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趁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皆在襄陽之時,召集諸位軍師及重臣、大將商討今後的發展規劃。
龐統作為首席軍師,率先開口道:“主公,諸位,如今我們與曹操南北對峙,暫時保持平衡。曹軍沒有水軍,無法渡江南下,我們沒有騎兵,不敢深入北方平原。但平衡隻是暫時的,不出兩年,雙方必然會再次爆發戰爭。現我軍屯兵於三處,建業、樊城與葭萌關,如果是我軍主動出擊,則既可從建業發兵攻打合肥,繼而取壽春以全據揚州,也可出葭萌關而奪取漢中。如果是曹軍先動,則必會重兵攻打樊城。”
諸葛亮說道:“前幾年我們雖然屢次打敗曹操,但都是占據地利優勢,或以水軍勝之,或以險關相阻。如果我們主動出擊的話,隻怕傷亡會比較大。以亮之見,合肥易取,壽春也非難事,但如果要在十年內主動出兵北伐中原,則漢中與涼州不得不取。”
諸葛亮的這番話其實是表述了兩個發展戰略,一個是以攻略淮南為主,然後等待時機,等北方有變的時候,從淮南發兵取豫州與徐州,然後就可以攻打中原腹地了。
這個規劃前期施行起來相對簡單一些,因為淮南之地本來就屬揚州,河流縱橫,水係發達,可以發揮出張武水軍的優勢,但將戰線北推到淮河一線後,就無法再北上了,隻能等待時機。但是說不準需要等多長時間,或許曹操兩三年後就死了,北方大亂,張武就可以率軍自東而西統一全國。或許等個十年八年的也沒有機會。
第二個戰略就是取漢中,然後再占領涼州,取得一塊產馬地訓練騎兵,這樣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手裏了,等張武手下的騎兵足以跟曹軍抗衡的時候,就可以自西而東統一天下。
這個規劃就是需要冒險,因為漢中和涼州都不是那麽好打的,曹軍步兵和騎兵的戰鬥力要比楚軍強上一些,且占據兵力優勢。
張武作為穿越者,自然知道等是等不來機會的,曹操雖然已經老了,貌似還能活不少年,雖然記不大清楚了,但至少三五年之內不會死。就算曹操死了,繼位的曹丕也不是草包,而且還有一大批曹操留下來的文武人才。
因此,先取漢中才是比較正確的道路,張武畢竟也不年輕了,他想盡早統一天下,然後還想有點時間規劃一下新王朝的整體框架,還想趁他活著的時候盡可能地向外擴張一下。
張武非常清楚,如果統一大業交給下一代完成,那無非就是新舊王朝更替,對曆史進程的改變不會很大。如果自己能完成統一,然後自己再至少活上十年,那就足以對這個時代進行大的變動,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進一步領先於整個世界,避免後世曆史上發生的一些悲慘的事情。
比如五胡亂華,比如異族統治漢室江山,比如閉關鎖國而落後於整個世界,繼而被趕超上來的列強侵略。
張武說道:“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漢自高祖斬白蛇起義至靈帝時期,近四百餘年而有黃巾之亂,天下諸侯紛爭,戰亂不止,至今又已有二十餘年矣。百姓居無定所,妻離子散,更有甚者易子而食或淪為軍糧。天下百姓苦亂久矣,無不希望天下複歸一統,好安居樂業。因此,一統天下乃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了,隻不過到底是曹操過來統一我們,還是我們過去統一曹操,就全看在座的諸位了。”
在場的都是張武集團中的高層,追隨張武時間長的都知道張武對天下大勢的判斷舉世無雙,追隨張武時間短的也都知道張武從不打沒把握之仗。如今天下南北分立,雖然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梟雄,但他們對自己的主公更加有信心。
這天下戰亂了這麽多年,是該統一過過好日子了,對這些執掌半個天下大權的人們來說,當然不希望曹操過來把他們統一了。而如果他們能在有生之年助主公完成統一大業,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將會更上一層樓。
有些人,的確是有很高尚的品德,很遠大的理想,但有幾個人會反對在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同時,還能給自己帶來功名利祿,讓自己名垂青史呢?
這世上,不圖利的人大有人在,不圖名的人也不少,但有幾個人既不圖名,又不圖利呢?或者自己覺得無所謂,但總要為子孫後代考慮一下吧?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現場的這些文臣武將們已經品嚐到了大權在握的滋味,有幾個人願意放棄掉?
