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就是剛好能夠生活而已啊!”老鄉說道。<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聽到了老鄉的話,陳飛馬上接著問:“怎麽剛好能夠生活?吃不飽嗎?你們不是每戶人家有一百畝地嗎?”
“勉強而已,現在畝產不過一石,也就是剛好夠一家四口人吃而已!”老鄉回答。
陳飛仔細聽了一下這個老鄉的說法,終於意識到了古代的糧食產量和古代飲食結構的問題。
唐朝時期,每畝地產量的糧食不過是一石,也就是後世的一百二十斤左右。一畝地才一百二十斤的產量,在後世簡直是不可想象,可是在古代卻是不錯的產量了。而每戶人家一百畝地,而要養活一對夫妻,還有一對老人,甚至是好幾個孩子。而古代的人很多都是從事農業工作,所以都是體力勞動的工作,體力消耗很大。而體力消耗大了之後,那也就是需要的糧食也就更多了。
如果按照平均每一個人一天需要消耗相當於後世兩斤糧食來計算,那每戶人家一天也就是需要消耗十四斤。哪怕按照極限的農田產量,一戶人家一百畝地,風調雨順可以生產出一萬兩千斤的糧食。而這裏麵有大概一千斤的糧食要拿去作為繳納稅賦,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而剩下一萬一千斤糧食打碎了糧食外麵的那層穀殼之後,也隻有百分之七十屬於真正可以食用的糧食。
而一天一戶人家十四斤糧食,一年也就是五千多斤。而按照剛才的公式來計算,一戶人家實際上真正能夠使用的也就是八千斤糧食左右。而一下子口糧也就消耗掉了五千多斤。可是人類不可能隻是需要口糧,還需要很多東西。什麽衣服,什麽各種農具,甚至是各種生產工具日常生活用品,這些都要從剩下的三千斤左右的糧食來換取。如果這麽說來,雖然每戶人家一年有一百畝地,可是以古代這個坑爹的生產力來計算,那恐怕一百畝地也隻是剛好夠生活而已。這個還是普通自耕農的條件,如果是在土地兼並的時候,那交完了地租之後也就不剩多少了。
當然,也許有人不太相信一個人平均每天需要消耗兩斤糧食。這個其實也就是從古代的膳食結構來分析,古代並沒有多少可以匹配的生產力,所以對於各種糧食之外的農作物很少。古代百姓幾乎是吃不起肉的,在唐朝絕大多數百姓也都吃不起肉。而沒有肉食,往往也就是意味著沒有油水,沒有營養,這樣一切的能量提供也都是要從糧食裏麵獲得。這樣也就造成了糧食消耗很大,這才造成了每天需要兩斤糧食。
陳飛在後世上網的時候,經常發現一些對政府不滿的人說什麽古代唐朝人均糧食可以有一千多斤,到了後世反而隻有八百多斤,所以從此推斷出後世人沒有古代人幸福。可是陳飛現在終於知道了,這個是一個偽命題。後世人雖然糧食比較少,可是完全可以吃肉,吃蔬菜,可以吃很多有營養的東西。可是古代人除了糧食,也都沒有什麽可吃的了。所以說雖然看起來後世人均糧食占有量比起古代少很多,可是從膳食結構來說後世人比起古代人幸福無數倍,至少後世人絕大多數吃得起肉。
“生產力啊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在坑人啊!”陳飛說道。
“陳大哥,既然百姓是因為沒有太多的蔬菜造成了飯量很大,那為什麽不種植一些蔬菜呢?原來我在宮裏麵,也都可以吃到蔬菜啊!”李婉柔說道。
而陳飛撫摸了一下李婉柔的小腦袋,說:“你知道你這個叫什麽嗎?你這個也就是何不食肉糜!”
