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強橫的防禦
南鄭城外百裏處。
這一天,李嚴的大營外來了無數人馬,旌旗招展,號帶飄揚,人喊馬嘶。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浩浩『蕩』『蕩』。
李嚴將隊伍的主將接進大營,將漢中的情況向對方做了詳細介紹。
來的這支大軍正是荊州劉表所派的援軍,主將是蔡瑁。
二人談了許久,而後蔡瑁率領大軍繼續向北行進,出山三十裏後紮下大營。而後李嚴拔營起寨,與蔡瑁相距十裏左右紮下大營。兩座營寨遙相呼應。
兩路大軍合在一起有兵馬二十八萬,陳兵於禁和高覽的大營遠處,對南鄭城虎視眈眈。
於禁和高覽早得到軍士稟報,並做好了防範。
蔡瑁在大營中休整了三天後,派人將李嚴請來,共商退敵大計。
這三天時間裏,蔡瑁做好了防禦事宜,準備隨時恭候淩雲的偷襲大軍。隻是他們白白準備了一場,淩雲的大軍並未如預想中的那般來到。
蔡瑁遠來,本屬疲憊之師,淩雲卻沒有掌握這個戰機,由此蔡瑁很快推測出淩雲的兵力不足。否則他絕對不會不占這個大便宜的。
事實正是如此,武都郡的戰況暫時還沒傳過來,但李嚴已將淩雲在武都郡的兵力布置情況向蔡瑁做了介紹。
三天的休整,盡管大軍沒有完全恢複,但蔡瑁決定與李嚴一起發兵,先攻打於禁、高覽,而後攻取南鄭城,進而收複漢中。
蔡瑁此次出兵,劉璋承諾給出一半糧草,但畢竟隻是一半,大軍用度都要從遙遠的荊州運過來,需要耗費相當的人力、物力。
蔡瑁想著早點進攻,早點獲勝,早點返回荊州。
二人商議好之後,李嚴回營布置兵馬。
第二天一早,蔡瑁點齊十五萬兵馬,浩浩『蕩』『蕩』向於禁和高覽的大營進發。蔡瑁的大營距於禁和高覽的大營二十裏路程。
行了十裏之後,蔡瑁與李嚴會合。
李嚴帶了六萬兵馬,留兩萬看守大營,亦是做接應之用。此次用兵,劉璋將嚴顏派給了李嚴,嚴顏隨同李嚴一起出兵,攻取於禁的大營。
兩路大軍合二十一萬兵馬,蔡瑁奔東北方向,李嚴奔西北方向,兩軍分頭行動。
從荊州到益州也多是山路,道路不易行走,蔡瑁隻帶了三萬騎軍。李嚴所帶的騎軍更少,隻有兩萬之數。
十裏的路程,兩支大軍小心行走,亦用不了多少時間,前方連綿的營寨已然在望。
距離大營三裏左右的距離,蔡瑁停下戰馬,認真觀望著。隻見大營的柵欄前,立有許多兵馬,威風而有序。看來對方早已經知道自己要來,並沒有人顯示出慌『亂』的神情。
看了看營寨,蔡瑁又把目光轉向大營附近,四周較為開闊,並沒有任何埋伏。
“蔡中、龐季、陳虎、張生聽令”蔡瑁喝道。
“末將在”旁邊四名將官齊聲應道。
“令你四人各引三萬兵馬,從東南方向分三路小心靠近大營,刀牌兵開路,注意對方的巨弩和連弩,一舉破營。”蔡瑁下令道。
“末將遵令”
四人答應著,各自去點兵馬。
“黃祖聽令”蔡瑁又喝道。
“末將在”一名將官應聲出列。
“令你領三萬兵馬,隨時關注戰場局勢,哪裏出現不利,道。
“末將遵令。”黃祖答應一聲,自去點齊兵馬。
“擂鼓進軍”待諸人準備完畢,蔡瑁大聲下令。
隨著他的軍令,戰鼓聲咚咚響起。
三路大軍呼喊著向於禁和高覽的大營中衝去。
與此同時,西方也敲響了鼓聲,李嚴那邊亦發動了進攻。
每路大軍三萬人,三路大軍共就萬人,在於禁的大營外向大營衝去,人影紛雜,密密麻麻,一眼望去鋪天蓋地。
從蔡瑁麵前開始,如同『潮』水般快速向大營方向湧動。
負責防守大營東南方的正是大將於禁,他望著『潮』水般的荊州軍,麵容『露』出一分凝重。
身後數十裏外就是淩雲所在的南鄭城,如果這裏防守不住,就將使南鄭城處於敵軍的攻擊之下。雖然他知道淩雲絕對不會有任何危險,但若讓敵軍。突破防線,說出來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畢竟淩雲所有的大軍到現在為止還沒打過敗仗。
