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南原陷落(十)
從倫敦開始的詭異劇場 作者:神秘的行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心中怒罵了朝鮮王一通。
楊鎬心情稍稍好轉。
輿圖上,標注著明軍的兵力布防圖,他這個經略,麾下僅有千餘人,就在南山,而不遠處的水原,是提督麻貴以及他賬下的兩千兵卒。
朝鮮軍所謂的精銳,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人,實際戰鬥力遠不如一千明軍。
並且,如果他們被混編進來,大明士卒非但無法獲得任何加持,還要反過來分心照顧他們。
正因為如此,麻貴和楊鎬都不敢把這群家夥派往前線,人數越多,越能壞事,隻能將其分成兩部。
一部前往鳥嶺,靠近清州地區,護衛漢城側翼,另一部分把守水道,也就是漢城附近的關隘津口與漢江上遊。
說直白點,其實是打下手——
禁止他們做重要的、關乎大局的事,卻又擔心人多生事,索性隨便找個任務給打發了。
主攻任務,明軍隻相信自己。
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爛泥扶不上牆,確實靠不住。
除此之外。
整張輿圖上,還有三支軍隊沒有調動到漢城附近。
第一支軍隊在南原。
時至今日,楊鎬都沒能搞清楚,總兵陸離麾下還剩多少人,憑什麽能守這麽久,是否可以帶領一部分兵卒殺出重圍,參與接下來的行動。
另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戰績,到底哪些為真,哪些是假?
島津家和小西家全軍覆沒了嗎?
相比於大同出身,與遼東軍團存有競爭關係的麻貴,楊鎬其實跟遼東李家關係很好,相應的,他跟宣大係的麻家軍就不對付了——
上次征伐倭人,並取得勝利的提督李如鬆,有一個弟弟,名為李如梅,楊鎬跟他是把兄弟,在遼東一起並肩戰鬥過,那是過命的交情!
剛好取代楊元的陸離,就是遼東軍團的一麵旗幟。
所以,先前聽聞李朝文武,以及提督麻貴有心避戰退讓,楊鎬旋即在第一時間單騎入漢城,用言語敲打、申飭麻貴,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將陳愚衷前去支援。
最終,陸離見到了杜克,還有那一千已經戰死沙場的騎兵。
第二支軍隊剛跨過鴨綠江。
李如梅、祖承訓來了,遼東軍團的主力再一次開進半島。
前者是楊鎬特意向朝廷舉薦,指定他來朝鮮的,而目的沒有其它,就是多立戰功,加官進爵!
對此,朝廷欣然答應了。
而第三支軍隊非常特殊。
南人,以浙兵為主!
大明北方,有遼東係和宣大係之爭,更別提放眼整個國家了,南北之爭早就以各種形式持續了上千年,軍隊更不例外。
坦白來說,大明抗日援朝已經有好些年頭了,李朝文武也對大大小小的明軍將領有了一定了解,如果讓他們自由投票,挑選心目中最優秀的將軍。
不是李如鬆。
不是麻貴。
也不是陸離。
而是一個叫吳惟忠的男人。
李朝文武太喜歡這位來自大明南方,沉默寡言的總兵大人了,能力出眾,是戚繼光的親傳弟子!
他和他麾下的士兵,從來不會擺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態,更沒有遼東軍那般趾高氣昂,這群南兵打倭人宛如猛虎,但對自己人,簡直好到令人難以置信。
倘若軍情不緊急,南兵會在行軍途中主動幫助難民修繕房屋,將自身口糧分一部分給老幼病殘。
因此,朝鮮人一聽到是吳總兵的隊伍路過,必然遠遠就迎上去,夾道歡迎,並獻上一份心意、歌頌其功德。
假如有李朝民兵跟來自大明南方的軍隊合作過,不管輸贏,當地父老鄉親都會視其為英雄!
按理來說,漢城保衛戰理應召來這位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事實上,他就駐守在忠州,離漢城很近。
但楊鎬並未有調令下達,一方麵是吳惟忠鎮守之地同樣很重要,不好輕易離開,另一方麵是南北之爭……
在明朝,有人的地方就有黨爭。
局勢非常明顯,漢城保衛戰是屬於北兵的戰場,他們才是主力,且打骨子裏排斥南人。
何況,楊鎬的好兄弟李如梅快來了。
宣大係作為北人的一部分,跟浙兵之間確實不對付,但卻遠遠不及遼東係!
