先後快慢”。
得到命令後的花房義質不敢耽擱,立即率領士兵從仁川出發。8月15日,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範率1500名日軍抵達漢城,準備強行進城與朝鮮政府談判。
大院君雖非常不願意日本人進入,但由於日本兵臨城下,被迫於18日同意日軍入城。8月19日,1500名日本軍全數進入漢城,在昌德宮敦化門廣場屯駐。
就在日軍進入漢城的同時,奉旨馳援朝鮮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慶字軍’六營共3000人,乘招商局貨輪抵達朝鮮。和他同時到達的還有統領水師的丁汝昌。此時,清軍仍秉承‘後發製人’的原則,不想與日軍立即發生衝突,隨即於仁川北部南陽府的馬山浦登岸。
清軍大營。
中軍帳中,正中間坐的是吳長慶。下首,左邊第一個是丁汝昌,之後是林泰增、鄧世昌等水軍管帶;右邊第一個是道員馬建忠,之後則是慶字軍中的帶兵將官。
這一次朝鮮之行,吳長慶做為主帥,此時自然要和諸位同僚就朝鮮局勢交換一下意見。
“本官此次身負皇命,率軍支援朝鮮,主要是為平亂而來。至於日本人的事,來之前蒙皇上親自接見,麵授機宜。”
說著,衝上方拱了拱手。下麵所座的眾人立刻挺直了腰板兒,準備聆聽皇上口諭。
掃了一眼眾人,吳長慶這才道:“皇上的意思,我大清是愛好和平的,能不發生武裝衝突,自然最好。但是小鬼子如果非要蹦躂,那也不要客氣,好好教訓教訓他們,也是很有必要地。”
眾人都知道皇帝幼年登基,如今年齡還不大,此時聽皇帝將日本人稱為‘小鬼子’,心中都是莞爾。不過皇帝這樣稱呼,倒還是很貼切。那些‘洋鬼子‘都是人高馬大的,但東洋人個子矮小,他們稱呼日本人,不是一直也是叫‘倭人’、‘倭寇’麽。
吳長慶傳遞完了朝廷的最高指示,便把頭轉過來,對馬建忠拱手道:“馬大人,”
馬建中連忙回禮。
“之前有勞馬大人為我軍打探消息,吳某再次多謝了。不知如今朝鮮王宮情形如何?”
馬建忠道:“軍門客氣了,下官也是略盡綿薄之力罷了。”說著又道:“如今日本人的兵艦已經封鎖了漢江口,而且日本兵也已經兵臨漢城。日前,朝政一直是由大院君把持,此人野心甚大,希望通過這次兵變徹底掌握政權,因此最害怕日本幹涉。這幾日在城中,以‘斥和攘夷’的口號希望鼓動官員和百姓一致抗日。但如今城內百姓雖然鬥誌激烈,但官員和士兵們則害怕和日本開戰。沒有了官員和士兵的支持,以下官來看,恐怕大院君也扛不住日本人的壓力,弄不好,現在日本人已經進城了。若是日本人和朝鮮搶先簽訂了協議,那我國就被動了。”
馬建忠卻不知道,如今花房不但率軍進了漢城,甚至已經見到了大院君和朝鮮國王李熙,並立即開始與負責接待的朝鮮領議政洪淳穆、禮曹判書李會正等人談判了。
吳長慶才不管那大院君受了多大壓力,朝鮮又簽不簽訂什麽協議,在他看來,隻要日本人不動武,跟自己就沒關係。當即笑道:“若是朝鮮能和日本人順利簽訂協議,而不用打仗,那是最好不過。”
聽吳長慶這麽一說,坐在一旁的馬建忠卻搖了搖頭,苦笑道:“軍門大人錯了。如果此事如此簡單,朝廷又何必派我等前來?直接坐視日本人和朝鮮簽約不就行了?又何必勞動大人大軍?”
吳長慶雖是此次行動主帥,但他是個武官,對這些外交上的東西,就遠遠沒有馬建忠這樣經常和洋人打交道的文官那麽清楚了。聽馬建忠這麽一說,好像朝廷如此安排還另有深意,連忙問道:“馬大人有何高見?”
“適才軍門曾轉達陛下口諭,不知軍門對陛下的口諭作何理解?”
