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少將退職事件給列飄弦帶來了巨大的觸動,讓他收起了遊戲的心態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首都高級軍事指揮學院圖書館是真正的寶藏,列飄弦一個多月一來複製了所以的資料存到蟲子們的小金庫裏,每天的潛意識學習全部選擇的是軍事方麵的內容。
六月十一日,列飄弦正式提交了論文集,係統的闡述了自己對機甲作戰的認識,從戰略、戰術和技術發展的影響三個角度詳細解剖了自己的指導思想和具體實施方案,並對機甲在不遠的將來在太空戰、登陸戰和巷戰、治安戰中的戰略意義和戰術作用進行了革命性的預言。論文集的大標題是:《巨艦大炮時代的終結》。副標題是:《定點彈射技術對機甲設計製造訓練和作戰使用等方麵的革新前瞻》。
如果說列飄弦成為機甲大宗師是個人戰力的標高,作為集訓隊總教官是戰術方麵的標高,這部論文集就標誌著列飄弦正式成為了戰略大師,成為了軍事革命的導師和指路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能夠理解這次革命的必然性和先進性,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提出這個命題。因為這場革命的三大前提全部和他有關,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列飄弦就沒有這場軍事革命。
這三大前提是:超遠距離偵測、高精度定點彈射,以及現在列飄弦正在實踐的標準化機甲戰士太空戰訓練科目。
這部論文集隨即成為了東華邦聯的最高機密,有資格看到的人表現出了人生百態:如獲至寶者有之,開懷大笑者有之,精神振奮者有之,若有所思者有之,仰天長歎者有之,哭天搶地者有之,捶胸頓足者有之,痛罵離經叛道者有之
總而言之,這部革命性的皇皇巨著就像是颶風海嘯一般橫掃過東華邦聯軍界高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大辯論。[.超多好看小說]
總體上來看,運用六十四進製偵測處理軟件進行了實戰檢驗的西北軍區、長濱軍區、齊國軍區和花山軍區,普遍發現原來的作戰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技術發展。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作戰費效比過高,完全對不起己方所具備的壓倒性優勢。
四大軍區都在進行戰後總結和實驗新戰術,但因為缺乏綱領性文件的指導,整個局麵顯得比較散亂和無序,暫時適應不了當前的迫切需要。
當前線指揮官看到列飄弦的這部論文集中的部分論文以後,頓時茅塞頓開,心得體會表現出井噴一般的態勢,直接淹沒了國防部戰略局和戰術局,千篇一律的讚揚聲直接讓那些紙上談兵者啞口無言。
老鍾如果知道自己的犧牲換來了這樣一個成果,他應該能夠心滿意足了。
進入首都高級軍事指揮學院以後,列飄弦收集和學習了太空戰的基本原理,再和戰史戰例中的經典戰役相結合,最後和自己在淩歎口打火雞和刺加琺打地鼠兩次戰鬥中的心得體會想印證,而且他有沒有過去的束縛和思維定勢,直接就爆發出天馬行空般的光芒。
其中一篇關於充分利用超遠程偵測優勢的論文叫做《須鯨戰術》,作為海洋中的巨無霸,須鯨在吞食魚群的時候,先是圍繞著魚群繞著圈兒吐氣泡,把小魚趕到一塊,使得魚群越來越密集。時機成熟以後,負責攻擊的吞食的須鯨張開大嘴從下而上一躍而起,一次就能吞掉滿嘴的小魚兒。
列飄弦在論文中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敵我雙方的不同情況輸入到模型中以後,計算機能夠很快就給出戰術選擇:幾艘艦隻負責繞圈兒壓縮敵艦隊,半徑是多少,速度是多快,負責最後攻擊的艦隻保持多少距離最佳,火力密度應該是多少
長濱軍區的孟大將拿到這篇文章以後,馬上就組織艦隊進行了圖上作業和實戰演習,最後的結果讓老將軍感歎不已:長江後浪推前浪啊,邦聯軍方後繼有人了。[.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到不是說這篇論文就是完美無缺的了,實際上這篇文章隻能說是框架式或骨架式的概論,隻能是一個作戰指導,主要闡述的還是原則性的問題。經過長濱軍區的實踐,給它增添了磚瓦和血肉。其中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那個數學模型簡直是神來之筆,沒有這個模型整篇文章隻能說是誇誇其談,花樣文章好看不中用。有了這個模型,後來者就隻能做裝修工,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天才的光輝。
更讓孟司令驚歎的是,這樣的論文在論文集中不是一篇兩篇,而是有整整十三篇,不知道是不是列飄弦有意模仿前賢,弄出來這麽個數字。雖然現在僅僅證實了其中的一篇,但是窺一斑而知全豹,想來其他十二篇相差也不會太多。
