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ea(星際探索聯盟)太平洋基地,科學組航空航天研究院3號超級實驗室裏。
一艘長達80米,最大寬距為30米的宇宙飛船正停泊在超級實驗室的正中央。
這艘宇宙飛船正下方的地麵是一個可以多角度旋轉的平台,而平台正連接著一條直通向iea基地核心區域的平直軌道。
估計宇宙飛船就是通過這條軌道直通基地核心區域的發射平台與推進火箭相搭載的。
和原晧宸之前所看過的科幻電影不同,真實的宇宙飛船外觀看上去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酷炫,看來虛幻與現實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大體上來看,這艘宇宙飛船的外觀就像是一隻大號的膠囊一樣。
有那麽一瞬間,原晧宸甚至有一種在看“天津大麻花”的錯覺。
但是,與外觀的質樸形成強烈的反差,宇宙飛船的內部確是極具科技感的。這艘宇宙飛船的每一部分構件都凝聚著地球上各個領域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
這艘宇宙飛船的主體結構由一個軌道器,三個外儲箱和四個固體火箭助推器所組成。
在係統方麵則可以劃分為通信係統、電源係統、溫控係統、遙測係統、姿態控製係統、變軌係統和推進係統等幾個部分。
據莉莉博士介紹,這艘宇宙飛船每飛行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個外儲箱,而固體火箭助推器和軌道器則是可以回收重複使用的。
但是考慮到宇宙飛船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軌道器最多重複使用200次,助推器則可以重複使用不超過30次。
“這就是iea太平洋基地最先進的宇宙飛船--星艦。”莉莉博士在一旁麵帶驕傲地介紹道,這可是她和航空航天研究院的心血。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呢。”原晧宸這還是第一次這麽近距離地觀察宇宙飛船。
“星艦已經是目前太空飛行技術基礎上的巔峰之作,在飛行能力上已經達到了現有技術水平的頂峰以及瓶頸。”莉莉博士環抱雙手於前胸,繼續補充說道,“雖然iea組織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在研發新型的驅動技術,不過目前並不成熟。”
“莉莉博士,以星艦的航天能力,在星際航行的過程中,能夠覆蓋範圍的半徑大概有多遠?”原晧宸似乎對這個問題抱有極為濃厚的興趣。
“星艦及其搭載的火箭推進係統,已經可以全麵超越第三宇宙速度(人造飛行器擺脫太陽引力,飛出太陽係所需要的速度,16.7km/s),如果我們能夠再充分利用周圍行星引力的彈射效應,則可以進一步加速。目前我們還在研究嚐試利用太陽帆的能量對宇宙飛船進行持續加速的技術。“莉莉博士想了想,繼續介紹道。
“莉莉博士的意思是,理論上,我們已經可以飛出太陽係咯。“原晧宸聽到這裏已經大概知曉了星艦的航天能力,便笑著說。
“你說的對,隻是理論上可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宇航員在浩瀚的太空中持續存活下來。”莉莉博士補充說道。
“以星艦目前的航天能力,到達火星大概需要多長的時間?”原晧宸問出了自己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
“到達火星的話,即使我們選擇一條最優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來計算,也需要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莉莉博士經過了認真的測算之後給出了這個答案。
“將近三個月,比起十多年前美國nasa登陸火星所花費的時間足足縮短了8倍。”原晧宸暗自思忖著,這個時間對他來說是尚可接受的。
“看來以這個速度,等我們飛出太陽係,年輕的宇航員也已經變成胡渣大叔了。”原晧宸笑著對莉莉博士說。
“胡渣大叔?我想宇宙飛船上還是允許攜帶剃須刀的吧。”一旁的杜魯尼克聽到這裏,摸摸自己的胡須附和道。
“沒錯,就目前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消極的事實。”莉莉博士似乎在思考什麽問題,歎了一口氣後繼續說,“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推進著新一輪的航天動力技術革命。”
“無比期待你們的好消息。”原晧宸和杜魯尼克笑著告別了莉莉博士。
............
