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相持(十)【偏講述】
從倫敦開始的詭異劇場 作者:神秘的行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拿下南原以後,秀吉下令搞了一場血腥屠殺,全城雞犬不留。
沒有太多目的,純粹是為了泄憤。
接著,是位於北方的全州。
左右兩路大軍匯合,輕鬆占領這座空城,又搞了一場屠殺,來不及逃走,亦或者對倭人抱有些許幻想的李朝百姓,為之一空。
很顯然,跟壬辰倭亂時期不同,那時候,它們好歹會打著安民的旗號做做樣子,標榜仁義之師。
如今連樣子都懶得做了,無論是左路軍,還是右路軍,皆在各自的行軍路上,染出了一道由鮮血鋪就的道路。
那些散落在林間、山溝中的義軍,甚至不需要打聽情報,根據鮮血幹涸程度,以及村鎮被焚煙火的溫度、狀態,就可以判斷出倭軍動向。
盡焚家舍。
屠戮村所。
……
這些已徹底成為倭人的代言詞,隨軍的僧侶感慨,整個全羅道已經變成了“赤國”,很多沒有處理的戰場、屍坑,滋生出大量詭異之物。
非鬼非妖非魔。
異常恐怖。
連續屠了幾座城,秀吉心中怒火稍稍退去,本來打算阻止麾下士卒。
但老猴子轉念一想,上一次入侵時,自己已經足夠柔懷,可賤民們根本不領情,這次索性把全羅道屠個幹淨,以震懾其它道,讓他們變得老實起來。
就這樣,發泄完獸欲以後,倭軍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啟動,前來助陣的水師沿著河道,前往沿海地區清除潛在威脅,並構築小型城寨。
陸上主力部隊,兵分兩路,同時向京畿道和忠清道進軍,務必在半個月內拿下漢城。
而早就南下駐防的明軍,也探知到倭寇正在心急火燎地北上。
其中,還有豐臣秀吉親自督戰的壞消息。
不管怎樣,老猴子勉強算是一國之君,雖說它們國內有什麽天皇,但大明在上次戰爭過後,是將國王之名頒給了秀吉。
正因為如此,楊鎬再度找上了朝鮮王李昖,要求他也親上前線,以鼓舞士氣。
為了表示誠意,位高權重的楊經略放出豪言,要親自追隨在李昖左右,護他周全!
朝鮮王嚇得一邊命人偷摸打點行囊,一邊低頭嘟囔說:
眼下兵荒馬亂,戰場上的刀劍火器可不長眼睛,您是明朝來的貴客,怎麽可以親自犯險呢?萬一有個閃失,那誰來主持大局。
嘴上擔心的是楊鎬,其實心裏還是舍不得自己,李昖真覺得憑萬把人,根本守不住漢城。
要不是上次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大明那邊措辭嚴厲,宣稱:要是自家再說逃跑,就撤軍不管,他哪裏會堅持到今天?
當下,隻能和文武大臣一起,偷摸著轉移私產和家人,介時,好輕裝逃跑!
