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
/>**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用這幾句詩來形容現在的李恪最形象不過,在伊琳娜到來之後,他們兩人幾乎天天粘在一起,甚至連一些軍政大事,李恪都推給了其它人去做。
另外李恪通過伊琳娜知道了東羅馬帝國的局勢後,總感覺羅馬帝國的這次內部紛爭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而且現在雙方還隻是打嘴仗,但是李恪的直覺告訴他,狄奧多西與君士坦斯二世之間,很可能會爆發出更加激烈的衝突。
就在李恪與伊琳娜忘情相守的期間,那個唯一沒有被起義的羅馬人攻克的城市,很快被王方翼的大軍攻陷,城中所有的西哥特人被處死,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勢力終於完全被清除,接下來則要開始籌建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建國。
這下李恪也終於躲不開了,因為建國可不是隻舉行一個建國大典就行的,背後還有無數的事要準備,比如各級行政機構的架設以及各地的駐軍等事宜,全都需要他親自處理。
這時伊琳娜也表現出一個女子的聰慧,她不但主動勸李恪以國事為重,同時也開始在巴塞羅那城頻頻露麵,而且將自己的身份公開,這下讓那些原來的羅馬人都是欣喜若狂。
特別是通過一些暗地裏的渠道,李恪和伊琳娜之間的關係也慢慢的流傳出去,這使得那些羅馬人的震驚的同時,也對李恪的統治不再報什麽偏見。
畢竟現在統治他們的,是東羅馬皇後的情人,這在羅馬人心中,已經將李恪當成了自己人。
另外有一些癡情的少女。
卻是暗中將李恪塑造成一位癡情的皇子,為了他深愛的伊琳娜皇後,所以才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為的就是能夠在某一天再見到皇後。
這種癡情打動了無數羅馬少女的心,同時也讓李恪成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未婚少女或已婚少婦的夢中情人。
可惜政治就是政治,不可能像少女們幻想的那麽浪漫,李恪和伊琳娜之間的確有真感情,隻不過李恪更多的還是看重伊比利亞半島的位置,以及日後的發展前景。
至於和伊琳娜能否長相廝守,這種事卻是強求不得。
伊比利亞半島的麵積並不小,甚至已經接近天竺的二分之一大小,而且經過羅馬與西哥特王國的統治,使得這裏的文明程度很高。
整個半島有一半都屬於高原地區。
氣候也比較涼爽宜人,適合種植葡萄、油橄欖和小麥等作物,另外手工業與商業也比較發達,隻是因為哥特人的野蠻統治,使得島上的各個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
在將整個半島納入自己的統治後,李恪也終於同意岑長倩等人提議的建國事宜,畢竟他孤身遠赴海外。
急需一個大義的名分,同時跟隨李恪的文武官員也需要更大的封賞,因此建國之事自然刻不容緩。
經過幾個月的忙碌,李恪終於在伊比利亞半島建國稱帝。
國號為吳,首都暫定為巴塞羅那,不過現在已經被李恪改名為西京,原吳王妃楊氏為大吳皇後。
隻是楊氏帶著兒女在台灣,並不在李恪身邊。
伊琳娜以羅馬皇後的身份出席了開國大典。
隻是在典禮舉行時,她卻一直站在李恪的身邊,那本來應該是皇後的位置。
另外在吳國的開國典禮上,大唐、大齊、天竺三大帝國都派出使者前來道賀,另外羅馬、波斯和大食,以及一些其它的國家同樣也派出使者,隻是除了波斯等少數使者是真心道賀外,羅馬和大食等國家的使者卻是表情迥異,讓人觀之是回味無窮。
開國大典完成後,吳國仿照大齊的行政結構,將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分成數個州,州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村進行管理。
而且各級官吏全部分劃分到行政結構中,官與吏同樣沒有任何界線,官員的選拔製度同樣也與大齊的相同。
另外中央官製也幾乎是照搬大齊的製度,同樣設立首相一職,岑長倩雖然年輕,但是個行政高手,再加上腦子靈活,威望也足以服眾,因此被李恪任命為第一任首相。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恪在行政方麵幾乎完全照搬了大齊的製度,而且各級官府也極力推動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同時從大齊和大唐引進大批的造船工人,在半島沿海港口興建造船廠,看樣子是想與大齊走同樣的道路。
不過李恪和岑長倩也不僅僅隻會抄襲,按照兩國內部情況的不同,他們也對一些政策做出修改,比如最重要的民族政策方麵。