營中有五萬軍士防守,淩雲給他的命令是堅守一天一夜。在大營的北方,淩雲派了數百名探馬隨時關注著這邊的戰況,如果能堅持住,淩雲便不做特殊安排。如果堅持不住,淩雲將派楊任率領大軍前來支援。
淩雲的意識是能不動用楊任最好,畢竟新收複的漢中軍戰鬥力不強,若讓他們與荊州和益州聯軍硬碰,會出現很大的傷亡。淩雲並不希望這一幕發生。所以防禦的重擔子落在了他和高覽這五萬人身上。
於禁的身邊,巨弩一字排開,架在高高的木架之上,每名巨弩手的身上還背著連弩,其餘的兵種如弓箭手和各種刀槍兵,除了原來的兵器之外,每人都配有一把連弩。
五萬連弩,海量的箭鏃,應該說這樣的配備非常精良。這在以前的曹『操』軍中,他想都不敢想。
蔡瑁眼望著自己的大軍距離對方大營越來越近,四百丈,三百丈、二百丈,眼看著距離守軍隻有一百多丈的時候,前方戰場上陡然出現狀況。
許多奔跑中的戰馬突然跌落陷坑之中,弄得一片人仰馬翻。大量塵土飛揚,逐漸彌漫開來,遮擋住視線。
同時無數箭鏃紛紛『射』了出來,前麵的軍士中箭著無數。
蔡瑁同樣凝重地盯著戰場上的情況,這就是傳言中巨弩,果然威力不小。雖然死傷了一些人馬,蔡瑁並未過於擔心,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死傷一些軍士是不可避免的。
“擂鼓”他高聲命令。
方才停歇的戰鼓繼續響了起來,而西方,戰鼓聲卻從未間斷,可以想象到西方的攻擊也非常猛烈。
大營的四周挖了大量的陷坑,而都用草席、木棍、浮土掩蓋住了,讓人不太容易發現。大軍進攻也無須細看陷坑,隻采取一往無前衝鋒的架勢即可。陷坑用人填,用馬填。
鼓聲催軍之中,鋪天蓋地的軍士呐喊著衝了上去。
一個個陷坑被填了進去,大軍在緩緩地靠近大營。而大營中的巨弩不住地發『射』出如雨的箭鏃。一眼望去,漫天都是飛出的箭鏃,每枝箭鏃都攜帶著巨大的破風之聲,裹脅著極大威力向荊州軍飛去。幾乎箭無虛發,每枝箭鏃最少都能『射』中一名軍士。
有的軍士一箭斃命,有的卻沒有傷中要害,然而劇烈的疼痛卻讓那些受傷的軍士發出淒厲的慘叫聲。鼓聲、慘叫聲、箭鏃的破空聲、呐喊聲,攙雜在一起,整個戰場上如同一鍋沸騰的粥。
蔡瑁看著殺傷力極大的箭鏃,倒吸了一口涼氣,真不怪人家淩雲百戰百勝,人家這兵器殺傷力太大了。
百丈之外便可傷人,而他的兵馬卻毫無還手之力。
他軍中有弓箭手,有弩手,但這兩樣兵種都得在近距離才能發揮出攻擊力,太遠了就在『射』程之外,根本就是浪費箭矢。
於禁的一萬巨弩數目的確不少,但他的大營有四麵,每個方向平均布置就顯得有些少了。而且巨弩的發『射』速度較弓箭還要慢上許多,更別提連弩了。如果巨弩的發『射』速度能有連弩的一半,那這中兵器真的是天下無敵了。
雖然巨弩給荊州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對方的兵馬還是太多。
大量的軍士冒死向前衝來,逐漸向大營靠近。
此時,大營中的弓箭手開始發揮了威力,靠在柵欄邊的弓箭手紛紛向敵軍快速發『射』羽箭。
巨弩配合著弓箭,遠處和近處的通殺,都不放過,使敵軍傷亡的速度再次增加。這些弓箭手較之淩雲自兵營購買的弓箭手差了很多,主要是在發『射』速度和準頭上。
但在這樣密集的進攻下,準頭根本不是問題,速度也可以用人數來填補。淩雲在此次防守中投入了大量的箭矢。
弓箭手不僅身上背著箭囊,就是身前的柵欄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掛滿了箭囊,箭囊裏滿滿地都裝著箭矢。