聽他這麽一問,不但是吳長慶,其他在座的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聽聽馬建忠到底要說什麽。隻是眾人之中,倒有兩人似乎表情和其他人不同,若有所思。
吳長慶愣了一下,馬建中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他並沒有真正理解朝廷或者說是皇帝陛下安排他過來的用意。心中暗自歎了一口氣,但表麵上卻不能表露出來:“說來是下官的不是,軍門還是聽下官將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詳細說來。”
原來,朝鮮自同治十九年以來,都是以驪興閔氏為核心的閔妃集團統治朝鮮。閔妃外戚集團通過政變上台,上台後為了標榜與原來的大院君政府不同,便一改大院君時代厲行的鎖國政策,而以對外開放標榜,表示要“開化自強”。閔氏集團效仿中國清朝正在實行的“洋務運動”,決定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們對內按照清朝總理衙門的模式設立了統理機務衙門,對外分別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和學習。
光緒二年,朝鮮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的國門從此被打開;今年又分別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了修好通商條約,光緒七年,朝鮮創立了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並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
說到這裏,馬建忠看了眾人一眼,見眾人並沒有表現出理解的意思,不得不繼續道:“從閔妃依靠日本人來訓練新軍這一點,表現出她明顯的親/日傾向。導致日本開始從各方麵滲透和侵略朝鮮。這才是朝廷真正忌諱的。”
眾人這才明白,原來朝廷早已擔心日本人會像對待琉球一樣,將朝鮮從中國的勢力範圍剝離出去。
又看了一遍眾人的表情,馬建忠稍稍有些滿意,這才繼續道:“不過諸位也不用過於擔心,朝鮮受我中國千年影響,沒有那麽容易就會被別人分離。我聽說朝鮮人對日本人非常痛恨,‘語到倭邊,咬牙欲殺之,小民尤甚’。光緒四年時,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進入漢城時,一路遭到民眾投石襲擊,狼狽不堪。”
眾人一聽,笑道:“花房義質,這不是如今帶兵進入漢城的日本人麽?原來這小鬼子當年如此狼狽。”
馬道忠也笑道:“是啊,由此看出,朝鮮人對待日本人和對待我大清之區別。”
隨即又道:“今年三月,日本大倉組職員兒玉朝次郎、三菱公司職員大淵吉成和東本願寺的和尚蓮元憲誠無視開港條約的規定,擅自到朝鮮通商口岸元山港以外的安邊府遊曆,結果遭到朝鮮百姓二三百人的襲擊,兒玉和大淵遭重傷,蓮元則當場身亡。”
吳長慶此時拍了一下扶手:“原來幾個月前日本人就已經死了,那怎麽還說是兵變殺死的?”
一旁丁汝昌也問:“是啊,那這兵變又是怎麽一回事?”
“諸位大人莫急,請聽我慢慢說。實際上,去年閔氏設立別技軍時,考慮到糧餉的不足,因此將京軍五營軍(訓練都監、龍虎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縮編為武衛營和壯禦營,超過半數的舊式軍人被迫解甲。這本來就引起了舊式軍人的不滿,而縮編後的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也並未得到良好的待遇。由於閔妃的弟弟閔謙鎬克扣軍餉並中飽私囊,加上連年的旱災和日本的掠奪性貿易,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已經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了,武衛營和壯禦營充滿著怨恨的氣氛,這才發生了‘都捧所事件’並馬上引發了‘壬午兵變’。”
聽馬道忠講了這半晌,眾人這才把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整清楚。
“也就是說朝廷是擔心日本人利用這次事件,再扶植一個更加親/日的掌權者上台,使朝鮮完全脫離我大清的掌控。”
這時一個坐在馬建忠下首靠後的年輕官員插了一句嘴。
馬建忠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吳長慶。吳長慶隨即介紹道:“這是我軍中幕室參軍張蹇。”
那青年連忙起身給馬建忠見禮。馬建忠微笑回禮,隨即道:“張先生所言,正是朝廷所想。因此,我建議軍門將大軍移至漢城城下,向日軍施加壓力,同時也是表示支持大院君對抗日本人。如果大院君不與日本人簽約,那麽,這主動權便就又回到我們的手上了。”
“嗯。”吳長慶點頭道:“馬大人所言有理。丁軍門,水軍方麵就拜托諸位了。我軍今日先休整一日,明日便移師漢城。”
丁汝昌等人均起身行禮道:“定不負所托!”便告辭出營回船。
第二日,因為仍有很多士兵暈船後體力沒能恢複,不得已清軍在21日才拔營向漢城進發。
上路還沒有多久,前麵探馬來報:“有朝鮮使臣求見!”
吳長慶一聽,連忙召集馬建忠等人,共同回見朝鮮使節。
“下國使節李會正見過清國諸位天使大人。還請諸位大人率領大軍速速馳援,晚了,恐怕日本人就要攻城了!”