寒門出身的徐庶體會最深,年輕的時候,作為一個遊俠,說不好聽點就是一個混混,一個縣裏的小吏就能將他官治得老老實實。後來奮發圖強,潛心學習,有了一身本事卻無處施展,無人賞識,幸好遇見了張武,信任重用他。
現在的徐庶是張武麾下三個方麵軍統帥之一,指揮著近十萬大軍肩負著抵禦曹軍入侵益州的重任,在整個天下都是有名的軍師、謀主,這一切都是張武給他的。
徐庶說道:“主公,諸位,庶早年曾四處奔波,見多了亂世之慘狀。說句心裏話,這麽多年來,不論是袁術、袁紹、呂布,還是劉表、劉璋、孫權,或者是曹操,吾未見如主公如此仁義者!所以,為天下蒼生計,這天下也必須由主公來統一!”
此話一出,在場的諸位紛紛表示讚同,這並非是徐庶在拍張武的馬屁,事實就是如此。從張武掌控荊州以來,不但從未有過什麽暴行,反而多次施行仁政,處處為百姓著想。可以說,荊州的平民百姓是全天下生活最好的,荊州的吏治也全天下最清明的。
像黃忠、關羽、張飛、趙雲、蒯越等年齡較大,見識較多的人對此體會尤其深刻,因為他們也見多了以前那些諸侯們的種種暴行或不仁之事。
而且張武從未濫殺或枉殺過任何一個人,更不像曹操那樣愛殺名士,在張武的治下,隻要你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那就絲毫也不用擔心會有什麽飛來橫禍。世家大族們不管多有錢,隻要不做違法的事情,一點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家財會被別人奪去。
張武這一條“保護個人生命安全和私人合法財產安全”的政策,就贏得了所有世家的擁護與支持。
在張武麾下效力,不但安心,還非常舒心,因為張武對自己的屬下都非常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並非裝模作樣。
因此,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縱觀古今之所有的君主,張武都算得上是一個非常英明神武的主公了。
在這樣的亂世,能遇上這樣一個明主,也是他們的幸運!
龐統作為首席軍師,率先開口道:“主公,諸位,如今我們與曹操南北對峙,暫時保持平衡。曹軍沒有水軍,無法渡江南下,我們沒有騎兵,不敢深入北方平原。但平衡隻是暫時的,不出兩年,雙方必然會再次爆發戰爭。現我軍屯兵於三處,建業、樊城與葭萌關,如果是我軍主動出擊,則既可從建業發兵攻打合肥,繼而取壽春以全據揚州,也可出葭萌關而奪取漢中。如果是曹軍先動,則必會重兵攻打樊城。”
諸葛亮說道:“前幾年我們雖然屢次打敗曹操,但都是占據地利優勢,或以水軍勝之,或以險關相阻。如果我們主動出擊的話,隻怕傷亡會比較大。以亮之見,合肥易取,壽春也非難事,但如果要在十年內主動出兵北伐中原,則漢中與涼州不得不取。”
諸葛亮的這番話其實是表述了兩個發展戰略,一個是以攻略淮南為主,然後等待時機,等北方有變的時候,從淮南發兵取豫州與徐州,然後就可以攻打中原腹地了。
這個規劃前期施行起來相對簡單一些,因為淮南之地本來就屬揚州,河流縱橫,水係發達,可以發揮出張武水軍的優勢,但將戰線北推到淮河一線後,就無法再北上了,隻能等待時機。但是說不準需要等多長時間,或許曹操兩三年後就死了,北方大亂,張武就可以率軍自東而西統一全國。或許等個十年八年的也沒有機會。
第二個戰略就是取漢中,然後再占領涼州,取得一塊產馬地訓練騎兵,這樣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手裏了,等張武手下的騎兵足以跟曹軍抗衡的時候,就可以自西而東統一天下。
這個規劃就是需要冒險,因為漢中和涼州都不是那麽好打的,曹軍步兵和騎兵的戰鬥力要比楚軍強上一些,且占據兵力優勢。
張武作為穿越者,自然知道等是等不來機會的,曹操雖然已經老了,貌似還能活不少年,雖然記不大清楚了,但至少三五年之內不會死。就算曹操死了,繼位的曹丕也不是草包,而且還有一大批曹操留下來的文武人才。
因此,先取漢中才是比較正確的道路,張武畢竟也不年輕了,他想盡早統一天下,然後還想有點時間規劃一下新王朝的整體框架,還想趁他活著的時候盡可能地向外擴張一下。
張武非常清楚,如果統一大業交給下一代完成,那無非就是新舊王朝更替,對曆史進程的改變不會很大。如果自己能完成統一,然後自己再至少活上十年,那就足以對這個時代進行大的變動,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進一步領先於整個世界,避免後世曆史上發生的一些悲慘的事情。