這還不算,在他們的後邊,成捆成捆的煎矢堆積如山。
弓箭手根本不擔心箭的數量不夠,他們要做的隻是拉開弓,快速地把箭矢『射』出去。
一場慘烈的大戰,荊州軍浩大的攻勢被巨弩和弓箭攔截了下來,即便刀牌兵也無法對抗住密集的箭矢。
無數軍士死在了衝鋒的路上,地上逐漸堆滿了屍體,甚至連那些挖出來的陷坑都看不出來了。
荊州軍第一次與淩雲的軍隊作戰,戰前蔡瑁還在大營中給他們進行了動員。
知道營中的守軍隻有五萬人。
以二十萬之眾圍攻五萬人基本是手到擒來,這是他們以往的作戰經驗。顯然在這裏,以前的經驗都失效了。
荊州軍憑借著人多而帶來的勢才勇猛地衝鋒,當衝鋒受阻,死掉的軍士越來越多,他們最初的盲目的自信逐漸冷卻。
麵對大量的傷亡,他們開始膽怯了。
沒有遇見過這麽凶猛的大軍,沒見過如此強悍的兵器,就是因為巨弩的存在,把他們死死地壓製住。讓他們的弓箭手根本沒有發揮的餘地。
而營中的弓箭手卻借著巨弩的掩護,肆無忌憚地發『射』。
荊州軍回『射』的稀疏的箭矢卻被大營的柵欄阻擋住,殺傷力大打折扣。
而後邊的鼓聲卻越來越響,越來越猛烈。
此是的荊州軍也如同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聞鼓而進,這是軍令,是死是活都得衝上去。
後麵的蔡瑁並非不心疼這些軍士,隻是前一段時間的強攻,他付出了他大的代價。無論怎麽說,他的大軍在付出慘痛的傷亡之後,終於一點點地靠近了敵軍大營。這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一樣,如果衝上去,所有的犧牲都值了,但必須得堅持。如果退回來,那些戰死的軍士將變得毫無意義。
看著被『逼』無奈,冒死衝過來的荊州軍,於禁果斷地下令,“巨弩手停止發『射』,全部使用連弩發『射』。”
命令剛剛發出,無數連弩從柵欄內向外發『射』而出。
強橫的防禦
南鄭城外百裏處。
這一天,李嚴的大營外來了無數人馬,旌旗招展,號帶飄揚,人喊馬嘶。一眼望去,無邊無際,浩浩『蕩』『蕩』。
李嚴將隊伍的主將接進大營,將漢中的情況向對方做了詳細介紹。
來的這支大軍正是荊州劉表所派的援軍,主將是蔡瑁。
二人談了許久,而後蔡瑁率領大軍繼續向北行進,出山三十裏後紮下大營。而後李嚴拔營起寨,與蔡瑁相距十裏左右紮下大營。兩座營寨遙相呼應。
兩路大軍合在一起有兵馬二十八萬,陳兵於禁和高覽的大營遠處,對南鄭城虎視眈眈。
於禁和高覽早得到軍士稟報,並做好了防範。
蔡瑁在大營中休整了三天後,派人將李嚴請來,共商退敵大計。
這三天時間裏,蔡瑁做好了防禦事宜,準備隨時恭候淩雲的偷襲大軍。隻是他們白白準備了一場,淩雲的大軍並未如預想中的那般來到。
蔡瑁遠來,本屬疲憊之師,淩雲卻沒有掌握這個戰機,由此蔡瑁很快推測出淩雲的兵力不足。否則他絕對不會不占這個大便宜的。
事實正是如此,武都郡的戰況暫時還沒傳過來,但李嚴已將淩雲在武都郡的兵力布置情況向蔡瑁做了介紹。
三天的休整,盡管大軍沒有完全恢複,但蔡瑁決定與李嚴一起發兵,先攻打於禁、高覽,而後攻取南鄭城,進而收複漢中。
蔡瑁此次出兵,劉璋承諾給出一半糧草,但畢竟隻是一半,大軍用度都要從遙遠的荊州運過來,需要耗費相當的人力、物力。
蔡瑁想著早點進攻,早點獲勝,早點返回荊州。
二人商議好之後,李嚴回營布置兵馬。
第二天一早,蔡瑁點齊十五萬兵馬,浩浩『蕩』『蕩』向於禁和高覽的大營進發。蔡瑁的大營距於禁和高覽的大營二十裏路程。
行了十裏之後,蔡瑁與李嚴會合。
李嚴帶了六萬兵馬,留兩萬看守大營,亦是做接應之用。此次用兵,劉璋將嚴顏派給了李嚴,嚴顏隨同李嚴一起出兵,攻取於禁的大營。
