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幽州牧
薊縣一戰以公孫瓚的慘敗而告終。
這一戰給各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公孫瓚聽到戰報後久久無語,他沒料到精心策劃的伏擊居然如此草草收場。更令他想不明白的是,居然連劉真的人頭都沒能拿下。薊縣被淩雲混進去數百人,李甘身為一城主將竟然沒有絲毫察覺。更可氣的是,韋曠的兩千人就被人家數百軍士給打得全軍覆沒。他一怒之下想斬了李甘,可是公孫範、趙青同樣是敗軍之將,五十步與百步的關係。更何況,他與淩雲打了數次,根本就沒勝過一場,總不能打了敗仗的將領都殺掉吧。
氣惱歸氣惱,公孫瓚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淩雲自出兵燕山以來,屢戰屢勝,地盤不斷擴大,勢力迅速壯大。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以他現有的人馬與淩雲相比,肯定屈於劣勢,不但兵力沒對方多,在戰鬥力上更差了人家許多。尤其是他與劉虞軍中的馬匹被淩雲奪走大部,以步軍為主的大軍和人家騎軍作戰,根本就是開玩笑。
而且看淩雲的架勢,其誌不小,各種跡象都顯示出他有獨占幽州的意圖。形勢危急,公孫瓚考慮到自己的實力,想以一己之力抵擋淩雲肯定辦不到。而劉虞被淩雲大軍壓境,自身難保,也沒有什麽指望。
想明白這些,公孫瓚開始把目光放到幽州以外的勢力。幽州南接冀州,西鄰並州。冀州有兩股勢力,一股是他的老對手袁紹,另一股是以張燕為代表的黑山軍。袁紹有兵馬二十餘萬,常年與黑山軍作戰,所以在範陽一線始終沒能布置過多兵馬。
黑山軍是冀州的農民義軍,有數十部之多。每部兵力不等,多則數萬人,少則幾千人,總數愈數十萬人,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
而並州同樣有兩股勢力存在,其中一股是董卓所封的河內太守張楊,主要盤踞在河內地區。另一股是以郭太為首的白波軍。
白波軍本為黃巾軍餘部,後來在西河白波穀重新起義,因此得名白波軍。郭太率領這支義軍長期占據並州的廣大地區,董卓多次出兵征討均未能獲勝。反倒讓白波軍不斷發展壯大,到現在總兵力已逾二十萬。
張楊隻是一郡太守,是四股勢力中最為弱小的一個。且河內距離幽州路途遙遠,公孫瓚並未考慮他。
餘下三股勢力,公孫瓚均挑選能言善辯之士前往聯絡。實際上他把希望還是寄托在黑山軍和白波軍身上。至於袁紹,雙方能達到罷兵言和的地步,他就很滿意了。
公孫瓚忙著想辦法對付淩雲,劉虞那邊也沒閑著。他別無外援,唯一一個能幫上忙的勢力——烏桓還被淩雲給打了回去。除此之外,隻剩下遼東的公孫度了。
劉虞病急『亂』投醫,派人去聯合公孫度。不料公孫度占據遼東四郡,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儼然以遼東王自居。他根本無意參與到劉虞與淩雲之間的紛爭之中,客氣地把來使打發回來。
眼看著淩雲在薊縣又取得重大勝利,公孫瓚龜縮在範陽郡一帶不敢再與淩雲對戰,劉虞心頭更加焦急。
眼下五日之限已過,十日之期也剩下了最後一天。他每天都派重兵把守著自己的府邸,深恐有貪圖千金之徒前來行刺。
近幾日,他頻頻得報,軍心極不穩定,大量流民從遼西一帶湧入淩雲所統治的地域,其中不少人到淩雲那邊報名參軍。
而他這邊招收到的軍士依然沒有增加,甚至還有的軍士偷偷跑掉,投到了淩雲那邊。
對此,劉虞憂心忡忡,不知所措。屬下文臣武將亦各懷心思,他深感大勢已去。他有心歸降淩雲,但五日之限已過,怕淩雲不能容他。若想以死力拚,有沒有那個實力。
