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為什麽沒有讓徐庶繼續統帥西線的軍隊呢?主要是因為軍權這東西非常敏感,不能長期掌握在某個手裏,即使是最信任的人也必須要有防範的措施。這不但是為了國家的安全,也是為了大家都好。
徐庶長期在西線領兵,也是時候回中央任職一段時間了。
臨行前,張武令人給守在邊疆尚未歸降的那些魏國將領傳令,魏楚之爭說到底也是華夏內部之爭,不能因為內戰而給外族可趁之機。因此他們既可以選擇歸降楚國, 也可以選擇繼續以魏臣自居,還可以選擇暫時中立,兩不相幫。
隻要他們安心守好邊疆,不與楚軍交戰,則楚軍亦不會主動向他們進攻,暫時保持目前的勢力範圍。各郡縣的財政收入由他們自己支配,用於文武官員的俸祿和士兵軍餉、糧草、兵器的支出。如果某郡某縣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邊疆的軍事防禦,則缺口部分由大楚撥付。
此令一出,守在涼州、雍州邊疆地區的原魏國將領和太守們都鬆了一口氣,這算是給了他們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有些人想顧全自己的名聲,不願意主動歸降,但如果楚軍堅決要占領涼州、雍州的所有郡縣的話,守是守不住的,堅決抵抗的話不但會死傷很多無辜的百姓,也有可能會給那些胡人強盜們可趁之機。
公元219年,張武率步騎主力大軍返回襄陽,經過半年的休整後, 下令以關羽為統帥,龐統、徐庶為隨軍參謀長,率張飛、趙雲、陳到、馬謖、劉磐、關平、廖化、周倉、宗預等將,起二十萬大軍出樊城進攻宛城, 要奪回南陽郡。
南陽原屬荊州,李傕敗亡之後,西涼軍閥張濟因軍中缺糧,自關中引兵進入荊州地界與劉表交戰,在攻打穰城的時候中箭而死。張濟的侄子張繡接管了部隊,在進退維穀之際,接受了劉表的招降,屯兵於宛城,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劉表抵禦北方的敵人。
張繡表麵是歸降了劉表,實際上雙方是合作關係。劉表為張繡提供棲身之地和供應糧草,張繡則替劉表看守荊州的北大門。
後來曹操分別於197年、198年和199年三次南征宛城,最終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從而南陽郡這個富庶的戰略要地就歸屬曹操了。
張武掌權荊州之後,也曾想收複南陽,在漢水北岸弄上一塊緩衝之地,因為襄陽就在漢水南岸, 曹操的大軍很快就能兵臨漢水,對襄陽的威脅比較大。但張武沒有騎兵, 在平坦的南陽盆地上不是曹軍的對手, 因此不得已之下隻得堅守樊城。
好在曹操沒有水軍,當年又急於求成,在水軍沒有訓練好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荊州,被張武在漢水之上坑了兩次,損失了二十萬精銳大軍。隨後雙方一個屯兵宛城,一個屯兵樊城,一直對峙了十幾年。
關羽這個五虎大將之首這麽多年來一直鎮守樊城,一方麵是利用其威名震懾宛城的曹軍,另一方麵也是隱晦地表達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有關羽在離襄陽很近的樊城手握兵權,劉備在襄陽就是絕對安全的,免得有些人胡思亂想。
現在張武有騎兵了,而且還在關中之戰擊潰了魏軍的騎兵主力,因此再也不怕跟魏軍打野戰了。
這就相當於在邊路打贏了一波團戰,順便拆了對方的二塔,但邊路的高地不好上,於是在經濟比較占優的情況下,準備在中路進行強推。
從華夏的地形上來看,北伐中原最近的一條路也是出南陽直搗許昌。
宛城和許昌之間的路程不到四百裏,且一馬平川,騎兵從宛城出發,兩日之內便可到達許昌。一旦楚軍占據了許昌,那洛陽的曹丕要麽趕緊逃亡冀州去,要麽就被楚軍東西夾擊給堵在洛陽走不了。
可以說,隻要打下宛城奪回南陽,則潼關根本就不需要去打,隻需要切斷洛陽與東麵豫州、徐州、青州的聯係,則魏國有可能馬上就會土崩瓦解。
曹丕和魏國的一眾高層們也知道這個道理,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因此從潼關抽調了十萬大軍分別增援到宛城、許昌和汝南,這三個地方正好組成一個三角形,可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曹丕讓曹真和曹休守潼關,曹仁又回到汝南守豫州,司馬懿、張頜、李典、許褚、夏侯霸等人皆到宛城協助曹洪守城。
經過於禁投降一事之後,曹丕又開始提防這些外姓大將了,連號稱最忠於曹氏的外姓第一大將於禁都能投降,還有誰是可靠的呢?