李恪招募到的三十萬人,已經陸續的被李愔送到伊比利亞半島上,其中漢人才僅僅八萬,再加上後來自願前來的漢人,加在一起也不過十二萬人左右,剩下的全都是草原胡人、三韓人、倭人等。
除了以上的三十多萬人外,剩下就是人口最多的原羅馬人,他們占半島總人口的六成以上,達到了兩百多萬人,剩下的全都是半島本地的一些民族,所以現在半島的總人口已經接近了四百萬,而且民族萬分十分複雜,最關鍵的是,漢人的數量還不到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麵對這種情況,若是直接推行大齊的那種四級異族製的話,很可能引起當地人的反彈,畢竟李恪的軍事力量雖強,但想要治理好伊比利亞半島,還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力量,否則若是實行強力統治,一會這邊起義,一會那邊暴動,那他還不如直接回去做自己的安樂王爺呢。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李恪並沒有在半島上實行四級異族製,而是宣布國內各異族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漢族也不例外,統一稱為吳人。
不過個吳人並不包括西哥特人,這個野蠻的民族在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期間,對半島上的各個民族都實行高壓統治,可以說所有民族都對哥特人十分的仇視,特別是占人數最多的原羅馬人,更是恨不得殺光所有哥特人。
不過哥特人畢竟在半島上統治了上百年時間,人口數量也十分龐大,是半島上除羅馬人外的第二大民族,之前的征戰中,雖然造成大量哥特人死亡,但也有不少哥特人都選擇向李恪投降,所以現在的吳國內部,還殘存著二十到三十萬的哥特人。
對於這哥特人,以羅馬人為代表的當地民族都反對給於他們同等的地位,另外李恪身邊的岑長倩,當初在第一次到達直布羅陀海峽時,也受到哥特人的羞辱,這讓一向小心眼的他懷恨在心,因此他也向李恪提出,絕對不能給哥特人平等的地位。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後李恪終於決定,將所有哥特人貶為奴隸,從事挖礦、修路、築城等一些苦力勞動,這也是吳國的第一批奴隸。
而且在嚐到奴隸的甜頭後,吳國也開始向非洲引進奴隸,這使得整個吳國也很快和大齊一樣,奴隸製度飛快的發展,不過這也使得吳國的各個行業也開始了加速發展。
隻不過在確定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後,緊接著李恪就開始大封賞,其中幾乎所有漢族家庭,最少都有一人被封爵,特別是他實行的那個歐洲貴族計劃,不但針對大唐和大齊後來遷來的移民,同時也對以前招募的漢人百姓有效,因此絕大部分漢人都擁有爵位,最低也是個男爵,這使得漢人在實際地位上,就比其它民族要高上一籌,不過因為其它民族被封爵的同樣不少,所以並沒有引起這些民族的反感。
隻是這種大封爵位的辦法也帶來了一定的壞處,那就是導致後來李恪國內的爵位含金量下降,比如同樣是伯爵,吳國的伯爵在遇到大唐或大齊的伯爵時,都會感覺矮上一籌。
至於軍事方麵,則沒有什麽好說的了,原來的五萬大軍在征討西哥特王國時損失很小,而且很快就被補充完畢,這支全火器的軍隊做為大吳軍隊的核心,被李恪賜名為皇家近衛軍,平時駐紮在西京,戰時才被調往前線,是一支主要對外征戰的武裝力量。
另外在之前的征戰中,他就已經組織起不少羅馬人的軍隊,現在以這些軍隊為基礎,經過整編與擴建後,暫時組織起二十萬的大軍,隻是這些新建的軍隊還需要嚴格的操練,而且上過戰場的老兵也不多,因此戰鬥力並不強,現在主要是駐紮各地維持當地的秩序。
同時李恪在西京也建立起一座軍校,選拔軍中年輕優秀的軍官進入其中學習,除了軍校的專業課程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忠君愛國思想的教育,畢竟軍隊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根基所在,想要控製軍隊,就必須控製住軍官們的思想,這點早就已經在大齊和大唐的高層中達成共識。
隻不過就在李恪對自己新成立的吳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大改造時,東羅馬帝國那邊卻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這件事所導致的後果,卻是影響到整個地中海、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
〖書網∷更新快∷無彈窗∷純文字∷.〗rt
