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士比向“維拉”通報了命令後,即開始一麵觀察基隆港的水文、地形情況,一麵聽取“維拉”艦長關於連日來對中方修建炮台進行監視的匯報,以一個老道的職業軍人眼光,選擇將要采取的進攻方式。
基隆位於台灣島的北部。城市入口處,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避風港灣,海灣兩側大都是絕壁聳立,地形極為險要。利用突出在港灣裏的海角絕壁,以及沿岸的淺水區,幾乎全港處處都是可以扼守布防的要地。
基隆港的一些險要位置,自古就設有炮台,但是裝備的火炮型號老舊,基本無用。1881年岑毓英出任福建巡撫時,在基隆港四周山崖上修築了15座碉堡,並在港池內側的一處容易登陸的低地上修建了一座堡壘式炮台。
炮台對海共開有5個炮口,安裝有1門210mm克虜伯要塞炮,4門170mm要塞炮。各炮口都額外加有裝甲防護。這座炮台旁邊就是從海邊通向基隆煤礦的道路。
劉銘傳到達台灣後,在此基礎上又在港灣內的要衝白米甕、仙洞鼻新建2座炮台,並在岑毓英時代修築的大炮台旁,挑中一座舊式土炮台加以擴建。
整體而言,裝有5門火炮的炮台正當港灣要衝,而且火力猛、射程遠,是整個基隆港炮台群的主力。劉銘傳新修的3座炮台中,實際隻有在古炮台上改建的那座規模初具,裝備有3門170mm火炮,其餘兩座都還尚未完工——原本由德國商船運來的火炮因法艦攔截,而未能卸載裝備。
因而盡管基隆港天然形勢極好,但守禦的實力極為有限。
對整個港口形勢了解之後,利士比立刻開始布署他的軍艦。
噸位最大的“拉加利桑尼亞”吃水較深,難以逼近基隆海岸,利士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將“拉加利桑尼亞”布置在了基隆港4座炮台的火力交匯點上,或者說布置在了一個可以同時炮擊基隆港4座炮台的位置。
“拉加利桑尼亞”號1874年完工於布列斯特,艦長78.03米,寬14.94米,吃水7.37米,裝備2台蒸汽機,雙軸推進,功率2200-2400馬力,航速12.7節,煤艙容量500噸。
利士比之所以敢於冒險把這艘軍艦放在4座中國炮台的炮口下,主要因為“拉加利桑尼亞”是1艘正宗的裝甲巡洋艦——水線帶包裹著厚達150mm的裝甲。同時,“拉加利桑尼亞”炮火凶猛,裝備有6門240mm主炮,4門120mm、6門100mm副炮,另外桅盤上還有哈乞開司5管機關炮。
240mm火炮對付基隆港的炮台,幾乎是無敵的。利士比根據得到的情報,認為基隆港主炮台最大的火炮隻有170mm——這是‘維拉’號艦長根據德國商船的貨物推斷的。於是按照法國海軍以往的測試情況,決定軍艦停泊在150mm裝甲能夠抵禦住170mm炮彈的地方,即距離炮台1000米左右。
作為配角的“魯汀”和“維拉”,船小水淺,被命令直接抵近基隆主炮台所在的岸邊作戰。
命令下達後,旗艦“拉加利桑尼亞”首先開動,在基隆主炮台外900米的位置停泊。以右舷朝向基隆主炮台和旁邊劉銘傳擴建的老炮台,左舷以及艦尾火力控製劉銘傳修建在港口右岸的2座炮台。
吃水較淺、沒有裝甲防護的“維拉”一直深入到幾乎到了基隆岸邊的地方,在基隆主炮台側翼的老炮台前120米處停泊,以避開主炮台的火力射界,用右舷對準老炮台。
“維拉”號排水量2382噸,航速14.5節。1879年在法國瑟堡船廠下水,1881年才正式服役,為一等巡洋艦。15門140mm後膛艦炮遍布該艦舷側,火力配置十分驚人。
防護能力更弱的“魯汀”停靠位置更加深入,這艘排水量492噸,吃水3.2米,航速11節的小炮艦,負責以其裝備的2門140mm主炮,2門100mm副炮兼顧港灣兩側的炮台,擔當從淺水發起策應的工作。
之所以要帶上這麽一條小船,就是為了幹這個的。
看到法軍艦船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防守炮台的士卒實在忍不住,“大人,咱們幹嘛不趁洋鬼子沒有防備給他來一下?”