朝鮮來人一見到吳長慶等人,立即撲到在地痛哭流涕道。
原來,花房義質一進入漢城,便向朝鮮提出‘必須立即懲辦凶徒、對日本遇害僑民和各種損失給予賠償、割讓朝鮮巨濟島或鬱陵島以及增開通商口岸和駐兵權’等七項條款,並威脅朝鮮政府以三天為限答複。
一向排外的大院君為日本人的無禮和刻毒所激怒,在表麵上對花房表示不再固執於鎖國的同時,暗中指使洪淳穆等人借口為閔妃辦理國葬而一再拖延,並準備動員全國兵力擊退日本軍。
花房義質對朝鮮方麵拖延戰術非常不滿,衝動之下,竟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率日軍撤出漢城,以示談判破裂。
他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打算按照如果談判破裂就訴諸武力的原定計劃,在23日正午開始對朝鮮發動戰爭。
聽完李會正的敘述,馬道忠大喜過望,立刻向吳長慶請命道:“軍門,此乃天賜良機,使我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奪取漢城。時不我待,請軍門允許我先帶人火速趕往王都。”
吳長慶也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略一思索,便叫過一人道:“此人名為袁世凱,現為我營務幫辦,也是一員悍將,便由他帥兩哨軍兵,隨馬大人前去,我率大軍隨後就到。”
說罷,又吩咐袁世凱道:“若日軍攻城,如城牆不可守,便退守王宮,務必保護好馬大人以及朝鮮國王,等待我的援軍。”
袁世凱下馬行禮道:“卑職必不負軍門所托。”說完起身,挑選精銳士兵二百人,隨馬建忠飛奔而去。
12日夜,仁川府使任榮鎬設宴,接待花房義質等人。
酒席間,一名日本軍曹跑到花房義質身邊耳語道:“閣下,有兩名朝鮮人跑到我軍駐地,自稱是閔妃屬下官員,想要求見閣下。”
在朝鮮擔任公使期間,花房義質和閔妃多有接觸,知道此人乃是親/日派。其實正是因為閔妃的親/日政策,才造成了朝鮮的這次兵變。如今此人派人前來接觸,肯定是對自己有利的。
想到這裏,花房便起身向任榮鎬告辭,回到日軍駐地。隨即,有士兵帶進兩個朝鮮人來。
二人一進房間,便拜倒在地:“兵曹判書趙寧夏、工曹參判金宏集見過尊使。”
看著匍匐在腳下的兩名朝鮮官員,花房微微翹起了嘴角。他並沒有讓兩人起來,而是直接問道:“你二人深夜來訪,是有什麽事要告訴我麽?”
二人連忙道:“是、是。回尊使閣下,我們都是反對大院君的,希望貴國大軍能幫助我們迎回王妃。這次前來,我們帶來一個消息。”
隨即,二人將打探到的中國皇帝準備派兵前來朝鮮的消息,告訴了花房義質。
得到消息的花房立刻和高島鞆之助、仁禮景範進行了商議,並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井上馨。
8月14日,得知清朝準備派兵的消息後,井上馨大為震驚,隨即命令花房義質“一秒也不要猶豫,馬上進入京城,以速決談判,避免中國的幹涉”。同時告誡花房義質“你出使之事的成功與否,就在於比清國人進入京城的先後快慢”。
得到命令後的花房義質不敢耽擱,立即率領士兵從仁川出發。8月15日,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範率1500名日軍抵達漢城,準備強行進城與朝鮮政府談判。
大院君雖非常不願意日本人進入,但由於日本兵臨城下,被迫於18日同意日軍入城。8月19日,1500名日本軍全數進入漢城,在昌德宮敦化門廣場屯駐。
就在日軍進入漢城的同時,奉旨馳援朝鮮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慶字軍’六營共3000人,乘招商局貨輪抵達朝鮮。和他同時到達的還有統領水師的丁汝昌。此時,清軍仍秉承‘後發製人’的原則,不想與日軍立即發生衝突,隨即於仁川北部南陽府的馬山浦登岸。
清軍大營。
中軍帳中,正中間坐的是吳長慶。下首,左邊第一個是丁汝昌,之後是林泰增、鄧世昌等水軍管帶;右邊第一個是道員馬建忠,之後則是慶字軍中的帶兵將官。
這一次朝鮮之行,吳長慶做為主帥,此時自然要和諸位同僚就朝鮮局勢交換一下意見。
“本官此次身負皇命,率軍支援朝鮮,主要是為平亂而來。至於日本人的事,來之前蒙皇上親自接見,麵授機宜。”
說著,衝上方拱了拱手。下麵所座的眾人立刻挺直了腰板兒,準備聆聽皇上口諭。
掃了一眼眾人,吳長慶這才道:“皇上的意思,我大清是愛好和平的,能不發生武裝衝突,自然最好。但是小鬼子如果非要蹦躂,那也不要客氣,好好教訓教訓他們,也是很有必要地。”
眾人都知道皇帝幼年登基,如今年齡還不大,此時聽皇帝將日本人稱為‘小鬼子’,心中都是莞爾。不過皇帝這樣稱呼,倒還是很貼切。那些‘洋鬼子‘都是人高馬大的,但東洋人個子矮小,他們稱呼日本人,不是一直也是叫‘倭人’、‘倭寇’麽。
吳長慶傳遞完了朝廷的最高指示,便把頭轉過來,對馬建忠拱手道:“馬大人,”
馬建中連忙回禮。
“之前有勞馬大人為我軍打探消息,吳某再次多謝了。不知如今朝鮮王宮情形如何?”