/>**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用這幾句詩來形容現在的李恪最形象不過,在伊琳娜到來之後,他們兩人幾乎天天粘在一起,甚至連一些軍政大事,李恪都推給了其它人去做。
另外李恪通過伊琳娜知道了東羅馬帝國的局勢後,總感覺羅馬帝國的這次內部紛爭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而且現在雙方還隻是打嘴仗,但是李恪的直覺告訴他,狄奧多西與君士坦斯二世之間,很可能會爆發出更加激烈的衝突。
就在李恪與伊琳娜忘情相守的期間,那個唯一沒有被起義的羅馬人攻克的城市,很快被王方翼的大軍攻陷,城中所有的西哥特人被處死,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勢力終於完全被清除,接下來則要開始籌建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建國。
這下李恪也終於躲不開了,因為建國可不是隻舉行一個建國大典就行的,背後還有無數的事要準備,比如各級行政機構的架設以及各地的駐軍等事宜,全都需要他親自處理。
這時伊琳娜也表現出一個女子的聰慧,她不但主動勸李恪以國事為重,同時也開始在巴塞羅那城頻頻露麵,而且將自己的身份公開,這下讓那些原來的羅馬人都是欣喜若狂。
特別是通過一些暗地裏的渠道,李恪和伊琳娜之間的關係也慢慢的流傳出去,這使得那些羅馬人的震驚的同時,也對李恪的統治不再報什麽偏見。
畢竟現在統治他們的,是東羅馬皇後的情人,這在羅馬人心中,已經將李恪當成了自己人。
另外有一些癡情的少女。
卻是暗中將李恪塑造成一位癡情的皇子,為了他深愛的伊琳娜皇後,所以才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為的就是能夠在某一天再見到皇後。
這種癡情打動了無數羅馬少女的心,同時也讓李恪成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未婚少女或已婚少婦的夢中情人。
可惜政治就是政治,不可能像少女們幻想的那麽浪漫,李恪和伊琳娜之間的確有真感情,隻不過李恪更多的還是看重伊比利亞半島的位置,以及日後的發展前景。
至於和伊琳娜能否長相廝守,這種事卻是強求不得。
伊比利亞半島的麵積並不小,甚至已經接近天竺的二分之一大小,而且經過羅馬與西哥特王國的統治,使得這裏的文明程度很高。
整個半島有一半都屬於高原地區。
氣候也比較涼爽宜人,適合種植葡萄、油橄欖和小麥等作物,另外手工業與商業也比較發達,隻是因為哥特人的野蠻統治,使得島上的各個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
在將整個半島納入自己的統治後,李恪也終於同意岑長倩等人提議的建國事宜,畢竟他孤身遠赴海外。
急需一個大義的名分,同時跟隨李恪的文武官員也需要更大的封賞,因此建國之事自然刻不容緩。
經過幾個月的忙碌,李恪終於在伊比利亞半島建國稱帝。
國號為吳,首都暫定為巴塞羅那,不過現在已經被李恪改名為西京,原吳王妃楊氏為大吳皇後。
隻是楊氏帶著兒女在台灣,並不在李恪身邊。
伊琳娜以羅馬皇後的身份出席了開國大典。
隻是在典禮舉行時,她卻一直站在李恪的身邊,那本來應該是皇後的位置。
另外在吳國的開國典禮上,大唐、大齊、天竺三大帝國都派出使者前來道賀,另外羅馬、波斯和大食,以及一些其它的國家同樣也派出使者,隻是除了波斯等少數使者是真心道賀外,羅馬和大食等國家的使者卻是表情迥異,讓人觀之是回味無窮。
開國大典完成後,吳國仿照大齊的行政結構,將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分成數個州,州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村進行管理。
而且各級官吏全部分劃分到行政結構中,官與吏同樣沒有任何界線,官員的選拔製度同樣也與大齊的相同。
另外中央官製也幾乎是照搬大齊的製度,同樣設立首相一職,岑長倩雖然年輕,但是個行政高手,再加上腦子靈活,威望也足以服眾,因此被李恪任命為第一任首相。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恪在行政方麵幾乎完全照搬了大齊的製度,而且各級官府也極力推動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同時從大齊和大唐引進大批的造船工人,在半島沿海港口興建造船廠,看樣子是想與大齊走同樣的道路。
不過李恪和岑長倩也不僅僅隻會抄襲,按照兩國內部情況的不同,他們也對一些政策做出修改,比如最重要的民族政策方麵。