曹誌忠何嚐不想狠狠的給港灣裏的法國軍艦一個教訓,但他早就得到嚴令,基隆港屬於自由貿易港,中法兩國尚未正式宣戰之前,那怕明知道這些法國軍艦來意不善,他也隻能眼睜睜看著法國人在港灣口排兵布陣。
一切布署完畢後,利士比按照法國人打仗的傳統,派出一名軍官乘舢板登岸,向清軍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清軍交出要塞。
“交你姥姥!”早就憋了一肚子氣的曹誌忠罵了一聲,隨後道:“告訴弟兄們提高戒備,另外,把這個送到滬尾,交給劉銘傳。”說著,將手中的最後通牒遞給了身邊的親兵。
5日清早,看到中國方麵沒有任何回應,利士比下令在“拉加利桑尼亞”號的橫桁桁端掛出信號,命令各艦做好戰鬥準備。8時整,隨著“拉加利桑尼亞”群炮鳴響,“維拉”、“魯汀”不甘落後,接連開火射擊。
前一天得到法軍的最後通牒後,章高元、曹誌忠等就已經加強防備,嚴正以待的基隆炮台聞聲立刻還擊。
“媽的,洋鬼子還真不把咱們放在眼裏,竟然離咱們這麽近下錨!”
因為法軍停泊的距離過近,而且基隆港主炮台位於海邊平地,采用平射就可以擊中法艦,炮戰開始不久,章高元的‘武毅軍’駐守的主炮台就開始發威。
“拉加利桑尼亞”首先桅杆被守軍步槍子彈打中,繼而2顆炮彈擊中了舷側。
“閣下,我們的側舷被擊中了!”
利士比一驚,立刻問道:“損失情況嚴重麽?損管隊在那兒,讓他們趕緊維護。”
少尉回答道:“損失輕微,敵人的炮彈沒有爆炸,而且穿透力不足。僅僅穿透了鐵甲,被鐵甲之內的橡木內襯阻滯。”
聽了屬下的解釋,利士比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可不想再這樣的戰鬥中還受到重創,那可太丟人了。
岸上,看到實心炮彈無法對法軍的‘鐵甲艦’帶來實質性的破壞,章高元果斷下令更換開花炮彈,並將射擊重點放在艦橋上。不久,一顆炮彈射擊中了“拉加利桑尼亞”號的舷側炮位,1門240mm主炮嚴重受損,飛濺的彈片和四散的甲板碎片給周遭的人員形成了較大的損傷。
通過簡單的算術就知道,法艦的炮火要幾倍於防守的清軍,再高昂的士氣,也無法隔著幾百米消滅敵人。
激烈的炮戰進行了10幾分鍾後,基隆港的其餘3座炮台都漸漸被摧毀壓製,炮戰此時變成了針對主炮台的決戰。半小時後,主炮台北側被擊中起火。劇烈的火勢導致火藥庫爆炸,基隆港炮台群的防禦宣告失敗。
利士比的3艘軍艦用了1個小時掃清了基隆外圍防禦。
在此之前,眼見海港左岸的白米甕、仙洞鼻2座炮台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在“魯汀”的抵近炮火支援下,“維拉”艦搭載的80名登陸隊水兵由海軍上尉提吉率領,乘坐舢板劃向岸邊。很快,被轟毀的2座新修炮台上接連豎起三色旗。
當基隆港主炮台彈藥庫爆炸後,“拉加利桑尼亞”副艦長馬丁中校率領搭載的120名“巴雅”艦登陸隊也立刻乘坐舢板上岸。與從右岸趕來的“維拉”登陸隊會合,向基隆主炮台進攻。
11時,一麵巨大的三色旗在基隆港主炮台上空升起。
8月5日半夜,基隆突降暴雨,攻占了炮台的200多名法軍登陸隊沒有攜帶任何宿營裝備,被淋得渾身透濕。第二天清早,利士比急忙安排向岸上運輸帳篷等物資,與此同時,這支人數可憐的法軍準備按照利士比的布署,去完成占領基隆城區和煤礦的重任。
