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對稱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有本質的不同,對稱辯證法就是思辨性與實證性的同一。科學以形而上學為前提,以本質為出發點;本質、規律、現象是科學建構的不同層次。本章通過對稱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的聯係和區別,證明經濟學思辨性與實證性、形上與形下相統一的哲學依據。指出對稱經濟學是一個以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為出發點、經濟科學本質與經濟客觀本質、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相互造構的過程。


    關鍵詞:對稱辯證法 矛盾辯證法 思辨性與實證性 科學本質 客觀本質 科學規律 客觀規律 形而上學 本質—規律—現象


    羊的辯證法 經濟學視野中的辯證法


    天與人、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合一”、統一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同樣,從矛盾辯證法到對稱辯證法也是自然曆史過程。


    辯證法即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思辨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辨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麵兩個階段的綜合,即思辨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思辨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


    從空間上展開的不同經濟模式,體現了時間上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這裏,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這就是對稱辯證法。隻有對稱辯證法才能合理解釋五度空間及其相互轉化,才能合理解釋經濟轉型、經濟融合與經濟發展,才能合理解釋和諧經濟與和諧社會。所以必須用對稱辯證法代替矛盾辯證法。經濟學視野中的辯證法隻能是對稱辯證法。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矛盾存在的理由與依據,既在於鬥爭性。鬥爭性是矛盾的本質屬性。而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質屬性,所以矛盾隻是宇宙的局部現象。矛盾的普遍性是相對的,而以同一性為本質屬性的對稱則是絕對的。宇宙的本質是對稱而不是矛盾。對稱辯證法中,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矛盾辯證法,否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的係統結構關係,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階級鬥爭為綱,就是以矛盾哲學為理論基礎。矛盾辯證法在曆史觀中的應用形成曆史機械唯物主義。曆史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有本原與派生關係,破壞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對稱關係,用曆史規律論吞並曆史主體論,破壞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否定了經濟領域的主體性原則。矛盾辯證性與曆史機械唯物主義肢解了社會有機體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的有機體關係,是一種線性的曆史觀。不符合宇宙、社會曆史的本質的矛盾辯證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必然陷於矛盾辯證法悖論,矛盾辯證法悖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必然陷入矛盾辯證法悖境。


    “階級鬥爭為綱”和“和諧社會”均以矛盾辯證法為理論基礎,就是矛盾辯證法悖境。


    矛盾矛盾辯證法既可以作階級鬥爭為綱的哲學基礎,又想作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矛盾辯證法成了萬金油。萬金油不能作為世界觀,更不能作為方法論。


    對稱辯證法是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也是人類社會深層次規律的反映,是宇宙觀、方法論;矛盾辯證性是階級鬥爭為綱的哲學基礎,是人類社會局部、階段、淺層規律的反映:隻是政治哲學。作為矛盾邏輯的辯證邏輯,隻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矛盾辯證法向對稱辯證法轉化的過渡環節。走出“矛盾論”,用對稱辯證法揚棄矛盾辯證法,用對稱邏輯揚棄矛盾邏輯,既是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又是辯證法的發展邏輯。隻有對稱辯證法,才真正擺脫了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局限,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思維空間。


    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天與人、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合一”、統一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同樣,從矛盾辯證法到對稱辯證法也是自然曆史過程。當人類處於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性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狼的哲學是鬥爭哲學,狼的辯證法是矛盾辯證法。羊的哲學是和諧哲學,羊的辯證法是對稱辯證法。


    係統經濟學的發展,特別是非線性經濟學的興起,給經濟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貝塔朗菲、維納、申農、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以“耗散結構”、“序參量”、“超循環”等嶄新理念,開創了自組織理論。自組織理論力圖引導“經濟科學去重新考慮過去以機械論世界觀的名義被排斥在外了的東西”。於是,對稱性、有序性、係統性、複雜性、工程性等概念被賦予特定的經濟學含義運用到經濟學中來;眾多非線性現象、混沌現象及各種複雜巨係統被納入經濟學視野,使人們看到了一個更豐富而真實的經濟世界。


    對稱是可持續發展的哲學基礎。隻有人和自然的對稱與協調,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壞,帶來的將是人類的毀滅。對稱是經濟自組織係統進化、係統功能增強的“序參量”或原動力。矛盾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隻有對稱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虛實之間 經濟學與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的區分是人為的、相對的,二者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上”和“下”,隻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宇宙的本質就在具體事物之中,經濟規律就在經濟現象之中。