李恪招募到的三十萬人,已經陸續的被李愔送到伊比利亞半島上,其中漢人才僅僅八萬,再加上後來自願前來的漢人,加在一起也不過十二萬人左右,剩下的全都是草原胡人、三韓人、倭人等。
除了以上的三十多萬人外,剩下就是人口最多的原羅馬人,他們占半島總人口的六成以上,達到了兩百多萬人,剩下的全都是半島本地的一些民族,所以現在半島的總人口已經接近了四百萬,而且民族萬分十分複雜,最關鍵的是,漢人的數量還不到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麵對這種情況,若是直接推行大齊的那種四級異族製的話,很可能引起當地人的反彈,畢竟李恪的軍事力量雖強,但想要治理好伊比利亞半島,還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力量,否則若是實行強力統治,一會這邊起義,一會那邊暴動,那他還不如直接回去做自己的安樂王爺呢。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李恪並沒有在半島上實行四級異族製,而是宣布國內各異族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漢族也不例外,統一稱為吳人。
不過個吳人並不包括西哥特人,這個野蠻的民族在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期間,對半島上的各個民族都實行高壓統治,可以說所有民族都對哥特人十分的仇視,特別是占人數最多的原羅馬人,更是恨不得殺光所有哥特人。
不過哥特人畢竟在半島上統治了上百年時間,人口數量也十分龐大,是半島上除羅馬人外的第二大民族,之前的征戰中,雖然造成大量哥特人死亡,但也有不少哥特人都選擇向李恪投降,所以現在的吳國內部,還殘存著二十到三十萬的哥特人。
對於這哥特人,以羅馬人為代表的當地民族都反對給於他們同等的地位,另外李恪身邊的岑長倩,當初在第一次到達直布羅陀海峽時,也受到哥特人的羞辱,這讓一向小心眼的他懷恨在心,因此他也向李恪提出,絕對不能給哥特人平等的地位。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後李恪終於決定,將所有哥特人貶為奴隸,從事挖礦、修路、築城等一些苦力勞動,這也是吳國的第一批奴隸。
而且在嚐到奴隸的甜頭後,吳國也開始向非洲引進奴隸,這使得整個吳國也很快和大齊一樣,奴隸製度飛快的發展,不過這也使得吳國的各個行業也開始了加速發展。
隻不過在確定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後,緊接著李恪就開始大封賞,其中幾乎所有漢族家庭,最少都有一人被封爵,特別是他實行的那個歐洲貴族計劃,不但針對大唐和大齊後來遷來的移民,同時也對以前招募的漢人百姓有效,因此絕大部分漢人都擁有爵位,最低也是個男爵,這使得漢人在實際地位上,就比其它民族要高上一籌,不過因為其它民族被封爵的同樣不少,所以並沒有引起這些民族的反感。
隻是這種大封爵位的辦法也帶來了一定的壞處,那就是導致後來李恪國內的爵位含金量下降,比如同樣是伯爵,吳國的伯爵在遇到大唐或大齊的伯爵時,都會感覺矮上一籌。
至於軍事方麵,則沒有什麽好說的了,原來的五萬大軍在征討西哥特王國時損失很小,而且很快就被補充完畢,這支全火器的軍隊做為大吳軍隊的核心,被李恪賜名為皇家近衛軍,平時駐紮在西京,戰時才被調往前線,是一支主要對外征戰的武裝力量。
另外在之前的征戰中,他就已經組織起不少羅馬人的軍隊,現在以這些軍隊為基礎,經過整編與擴建後,暫時組織起二十萬的大軍,隻是這些新建的軍隊還需要嚴格的操練,而且上過戰場的老兵也不多,因此戰鬥力並不強,現在主要是駐紮各地維持當地的秩序。
同時李恪在西京也建立起一座軍校,選拔軍中年輕優秀的軍官進入其中學習,除了軍校的專業課程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忠君愛國思想的教育,畢竟軍隊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根基所在,想要控製軍隊,就必須控製住軍官們的思想,這點早就已經在大齊和大唐的高層中達成共識。
隻不過就在李恪對自己新成立的吳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大改造時,東羅馬帝國那邊卻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這件事所導致的後果,卻是影響到整個地中海、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
〖書網∷更新快∷無彈窗∷純文字∷.〗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