長濱軍區的演習報告第一個傳到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然後兩天之內陸續接到了八篇各大軍區和大艦隊的類似報告,其中關於須鯨戰術的最多,共有五篇。為了節省資源和時間,國防部和四總部迅速下達通知,向各部傳達了演習計劃,同時將已經收到的演習報告轉發給各個軍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了這些演習報告做背書,詆毀列飄弦好大喜功,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負麵評價一掃而空,太空戰術大師的名號牢牢地戴在了列大少的腦袋上。至於戰略家的稱號嗎,就要看他自己的表現了。
巨艦大炮過時論並不是個新鮮事物,有的是軍事理論家不讓列飄弦專美於前。尤其是母艦的誕生和戰機戰術的逐漸成熟以後,關於母艦將會成為太空戰唯一的王者這種論調甚囂塵上,不絕於耳。
但是戰機的靈活和略顯孱弱的攻擊力,讓母艦和戰列艦始終各擅勝場,在太空戰中平分秋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簡單的就是最美的,這句頗有哲學意味的話就是列飄弦戰略觀點的基礎和支柱。列飄弦的論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定點彈射機甲在太空戰中的應用初探》,就是建立在一個最簡單的數的基礎上的,這個數就是:13。
很巧合嗎?論文是十三篇,所有的論文中最重要的一個數也是十三。
這個數字描述的是精確度,13,就是指精確度達到了十三級。一級精確度是指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一次方,也就是一比十;二級精確度是指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二次方,也即是一比一百。
而十三級精確度是神馬概念呢,自然就是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十三次方,也就是一比十萬億。
那麽十三級的精確度又代表著什麽呢?這個精確度用在空間測量上定位上,就意味著在十萬億米的距離上誤差僅僅隻有一米,或者說在一百億千米的距離上誤差僅僅是一米。
要知道,一艘小型戰列艦的高度超過一千米,寬度大約兩千米,長度是七至八千米,光是外裝甲的厚度都超過了十米,十三級的精確度就意味著誤差甚至小於裝甲的厚度。
現代太空海戰的最佳距離普遍認為是三百光秒,也就是大約不到一億千米,在這個距離上十三級精確度的誤差是百分之一米,也就是一厘米。
除了東華邦聯以外的任何國家,對於軍艦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十九億千米,在這個距離上誤差不到兩分米,大約是一個成年男子身體的厚度。
如果邦聯軍隊的母艦在二十億千米,也即是敵人的探測範圍之外進行定點彈射,再如果能夠知道敵艦的內部結構圖,那麽完全可以把機甲直接送進敵艦的指揮部或者動力室,或者任何一個艙室裏麵去。
這種結果就好比孫猴子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裏,任你的攻擊力和防禦力有多麽強橫,那都是對外不對內的,除了束手就擒最多就是拚個同歸於盡罷了。隻不過一艘戰艦換幾十個機甲戰士,這筆賬怎麽算怎麽不劃算。
如果遇到的是狂熱的紫提密教國家的艦隊,不惜一切代價求得勝利,也不吝用生命和敵人同歸於盡的話,就不用定點彈射機甲戰士過去了,直接送過去一枚重磅高爆炸彈就完結了。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設想完全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其中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說敵艦進行無規則機動的時候很難進行準確預估,這樣就無法進行精確的定點彈射。
列飄弦在論文中初步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就是充分利用六十四進製偵測處理軟件超遠距離偵測的優勢,在敵艦隊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突襲。
第二就是不使用機甲戰士進行定點彈射攻擊方式,而是直接使用爆破彈、燃燒彈、電磁幹擾彈甚至核彈進行攻擊,不用非得要繳獲敵艦。
另外的問題就是怎樣了解敵艦的構造,這種任務所有的國家都有布置,倒不是專門為定點彈射戰術布置的,隻不過對於這種新戰術而言,這個情報就極其關鍵了。