兩路大軍合二十一萬兵馬,蔡瑁奔東北方向,李嚴奔西北方向,兩軍分頭行動。
從荊州到益州也多是山路,道路不易行走,蔡瑁隻帶了三萬騎軍。李嚴所帶的騎軍更少,隻有兩萬之數。
十裏的路程,兩支大軍小心行走,亦用不了多少時間,前方連綿的營寨已然在望。
距離大營三裏左右的距離,蔡瑁停下戰馬,認真觀望著。隻見大營的柵欄前,立有許多兵馬,威風而有序。看來對方早已經知道自己要來,並沒有人顯示出慌『亂』的神情。
看了看營寨,蔡瑁又把目光轉向大營附近,四周較為開闊,並沒有任何埋伏。
“蔡中、龐季、陳虎、張生聽令”蔡瑁喝道。
“末將在”旁邊四名將官齊聲應道。
“令你四人各引三萬兵馬,從東南方向分三路小心靠近大營,刀牌兵開路,注意對方的巨弩和連弩,一舉破營。”蔡瑁下令道。
“末將遵令”
四人答應著,各自去點兵馬。
“黃祖聽令”蔡瑁又喝道。
“末將在”一名將官應聲出列。
“令你領三萬兵馬,隨時關注戰場局勢,哪裏出現不利,道。
“末將遵令。”黃祖答應一聲,自去點齊兵馬。
“擂鼓進軍”待諸人準備完畢,蔡瑁大聲下令。
隨著他的軍令,戰鼓聲咚咚響起。
三路大軍呼喊著向於禁和高覽的大營中衝去。
與此同時,西方也敲響了鼓聲,李嚴那邊亦發動了進攻。
每路大軍三萬人,三路大軍共就萬人,在於禁的大營外向大營衝去,人影紛雜,密密麻麻,一眼望去鋪天蓋地。
從蔡瑁麵前開始,如同『潮』水般快速向大營方向湧動。
負責防守大營東南方的正是大將於禁,他望著『潮』水般的荊州軍,麵容『露』出一分凝重。
身後數十裏外就是淩雲所在的南鄭城,如果這裏防守不住,就將使南鄭城處於敵軍的攻擊之下。雖然他知道淩雲絕對不會有任何危險,但若讓敵軍。突破防線,說出來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畢竟淩雲所有的大軍到現在為止還沒打過敗仗。
營中有五萬軍士防守,淩雲給他的命令是堅守一天一夜。在大營的北方,淩雲派了數百名探馬隨時關注著這邊的戰況,如果能堅持住,淩雲便不做特殊安排。如果堅持不住,淩雲將派楊任率領大軍前來支援。
淩雲的意識是能不動用楊任最好,畢竟新收複的漢中軍戰鬥力不強,若讓他們與荊州和益州聯軍硬碰,會出現很大的傷亡。淩雲並不希望這一幕發生。所以防禦的重擔子落在了他和高覽這五萬人身上。
於禁的身邊,巨弩一字排開,架在高高的木架之上,每名巨弩手的身上還背著連弩,其餘的兵種如弓箭手和各種刀槍兵,除了原來的兵器之外,每人都配有一把連弩。
五萬連弩,海量的箭鏃,應該說這樣的配備非常精良。這在以前的曹『操』軍中,他想都不敢想。
蔡瑁眼望著自己的大軍距離對方大營越來越近,四百丈,三百丈、二百丈,眼看著距離守軍隻有一百多丈的時候,前方戰場上陡然出現狀況。
許多奔跑中的戰馬突然跌落陷坑之中,弄得一片人仰馬翻。大量塵土飛揚,逐漸彌漫開來,遮擋住視線。
同時無數箭鏃紛紛『射』了出來,前麵的軍士中箭著無數。
蔡瑁同樣凝重地盯著戰場上的情況,這就是傳言中巨弩,果然威力不小。雖然死傷了一些人馬,蔡瑁並未過於擔心,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死傷一些軍士是不可避免的。
“擂鼓”他高聲命令。
方才停歇的戰鼓繼續響了起來,而西方,戰鼓聲卻從未間斷,可以想象到西方的攻擊也非常猛烈。
大營的四周挖了大量的陷坑,而都用草席、木棍、浮土掩蓋住了,讓人不太容易發現。大軍進攻也無須細看陷坑,隻采取一往無前衝鋒的架勢即可。陷坑用人填,用馬填。
鼓聲催軍之中,鋪天蓋地的軍士呐喊著衝了上去。
一個個陷坑被填了進去,大軍在緩緩地靠近大營。而大營中的巨弩不住地發『射』出如雨的箭鏃。一眼望去,漫天都是飛出的箭鏃,每枝箭鏃都攜帶著巨大的破風之聲,裹脅著極大威力向荊州軍飛去。幾乎箭無虛發,每枝箭鏃最少都能『射』中一名軍士。