因此魏國的兵權又全部牢牢掌控在宗族大將手中。
宛城的“宛”字,在古代就是“四方高中央低”的意思。春秋初期,楚國在這裏建築了城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城對魏國來說非常重要,隻要能守住宛城,則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魏國就還能再支撐上幾年,幾年之後說不定就有轉機。
但有些城池不是你想守就能守住的,比如長安城,如果你不敢出城野戰,再高大的城牆在威力巨大的火藥麵前都跟土牆一樣。當年張繡也在宛城多次打敗曹軍,但最終還是投降了。
楚軍攻打宛城比攻打長安還要方便,因為宛城靠近淯水,楚軍可以沿河行軍,還可以利用淯水來運送糧草、武器。而南陽盆地雖然三麵環山,但宛城附近卻跟長安一樣無險可守。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為了牽製魏軍在豫州、徐州、青州的兵力,楚國大將甘寧、丁奉、呂蒙、馮習、文聘、陸遜、蔣欽、朱桓等人匯聚東海海軍、南海海軍和內河水軍十餘萬,在淮南、廣陵和北方沿海等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
至219年夏,在付出幾萬傷亡之後,楚軍用火藥炸開了宛城的城牆,繼而占領了宛城,收複了南陽郡。
魏軍又損失了大量士兵,國力進一步衰退,殘兵退至許都。
此時的曹丕麵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該堅守洛陽,還是退到鄴城去。
堅守洛陽就是表明自己堅決不會放棄中原,表麵自己堅決抵抗到底的決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一下士氣,但也將麵臨有可能被堵在洛陽的危險。
而退守鄴城可以避免受到楚軍的兵鋒威脅,可以憑借黃河天險暫時擋住楚軍的進攻,然後依靠冀州、幽州、並州的人力物力組織反攻。但退守鄴城就意味著魏國將放棄豫州、兗州、徐州和青州的地盤,魏國將從正統的中原王朝政權變成一個偏安政權。
徐庶長期在西線領兵,也是時候回中央任職一段時間了。
臨行前,張武令人給守在邊疆尚未歸降的那些魏國將領傳令,魏楚之爭說到底也是華夏內部之爭,不能因為內戰而給外族可趁之機。因此他們既可以選擇歸降楚國, 也可以選擇繼續以魏臣自居,還可以選擇暫時中立,兩不相幫。
隻要他們安心守好邊疆,不與楚軍交戰,則楚軍亦不會主動向他們進攻,暫時保持目前的勢力範圍。各郡縣的財政收入由他們自己支配,用於文武官員的俸祿和士兵軍餉、糧草、兵器的支出。如果某郡某縣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邊疆的軍事防禦,則缺口部分由大楚撥付。
此令一出,守在涼州、雍州邊疆地區的原魏國將領和太守們都鬆了一口氣,這算是給了他們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有些人想顧全自己的名聲,不願意主動歸降,但如果楚軍堅決要占領涼州、雍州的所有郡縣的話,守是守不住的,堅決抵抗的話不但會死傷很多無辜的百姓,也有可能會給那些胡人強盜們可趁之機。
公元219年,張武率步騎主力大軍返回襄陽,經過半年的休整後, 下令以關羽為統帥,龐統、徐庶為隨軍參謀長,率張飛、趙雲、陳到、馬謖、劉磐、關平、廖化、周倉、宗預等將,起二十萬大軍出樊城進攻宛城, 要奪回南陽郡。
南陽原屬荊州,李傕敗亡之後,西涼軍閥張濟因軍中缺糧,自關中引兵進入荊州地界與劉表交戰,在攻打穰城的時候中箭而死。張濟的侄子張繡接管了部隊,在進退維穀之際,接受了劉表的招降,屯兵於宛城,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劉表抵禦北方的敵人。
張繡表麵是歸降了劉表,實際上雙方是合作關係。劉表為張繡提供棲身之地和供應糧草,張繡則替劉表看守荊州的北大門。
後來曹操分別於197年、198年和199年三次南征宛城,最終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投降了曹操,從而南陽郡這個富庶的戰略要地就歸屬曹操了。