見李昖這個外番首腦,一副支支吾吾的樣子,就差扒著柱子,一抹鼻涕一把淚,明說不去。
楊經略袖子一甩,冷哼著走人。
不需要說出來,朝鮮王就知道,肯定是怪自己爛泥扶不上牆。
扶不上就扶不上吧。
等以後去了大明,那位仁慈、陌生的皇帝兄長,多多少少也會給自己一點優待,再怎麽說,他也是堂堂親王,爵位比朝臣高。
有必要跟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一般見識?李昖瞬間想通了,並開始回憶數年前。
那時候,明朝一直通過多種渠道暗示,倭寇很有可能發起大規模侵略,提醒他們盡快戰備。
奈何大家享樂慣了,知道有這麽回事,可就是不行動。
況且,本來就爛到不成樣子的軍隊再怎麽捯飭,也不堪大用,索性從上到下,一起裝不知道。
等倭賊真正登陸發起進攻的時候,明朝再度發表官方谘文,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李昖順著朝臣的意思,給了一封回信,潛台詞是:小問題,您甭操心了,咱自己能處理好,放心吧。
然而,這明顯是死鴨子嘴硬。
倭寇彼時連戰連捷,已經拿下漢城,滿朝文武不得不隨自己移駕平壤。
這種時刻,距離半島最近的大明寬奠堡副總兵佟養正,察覺到不對勁,主動跨過鴨綠江,詢問義州官員需不需支援。
【我國兵力足夠,不必勞動天朝】
原話如此。
佟養正無奈退走。
黨爭、好麵子,多種因素導致李朝方麵耽誤了太多戰機,以至於明朝收到求援國書,在得知真相以後,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存在陰謀。
一直有流言說,李朝已和倭人勾結,來圖大明。
否則,擁有大量天險可守,帶甲數十萬,勉強算是大國的李朝怎麽就敗亡得如此快。
李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一邊辯解,一邊思考:
大明是父母之邦,孩子被人在外麵痛打一頓,回父母家蹭吃蹭喝,不過分吧?
備受煎熬的等待中,大明爸爸很快查明了真相,立刻就派出援軍,並讓一個叫郭夢征的參將,給了自己兩萬兩銀子,說是安慰……
總而言之。
過去種種經曆讓李昖從骨子裏憧憬天朝,那裏有一位素未謀麵,卻極其豪爽的皇帝兄長。
所以,當危機再度來臨時,他不想著抵抗,反而一門心思要內附。
可惜,遠在燕京的萬曆皇帝,已經有些厭惡這個異父異母的異姓兄弟了。
可李昖卻毫不自知。
事實上,李朝和倭國已經被常年戰爭,拖得民生凋敝了,而有內憂的大明也感覺到一絲疲憊與不耐煩。
朝廷內部,不管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現在都默默達成一致:
大家夥應該畢其功於一役,以雷霆之勢把島國鬼子攆下海,不要再拖了,讓國家財政趕緊緩一口氣。
因此,本就在戰爭爆發時定下的原則,得到進一步貫徹——
增兵,再增兵,大增兵!
當前不足萬人守漢城,確實很難,但隻要固守一段時間,危機就可以化解。
因為李如梅、李芳春、祖承訓等遼東大將已跨過鴨綠江多時,預計再有半個月,即可抵達李朝京畿道。
而這才是第一波支援。
第二波支援,必須一步到位,實現把鬼子一次性趕下海的目標。
由於是大動作,會涉及到方方麵麵,故而,今年是不可能完成了。
要知道,遼東與宣大已經派出大軍前往半島抗倭,餘者肩負著守衛大明北方的重任,怎麽可能為了一個外番,無節製削弱京師的防禦力量?