有的軍士一箭斃命,有的卻沒有傷中要害,然而劇烈的疼痛卻讓那些受傷的軍士發出淒厲的慘叫聲。鼓聲、慘叫聲、箭鏃的破空聲、呐喊聲,攙雜在一起,整個戰場上如同一鍋沸騰的粥。
蔡瑁看著殺傷力極大的箭鏃,倒吸了一口涼氣,真不怪人家淩雲百戰百勝,人家這兵器殺傷力太大了。
百丈之外便可傷人,而他的兵馬卻毫無還手之力。
他軍中有弓箭手,有弩手,但這兩樣兵種都得在近距離才能發揮出攻擊力,太遠了就在『射』程之外,根本就是浪費箭矢。
於禁的一萬巨弩數目的確不少,但他的大營有四麵,每個方向平均布置就顯得有些少了。而且巨弩的發『射』速度較弓箭還要慢上許多,更別提連弩了。如果巨弩的發『射』速度能有連弩的一半,那這中兵器真的是天下無敵了。
雖然巨弩給荊州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對方的兵馬還是太多。
大量的軍士冒死向前衝來,逐漸向大營靠近。
此時,大營中的弓箭手開始發揮了威力,靠在柵欄邊的弓箭手紛紛向敵軍快速發『射』羽箭。
巨弩配合著弓箭,遠處和近處的通殺,都不放過,使敵軍傷亡的速度再次增加。這些弓箭手較之淩雲自兵營購買的弓箭手差了很多,主要是在發『射』速度和準頭上。
但在這樣密集的進攻下,準頭根本不是問題,速度也可以用人數來填補。淩雲在此次防守中投入了大量的箭矢。
弓箭手不僅身上背著箭囊,就是身前的柵欄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掛滿了箭囊,箭囊裏滿滿地都裝著箭矢。
這還不算,在他們的後邊,成捆成捆的煎矢堆積如山。
弓箭手根本不擔心箭的數量不夠,他們要做的隻是拉開弓,快速地把箭矢『射』出去。
一場慘烈的大戰,荊州軍浩大的攻勢被巨弩和弓箭攔截了下來,即便刀牌兵也無法對抗住密集的箭矢。
無數軍士死在了衝鋒的路上,地上逐漸堆滿了屍體,甚至連那些挖出來的陷坑都看不出來了。
荊州軍第一次與淩雲的軍隊作戰,戰前蔡瑁還在大營中給他們進行了動員。
知道營中的守軍隻有五萬人。
以二十萬之眾圍攻五萬人基本是手到擒來,這是他們以往的作戰經驗。顯然在這裏,以前的經驗都失效了。
荊州軍憑借著人多而帶來的勢才勇猛地衝鋒,當衝鋒受阻,死掉的軍士越來越多,他們最初的盲目的自信逐漸冷卻。
麵對大量的傷亡,他們開始膽怯了。
沒有遇見過這麽凶猛的大軍,沒見過如此強悍的兵器,就是因為巨弩的存在,把他們死死地壓製住。讓他們的弓箭手根本沒有發揮的餘地。
而營中的弓箭手卻借著巨弩的掩護,肆無忌憚地發『射』。
荊州軍回『射』的稀疏的箭矢卻被大營的柵欄阻擋住,殺傷力大打折扣。
而後邊的鼓聲卻越來越響,越來越猛烈。
此是的荊州軍也如同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聞鼓而進,這是軍令,是死是活都得衝上去。
後麵的蔡瑁並非不心疼這些軍士,隻是前一段時間的強攻,他付出了他大的代價。無論怎麽說,他的大軍在付出慘痛的傷亡之後,終於一點點地靠近了敵軍大營。這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一樣,如果衝上去,所有的犧牲都值了,但必須得堅持。如果退回來,那些戰死的軍士將變得毫無意義。
看著被『逼』無奈,冒死衝過來的荊州軍,於禁果斷地下令,“巨弩手停止發『射』,全部使用連弩發『射』。”
命令剛剛發出,無數連弩從柵欄內向外發『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