盡管港口的主要炮台被摧毀,實際基隆城區外圍的山間仍然還有許多清軍工事。昨日的炮戰讓劉銘傳意識到,根本不可能和具有絕對海上優勢的法軍在近海爭鋒,畢竟火力相差太過懸殊。於是命令曹誌忠所部6營清軍以及章高元部‘武毅軍’,都退守在二線的工事中嚴陣以待。
6日下午兩時,“維拉”的80名陸戰隊沿海濱道路向基隆城進攻,直逼扼守田寮港西側高地的曹誌忠營壘。
按照劉銘傳事先安排好的策略,曹誌忠早已在這裏設置好了伏兵,當法軍臨近後,頓時遭到了清軍的迎頭痛擊。看見戰況越趨激烈,駐守灘頭剩餘的120名“巴雅”登陸隊在馬丁中校指揮下也投入戰鬥,企圖解救被圍的80名士兵。
然後令法國人驚恐的事情出現了——周圍的中國軍隊越聚越多。
此時在基隆的清兵合計總兵力多達4000餘人,劉銘傳派曹誌忠率部從正麵阻擊,以章高元部從側麵包抄法軍。清軍雖然裝備遠不如法軍,但對於缺少連續火力支援的法軍來說,仍然是不可能抵禦的。
因為兵力實在相差懸殊,法軍被迫放棄攻占基隆的企圖,開始撤退。巴比埃中尉率領40人牽製住數千中國軍隊,最終法軍以陣亡2人、受傷11人的代價,脫離了戰鬥,於當晚節節撤回軍艦上。
開玩笑!這叫打仗嗎?古惑仔街頭鬥毆都沒死這麽少人的。
基隆港的中國守軍兩日戰鬥傷亡數百人,至於法軍想要占領的基隆煤礦,則在炮台失守後,經劉銘傳下令已自行炸毀采礦設備。
中法戰爭中的首次基隆之戰告終。
8月10日,軍機處收到劉銘傳經由廈門轉發的戰報:“十五日八點鍾,法以五船攻基隆炮台,十二點炮台全行打碎,我不能守,法亦未據,基隆營盤依舊守住……即日十一點鍾,法人上岸四百餘人,攜炮四尊來攻曹營,經派曹、章等帶隊旁抄,生擒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坐旗一麵,乘勢破其山頭炮台,得炮四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
劉銘傳這一戰報中,對敵情和戰果都難免有些誇大。如果說所謂法軍上岸400、以及攜帶行營炮等內容還可以理解為對敵情判斷不清的話,那麽生擒法國人、打死打傷百餘名法軍則完全是捏造了。
李鴻章看到奏報後頭腦倒也清醒,在報捷奏折上批了一句注腳:“基隆我軍小勝”。同樣,載恬在看了劉銘傳的折子也說了一句:“死無對證,如何查實?”可惜,亢奮的人群已經無人能聽進去這句加在“基隆大捷”之前的定語了。
軍機處群情激昂,認為法軍並不可怕。《點石齋畫報》更加添油加醋的渲染劉銘傳擊沉法艦、重挫法兵的“基隆大捷”。整個京城再次沉寂在歡騰的海洋中。
但不管怎麽說,這場戰鬥畢竟挫敗了法軍占領基隆的企圖,這對於清廷和法國人的談判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別的不說,巴德諾在談判桌前的氣焰就被結結實實的扇了一巴掌。法國遂將賠償兵費從兩億法郎一下銳減到八千萬法郎。
16日,左宗棠將巴德諾的照會傳至北京,光緒再次組織朝臣商議。醇親王奕譞力陳‘當戰’,遂回複左宗棠:巴德諾照會無理之極,不必再議,唯有一戰。
基隆位於台灣島的北部。城市入口處,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避風港灣,海灣兩側大都是絕壁聳立,地形極為險要。利用突出在港灣裏的海角絕壁,以及沿岸的淺水區,幾乎全港處處都是可以扼守布防的要地。