    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要靠形而上學,任何一門科學本質上都是形而上學。如果形而上學要取消,任何一門科學都要取消。對稱辯證法,不但使哲學史上的所有哲學思想——形而上學都轉變成科學成果,不但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科學成果,而且是帶來科學成果的最有意義的工具。對稱哲學是真正的形而上學——科學的形而上學,它的根本功能不是爭論,而是對稱——物質的和精神的——及其方法論指導。


    在對稱辯證法看來,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經濟規律是可以認識的,經濟學的對象就是經濟規律。經濟規律由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邏輯的對稱關係與曆史的對稱關係形成。對稱經濟學的對象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的規律。


    經濟學邏輯體係的出發點是經濟本質。經濟本質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結構。對稱經濟科學邏輯體係的真正出發點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對稱經濟學體係的建構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雙向對稱運動。


    西方經濟學之所以沒有科學的範式,是由於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不對稱的宇宙觀。


    不對稱的宇宙觀:世界不可知,信息不對稱,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人不能夠把握經濟規律,經商活動無異於一種賭博,風險越大機會也越大,經濟學、管理學成了博弈學。雖然在他們的經濟學詞匯中,也有“對策”的字眼,但從概念的意義上,他們的“對策”仍然屬於博弈的範疇。


    西方經濟學之所以沒有科學的範式,是由於受西方哲學拒斥形而上學思潮的影響,他們輕視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功能。而任何一種學說如果不具備形而上學功能就沒有認識意義。


    任何一件簡單的知識(如果它可稱之為知識),都有理性的因素,完全經驗主義的邏輯是不存在的,純粹的經驗主義隻能從實證主義的願望出發走向詭辯,即實證主義的反麵:實證主義→經驗主義→拒斥形而上學→不可知主義。從實證主義的良好願望出發,以經驗主義和拒斥形而上學為中介,最終走向自己的反麵——不可知主義,說明建立在經驗主義和拒斥形而上學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本質上是不可知主義,或不可知主義的變種,這也就是實證主義各流派演變的根源和實質——永遠也不能達到真正的實證。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的區分是人為的、相對的,二者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上”和“下”,隻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從超越的意義上,下也是上,人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內在性而直接認識外部任何具體事物;從全息實證的意義上,上也是下,人們通過認識具體事物,就可以認識宇宙的本質;宇宙的本質就在具體事物之中,經濟規律就在經濟現象之中。


    路在腳下 經濟學的起點


    以具體的主體為出發點,信息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主體的能動性,決定了主體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對策的過程。


    一門科學的出發點是一門科學的公理,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經濟學的公理。


    什麽是經濟學的公理?經濟學的公理隻能是經濟現象的最深層次的特殊本質,經濟現象的最深層次的特殊本質就是經濟主客體的對稱關係。到目前為止,西方經濟學曾經出現過三種出發點:亞當—斯密的價值、馬克思的商品和帕累托的“經濟人”。它們都隻不過是經濟社會的“本原”而非“本質”。從經濟現象的本質——主客體的相互關係推導出主客體的價值關係,從主客體的價值關係推出經營活動、交易活動、“經濟人”及其活動——觀察與推理、假說與驗證、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都是必要的、相互對稱的方法;其中,“數學公理”隻是主體在這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關係中、邏輯思辨中的一種形式和非十分必要的環節。經濟學的公理與數學的公理一樣,隻能憑直覺產生;但由於經濟學是比數學更複雜的係統科學,因而從觀察到直覺、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更複雜、過程也更漫長。但如果把“公理化”理解成排斥主體的“純科學”的方法,則隻能走向科學的反麵。因此,公理化方法應該是主客體相對稱的對稱邏輯的方法,而不僅是數學方法和傳統邏輯方法。如果講到分析工具的發展,那麽對稱邏輯是最重要的分析工具的發展成果。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出發點是“商品”。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經濟人”。對稱經濟學的出發點是主客體關係。第三者是前二者的揚棄:把高品提升為“客體”,把“經濟人”提升為“主體”——主體與客體及其對稱關係——邏輯與曆史的對稱關係,就是對稱經濟學的出發點。