就在忐忑不安之中,第十天悄然過去。
第十一天,他接到探馬稟報,淩雲親率大軍向徐無方向進發。
當即劉虞升帳議事,他將軍情向手下的謀臣武將說完後,詢問退敵之策,眾人皆低頭不語。
見此情景劉虞心灰意懶,知道現在已經不是能否打得過的問題了,他的屬下根本是不願和淩雲作戰了。
此時若說眾叛親離有些嚴重,但說是人心渙散,卻是恰如其分。劉虞沉思良久,頹然一聲長歎,讓眾人準備歸降事宜。
淩雲帶著趙雲和太史慈,率領三萬兵馬來到徐無城下。
大隊人馬還沒穩住陣腳,隻見徐無城門大開,劉虞手捧著兵符印鑒帶著手下謀臣緩緩走出城門。
淩雲坐在馬上盯著劉虞,嘴角『露』出一絲微笑,能不戰而勝,正是他所期待的。
劉虞走至淩雲馬頭,躬身說道,“劉虞願將幽州牧之位讓與淩將軍,隻願將軍善待幽州百姓。”
淩雲揮了揮手,有護衛翻身下馬將兵符印鑒接了過去。
隨後劉虞的手下謀臣武將俱跪倒在地受降,後麵的軍士也隨著跪倒在地。
“劉虞,你可曾記得本將軍通牒所說,五日之內接受你的歸降,五日之後隻接受你手下的歸降。本將軍一言既出,必無更改。如今念在你有所悔過,不予重罰。在漁陽給你一處院落,你可與家眷同去,一年內不許出漁陽城半步。”淩雲說道。
劉虞點了點頭,現在淩雲說什麽他都得認命了。
“淩州牧,在下還有一事相求。”想了想,劉虞說道。他改口倒快,直接把官職加到了稱呼裏。
“說”
“淩州牧,犬子劉和尚在袁紹軍中,想懇請淩州牧搭救。”
淩雲沉『吟』片刻,“若有機會,本將軍會做這件事。隻是你逆天行事,劉和『性』命如何,就要看造化了。”
劉虞見淩雲答得含糊,心中還是不放心,但他在人屋簷下,也是不敢多問。如今能保全一家老小『性』命已算萬幸,真要頑抗下去,城破之日,恐難逃厄運。
淩雲一擺手,劉虞站過一邊。淩雲令趙雲接管劉虞的兵馬,令太史慈接管整個幽州的一些兵器、錢糧帳目等。
接管事宜非常繁瑣,淩雲不但接受了徐無城,而且接收了整個遼西郡。糧草之類所得不多,但金錢卻有六十餘萬,兵馬亦有四萬餘人。
三日後,淩雲在徐無舉行了接任幽州牧儀式,對屬下各級將官均有封賞。即便是劉虞的降將,也給予適當的官職。這些人對幽州情況非常了解,其中不乏治理地方的能人,淩雲缺的就是這樣的人。
趙雲開始擔任校尉之職,如今升為討逆將軍,節製兵馬一萬,俸祿與太守相同。
太史慈原為偏將軍,升職為揚威將軍,節製兵馬八千,俸祿與太守相同。
陳前、趙正、展熊、董君、魏辰、秦濤等原來的校尉都封上了各類將軍之職。他們都在所駐撐持掌管兵馬,地方事務交由地方官員處理。淩雲實行軍政分開的管理模式。
就連鎮守大燕山大營的楊昭,淩雲也封了將軍。現在他身為幽州牧,不管朝廷承認不承認,他掌管的地盤越來越大,總不能拿著小小的校尉之職讓屬下給賣命了。
如今淩雲治下的地盤有右北平郡和遼西郡是完整的領地。淩雲經過反複斟酌,任命原劉虞治下騎都尉鮮於銀為右北平郡太守,任命劉真為遼西郡太守。兩郡兵馬分別由趙雲和太史慈掌管,兩位太守隻負責政務。
淩雲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其影響大於實際意義,對以後招攬人才有莫大的好處才實行此舉。
受降的事非常煩瑣,有了劉真和鮮於銀這二人就好辦多了,一個是本地的老長官,一個擔任多年太守,對政務比較熟悉。
淩雲在徐無城停留了五天,而後帶著趙雲和太史慈等人來到薊縣。兩位郡司馬出來,均留下一名副郡司馬代為掌管郡內兵馬。
實際上,淩雲想在徐無一帶多呆幾天,等一切事情就緒之後,他再離開。
隻是他接到探馬稟報,說冀州有數萬黑山軍進入範陽郡,與公孫瓚兵合一處。這個消息意味著公孫瓚又將有所行動了,他不得不回去主持大局。