基隆港的一些險要位置,自古就設有炮台,但是裝備的火炮型號老舊,基本無用。1881年岑毓英出任福建巡撫時,在基隆港四周山崖上修築了15座碉堡,並在港池內側的一處容易登陸的低地上修建了一座堡壘式炮台。
炮台對海共開有5個炮口,安裝有1門210mm克虜伯要塞炮,4門170mm要塞炮。各炮口都額外加有裝甲防護。這座炮台旁邊就是從海邊通向基隆煤礦的道路。
劉銘傳到達台灣後,在此基礎上又在港灣內的要衝白米甕、仙洞鼻新建2座炮台,並在岑毓英時代修築的大炮台旁,挑中一座舊式土炮台加以擴建。
整體而言,裝有5門火炮的炮台正當港灣要衝,而且火力猛、射程遠,是整個基隆港炮台群的主力。劉銘傳新修的3座炮台中,實際隻有在古炮台上改建的那座規模初具,裝備有3門170mm火炮,其餘兩座都還尚未完工——原本由德國商船運來的火炮因法艦攔截,而未能卸載裝備。
因而盡管基隆港天然形勢極好,但守禦的實力極為有限。
對整個港口形勢了解之後,利士比立刻開始布署他的軍艦。
噸位最大的“拉加利桑尼亞”吃水較深,難以逼近基隆海岸,利士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將“拉加利桑尼亞”布置在了基隆港4座炮台的火力交匯點上,或者說布置在了一個可以同時炮擊基隆港4座炮台的位置。
“拉加利桑尼亞”號1874年完工於布列斯特,艦長78.03米,寬14.94米,吃水7.37米,裝備2台蒸汽機,雙軸推進,功率2200-2400馬力,航速12.7節,煤艙容量500噸。
利士比之所以敢於冒險把這艘軍艦放在4座中國炮台的炮口下,主要因為“拉加利桑尼亞”是1艘正宗的裝甲巡洋艦——水線帶包裹著厚達150mm的裝甲。同時,“拉加利桑尼亞”炮火凶猛,裝備有6門240mm主炮,4門120mm、6門100mm副炮,另外桅盤上還有哈乞開司5管機關炮。
240mm火炮對付基隆港的炮台,幾乎是無敵的。利士比根據得到的情報,認為基隆港主炮台最大的火炮隻有170mm——這是‘維拉’號艦長根據德國商船的貨物推斷的。於是按照法國海軍以往的測試情況,決定軍艦停泊在150mm裝甲能夠抵禦住170mm炮彈的地方,即距離炮台1000米左右。
作為配角的“魯汀”和“維拉”,船小水淺,被命令直接抵近基隆主炮台所在的岸邊作戰。
命令下達後,旗艦“拉加利桑尼亞”首先開動,在基隆主炮台外900米的位置停泊。以右舷朝向基隆主炮台和旁邊劉銘傳擴建的老炮台,左舷以及艦尾火力控製劉銘傳修建在港口右岸的2座炮台。
吃水較淺、沒有裝甲防護的“維拉”一直深入到幾乎到了基隆岸邊的地方,在基隆主炮台側翼的老炮台前120米處停泊,以避開主炮台的火力射界,用右舷對準老炮台。
“維拉”號排水量2382噸,航速14.5節。1879年在法國瑟堡船廠下水,1881年才正式服役,為一等巡洋艦。15門140mm後膛艦炮遍布該艦舷側,火力配置十分驚人。
防護能力更弱的“魯汀”停靠位置更加深入,這艘排水量492噸,吃水3.2米,航速11節的小炮艦,負責以其裝備的2門140mm主炮,2門100mm副炮兼顧港灣兩側的炮台,擔當從淺水發起策應的工作。
之所以要帶上這麽一條小船,就是為了幹這個的。
看到法軍艦船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防守炮台的士卒實在忍不住,“大人,咱們幹嘛不趁洋鬼子沒有防備給他來一下?”