    經濟人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經濟人是實證的,而不是假設的。經濟人是現實的,而不是虛構的。經濟人是行為的,而不是理論的。具體的經濟人是主體,主體與客體相對而言。所以以具體的經濟人——主體為出發點,就是以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為出發點。經濟人是哲學分析的終點,經濟學研究和敘述的起點。


    西方經濟學之所以沒有科學的範式,是由於西方經濟學還原論的思維方式。還原論的思維方式決定還原論的出發點。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是一種本原,雖然黑格爾是把本原當成了本質。馬克思模仿黑格爾,“商品”相當於“絕對精神”。《資本論》沿襲了西方思維方式的傳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質為出發點(因為它也把本原當成了本質)。商品隻是一個要素,展開來的,隻能是某個層麵的規律,而不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還原論經濟學缺乏出發點的本質性、自上而下的嚴密性、自下而上的創造性。見物不見人,人缺乏經濟主體性,忽視文化、製度、人格、軟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經濟學還原論的要害,就在於它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時,不是把經濟社會規律看成是經濟社會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而是以一個要素作為出發點從現象到現象的展開。這種發展觀是線性發展觀。


    還原論的出發點決定了出發點的抽象性與不對稱性,決定了理論出現悖論與實踐出現悖境的必然性。


    還原論的思維方式決定還原論經濟學形成體係的方向。西方經濟學形成體係的方向是:問題→政策→理論的不對稱思維運動。問題與理論,本來是從不對稱到對稱的雙向思維運動。但由於西方經濟學缺乏整體穩定的框架,既缺乏自上而下的嚴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創造性,因此變成從不對稱到不對稱的單向思維運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隻能使問題越來越多。西方經濟學家,囿於他們的思想方法,連自己的國家的問題都解釋不了,根本沒有資格對別人國家的事情指手畫腳。照搬照套他們的理論,隻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還原論的出發點與形成體係的方向,使西方經濟學有經驗而無完整理論,有模型而無範式,是無範式的範式。


    以抽象的“經濟人”為出發點,信息是不對稱的,人在經濟活動中隻有博弈,而無對策。以具體的主體為出發點,信息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主體的能動性,決定了主體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對策的過程。


    問題,隻是主客體之間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契機,而不是出發點——既不是研究的出發點也不是敘述的出發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要以主體原有的理論背景為前提;問題和理論的碰撞,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方式;由於它們的相互作用,使經濟學理論實現從抽象到具體的展開。所以,假設也不是出發點——既不是研究的出發點,也不是敘述出發點。


    【圖_中_不_figure_0002_0001_em】


    所以,問題和假設隻是中點,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理論發展的中間環節。把理性等於抽象,是方法論上的誤區,無論是分析還是綜合,從研究到敘述,理性都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圖_中_不_figure_0003_0001_em】


    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科學理論既是以經濟學家這一相對主體為中心的這個過程的產物,又是以這個過程本身為對象,因而經濟學理論的內容——經濟科學規律同對象——經濟客觀規律是同構的,有著天然的一致;這個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例如經濟客體)同其他要素處於不可分割的聯係之中,有著一種全息關係。離開這個總體過程去尋找什麽“純經濟客體”的信息,“純經濟客體”的反映,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因為對這個總體過程的反映也即對經濟客體的反映,總體的創造過程同對經濟客體的反映過程是一致的。


    人的細胞同動物的細胞沒有本質的不同,但人有自我意識,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別開來;


    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結構,是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特殊本質。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人類社會的出發點;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經濟社會的出發點。


    科學就是正確反映客觀規律與客觀本質的邏輯體係,其內容是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作為科學的邏輯體係,其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客觀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係的反映,作為科學內容的科學規律、科學本質同客觀規律、客觀本質是對稱的。既然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經濟社會的出發點,那麽主體與客體的對稱也就是對稱經濟學的出發點。主體與客體的對稱作為對稱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當今世界三大流派、兩大類型經濟學出發點的揚棄,且同宇宙的本質、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相一致,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最大的涵蓋力與解釋力,因而具有公理的性質。以這樣的公理為出發點,可以做到邏輯與曆史的一致、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序在序中 規律與“趨勢”


    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是經濟學科學的立論依據。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經濟學發展是有規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實證的,是因為思辨所遵循的科學規律正是客觀規律的反映。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是經濟學科學的立論依據。