薊縣一戰以公孫瓚的慘敗而告終。
這一戰給各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公孫瓚聽到戰報後久久無語,他沒料到精心策劃的伏擊居然如此草草收場。更令他想不明白的是,居然連劉真的人頭都沒能拿下。薊縣被淩雲混進去數百人,李甘身為一城主將竟然沒有絲毫察覺。更可氣的是,韋曠的兩千人就被人家數百軍士給打得全軍覆沒。他一怒之下想斬了李甘,可是公孫範、趙青同樣是敗軍之將,五十步與百步的關係。更何況,他與淩雲打了數次,根本就沒勝過一場,總不能打了敗仗的將領都殺掉吧。
氣惱歸氣惱,公孫瓚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淩雲自出兵燕山以來,屢戰屢勝,地盤不斷擴大,勢力迅速壯大。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以他現有的人馬與淩雲相比,肯定屈於劣勢,不但兵力沒對方多,在戰鬥力上更差了人家許多。尤其是他與劉虞軍中的馬匹被淩雲奪走大部,以步軍為主的大軍和人家騎軍作戰,根本就是開玩笑。
而且看淩雲的架勢,其誌不小,各種跡象都顯示出他有獨占幽州的意圖。形勢危急,公孫瓚考慮到自己的實力,想以一己之力抵擋淩雲肯定辦不到。而劉虞被淩雲大軍壓境,自身難保,也沒有什麽指望。
想明白這些,公孫瓚開始把目光放到幽州以外的勢力。幽州南接冀州,西鄰並州。冀州有兩股勢力,一股是他的老對手袁紹,另一股是以張燕為代表的黑山軍。袁紹有兵馬二十餘萬,常年與黑山軍作戰,所以在範陽一線始終沒能布置過多兵馬。
黑山軍是冀州的農民義軍,有數十部之多。每部兵力不等,多則數萬人,少則幾千人,總數愈數十萬人,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
而並州同樣有兩股勢力存在,其中一股是董卓所封的河內太守張楊,主要盤踞在河內地區。另一股是以郭太為首的白波軍。
白波軍本為黃巾軍餘部,後來在西河白波穀重新起義,因此得名白波軍。郭太率領這支義軍長期占據並州的廣大地區,董卓多次出兵征討均未能獲勝。反倒讓白波軍不斷發展壯大,到現在總兵力已逾二十萬。
張楊隻是一郡太守,是四股勢力中最為弱小的一個。且河內距離幽州路途遙遠,公孫瓚並未考慮他。
餘下三股勢力,公孫瓚均挑選能言善辯之士前往聯絡。實際上他把希望還是寄托在黑山軍和白波軍身上。至於袁紹,雙方能達到罷兵言和的地步,他就很滿意了。
公孫瓚忙著想辦法對付淩雲,劉虞那邊也沒閑著。他別無外援,唯一一個能幫上忙的勢力——烏桓還被淩雲給打了回去。除此之外,隻剩下遼東的公孫度了。
劉虞病急『亂』投醫,派人去聯合公孫度。不料公孫度占據遼東四郡,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儼然以遼東王自居。他根本無意參與到劉虞與淩雲之間的紛爭之中,客氣地把來使打發回來。
眼看著淩雲在薊縣又取得重大勝利,公孫瓚龜縮在範陽郡一帶不敢再與淩雲對戰,劉虞心頭更加焦急。
眼下五日之限已過,十日之期也剩下了最後一天。他每天都派重兵把守著自己的府邸,深恐有貪圖千金之徒前來行刺。
近幾日,他頻頻得報,軍心極不穩定,大量流民從遼西一帶湧入淩雲所統治的地域,其中不少人到淩雲那邊報名參軍。
而他這邊招收到的軍士依然沒有增加,甚至還有的軍士偷偷跑掉,投到了淩雲那邊。
對此,劉虞憂心忡忡,不知所措。屬下文臣武將亦各懷心思,他深感大勢已去。他有心歸降淩雲,但五日之限已過,怕淩雲不能容他。若想以死力拚,有沒有那個實力。
就在忐忑不安之中,第十天悄然過去。