還有當然是登艦以後的作戰技巧了,雖然這種戰術技巧和巷戰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特殊的地方也不少,從單兵作戰到小隊配合都需要認真摸索和訓練。
而這個任務責無旁貸的落在了始作俑者列飄弦的身上了。
六月十一日,列飄弦正式提交了論文集,係統的闡述了自己對機甲作戰的認識,從戰略、戰術和技術發展的影響三個角度詳細解剖了自己的指導思想和具體實施方案,並對機甲在不遠的將來在太空戰、登陸戰和巷戰、治安戰中的戰略意義和戰術作用進行了革命性的預言。論文集的大標題是:《巨艦大炮時代的終結》。副標題是:《定點彈射技術對機甲設計製造訓練和作戰使用等方麵的革新前瞻》。
如果說列飄弦成為機甲大宗師是個人戰力的標高,作為集訓隊總教官是戰術方麵的標高,這部論文集就標誌著列飄弦正式成為了戰略大師,成為了軍事革命的導師和指路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能夠理解這次革命的必然性和先進性,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提出這個命題。因為這場革命的三大前提全部和他有關,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列飄弦就沒有這場軍事革命。
這三大前提是:超遠距離偵測、高精度定點彈射,以及現在列飄弦正在實踐的標準化機甲戰士太空戰訓練科目。
這部論文集隨即成為了東華邦聯的最高機密,有資格看到的人表現出了人生百態:如獲至寶者有之,開懷大笑者有之,精神振奮者有之,若有所思者有之,仰天長歎者有之,哭天搶地者有之,捶胸頓足者有之,痛罵離經叛道者有之
總而言之,這部革命性的皇皇巨著就像是颶風海嘯一般橫掃過東華邦聯軍界高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大辯論。[.超多好看小說]
總體上來看,運用六十四進製偵測處理軟件進行了實戰檢驗的西北軍區、長濱軍區、齊國軍區和花山軍區,普遍發現原來的作戰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技術發展。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作戰費效比過高,完全對不起己方所具備的壓倒性優勢。
四大軍區都在進行戰後總結和實驗新戰術,但因為缺乏綱領性文件的指導,整個局麵顯得比較散亂和無序,暫時適應不了當前的迫切需要。
當前線指揮官看到列飄弦的這部論文集中的部分論文以後,頓時茅塞頓開,心得體會表現出井噴一般的態勢,直接淹沒了國防部戰略局和戰術局,千篇一律的讚揚聲直接讓那些紙上談兵者啞口無言。
老鍾如果知道自己的犧牲換來了這樣一個成果,他應該能夠心滿意足了。
進入首都高級軍事指揮學院以後,列飄弦收集和學習了太空戰的基本原理,再和戰史戰例中的經典戰役相結合,最後和自己在淩歎口打火雞和刺加琺打地鼠兩次戰鬥中的心得體會想印證,而且他有沒有過去的束縛和思維定勢,直接就爆發出天馬行空般的光芒。
其中一篇關於充分利用超遠程偵測優勢的論文叫做《須鯨戰術》,作為海洋中的巨無霸,須鯨在吞食魚群的時候,先是圍繞著魚群繞著圈兒吐氣泡,把小魚趕到一塊,使得魚群越來越密集。時機成熟以後,負責攻擊的吞食的須鯨張開大嘴從下而上一躍而起,一次就能吞掉滿嘴的小魚兒。
列飄弦在論文中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敵我雙方的不同情況輸入到模型中以後,計算機能夠很快就給出戰術選擇:幾艘艦隻負責繞圈兒壓縮敵艦隊,半徑是多少,速度是多快,負責最後攻擊的艦隻保持多少距離最佳,火力密度應該是多少
長濱軍區的孟大將拿到這篇文章以後,馬上就組織艦隊進行了圖上作業和實戰演習,最後的結果讓老將軍感歎不已:長江後浪推前浪啊,邦聯軍方後繼有人了。[.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到不是說這篇論文就是完美無缺的了,實際上這篇文章隻能說是框架式或骨架式的概論,隻能是一個作戰指導,主要闡述的還是原則性的問題。經過長濱軍區的實踐,給它增添了磚瓦和血肉。其中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那個數學模型簡直是神來之筆,沒有這個模型整篇文章隻能說是誇誇其談,花樣文章好看不中用。有了這個模型,後來者就隻能做裝修工,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天才的光輝。
更讓孟司令驚歎的是,這樣的論文在論文集中不是一篇兩篇,而是有整整十三篇,不知道是不是列飄弦有意模仿前賢,弄出來這麽個數字。雖然現在僅僅證實了其中的一篇,但是窺一斑而知全豹,想來其他十二篇相差也不會太多。