這梁子結下很久了。
壬辰倭亂時期,朝鮮人大肆推崇南兵,本就令當時的大將軍李如鬆不太舒服,而吳惟忠得了便宜還賣乖,經常暗戳戳向朝廷告黑狀。
什麽意思?
一介總兵,竟然告頂頭上司黑狀?汙蔑遼東軍人屠殺平民!
接著,南兵眾將領又利用自己在民間的影響力,散布一則流言:
遼東人經常偷偷跟著落單的李朝平民,等到了無人之地,手起刀落,哢嚓一刀,就是一顆圓滾滾、血淋淋的腦袋,他們會把上麵的頭發剃成倭人那種禿頭,去冒充倭賊領賞。
傳得有鼻子有眼,等到了李朝王室耳中,瞬間嚇得他們立刻向明朝皇帝哭訴。
畢竟,遼東鐵騎跟韃靼人作戰時,確實有殺過沿途遇到的異族歸化之民,來冒領軍功。當地禦史彈劾遼東將領時,不管是不是確有其事,反正肯定會加上這麽一項罪名。
黃泥巴掉進褲襠。
這樣一來,事情瞬間就鬧大了。
南兵將領袁黃覺得火候到了,親自找到李如鬆:“老爺何為如此事乎?”
李如鬆一聽瞬間怒火攻心,他什麽時候下令幹過這麽猥瑣的事情!
堂堂大將軍,要腦袋領功勞,不會自己上戰場去砍?
他當即抓著袁黃的脖子,如同猛虎咆哮:“可惡老和尚,何處聞得此語!”
值得一提的是,袁黃這家夥是個居士,平時喜歡拿著佛珠念幾句經文,跟當時的經略宋應昌乃同鄉同窗,勢力廣大,能夠左右朝政。
這南人們擺明了要在官場上玩死李如鬆,而且手段陰柔無跡。
但李如鬆會怕?
他李家鎮守邊疆,死了多少兄弟袍澤,朝廷上並非無人,甚至連皇帝也要拉攏。
最終,南北雙方就“濫殺無辜”一事打了個平手。
南黨主要首領袁黃:
其後黃謝以聞之誤。
意為,袁黃向李如鬆道歉,言明自己的消息來源有誤,承認自己是誣告。
李如鬆這邊是:
北將亦叩頭謝罪雲耳。
也就是說,這種猥瑣事,遼東軍裏還真有一個家夥幹了,但他連千總都不是,怎麽代表遼東方麵?典型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此次鬥法,李如鬆向南人證明,整個東征軍始終是遼東方麵的北人說了算;南人也向李如鬆證明,北人別太囂張,我們朝中有人,換個方式照樣整死你。
雙方一邊殺倭,一邊窩裏鬥。
而北兵也不是一直被動出招,比如平壤之戰結束後,李如鬆論功行賞,當著南北雙方所有將領的麵,把頭功給了弟弟李如柏,理由是他負責攻打的南城最先被攻破。
南軍上下嘩然!
他們在那場戰役中,死傷最為慘重,勞苦功高,將軍駱尚誌最先登上城樓,這是眾目睽睽下的事實。
可李如鬆卻視作未見,硬把大功安在李如柏頭上。
最最令南人意未平的是,他們的兩位首領吳惟忠、駱尚誌因為身先士卒,受了重傷,正癱在床上養病,根本無法據理力爭。
此事,李如鬆確實不地道。
聽聞頭功分給了遼東李如柏,剛從閻王爺那邊把命搶回來的吳惟忠,雙眼望天,默然不語。
等李朝使者過去探望、撫慰時,他一句話沒說,滿腔憤懣,根本說不出話來,隻是遞了張紙條過去,大致意思是:
我估計自己又不行了,希望你們看在我浴血奮戰的份上,給我置辦一副厚厚的柏木棺材。
使者當即大哭,立刻派人去定州染源山去找最最上等的柏木。
萬幸吳惟忠又一次挺了過來,繼續帶著麾下士卒奮戰倭寇。
講了這麽多,視線再度拉回當下的漢城南山大營。
經略楊鎬太清楚南北之爭的恐怖了,把他們分開去殺倭賊,那都是舍生忘死,但拉到一起抗倭……
算了,吳惟忠還是老老實實守他的忠州吧。
另一邊。
南原守將、典型的北人,除大將軍李如鬆外,遼東軍裏最有資格挑大梁的陸離,哪管什麽南北之爭,他在逃命!