    西方的經驗主義傳統使西方經濟學家沒有規律這個概念,隻有“趨勢”、“序列”這些概念。西方經濟學中的“時間序列”,實際上就是經濟規律的經驗主義表述。在他們看來,經濟的發展沒有因果規律性,隻有事件的先後順序,經濟學就是對此順序進行描述,並據此進行予測。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模型,沒有指導意義是必然的。


    必然性是由偶然性組成的,規律性是由主體性組成的。西方經濟學把經濟主體性與規律性對立起來,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對立起來,思辨與實證對立起來,否定經濟學的思辨功能,否認人的理性的無限性、經濟規律的可把握性、經濟趨勢的可預測性,因而否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人類經濟活動整體上成了盲目的博弈活動,因而是不科學的。


    規律有兩種:具體與抽象的。前者是一般與個別的統一,後者是純粹的一般。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經濟科學本質與經濟客觀本質的對稱與相互建構說明,包含在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中的經濟科學規律和經濟科學本質,既不是約定的,也不是先驗的。一方麵,它們是主觀的,另方麵它們又是客觀的反映。這個反映不是消極的、照鏡子式的,而是創造、建構的過程。經濟周期的實質:以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之間、各主要經濟要素之間的不對稱為中介,實現經濟體由低層次對稱向更高層次對稱轉化、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可以認識、可以予測、可以自覺運用的。認識、予測、運用的關鍵是把握對稱辯證法。經濟周期的長度,其間經濟危機的程度、經濟危機給社會破壞的程度同人認識、運用對稱規律的自覺程度成反比。人的理性不在經濟規律之外,而在經濟規律之中,構成經濟規律的環節,是經濟規律中主體的要素之一。把人的理性看成在經濟規律之外,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認為經濟規律不可認識、經濟發展不可予期、經濟周期不可予測,是經濟學中的不可知論。


    樓下有樓 本質與規律


    “價格機製”、“時間序列”、“經濟周期”等固然是經濟現象中穩定的、可重複出現的東西,但不等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更不等於經濟事物的本質。


    經濟學的基本結構:價值規律為核心的對稱開放係統。經濟與經濟學係統有層次,是因為經濟規律是有層次的;經濟與經濟學係統是開放的,是因為人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是不斷加深的。


    本質不等於規律,本質是比規律更深層次的範疇。經濟規律是分層次的,經濟規律後麵還有經濟本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於普遍聯係和互相影響中。本質是反映事物內部聯係的範疇,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但現象也不是孤立的。“辯證方法認為,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現象,如果把它孤立地拿來看,把它看做是和周圍現象沒有聯係的現象,那它就會是不可理解的東西。因為自然界任何部分中任何一種現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和周圍條件沒有聯係的現象,看作是和周圍條件隔離的現象,那它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東西。反之,任何一種現象,如果把它看做是和周圍現象密切聯係而不可以分的現象,把它看作是受周圍現象所製約的現象,那它就是可以了解,可以論證的東西了。”(斯大林:《列寧主義問題》)。


    事物的本質、本質與本質之間存在著聯係,本質與現象之間存在著聯係,現象與現象之間也存在著聯係。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聯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非本質的聯係,它固然不同於本質的聯係或本質之間的聯係,但它畢竟也存在著普遍的、規律性的聯係。所謂“規律”,既指事物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也指事物外部現象中普遍的穩定的聯係。


    列寧指出:“規律就是關係……本質的關係或本質之間的關係”(《列寧全集》第38卷)。列寧還指出:“規律是現象中鞏固的(保存著的)東西”,“(現象的)規律”(同上),“規律是現象中同一的東西”、“規律=現象的平靜反映”(同上),“規律是宇宙運動中本質的東西的反映”(同上)。黑格爾也指出:“規律的王國是現象的靜止的內容;現象也就是這個內容,但它是不斷變換的和作為向它外物的反思的……因此,同規律相比,現象是整體,因它包含著規律,並且還包含著更多的東西,即自己運動著的形式的環節”(同上)。(如果大家對黑格爾這段話有不同的理解的話,那麽請注意,黑格爾是在《邏輯學》的“現象篇”中,闡述“規律”這個範疇的;而黑格爾的哲學體係,是按照人們認識的由淺入深的過程來安排的,也即按照曆史和邏輯一致的原則來安排的)。