大明朝廷隻剩下一個辦法,就是從全國選揀參戰部隊,以及指揮官。
除此之外,兵力上漲帶來的一係列後勤補給問題,亦無法一蹴而就。
【這個世界存在大體型妖獸,船隻體型更加誇張,相應地,那些力能扛鼎的士兵,需要吃更多食物來補充體能。】
就目前而言,這項大工程已經悄然開始,遊擊將軍藍方威的四千浙兵、前營參將王國棟的三千騎兵,已被萬曆皇帝在名單上圈了起來。
遼東、宣大、江南、川渝、兩廣,雲貴高原,悉數在征調之列,隻等著冬季過去,開春就開拔,去異國他鄉殺倭寇。
其中,有三人更是被早早定下。
大刀將軍劉綎。
擅使一把镔鐵巨刀,此人原先在緬國打叛軍,鎮守西南邊境,後來被調去川渝當參將,壬辰倭亂時,一聽朝廷要跟小鬼子打仗,興奮道:
“老子的大刀可他娘等到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劉綎當即請求朝廷,準許自己出川抗倭,朝廷也覺得,一員虎將閑著也是閑著,就讓他領著五千川軍,去異國他鄉砍小鬼子。
大刀將軍接到正式調令,樂嗬嗬地率軍出發,奈何路途實在遙遠,等到他到達半島戰場時,鬼子已經支棱不起來了……
換而言之。
李如鬆帶著遼東軍團出盡風頭,將倭人打出平壤,使它們徹底放棄了進攻,沒了精氣神。
而劉綎擎著大刀,一路急行軍,結果一個大仗都沒撈上,打了兩年醬油就無奈回國了。
如今第二次戰爭,他已收到朝廷暗示,雖然年齡比初次遠征時長了好幾歲,但劉綎依舊忍不住嗷嗷直叫,非要讓小鬼子知道,劉大刀的大刀到底有多猛。
可人無完人。
劉綎有一個很令人無語的毛病:
貪財。
不僅如此,他覺得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樣貪財。
第一次出川抗倭,功勞、苦勞都有,按理說升官發財是板上釘釘,可他想要多撈一點,就去賄賂禦史宋興祖。
人家什麽人?禦史啊!
負責監察、彈劾百官!
當即便被宋興祖告上朝廷。
萬曆帝最終沒有深究,畢竟武人思想單純,便不賞不罰,還派他去播州平定楊應龍叛亂。
在當地總督的強力支持下,劉綎不負眾望,打了個打大勝仗。
該賞!
可劉綎老毛病又犯了,跑去賄賂總督他爹,不出意外,再度捅上朝廷,功過相抵……
萬曆皇帝都忍不住想揪著他衣領,質問:你到底圖什麽?怕朕不給你升官?非要走偏門!
不過劉綎確實能打仗,尤其鍾情於砍小鬼子的腦袋,所以在這種時刻,他被朝廷早早確定下來。
其次是董一元。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後人,但他們這一支已經混成了將門,父親和兄長都是一代名將,自身也戰功累累,從西北到遼東,一刀一槍,硬生生把自己打熬成了精於邊事的老將。
最後是陳璘。
皇帝打算給他的頭銜是:
欽差統領水兵禦倭總兵官。
畢竟,一旦總攻時機成熟,那必然是水陸並進!
這意味著漫長戰爭中,始終保持沉默的大明水師,即將啟航遠征。
而陳璘作為兩廣豪強,麾下有兩千水兵,兩千步兵,以及近五千狼兵,全是打鬼子的好手。
狼兵一直是抗倭主力,早在戚家軍成立之前,狼兵就以悍勇的作戰風格,令倭寇聞風喪膽。
但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
劉綎憨厚老實,一心想要攀附文官,卻因為政治手段不行,總是被人整,可他惹不出大事,更不喜歡欺負人。
這陳璘可就是真壞了,打鬼子不含糊,可打自己人也是如此,喜歡虐待士兵,欺男霸女、縱兵擄掠……
地痞流氓做的事,他都占全了,而且這種人還身居高位。
可以預見,由陳璘率領的水師一旦抵達半島,絕對是一陣雞飛狗跳。
當然,明年的大反攻計劃,陸總兵現在可是一點也不關心。
眼下是秋末,按照原曆史,打完漢城保衛戰,再嚐試一次反攻,明、朝聯軍和倭寇方麵,就會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熬過不適合作戰的寒冬。