……
------題外話------
講了一下明軍內部鬥爭,已經是很收著講了,畢竟這玩意兒不解釋,後麵劇情無法展開,望諒解。
7017k
楊鎬心情稍稍好轉。
輿圖上,標注著明軍的兵力布防圖,他這個經略,麾下僅有千餘人,就在南山,而不遠處的水原,是提督麻貴以及他賬下的兩千兵卒。
朝鮮軍所謂的精銳,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人,實際戰鬥力遠不如一千明軍。
並且,如果他們被混編進來,大明士卒非但無法獲得任何加持,還要反過來分心照顧他們。
正因為如此,麻貴和楊鎬都不敢把這群家夥派往前線,人數越多,越能壞事,隻能將其分成兩部。
一部前往鳥嶺,靠近清州地區,護衛漢城側翼,另一部分把守水道,也就是漢城附近的關隘津口與漢江上遊。
說直白點,其實是打下手——
禁止他們做重要的、關乎大局的事,卻又擔心人多生事,索性隨便找個任務給打發了。
主攻任務,明軍隻相信自己。
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爛泥扶不上牆,確實靠不住。
除此之外。
整張輿圖上,還有三支軍隊沒有調動到漢城附近。
第一支軍隊在南原。
時至今日,楊鎬都沒能搞清楚,總兵陸離麾下還剩多少人,憑什麽能守這麽久,是否可以帶領一部分兵卒殺出重圍,參與接下來的行動。
另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戰績,到底哪些為真,哪些是假?
島津家和小西家全軍覆沒了嗎?
相比於大同出身,與遼東軍團存有競爭關係的麻貴,楊鎬其實跟遼東李家關係很好,相應的,他跟宣大係的麻家軍就不對付了——
上次征伐倭人,並取得勝利的提督李如鬆,有一個弟弟,名為李如梅,楊鎬跟他是把兄弟,在遼東一起並肩戰鬥過,那是過命的交情!
剛好取代楊元的陸離,就是遼東軍團的一麵旗幟。
所以,先前聽聞李朝文武,以及提督麻貴有心避戰退讓,楊鎬旋即在第一時間單騎入漢城,用言語敲打、申飭麻貴,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將陳愚衷前去支援。
最終,陸離見到了杜克,還有那一千已經戰死沙場的騎兵。
第二支軍隊剛跨過鴨綠江。
李如梅、祖承訓來了,遼東軍團的主力再一次開進半島。
前者是楊鎬特意向朝廷舉薦,指定他來朝鮮的,而目的沒有其它,就是多立戰功,加官進爵!
對此,朝廷欣然答應了。
而第三支軍隊非常特殊。
南人,以浙兵為主!
大明北方,有遼東係和宣大係之爭,更別提放眼整個國家了,南北之爭早就以各種形式持續了上千年,軍隊更不例外。
坦白來說,大明抗日援朝已經有好些年頭了,李朝文武也對大大小小的明軍將領有了一定了解,如果讓他們自由投票,挑選心目中最優秀的將軍。
不是李如鬆。
不是麻貴。
也不是陸離。
而是一個叫吳惟忠的男人。
李朝文武太喜歡這位來自大明南方,沉默寡言的總兵大人了,能力出眾,是戚繼光的親傳弟子!
他和他麾下的士兵,從來不會擺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態,更沒有遼東軍那般趾高氣昂,這群南兵打倭人宛如猛虎,但對自己人,簡直好到令人難以置信。
倘若軍情不緊急,南兵會在行軍途中主動幫助難民修繕房屋,將自身口糧分一部分給老幼病殘。
因此,朝鮮人一聽到是吳總兵的隊伍路過,必然遠遠就迎上去,夾道歡迎,並獻上一份心意、歌頌其功德。
假如有李朝民兵跟來自大明南方的軍隊合作過,不管輸贏,當地父老鄉親都會視其為英雄!
按理來說,漢城保衛戰理應召來這位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事實上,他就駐守在忠州,離漢城很近。
但楊鎬並未有調令下達,一方麵是吳惟忠鎮守之地同樣很重要,不好輕易離開,另一方麵是南北之爭……
在明朝,有人的地方就有黨爭。
局勢非常明顯,漢城保衛戰是屬於北兵的戰場,他們才是主力,且打骨子裏排斥南人。
何況,楊鎬的好兄弟李如梅快來了。
宣大係作為北人的一部分,跟浙兵之間確實不對付,但卻遠遠不及遼東係!