曹誌忠何嚐不想狠狠的給港灣裏的法國軍艦一個教訓,但他早就得到嚴令,基隆港屬於自由貿易港,中法兩國尚未正式宣戰之前,那怕明知道這些法國軍艦來意不善,他也隻能眼睜睜看著法國人在港灣口排兵布陣。
一切布署完畢後,利士比按照法國人打仗的傳統,派出一名軍官乘舢板登岸,向清軍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清軍交出要塞。
“交你姥姥!”早就憋了一肚子氣的曹誌忠罵了一聲,隨後道:“告訴弟兄們提高戒備,另外,把這個送到滬尾,交給劉銘傳。”說著,將手中的最後通牒遞給了身邊的親兵。
5日清早,看到中國方麵沒有任何回應,利士比下令在“拉加利桑尼亞”號的橫桁桁端掛出信號,命令各艦做好戰鬥準備。8時整,隨著“拉加利桑尼亞”群炮鳴響,“維拉”、“魯汀”不甘落後,接連開火射擊。
前一天得到法軍的最後通牒後,章高元、曹誌忠等就已經加強防備,嚴正以待的基隆炮台聞聲立刻還擊。
“媽的,洋鬼子還真不把咱們放在眼裏,竟然離咱們這麽近下錨!”
因為法軍停泊的距離過近,而且基隆港主炮台位於海邊平地,采用平射就可以擊中法艦,炮戰開始不久,章高元的‘武毅軍’駐守的主炮台就開始發威。
“拉加利桑尼亞”首先桅杆被守軍步槍子彈打中,繼而2顆炮彈擊中了舷側。
“閣下,我們的側舷被擊中了!”
利士比一驚,立刻問道:“損失情況嚴重麽?損管隊在那兒,讓他們趕緊維護。”
少尉回答道:“損失輕微,敵人的炮彈沒有爆炸,而且穿透力不足。僅僅穿透了鐵甲,被鐵甲之內的橡木內襯阻滯。”
聽了屬下的解釋,利士比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可不想再這樣的戰鬥中還受到重創,那可太丟人了。
岸上,看到實心炮彈無法對法軍的‘鐵甲艦’帶來實質性的破壞,章高元果斷下令更換開花炮彈,並將射擊重點放在艦橋上。不久,一顆炮彈射擊中了“拉加利桑尼亞”號的舷側炮位,1門240mm主炮嚴重受損,飛濺的彈片和四散的甲板碎片給周遭的人員形成了較大的損傷。
通過簡單的算術就知道,法艦的炮火要幾倍於防守的清軍,再高昂的士氣,也無法隔著幾百米消滅敵人。
激烈的炮戰進行了10幾分鍾後,基隆港的其餘3座炮台都漸漸被摧毀壓製,炮戰此時變成了針對主炮台的決戰。半小時後,主炮台北側被擊中起火。劇烈的火勢導致火藥庫爆炸,基隆港炮台群的防禦宣告失敗。
利士比的3艘軍艦用了1個小時掃清了基隆外圍防禦。
在此之前,眼見海港左岸的白米甕、仙洞鼻2座炮台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在“魯汀”的抵近炮火支援下,“維拉”艦搭載的80名登陸隊水兵由海軍上尉提吉率領,乘坐舢板劃向岸邊。很快,被轟毀的2座新修炮台上接連豎起三色旗。
當基隆港主炮台彈藥庫爆炸後,“拉加利桑尼亞”副艦長馬丁中校率領搭載的120名“巴雅”艦登陸隊也立刻乘坐舢板上岸。與從右岸趕來的“維拉”登陸隊會合,向基隆主炮台進攻。
11時,一麵巨大的三色旗在基隆港主炮台上空升起。
8月5日半夜,基隆突降暴雨,攻占了炮台的200多名法軍登陸隊沒有攜帶任何宿營裝備,被淋得渾身透濕。第二天清早,利士比急忙安排向岸上運輸帳篷等物資,與此同時,這支人數可憐的法軍準備按照利士比的布署,去完成占領基隆城區和煤礦的重任。