不過,曆史發生了大轉彎。
老猴子秀吉來到了半島,有它親自坐鎮軍中,十萬倭寇不計傷亡發起強攻,有很大可能攻破漢城。
“麻貴手裏有大幾千人馬,再加上天險,能當兩萬大軍。”
黑皇號,也就是那艘巨型龜船上。
眾多扮演者正在對著沙盤琢磨。
四周並沒有什麽外人,所以他們在稱呼方麵,也就隨意了許多。
“三至四道防線。”
“麻貴麾下大將解生在最外圍駐守,兵力也最多,估計有三四千人。
畢竟陳愚衷這個沒種的家夥,退走全州時,身邊應該帶著約莫一千五百騎。”
陸離沒有賣關子,直接陳述事實:
“第二道防線有個兩千人頂天,要是一線沒能頂住壓力,他們隨時頂上。”
“滿打滿算六千人,能擋十萬大軍幾天?第三道防線和第四道防線,其實可以看做一道,水原和漢城本身就靠在一起,撐死三千人。”
魏峰點破事實。
在扮演者眼中,漢城周圍的兵力布防圖是全透明,除非……
“南原多爭取了大半個月時間,而其它人不可能什麽事情都不做,李如梅恐怕快到了。”陸離有些激動。
遼東軍抵達漢城,自身能夠發揮的空間可就越廣了,不必擔心提督麻貴搞什麽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況且,經略楊鎬算是半個自己人。
“以現在的速度,再有兩天就可以進入漢江流域,絕對能夠趕上保衛戰,但不清楚一線能否頂住壓力。”
魏峰言語中透著期待:“除了前幾天的海戰,我們這幫人在海上一直沒贏過,希望上了岸可以轉運。”
“麻貴麾下的將軍都是硬骨頭,敢打敢拚,撐四五天不成問題。”
話落,陸離站在甲板上,遠眺天安方向,暗自憂心。
倭人北上的必經之路。
天安。
明軍前線大將解生正在全力備戰,他沒有草率進入天安城。
雖然不清楚陸總兵用什麽辦法,在南原守了這麽久,並獲得不世之功,但解生認真掂量了一下自己。
就他這點兵力,要是敢這麽玩兒,據守一城,來硬抗倭人兵鋒,根本撐不了多久。
倒不如利用附近稷山的險要地形,跟敵人周旋,爭取更多時間。
誠然,宣大跟遼東不怎麽對付,可危難關頭,大家都是明人,自麻貴以下,其實都盼著李如梅趕緊到來。
7017k
沒有太多目的,純粹是為了泄憤。
接著,是位於北方的全州。
左右兩路大軍匯合,輕鬆占領這座空城,又搞了一場屠殺,來不及逃走,亦或者對倭人抱有些許幻想的李朝百姓,為之一空。
很顯然,跟壬辰倭亂時期不同,那時候,它們好歹會打著安民的旗號做做樣子,標榜仁義之師。
如今連樣子都懶得做了,無論是左路軍,還是右路軍,皆在各自的行軍路上,染出了一道由鮮血鋪就的道路。
那些散落在林間、山溝中的義軍,甚至不需要打聽情報,根據鮮血幹涸程度,以及村鎮被焚煙火的溫度、狀態,就可以判斷出倭軍動向。
盡焚家舍。
屠戮村所。
……
這些已徹底成為倭人的代言詞,隨軍的僧侶感慨,整個全羅道已經變成了“赤國”,很多沒有處理的戰場、屍坑,滋生出大量詭異之物。
非鬼非妖非魔。
異常恐怖。
連續屠了幾座城,秀吉心中怒火稍稍退去,本來打算阻止麾下士卒。
但老猴子轉念一想,上一次入侵時,自己已經足夠柔懷,可賤民們根本不領情,這次索性把全羅道屠個幹淨,以震懾其它道,讓他們變得老實起來。
就這樣,發泄完獸欲以後,倭軍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啟動,前來助陣的水師沿著河道,前往沿海地區清除潛在威脅,並構築小型城寨。
陸上主力部隊,兵分兩路,同時向京畿道和忠清道進軍,務必在半個月內拿下漢城。
而早就南下駐防的明軍,也探知到倭寇正在心急火燎地北上。
其中,還有豐臣秀吉親自督戰的壞消息。
不管怎樣,老猴子勉強算是一國之君,雖說它們國內有什麽天皇,但大明在上次戰爭過後,是將國王之名頒給了秀吉。
正因為如此,楊鎬再度找上了朝鮮王李昖,要求他也親上前線,以鼓舞士氣。
為了表示誠意,位高權重的楊經略放出豪言,要親自追隨在李昖左右,護他周全!