所謂何不食肉糜,也就是晉惠帝時期爆發了饑荒,而百姓都沒有糧食果腹。而晉惠帝聽了百姓沒有糧食果腹,那他居然說出了為什麽不吃肉粥的話。這個在後世簡直都是笑掉大牙的事情,可是他一個皇帝居然說出來了這種話。
李婉柔臉色有些羞紅,她當然知道這個典故,所以有些不好意思。
“歸根究底,還是生產力的問題!”陳飛做出了一個定義。
如果不是糧食的平均畝產太低,結果也就造成了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種植糧食。如果糧食的畝產能夠提高很多,那反而也就能夠節省出一些土地來進行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說蔬菜瓜果。
後世之所以能夠讓百姓自己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強迫大家種植糧食,其中最大的原因也就是糧食的畝產提高了很多倍,所以可以用盡可能少量的耕地來生產出比起原來幾倍於此的耕地的產量,這樣才能夠解放出更多的耕地來進行種植經濟作物。可是唐朝這個時期,糧食都不夠吃,哪裏有那麽多土地種植那些經濟作物呢?如果一旦種植經濟作物,那也就是意味著糧食產量降低,這樣反而會餓死不少人。
歸根究底一切都是生產力造成的,如果糧食的生產力提高了,那接下來才能夠帶來一係列的變化。經濟作物可以大量生產,而也能夠養活很多工業人口,還有能夠養活很多非農人口,這樣才能夠讓整個社會的分工得到更進一步的細分。可是現在的生產力也就嚴重的製約了這方麵的因素,所以才會讓陳飛無奈。
“怎麽發展生產力呢?如果能夠發展生產力,那才能夠讓百姓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豐富。看來,對於這個生產力,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社會發展,那我必須要發展生產力,才能夠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不過這個好像也不是那麽容易的,糧食產量也就那麽多,我也不可能把土地空置出來給我種植經濟作物啊!如果我敢這麽做,那恐怕用不了多久我就要回家賣紅薯了!糧食是一個國家的絕對紅線,這個可不是什麽白說的啊!”陳飛真是感覺非常的傷腦筋。
聽到了老鄉的話,陳飛馬上接著問:“怎麽剛好能夠生活?吃不飽嗎?你們不是每戶人家有一百畝地嗎?”
“勉強而已,現在畝產不過一石,也就是剛好夠一家四口人吃而已!”老鄉回答。
陳飛仔細聽了一下這個老鄉的說法,終於意識到了古代的糧食產量和古代飲食結構的問題。
唐朝時期,每畝地產量的糧食不過是一石,也就是後世的一百二十斤左右。一畝地才一百二十斤的產量,在後世簡直是不可想象,可是在古代卻是不錯的產量了。而每戶人家一百畝地,而要養活一對夫妻,還有一對老人,甚至是好幾個孩子。而古代的人很多都是從事農業工作,所以都是體力勞動的工作,體力消耗很大。而體力消耗大了之後,那也就是需要的糧食也就更多了。
如果按照平均每一個人一天需要消耗相當於後世兩斤糧食來計算,那每戶人家一天也就是需要消耗十四斤。哪怕按照極限的農田產量,一戶人家一百畝地,風調雨順可以生產出一萬兩千斤的糧食。而這裏麵有大概一千斤的糧食要拿去作為繳納稅賦,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而剩下一萬一千斤糧食打碎了糧食外麵的那層穀殼之後,也隻有百分之七十屬於真正可以食用的糧食。
而一天一戶人家十四斤糧食,一年也就是五千多斤。而按照剛才的公式來計算,一戶人家實際上真正能夠使用的也就是八千斤糧食左右。而一下子口糧也就消耗掉了五千多斤。可是人類不可能隻是需要口糧,還需要很多東西。什麽衣服,什麽各種農具,甚至是各種生產工具日常生活用品,這些都要從剩下的三千斤左右的糧食來換取。如果這麽說來,雖然每戶人家一年有一百畝地,可是以古代這個坑爹的生產力來計算,那恐怕一百畝地也隻是剛好夠生活而已。這個還是普通自耕農的條件,如果是在土地兼並的時候,那交完了地租之後也就不剩多少了。