長濱軍區的演習報告第一個傳到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然後兩天之內陸續接到了八篇各大軍區和大艦隊的類似報告,其中關於須鯨戰術的最多,共有五篇。為了節省資源和時間,國防部和四總部迅速下達通知,向各部傳達了演習計劃,同時將已經收到的演習報告轉發給各個軍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了這些演習報告做背書,詆毀列飄弦好大喜功,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負麵評價一掃而空,太空戰術大師的名號牢牢地戴在了列大少的腦袋上。至於戰略家的稱號嗎,就要看他自己的表現了。
巨艦大炮過時論並不是個新鮮事物,有的是軍事理論家不讓列飄弦專美於前。尤其是母艦的誕生和戰機戰術的逐漸成熟以後,關於母艦將會成為太空戰唯一的王者這種論調甚囂塵上,不絕於耳。
但是戰機的靈活和略顯孱弱的攻擊力,讓母艦和戰列艦始終各擅勝場,在太空戰中平分秋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簡單的就是最美的,這句頗有哲學意味的話就是列飄弦戰略觀點的基礎和支柱。列飄弦的論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定點彈射機甲在太空戰中的應用初探》,就是建立在一個最簡單的數的基礎上的,這個數就是:13。
很巧合嗎?論文是十三篇,所有的論文中最重要的一個數也是十三。
這個數字描述的是精確度,13,就是指精確度達到了十三級。一級精確度是指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一次方,也就是一比十;二級精確度是指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二次方,也即是一比一百。
而十三級精確度是神馬概念呢,自然就是精確度達到了一比十的十三次方,也就是一比十萬億。
那麽十三級的精確度又代表著什麽呢?這個精確度用在空間測量上定位上,就意味著在十萬億米的距離上誤差僅僅隻有一米,或者說在一百億千米的距離上誤差僅僅是一米。
要知道,一艘小型戰列艦的高度超過一千米,寬度大約兩千米,長度是七至八千米,光是外裝甲的厚度都超過了十米,十三級的精確度就意味著誤差甚至小於裝甲的厚度。
現代太空海戰的最佳距離普遍認為是三百光秒,也就是大約不到一億千米,在這個距離上十三級精確度的誤差是百分之一米,也就是一厘米。
除了東華邦聯以外的任何國家,對於軍艦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十九億千米,在這個距離上誤差不到兩分米,大約是一個成年男子身體的厚度。
如果邦聯軍隊的母艦在二十億千米,也即是敵人的探測範圍之外進行定點彈射,再如果能夠知道敵艦的內部結構圖,那麽完全可以把機甲直接送進敵艦的指揮部或者動力室,或者任何一個艙室裏麵去。
這種結果就好比孫猴子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裏,任你的攻擊力和防禦力有多麽強橫,那都是對外不對內的,除了束手就擒最多就是拚個同歸於盡罷了。隻不過一艘戰艦換幾十個機甲戰士,這筆賬怎麽算怎麽不劃算。
如果遇到的是狂熱的紫提密教國家的艦隊,不惜一切代價求得勝利,也不吝用生命和敵人同歸於盡的話,就不用定點彈射機甲戰士過去了,直接送過去一枚重磅高爆炸彈就完結了。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設想完全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其中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說敵艦進行無規則機動的時候很難進行準確預估,這樣就無法進行精確的定點彈射。
列飄弦在論文中初步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就是充分利用六十四進製偵測處理軟件超遠距離偵測的優勢,在敵艦隊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突襲。
第二就是不使用機甲戰士進行定點彈射攻擊方式,而是直接使用爆破彈、燃燒彈、電磁幹擾彈甚至核彈進行攻擊,不用非得要繳獲敵艦。
另外的問題就是怎樣了解敵艦的構造,這種任務所有的國家都有布置,倒不是專門為定點彈射戰術布置的,隻不過對於這種新戰術而言,這個情報就極其關鍵了。
還有當然是登艦以後的作戰技巧了,雖然這種戰術技巧和巷戰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特殊的地方也不少,從單兵作戰到小隊配合都需要認真摸索和訓練。
而這個任務責無旁貸的落在了始作俑者列飄弦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