    可見,規律不但存在於本質之間,也存在於現象之間。本質的規律是現象的規律的原因,現象的規律是在本質的規律的基礎上產生並發生作用的。例如,在階級社會裏,同時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規律,人的主體性和生產關係從不對稱到對稱運動的規律。相對於前者來說,後者就是本質的規律;相對於後者來說,前者就是現象的規律,而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產生並發生作用的。本質的規律和現象的規律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休謨和康德等主觀唯心主義者否認世界的本質,把規律歸結於現象之間的外部聯係,固然是錯誤的;但如果把規律完全等同於事物本質聯係,否認現象的規律,也同樣是一種片麵的觀點。事實上,人們正是通過認識現象間的普通聯係,然後進一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可見,本質不等於規律。非但這樣,而且本質比規律更深刻。列寧指出:“規律是本質的現象”(同上)。事物所包含的層次是無限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也是無限的。內和外、本質和現象的區別,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任何層次的本質後麵,都有比它更深刻的本質。透過階級社會的一切紛繁複雜的對稱現象,使我們認識到了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的普遍規律,但這個普遍規律,決定於隱藏在它背後更深刻的本質——人的主體性和生產關係的對稱要求。相對於後麵的更深刻的本質來講,前麵的本質就成了現象;因而相對於後麵的更深刻的本質而言,前麵的任何規律就都是現象的規律,就都成了“本質的現象”了。


    本質是比規律更深層次範疇的原理,在經濟學上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價格機製”、“時間序列”、“經濟周期”等固然是經濟現象中穩定的、可重複出現的東西,但不等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更不等於經濟事物的本質。認識經濟事物的本質,一定能認識經濟事物的規律;但認識經濟事物的規律,並不等於認識經濟事物的本質——規律既可存在於本質中,也可存在於現象中。現象和本質的區分是相對的,因而規律也是多層次的。要不斷達到對於經濟事物本質的認識,就必須區分低層規律和高層規律,並努力不斷達到對於經濟事物高層規律的認識,從而把經濟思維與經濟認識不斷推向前進。在“價格機製”、“時間序列”、“經濟周期”的認識層麵進行數學推演、建構各種模型建立起來的“經濟學體係”,其意義不容誇大。


    從本體論上看,經濟本質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經濟規律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對稱關係的展開,認識經濟本質是把握經濟規律的前提。經濟客觀規律是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經濟學科學規律是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經濟學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經濟學科學本質與經濟客觀本質是相互建構的,包含在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中的經濟學科學規律與科學本質,既不是約定的,也不是先驗的。一方麵,它們是主觀的,另方麵它們又是客觀的反映。這個反映不是消極的、照鏡子式的,而是創造、建構的過程。經濟周期的實質是以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之間、各主要經濟要素之間的不對稱為中介,實現經濟體由低層次對稱向更高層次對稱轉化、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可以認識、可以予測、可以自覺運用的。認識、予測、運用的關鍵是把握對稱辯證法。經濟周期的長度,其間經濟危機的程度、經濟危機給社會破壞的程度同人認識、運用對稱規律的自覺程度成反比。經濟必然性是由經濟偶然性組成的,經濟規律性是由經濟主體性組成的,人的理性不在經濟規律之外,而在經濟規律之中,構成經濟規律的環節,是經濟規律中主體的要素之一。把人的理性看成在經濟規律之外,甚至把二者對立起來,認為經濟規律不可認識、經濟發展不可予期、經濟周期不可予測,是經濟學中的不可知論。西方經濟學就是這樣的不可知論。西方經濟學把經濟主體性與規律性對立起來,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對立起來,思辨與實證對立起來,否定經濟學的思辨功能,否認人的理性的無限性、經濟規律的可把握性、經濟趨勢的可預測性,因而否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人類經濟活動整體上成了盲目的博弈活動,因而是不科學的。


    經濟是價值的產生和實現。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的。因而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產生和實現規律。使用價值的產生和實現的規律(價值規律)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價值的本質是使用價值。隻有實現的價值才有使用價值,隻有在使用的價值才是實現的價值。價值可以比較,使用價值可以比較,生產使用價值的各種具體勞動可以比較,人的價值大小、有無、正負可以比較。經商先做人,就是做有價值的人。隻有以創業的心態經商,才能做有價值的人;隻有做有價值的人,才能經營有價值的產品;隻有經營有價值的產品,才能取得有價值的經商成功。政治經濟學在理論上無助於解釋經濟現實,在實踐中會陷入悖境。隻有建立以價值規律為核心規律的對稱經濟學體係,才能走出悖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世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世清並收藏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