比如五胡亂華,比如異族統治漢室江山,比如閉關鎖國而落後於整個世界,繼而被趕超上來的列強侵略。
張武說道:“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漢自高祖斬白蛇起義至靈帝時期,近四百餘年而有黃巾之亂,天下諸侯紛爭,戰亂不止,至今又已有二十餘年矣。百姓居無定所,妻離子散,更有甚者易子而食或淪為軍糧。天下百姓苦亂久矣,無不希望天下複歸一統,好安居樂業。因此,一統天下乃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了,隻不過到底是曹操過來統一我們,還是我們過去統一曹操,就全看在座的諸位了。”
在場的都是張武集團中的高層,追隨張武時間長的都知道張武對天下大勢的判斷舉世無雙,追隨張武時間短的也都知道張武從不打沒把握之仗。如今天下南北分立,雖然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梟雄,但他們對自己的主公更加有信心。
這天下戰亂了這麽多年,是該統一過過好日子了,對這些執掌半個天下大權的人們來說,當然不希望曹操過來把他們統一了。而如果他們能在有生之年助主公完成統一大業,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將會更上一層樓。
有些人,的確是有很高尚的品德,很遠大的理想,但有幾個人會反對在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同時,還能給自己帶來功名利祿,讓自己名垂青史呢?
這世上,不圖利的人大有人在,不圖名的人也不少,但有幾個人既不圖名,又不圖利呢?或者自己覺得無所謂,但總要為子孫後代考慮一下吧?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現場的這些文臣武將們已經品嚐到了大權在握的滋味,有幾個人願意放棄掉?
寒門出身的徐庶體會最深,年輕的時候,作為一個遊俠,說不好聽點就是一個混混,一個縣裏的小吏就能將他官治得老老實實。後來奮發圖強,潛心學習,有了一身本事卻無處施展,無人賞識,幸好遇見了張武,信任重用他。
現在的徐庶是張武麾下三個方麵軍統帥之一,指揮著近十萬大軍肩負著抵禦曹軍入侵益州的重任,在整個天下都是有名的軍師、謀主,這一切都是張武給他的。
徐庶說道:“主公,諸位,庶早年曾四處奔波,見多了亂世之慘狀。說句心裏話,這麽多年來,不論是袁術、袁紹、呂布,還是劉表、劉璋、孫權,或者是曹操,吾未見如主公如此仁義者!所以,為天下蒼生計,這天下也必須由主公來統一!”
此話一出,在場的諸位紛紛表示讚同,這並非是徐庶在拍張武的馬屁,事實就是如此。從張武掌控荊州以來,不但從未有過什麽暴行,反而多次施行仁政,處處為百姓著想。可以說,荊州的平民百姓是全天下生活最好的,荊州的吏治也全天下最清明的。
像黃忠、關羽、張飛、趙雲、蒯越等年齡較大,見識較多的人對此體會尤其深刻,因為他們也見多了以前那些諸侯們的種種暴行或不仁之事。
而且張武從未濫殺或枉殺過任何一個人,更不像曹操那樣愛殺名士,在張武的治下,隻要你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那就絲毫也不用擔心會有什麽飛來橫禍。世家大族們不管多有錢,隻要不做違法的事情,一點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家財會被別人奪去。
張武這一條“保護個人生命安全和私人合法財產安全”的政策,就贏得了所有世家的擁護與支持。
在張武麾下效力,不但安心,還非常舒心,因為張武對自己的屬下都非常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並非裝模作樣。
因此,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縱觀古今之所有的君主,張武都算得上是一個非常英明神武的主公了。
在這樣的亂世,能遇上這樣一個明主,也是他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