盡管港口的主要炮台被摧毀,實際基隆城區外圍的山間仍然還有許多清軍工事。昨日的炮戰讓劉銘傳意識到,根本不可能和具有絕對海上優勢的法軍在近海爭鋒,畢竟火力相差太過懸殊。於是命令曹誌忠所部6營清軍以及章高元部‘武毅軍’,都退守在二線的工事中嚴陣以待。
6日下午兩時,“維拉”的80名陸戰隊沿海濱道路向基隆城進攻,直逼扼守田寮港西側高地的曹誌忠營壘。
按照劉銘傳事先安排好的策略,曹誌忠早已在這裏設置好了伏兵,當法軍臨近後,頓時遭到了清軍的迎頭痛擊。看見戰況越趨激烈,駐守灘頭剩餘的120名“巴雅”登陸隊在馬丁中校指揮下也投入戰鬥,企圖解救被圍的80名士兵。
然後令法國人驚恐的事情出現了——周圍的中國軍隊越聚越多。
此時在基隆的清兵合計總兵力多達4000餘人,劉銘傳派曹誌忠率部從正麵阻擊,以章高元部從側麵包抄法軍。清軍雖然裝備遠不如法軍,但對於缺少連續火力支援的法軍來說,仍然是不可能抵禦的。
因為兵力實在相差懸殊,法軍被迫放棄攻占基隆的企圖,開始撤退。巴比埃中尉率領40人牽製住數千中國軍隊,最終法軍以陣亡2人、受傷11人的代價,脫離了戰鬥,於當晚節節撤回軍艦上。
開玩笑!這叫打仗嗎?古惑仔街頭鬥毆都沒死這麽少人的。
基隆港的中國守軍兩日戰鬥傷亡數百人,至於法軍想要占領的基隆煤礦,則在炮台失守後,經劉銘傳下令已自行炸毀采礦設備。
中法戰爭中的首次基隆之戰告終。
8月10日,軍機處收到劉銘傳經由廈門轉發的戰報:“十五日八點鍾,法以五船攻基隆炮台,十二點炮台全行打碎,我不能守,法亦未據,基隆營盤依舊守住……即日十一點鍾,法人上岸四百餘人,攜炮四尊來攻曹營,經派曹、章等帶隊旁抄,生擒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坐旗一麵,乘勢破其山頭炮台,得炮四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
劉銘傳這一戰報中,對敵情和戰果都難免有些誇大。如果說所謂法軍上岸400、以及攜帶行營炮等內容還可以理解為對敵情判斷不清的話,那麽生擒法國人、打死打傷百餘名法軍則完全是捏造了。
李鴻章看到奏報後頭腦倒也清醒,在報捷奏折上批了一句注腳:“基隆我軍小勝”。同樣,載恬在看了劉銘傳的折子也說了一句:“死無對證,如何查實?”可惜,亢奮的人群已經無人能聽進去這句加在“基隆大捷”之前的定語了。
軍機處群情激昂,認為法軍並不可怕。《點石齋畫報》更加添油加醋的渲染劉銘傳擊沉法艦、重挫法兵的“基隆大捷”。整個京城再次沉寂在歡騰的海洋中。
但不管怎麽說,這場戰鬥畢竟挫敗了法軍占領基隆的企圖,這對於清廷和法國人的談判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別的不說,巴德諾在談判桌前的氣焰就被結結實實的扇了一巴掌。法國遂將賠償兵費從兩億法郎一下銳減到八千萬法郎。
16日,左宗棠將巴德諾的照會傳至北京,光緒再次組織朝臣商議。醇親王奕譞力陳‘當戰’,遂回複左宗棠:巴德諾照會無理之極,不必再議,唯有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