第十一天,他接到探馬稟報,淩雲親率大軍向徐無方向進發。
當即劉虞升帳議事,他將軍情向手下的謀臣武將說完後,詢問退敵之策,眾人皆低頭不語。
見此情景劉虞心灰意懶,知道現在已經不是能否打得過的問題了,他的屬下根本是不願和淩雲作戰了。
此時若說眾叛親離有些嚴重,但說是人心渙散,卻是恰如其分。劉虞沉思良久,頹然一聲長歎,讓眾人準備歸降事宜。
淩雲帶著趙雲和太史慈,率領三萬兵馬來到徐無城下。
大隊人馬還沒穩住陣腳,隻見徐無城門大開,劉虞手捧著兵符印鑒帶著手下謀臣緩緩走出城門。
淩雲坐在馬上盯著劉虞,嘴角『露』出一絲微笑,能不戰而勝,正是他所期待的。
劉虞走至淩雲馬頭,躬身說道,“劉虞願將幽州牧之位讓與淩將軍,隻願將軍善待幽州百姓。”
淩雲揮了揮手,有護衛翻身下馬將兵符印鑒接了過去。
隨後劉虞的手下謀臣武將俱跪倒在地受降,後麵的軍士也隨著跪倒在地。
“劉虞,你可曾記得本將軍通牒所說,五日之內接受你的歸降,五日之後隻接受你手下的歸降。本將軍一言既出,必無更改。如今念在你有所悔過,不予重罰。在漁陽給你一處院落,你可與家眷同去,一年內不許出漁陽城半步。”淩雲說道。
劉虞點了點頭,現在淩雲說什麽他都得認命了。
“淩州牧,在下還有一事相求。”想了想,劉虞說道。他改口倒快,直接把官職加到了稱呼裏。
“說”
“淩州牧,犬子劉和尚在袁紹軍中,想懇請淩州牧搭救。”
淩雲沉『吟』片刻,“若有機會,本將軍會做這件事。隻是你逆天行事,劉和『性』命如何,就要看造化了。”
劉虞見淩雲答得含糊,心中還是不放心,但他在人屋簷下,也是不敢多問。如今能保全一家老小『性』命已算萬幸,真要頑抗下去,城破之日,恐難逃厄運。
淩雲一擺手,劉虞站過一邊。淩雲令趙雲接管劉虞的兵馬,令太史慈接管整個幽州的一些兵器、錢糧帳目等。
接管事宜非常繁瑣,淩雲不但接受了徐無城,而且接收了整個遼西郡。糧草之類所得不多,但金錢卻有六十餘萬,兵馬亦有四萬餘人。
三日後,淩雲在徐無舉行了接任幽州牧儀式,對屬下各級將官均有封賞。即便是劉虞的降將,也給予適當的官職。這些人對幽州情況非常了解,其中不乏治理地方的能人,淩雲缺的就是這樣的人。
趙雲開始擔任校尉之職,如今升為討逆將軍,節製兵馬一萬,俸祿與太守相同。
太史慈原為偏將軍,升職為揚威將軍,節製兵馬八千,俸祿與太守相同。
陳前、趙正、展熊、董君、魏辰、秦濤等原來的校尉都封上了各類將軍之職。他們都在所駐撐持掌管兵馬,地方事務交由地方官員處理。淩雲實行軍政分開的管理模式。
就連鎮守大燕山大營的楊昭,淩雲也封了將軍。現在他身為幽州牧,不管朝廷承認不承認,他掌管的地盤越來越大,總不能拿著小小的校尉之職讓屬下給賣命了。
如今淩雲治下的地盤有右北平郡和遼西郡是完整的領地。淩雲經過反複斟酌,任命原劉虞治下騎都尉鮮於銀為右北平郡太守,任命劉真為遼西郡太守。兩郡兵馬分別由趙雲和太史慈掌管,兩位太守隻負責政務。
淩雲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其影響大於實際意義,對以後招攬人才有莫大的好處才實行此舉。
受降的事非常煩瑣,有了劉真和鮮於銀這二人就好辦多了,一個是本地的老長官,一個擔任多年太守,對政務比較熟悉。
淩雲在徐無城停留了五天,而後帶著趙雲和太史慈等人來到薊縣。兩位郡司馬出來,均留下一名副郡司馬代為掌管郡內兵馬。
實際上,淩雲想在徐無一帶多呆幾天,等一切事情就緒之後,他再離開。
隻是他接到探馬稟報,說冀州有數萬黑山軍進入範陽郡,與公孫瓚兵合一處。這個消息意味著公孫瓚又將有所行動了,他不得不回去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