馬建忠道:“軍門客氣了,下官也是略盡綿薄之力罷了。”說著又道:“如今日本人的兵艦已經封鎖了漢江口,而且日本兵也已經兵臨漢城。日前,朝政一直是由大院君把持,此人野心甚大,希望通過這次兵變徹底掌握政權,因此最害怕日本幹涉。這幾日在城中,以‘斥和攘夷’的口號希望鼓動官員和百姓一致抗日。但如今城內百姓雖然鬥誌激烈,但官員和士兵們則害怕和日本開戰。沒有了官員和士兵的支持,以下官來看,恐怕大院君也扛不住日本人的壓力,弄不好,現在日本人已經進城了。若是日本人和朝鮮搶先簽訂了協議,那我國就被動了。”
馬建忠卻不知道,如今花房不但率軍進了漢城,甚至已經見到了大院君和朝鮮國王李熙,並立即開始與負責接待的朝鮮領議政洪淳穆、禮曹判書李會正等人談判了。
吳長慶才不管那大院君受了多大壓力,朝鮮又簽不簽訂什麽協議,在他看來,隻要日本人不動武,跟自己就沒關係。當即笑道:“若是朝鮮能和日本人順利簽訂協議,而不用打仗,那是最好不過。”
聽吳長慶這麽一說,坐在一旁的馬建忠卻搖了搖頭,苦笑道:“軍門大人錯了。如果此事如此簡單,朝廷又何必派我等前來?直接坐視日本人和朝鮮簽約不就行了?又何必勞動大人大軍?”
吳長慶雖是此次行動主帥,但他是個武官,對這些外交上的東西,就遠遠沒有馬建忠這樣經常和洋人打交道的文官那麽清楚了。聽馬建忠這麽一說,好像朝廷如此安排還另有深意,連忙問道:“馬大人有何高見?”
“適才軍門曾轉達陛下口諭,不知軍門對陛下的口諭作何理解?”
聽他這麽一問,不但是吳長慶,其他在座的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聽聽馬建忠到底要說什麽。隻是眾人之中,倒有兩人似乎表情和其他人不同,若有所思。
吳長慶愣了一下,馬建中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他並沒有真正理解朝廷或者說是皇帝陛下安排他過來的用意。心中暗自歎了一口氣,但表麵上卻不能表露出來:“說來是下官的不是,軍門還是聽下官將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詳細說來。”
原來,朝鮮自同治十九年以來,都是以驪興閔氏為核心的閔妃集團統治朝鮮。閔妃外戚集團通過政變上台,上台後為了標榜與原來的大院君政府不同,便一改大院君時代厲行的鎖國政策,而以對外開放標榜,表示要“開化自強”。閔氏集團效仿中國清朝正在實行的“洋務運動”,決定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們對內按照清朝總理衙門的模式設立了統理機務衙門,對外分別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和學習。
光緒二年,朝鮮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的國門從此被打開;今年又分別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了修好通商條約,光緒七年,朝鮮創立了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並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
說到這裏,馬建忠看了眾人一眼,見眾人並沒有表現出理解的意思,不得不繼續道:“從閔妃依靠日本人來訓練新軍這一點,表現出她明顯的親/日傾向。導致日本開始從各方麵滲透和侵略朝鮮。這才是朝廷真正忌諱的。”
眾人這才明白,原來朝廷早已擔心日本人會像對待琉球一樣,將朝鮮從中國的勢力範圍剝離出去。
又看了一遍眾人的表情,馬建忠稍稍有些滿意,這才繼續道:“不過諸位也不用過於擔心,朝鮮受我中國千年影響,沒有那麽容易就會被別人分離。我聽說朝鮮人對日本人非常痛恨,‘語到倭邊,咬牙欲殺之,小民尤甚’。光緒四年時,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進入漢城時,一路遭到民眾投石襲擊,狼狽不堪。”
眾人一聽,笑道:“花房義質,這不是如今帶兵進入漢城的日本人麽?原來這小鬼子當年如此狼狽。”
馬道忠也笑道:“是啊,由此看出,朝鮮人對待日本人和對待我大清之區別。”
隨即又道:“今年三月,日本大倉組職員兒玉朝次郎、三菱公司職員大淵吉成和東本願寺的和尚蓮元憲誠無視開港條約的規定,擅自到朝鮮通商口岸元山港以外的安邊府遊曆,結果遭到朝鮮百姓二三百人的襲擊,兒玉和大淵遭重傷,蓮元則當場身亡。”
吳長慶此時拍了一下扶手:“原來幾個月前日本人就已經死了,那怎麽還說是兵變殺死的?”