張武掌權荊州之後,也曾想收複南陽,在漢水北岸弄上一塊緩衝之地,因為襄陽就在漢水南岸, 曹操的大軍很快就能兵臨漢水,對襄陽的威脅比較大。但張武沒有騎兵, 在平坦的南陽盆地上不是曹軍的對手, 因此不得已之下隻得堅守樊城。
好在曹操沒有水軍,當年又急於求成,在水軍沒有訓練好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荊州,被張武在漢水之上坑了兩次,損失了二十萬精銳大軍。隨後雙方一個屯兵宛城,一個屯兵樊城,一直對峙了十幾年。
關羽這個五虎大將之首這麽多年來一直鎮守樊城,一方麵是利用其威名震懾宛城的曹軍,另一方麵也是隱晦地表達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有關羽在離襄陽很近的樊城手握兵權,劉備在襄陽就是絕對安全的,免得有些人胡思亂想。
現在張武有騎兵了,而且還在關中之戰擊潰了魏軍的騎兵主力,因此再也不怕跟魏軍打野戰了。
這就相當於在邊路打贏了一波團戰,順便拆了對方的二塔,但邊路的高地不好上,於是在經濟比較占優的情況下,準備在中路進行強推。
從華夏的地形上來看,北伐中原最近的一條路也是出南陽直搗許昌。
宛城和許昌之間的路程不到四百裏,且一馬平川,騎兵從宛城出發,兩日之內便可到達許昌。一旦楚軍占據了許昌,那洛陽的曹丕要麽趕緊逃亡冀州去,要麽就被楚軍東西夾擊給堵在洛陽走不了。
可以說,隻要打下宛城奪回南陽,則潼關根本就不需要去打,隻需要切斷洛陽與東麵豫州、徐州、青州的聯係,則魏國有可能馬上就會土崩瓦解。
曹丕和魏國的一眾高層們也知道這個道理,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因此從潼關抽調了十萬大軍分別增援到宛城、許昌和汝南,這三個地方正好組成一個三角形,可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曹丕讓曹真和曹休守潼關,曹仁又回到汝南守豫州,司馬懿、張頜、李典、許褚、夏侯霸等人皆到宛城協助曹洪守城。
經過於禁投降一事之後,曹丕又開始提防這些外姓大將了,連號稱最忠於曹氏的外姓第一大將於禁都能投降,還有誰是可靠的呢?
因此魏國的兵權又全部牢牢掌控在宗族大將手中。
宛城的“宛”字,在古代就是“四方高中央低”的意思。春秋初期,楚國在這裏建築了城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城對魏國來說非常重要,隻要能守住宛城,則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魏國就還能再支撐上幾年,幾年之後說不定就有轉機。
但有些城池不是你想守就能守住的,比如長安城,如果你不敢出城野戰,再高大的城牆在威力巨大的火藥麵前都跟土牆一樣。當年張繡也在宛城多次打敗曹軍,但最終還是投降了。
楚軍攻打宛城比攻打長安還要方便,因為宛城靠近淯水,楚軍可以沿河行軍,還可以利用淯水來運送糧草、武器。而南陽盆地雖然三麵環山,但宛城附近卻跟長安一樣無險可守。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為了牽製魏軍在豫州、徐州、青州的兵力,楚國大將甘寧、丁奉、呂蒙、馮習、文聘、陸遜、蔣欽、朱桓等人匯聚東海海軍、南海海軍和內河水軍十餘萬,在淮南、廣陵和北方沿海等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
至219年夏,在付出幾萬傷亡之後,楚軍用火藥炸開了宛城的城牆,繼而占領了宛城,收複了南陽郡。
魏軍又損失了大量士兵,國力進一步衰退,殘兵退至許都。
此時的曹丕麵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該堅守洛陽,還是退到鄴城去。
堅守洛陽就是表明自己堅決不會放棄中原,表麵自己堅決抵抗到底的決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一下士氣,但也將麵臨有可能被堵在洛陽的危險。
而退守鄴城可以避免受到楚軍的兵鋒威脅,可以憑借黃河天險暫時擋住楚軍的進攻,然後依靠冀州、幽州、並州的人力物力組織反攻。但退守鄴城就意味著魏國將放棄豫州、兗州、徐州和青州的地盤,魏國將從正統的中原王朝政權變成一個偏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