朝鮮王嚇得一邊命人偷摸打點行囊,一邊低頭嘟囔說:
眼下兵荒馬亂,戰場上的刀劍火器可不長眼睛,您是明朝來的貴客,怎麽可以親自犯險呢?萬一有個閃失,那誰來主持大局。
嘴上擔心的是楊鎬,其實心裏還是舍不得自己,李昖真覺得憑萬把人,根本守不住漢城。
要不是上次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大明那邊措辭嚴厲,宣稱:要是自家再說逃跑,就撤軍不管,他哪裏會堅持到今天?
當下,隻能和文武大臣一起,偷摸著轉移私產和家人,介時,好輕裝逃跑!
見李昖這個外番首腦,一副支支吾吾的樣子,就差扒著柱子,一抹鼻涕一把淚,明說不去。
楊經略袖子一甩,冷哼著走人。
不需要說出來,朝鮮王就知道,肯定是怪自己爛泥扶不上牆。
扶不上就扶不上吧。
等以後去了大明,那位仁慈、陌生的皇帝兄長,多多少少也會給自己一點優待,再怎麽說,他也是堂堂親王,爵位比朝臣高。
有必要跟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一般見識?李昖瞬間想通了,並開始回憶數年前。
那時候,明朝一直通過多種渠道暗示,倭寇很有可能發起大規模侵略,提醒他們盡快戰備。
奈何大家享樂慣了,知道有這麽回事,可就是不行動。
況且,本來就爛到不成樣子的軍隊再怎麽捯飭,也不堪大用,索性從上到下,一起裝不知道。
等倭賊真正登陸發起進攻的時候,明朝再度發表官方谘文,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李昖順著朝臣的意思,給了一封回信,潛台詞是:小問題,您甭操心了,咱自己能處理好,放心吧。
然而,這明顯是死鴨子嘴硬。
倭寇彼時連戰連捷,已經拿下漢城,滿朝文武不得不隨自己移駕平壤。
這種時刻,距離半島最近的大明寬奠堡副總兵佟養正,察覺到不對勁,主動跨過鴨綠江,詢問義州官員需不需支援。
【我國兵力足夠,不必勞動天朝】
原話如此。
佟養正無奈退走。
黨爭、好麵子,多種因素導致李朝方麵耽誤了太多戰機,以至於明朝收到求援國書,在得知真相以後,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存在陰謀。
一直有流言說,李朝已和倭人勾結,來圖大明。
否則,擁有大量天險可守,帶甲數十萬,勉強算是大國的李朝怎麽就敗亡得如此快。
李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一邊辯解,一邊思考:
大明是父母之邦,孩子被人在外麵痛打一頓,回父母家蹭吃蹭喝,不過分吧?
備受煎熬的等待中,大明爸爸很快查明了真相,立刻就派出援軍,並讓一個叫郭夢征的參將,給了自己兩萬兩銀子,說是安慰……
總而言之。
過去種種經曆讓李昖從骨子裏憧憬天朝,那裏有一位素未謀麵,卻極其豪爽的皇帝兄長。
所以,當危機再度來臨時,他不想著抵抗,反而一門心思要內附。
可惜,遠在燕京的萬曆皇帝,已經有些厭惡這個異父異母的異姓兄弟了。
可李昖卻毫不自知。
事實上,李朝和倭國已經被常年戰爭,拖得民生凋敝了,而有內憂的大明也感覺到一絲疲憊與不耐煩。
朝廷內部,不管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現在都默默達成一致:
大家夥應該畢其功於一役,以雷霆之勢把島國鬼子攆下海,不要再拖了,讓國家財政趕緊緩一口氣。
因此,本就在戰爭爆發時定下的原則,得到進一步貫徹——
增兵,再增兵,大增兵!