這梁子結下很久了。
壬辰倭亂時期,朝鮮人大肆推崇南兵,本就令當時的大將軍李如鬆不太舒服,而吳惟忠得了便宜還賣乖,經常暗戳戳向朝廷告黑狀。
什麽意思?
一介總兵,竟然告頂頭上司黑狀?汙蔑遼東軍人屠殺平民!
接著,南兵眾將領又利用自己在民間的影響力,散布一則流言:
遼東人經常偷偷跟著落單的李朝平民,等到了無人之地,手起刀落,哢嚓一刀,就是一顆圓滾滾、血淋淋的腦袋,他們會把上麵的頭發剃成倭人那種禿頭,去冒充倭賊領賞。
傳得有鼻子有眼,等到了李朝王室耳中,瞬間嚇得他們立刻向明朝皇帝哭訴。
畢竟,遼東鐵騎跟韃靼人作戰時,確實有殺過沿途遇到的異族歸化之民,來冒領軍功。當地禦史彈劾遼東將領時,不管是不是確有其事,反正肯定會加上這麽一項罪名。
黃泥巴掉進褲襠。
這樣一來,事情瞬間就鬧大了。
南兵將領袁黃覺得火候到了,親自找到李如鬆:“老爺何為如此事乎?”
李如鬆一聽瞬間怒火攻心,他什麽時候下令幹過這麽猥瑣的事情!
堂堂大將軍,要腦袋領功勞,不會自己上戰場去砍?
他當即抓著袁黃的脖子,如同猛虎咆哮:“可惡老和尚,何處聞得此語!”
值得一提的是,袁黃這家夥是個居士,平時喜歡拿著佛珠念幾句經文,跟當時的經略宋應昌乃同鄉同窗,勢力廣大,能夠左右朝政。
這南人們擺明了要在官場上玩死李如鬆,而且手段陰柔無跡。
但李如鬆會怕?
他李家鎮守邊疆,死了多少兄弟袍澤,朝廷上並非無人,甚至連皇帝也要拉攏。
最終,南北雙方就“濫殺無辜”一事打了個平手。
南黨主要首領袁黃:
其後黃謝以聞之誤。
意為,袁黃向李如鬆道歉,言明自己的消息來源有誤,承認自己是誣告。
李如鬆這邊是:
北將亦叩頭謝罪雲耳。
也就是說,這種猥瑣事,遼東軍裏還真有一個家夥幹了,但他連千總都不是,怎麽代表遼東方麵?典型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此次鬥法,李如鬆向南人證明,整個東征軍始終是遼東方麵的北人說了算;南人也向李如鬆證明,北人別太囂張,我們朝中有人,換個方式照樣整死你。
雙方一邊殺倭,一邊窩裏鬥。
而北兵也不是一直被動出招,比如平壤之戰結束後,李如鬆論功行賞,當著南北雙方所有將領的麵,把頭功給了弟弟李如柏,理由是他負責攻打的南城最先被攻破。
南軍上下嘩然!
他們在那場戰役中,死傷最為慘重,勞苦功高,將軍駱尚誌最先登上城樓,這是眾目睽睽下的事實。
可李如鬆卻視作未見,硬把大功安在李如柏頭上。
最最令南人意未平的是,他們的兩位首領吳惟忠、駱尚誌因為身先士卒,受了重傷,正癱在床上養病,根本無法據理力爭。
此事,李如鬆確實不地道。
聽聞頭功分給了遼東李如柏,剛從閻王爺那邊把命搶回來的吳惟忠,雙眼望天,默然不語。
等李朝使者過去探望、撫慰時,他一句話沒說,滿腔憤懣,根本說不出話來,隻是遞了張紙條過去,大致意思是:
我估計自己又不行了,希望你們看在我浴血奮戰的份上,給我置辦一副厚厚的柏木棺材。
使者當即大哭,立刻派人去定州染源山去找最最上等的柏木。
萬幸吳惟忠又一次挺了過來,繼續帶著麾下士卒奮戰倭寇。
講了這麽多,視線再度拉回當下的漢城南山大營。
經略楊鎬太清楚南北之爭的恐怖了,把他們分開去殺倭賊,那都是舍生忘死,但拉到一起抗倭……
算了,吳惟忠還是老老實實守他的忠州吧。
另一邊。
南原守將、典型的北人,除大將軍李如鬆外,遼東軍裏最有資格挑大梁的陸離,哪管什麽南北之爭,他在逃命!
……
------題外話------
講了一下明軍內部鬥爭,已經是很收著講了,畢竟這玩意兒不解釋,後麵劇情無法展開,望諒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