當然,也許有人不太相信一個人平均每天需要消耗兩斤糧食。這個其實也就是從古代的膳食結構來分析,古代並沒有多少可以匹配的生產力,所以對於各種糧食之外的農作物很少。古代百姓幾乎是吃不起肉的,在唐朝絕大多數百姓也都吃不起肉。而沒有肉食,往往也就是意味著沒有油水,沒有營養,這樣一切的能量提供也都是要從糧食裏麵獲得。這樣也就造成了糧食消耗很大,這才造成了每天需要兩斤糧食。
陳飛在後世上網的時候,經常發現一些對政府不滿的人說什麽古代唐朝人均糧食可以有一千多斤,到了後世反而隻有八百多斤,所以從此推斷出後世人沒有古代人幸福。可是陳飛現在終於知道了,這個是一個偽命題。後世人雖然糧食比較少,可是完全可以吃肉,吃蔬菜,可以吃很多有營養的東西。可是古代人除了糧食,也都沒有什麽可吃的了。所以說雖然看起來後世人均糧食占有量比起古代少很多,可是從膳食結構來說後世人比起古代人幸福無數倍,至少後世人絕大多數吃得起肉。
“生產力啊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在坑人啊!”陳飛說道。
“陳大哥,既然百姓是因為沒有太多的蔬菜造成了飯量很大,那為什麽不種植一些蔬菜呢?原來我在宮裏麵,也都可以吃到蔬菜啊!”李婉柔說道。
而陳飛撫摸了一下李婉柔的小腦袋,說:“你知道你這個叫什麽嗎?你這個也就是何不食肉糜!”
所謂何不食肉糜,也就是晉惠帝時期爆發了饑荒,而百姓都沒有糧食果腹。而晉惠帝聽了百姓沒有糧食果腹,那他居然說出了為什麽不吃肉粥的話。這個在後世簡直都是笑掉大牙的事情,可是他一個皇帝居然說出來了這種話。
李婉柔臉色有些羞紅,她當然知道這個典故,所以有些不好意思。
“歸根究底,還是生產力的問題!”陳飛做出了一個定義。
如果不是糧食的平均畝產太低,結果也就造成了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種植糧食。如果糧食的畝產能夠提高很多,那反而也就能夠節省出一些土地來進行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說蔬菜瓜果。
後世之所以能夠讓百姓自己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強迫大家種植糧食,其中最大的原因也就是糧食的畝產提高了很多倍,所以可以用盡可能少量的耕地來生產出比起原來幾倍於此的耕地的產量,這樣才能夠解放出更多的耕地來進行種植經濟作物。可是唐朝這個時期,糧食都不夠吃,哪裏有那麽多土地種植那些經濟作物呢?如果一旦種植經濟作物,那也就是意味著糧食產量降低,這樣反而會餓死不少人。
歸根究底一切都是生產力造成的,如果糧食的生產力提高了,那接下來才能夠帶來一係列的變化。經濟作物可以大量生產,而也能夠養活很多工業人口,還有能夠養活很多非農人口,這樣才能夠讓整個社會的分工得到更進一步的細分。可是現在的生產力也就嚴重的製約了這方麵的因素,所以才會讓陳飛無奈。
“怎麽發展生產力呢?如果能夠發展生產力,那才能夠讓百姓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豐富。看來,對於這個生產力,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社會發展,那我必須要發展生產力,才能夠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不過這個好像也不是那麽容易的,糧食產量也就那麽多,我也不可能把土地空置出來給我種植經濟作物啊!如果我敢這麽做,那恐怕用不了多久我就要回家賣紅薯了!糧食是一個國家的絕對紅線,這個可不是什麽白說的啊!”陳飛真是感覺非常的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