當前不足萬人守漢城,確實很難,但隻要固守一段時間,危機就可以化解。
因為李如梅、李芳春、祖承訓等遼東大將已跨過鴨綠江多時,預計再有半個月,即可抵達李朝京畿道。
而這才是第一波支援。
第二波支援,必須一步到位,實現把鬼子一次性趕下海的目標。
由於是大動作,會涉及到方方麵麵,故而,今年是不可能完成了。
要知道,遼東與宣大已經派出大軍前往半島抗倭,餘者肩負著守衛大明北方的重任,怎麽可能為了一個外番,無節製削弱京師的防禦力量?
大明朝廷隻剩下一個辦法,就是從全國選揀參戰部隊,以及指揮官。
除此之外,兵力上漲帶來的一係列後勤補給問題,亦無法一蹴而就。
【這個世界存在大體型妖獸,船隻體型更加誇張,相應地,那些力能扛鼎的士兵,需要吃更多食物來補充體能。】
就目前而言,這項大工程已經悄然開始,遊擊將軍藍方威的四千浙兵、前營參將王國棟的三千騎兵,已被萬曆皇帝在名單上圈了起來。
遼東、宣大、江南、川渝、兩廣,雲貴高原,悉數在征調之列,隻等著冬季過去,開春就開拔,去異國他鄉殺倭寇。
其中,有三人更是被早早定下。
大刀將軍劉綎。
擅使一把镔鐵巨刀,此人原先在緬國打叛軍,鎮守西南邊境,後來被調去川渝當參將,壬辰倭亂時,一聽朝廷要跟小鬼子打仗,興奮道:
“老子的大刀可他娘等到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劉綎當即請求朝廷,準許自己出川抗倭,朝廷也覺得,一員虎將閑著也是閑著,就讓他領著五千川軍,去異國他鄉砍小鬼子。
大刀將軍接到正式調令,樂嗬嗬地率軍出發,奈何路途實在遙遠,等到他到達半島戰場時,鬼子已經支棱不起來了……
換而言之。
李如鬆帶著遼東軍團出盡風頭,將倭人打出平壤,使它們徹底放棄了進攻,沒了精氣神。
而劉綎擎著大刀,一路急行軍,結果一個大仗都沒撈上,打了兩年醬油就無奈回國了。
如今第二次戰爭,他已收到朝廷暗示,雖然年齡比初次遠征時長了好幾歲,但劉綎依舊忍不住嗷嗷直叫,非要讓小鬼子知道,劉大刀的大刀到底有多猛。
可人無完人。
劉綎有一個很令人無語的毛病:
貪財。
不僅如此,他覺得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樣貪財。
第一次出川抗倭,功勞、苦勞都有,按理說升官發財是板上釘釘,可他想要多撈一點,就去賄賂禦史宋興祖。
人家什麽人?禦史啊!
負責監察、彈劾百官!
當即便被宋興祖告上朝廷。
萬曆帝最終沒有深究,畢竟武人思想單純,便不賞不罰,還派他去播州平定楊應龍叛亂。
在當地總督的強力支持下,劉綎不負眾望,打了個打大勝仗。
該賞!
可劉綎老毛病又犯了,跑去賄賂總督他爹,不出意外,再度捅上朝廷,功過相抵……
萬曆皇帝都忍不住想揪著他衣領,質問:你到底圖什麽?怕朕不給你升官?非要走偏門!
不過劉綎確實能打仗,尤其鍾情於砍小鬼子的腦袋,所以在這種時刻,他被朝廷早早確定下來。
其次是董一元。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後人,但他們這一支已經混成了將門,父親和兄長都是一代名將,自身也戰功累累,從西北到遼東,一刀一槍,硬生生把自己打熬成了精於邊事的老將。
最後是陳璘。
皇帝打算給他的頭銜是:
欽差統領水兵禦倭總兵官。
畢竟,一旦總攻時機成熟,那必然是水陸並進!