一旁丁汝昌也問:“是啊,那這兵變又是怎麽一回事?”
“諸位大人莫急,請聽我慢慢說。實際上,去年閔氏設立別技軍時,考慮到糧餉的不足,因此將京軍五營軍(訓練都監、龍虎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縮編為武衛營和壯禦營,超過半數的舊式軍人被迫解甲。這本來就引起了舊式軍人的不滿,而縮編後的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也並未得到良好的待遇。由於閔妃的弟弟閔謙鎬克扣軍餉並中飽私囊,加上連年的旱災和日本的掠奪性貿易,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士兵已經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了,武衛營和壯禦營充滿著怨恨的氣氛,這才發生了‘都捧所事件’並馬上引發了‘壬午兵變’。”
聽馬道忠講了這半晌,眾人這才把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整清楚。
“也就是說朝廷是擔心日本人利用這次事件,再扶植一個更加親/日的掌權者上台,使朝鮮完全脫離我大清的掌控。”
這時一個坐在馬建忠下首靠後的年輕官員插了一句嘴。
馬建忠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吳長慶。吳長慶隨即介紹道:“這是我軍中幕室參軍張蹇。”
那青年連忙起身給馬建忠見禮。馬建忠微笑回禮,隨即道:“張先生所言,正是朝廷所想。因此,我建議軍門將大軍移至漢城城下,向日軍施加壓力,同時也是表示支持大院君對抗日本人。如果大院君不與日本人簽約,那麽,這主動權便就又回到我們的手上了。”
“嗯。”吳長慶點頭道:“馬大人所言有理。丁軍門,水軍方麵就拜托諸位了。我軍今日先休整一日,明日便移師漢城。”
丁汝昌等人均起身行禮道:“定不負所托!”便告辭出營回船。
第二日,因為仍有很多士兵暈船後體力沒能恢複,不得已清軍在21日才拔營向漢城進發。
上路還沒有多久,前麵探馬來報:“有朝鮮使臣求見!”
吳長慶一聽,連忙召集馬建忠等人,共同回見朝鮮使節。
“下國使節李會正見過清國諸位天使大人。還請諸位大人率領大軍速速馳援,晚了,恐怕日本人就要攻城了!”
朝鮮來人一見到吳長慶等人,立即撲到在地痛哭流涕道。
原來,花房義質一進入漢城,便向朝鮮提出‘必須立即懲辦凶徒、對日本遇害僑民和各種損失給予賠償、割讓朝鮮巨濟島或鬱陵島以及增開通商口岸和駐兵權’等七項條款,並威脅朝鮮政府以三天為限答複。
一向排外的大院君為日本人的無禮和刻毒所激怒,在表麵上對花房表示不再固執於鎖國的同時,暗中指使洪淳穆等人借口為閔妃辦理國葬而一再拖延,並準備動員全國兵力擊退日本軍。
花房義質對朝鮮方麵拖延戰術非常不滿,衝動之下,竟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率日軍撤出漢城,以示談判破裂。
他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打算按照如果談判破裂就訴諸武力的原定計劃,在23日正午開始對朝鮮發動戰爭。
聽完李會正的敘述,馬道忠大喜過望,立刻向吳長慶請命道:“軍門,此乃天賜良機,使我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奪取漢城。時不我待,請軍門允許我先帶人火速趕往王都。”
吳長慶也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略一思索,便叫過一人道:“此人名為袁世凱,現為我營務幫辦,也是一員悍將,便由他帥兩哨軍兵,隨馬大人前去,我率大軍隨後就到。”
說罷,又吩咐袁世凱道:“若日軍攻城,如城牆不可守,便退守王宮,務必保護好馬大人以及朝鮮國王,等待我的援軍。”
袁世凱下馬行禮道:“卑職必不負軍門所托。”說完起身,挑選精銳士兵二百人,隨馬建忠飛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