這意味著漫長戰爭中,始終保持沉默的大明水師,即將啟航遠征。
而陳璘作為兩廣豪強,麾下有兩千水兵,兩千步兵,以及近五千狼兵,全是打鬼子的好手。
狼兵一直是抗倭主力,早在戚家軍成立之前,狼兵就以悍勇的作戰風格,令倭寇聞風喪膽。
但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
劉綎憨厚老實,一心想要攀附文官,卻因為政治手段不行,總是被人整,可他惹不出大事,更不喜歡欺負人。
這陳璘可就是真壞了,打鬼子不含糊,可打自己人也是如此,喜歡虐待士兵,欺男霸女、縱兵擄掠……
地痞流氓做的事,他都占全了,而且這種人還身居高位。
可以預見,由陳璘率領的水師一旦抵達半島,絕對是一陣雞飛狗跳。
當然,明年的大反攻計劃,陸總兵現在可是一點也不關心。
眼下是秋末,按照原曆史,打完漢城保衛戰,再嚐試一次反攻,明、朝聯軍和倭寇方麵,就會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熬過不適合作戰的寒冬。
不過,曆史發生了大轉彎。
老猴子秀吉來到了半島,有它親自坐鎮軍中,十萬倭寇不計傷亡發起強攻,有很大可能攻破漢城。
“麻貴手裏有大幾千人馬,再加上天險,能當兩萬大軍。”
黑皇號,也就是那艘巨型龜船上。
眾多扮演者正在對著沙盤琢磨。
四周並沒有什麽外人,所以他們在稱呼方麵,也就隨意了許多。
“三至四道防線。”
“麻貴麾下大將解生在最外圍駐守,兵力也最多,估計有三四千人。
畢竟陳愚衷這個沒種的家夥,退走全州時,身邊應該帶著約莫一千五百騎。”
陸離沒有賣關子,直接陳述事實:
“第二道防線有個兩千人頂天,要是一線沒能頂住壓力,他們隨時頂上。”
“滿打滿算六千人,能擋十萬大軍幾天?第三道防線和第四道防線,其實可以看做一道,水原和漢城本身就靠在一起,撐死三千人。”
魏峰點破事實。
在扮演者眼中,漢城周圍的兵力布防圖是全透明,除非……
“南原多爭取了大半個月時間,而其它人不可能什麽事情都不做,李如梅恐怕快到了。”陸離有些激動。
遼東軍抵達漢城,自身能夠發揮的空間可就越廣了,不必擔心提督麻貴搞什麽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況且,經略楊鎬算是半個自己人。
“以現在的速度,再有兩天就可以進入漢江流域,絕對能夠趕上保衛戰,但不清楚一線能否頂住壓力。”
魏峰言語中透著期待:“除了前幾天的海戰,我們這幫人在海上一直沒贏過,希望上了岸可以轉運。”
“麻貴麾下的將軍都是硬骨頭,敢打敢拚,撐四五天不成問題。”
話落,陸離站在甲板上,遠眺天安方向,暗自憂心。
倭人北上的必經之路。
天安。
明軍前線大將解生正在全力備戰,他沒有草率進入天安城。
雖然不清楚陸總兵用什麽辦法,在南原守了這麽久,並獲得不世之功,但解生認真掂量了一下自己。
就他這點兵力,要是敢這麽玩兒,據守一城,來硬抗倭人兵鋒,根本撐不了多久。
倒不如利用附近稷山的險要地形,跟敵人周旋,爭取更多時間。
誠然,宣大跟遼東不怎麽對付,可危難關頭,大家都是明人,自麻貴以下,其實都盼著李如梅趕緊到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