回到天體物理研究院後,原晧宸便根據iea太平洋組織目前的星際航行能力,開始思索和製定具體登陸火星的星際航行計劃。
雖然火星探索的計劃不可能由他這樣一個新成員說的算。
但是,原晧宸卻一直懷著一百分的熱情,並做出各種努力以盡力促成這個計劃。
“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我們人類當下的宇航能力確實太弱小了。“原晧宸思量著,這是不得不麵對的現實。
就目前來說,第一個飛出太陽係的人造航天器是於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
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是目前為止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也是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2011年,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在先後順利地借助了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加速後,得到逃逸出太陽引力束縛所需的第三宇宙速度。經曆了長達30多年的飛行後抵達了太陽係邊緣與星際空間最後的交界處,並在隨後的飛行中逐漸進入星際空間。
2026年,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電池耗盡,人類從此與之失去了聯係。
而如今,估計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還在繼續向銀河係中心前進,不過,它再也回不來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十年來,為了探索激波邊界(太陽風在恒星間氣體壓力下減速的地帶)和太陽風鞘(太陽風減速並且開始和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地方),人類又以更加先進的技術相繼發射了兩個太陽係外探測器:旅行者3號及4號。
按照目前旅行者3號及4號的飛行速度,再過約10年的時間,他們就會追上自己的老大哥。
但是,以上的航天探索僅限於無人空間探測器,而載人星際旅行則是一個令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出其難度的任務。
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火箭推進問題,包括動力持續時間問題以及燃料問題等。
舉一個比較讓人悲觀的例子,在沒有經曆較大的技術革命前,以人類目前掌握的航天技術,理論上需要1萬年的時間,且至少要耗費掉地球上已經產出的全部能量,才可以將人類送達遙遠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不過,萬幸的是,就目前iea組織的技術而言,要滿足原晧宸火星探索計劃的需求還是綽綽有餘的。
(未完待續)
一艘長達80米,最大寬距為30米的宇宙飛船正停泊在超級實驗室的正中央。
這艘宇宙飛船正下方的地麵是一個可以多角度旋轉的平台,而平台正連接著一條直通向iea基地核心區域的平直軌道。
估計宇宙飛船就是通過這條軌道直通基地核心區域的發射平台與推進火箭相搭載的。
和原晧宸之前所看過的科幻電影不同,真實的宇宙飛船外觀看上去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酷炫,看來虛幻與現實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大體上來看,這艘宇宙飛船的外觀就像是一隻大號的膠囊一樣。
有那麽一瞬間,原晧宸甚至有一種在看“天津大麻花”的錯覺。
但是,與外觀的質樸形成強烈的反差,宇宙飛船的內部確是極具科技感的。這艘宇宙飛船的每一部分構件都凝聚著地球上各個領域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
這艘宇宙飛船的主體結構由一個軌道器,三個外儲箱和四個固體火箭助推器所組成。
在係統方麵則可以劃分為通信係統、電源係統、溫控係統、遙測係統、姿態控製係統、變軌係統和推進係統等幾個部分。
據莉莉博士介紹,這艘宇宙飛船每飛行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個外儲箱,而固體火箭助推器和軌道器則是可以回收重複使用的。
但是考慮到宇宙飛船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軌道器最多重複使用200次,助推器則可以重複使用不超過30次。
“這就是iea太平洋基地最先進的宇宙飛船--星艦。”莉莉博士在一旁麵帶驕傲地介紹道,這可是她和航空航天研究院的心血。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呢。”原晧宸這還是第一次這麽近距離地觀察宇宙飛船。
“星艦已經是目前太空飛行技術基礎上的巔峰之作,在飛行能力上已經達到了現有技術水平的頂峰以及瓶頸。”莉莉博士環抱雙手於前胸,繼續補充說道,“雖然iea組織航空航天研究院正在研發新型的驅動技術,不過目前並不成熟。”
“莉莉博士,以星艦的航天能力,在星際航行的過程中,能夠覆蓋範圍的半徑大概有多遠?”原晧宸似乎對這個問題抱有極為濃厚的興趣。
“星艦及其搭載的火箭推進係統,已經可以全麵超越第三宇宙速度(人造飛行器擺脫太陽引力,飛出太陽係所需要的速度,16.7km/s),如果我們能夠再充分利用周圍行星引力的彈射效應,則可以進一步加速。目前我們還在研究嚐試利用太陽帆的能量對宇宙飛船進行持續加速的技術。“莉莉博士想了想,繼續介紹道。
“莉莉博士的意思是,理論上,我們已經可以飛出太陽係咯。“原晧宸聽到這裏已經大概知曉了星艦的航天能力,便笑著說。
“你說的對,隻是理論上可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宇航員在浩瀚的太空中持續存活下來。”莉莉博士補充說道。
“以星艦目前的航天能力,到達火星大概需要多長的時間?”原晧宸問出了自己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
“到達火星的話,即使我們選擇一條最優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來計算,也需要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莉莉博士經過了認真的測算之後給出了這個答案。
“將近三個月,比起十多年前美國nasa登陸火星所花費的時間足足縮短了8倍。”原晧宸暗自思忖著,這個時間對他來說是尚可接受的。
“看來以這個速度,等我們飛出太陽係,年輕的宇航員也已經變成胡渣大叔了。”原晧宸笑著對莉莉博士說。
“胡渣大叔?我想宇宙飛船上還是允許攜帶剃須刀的吧。”一旁的杜魯尼克聽到這裏,摸摸自己的胡須附和道。
“沒錯,就目前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消極的事實。”莉莉博士似乎在思考什麽問題,歎了一口氣後繼續說,“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推進著新一輪的航天動力技術革命。”
“無比期待你們的好消息。”原晧宸和杜魯尼克笑著告別了莉莉博士。
............
回到天體物理研究院後,原晧宸便根據iea太平洋組織目前的星際航行能力,開始思索和製定具體登陸火星的星際航行計劃。
雖然火星探索的計劃不可能由他這樣一個新成員說的算。
但是,原晧宸卻一直懷著一百分的熱情,並做出各種努力以盡力促成這個計劃。
“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我們人類當下的宇航能力確實太弱小了。“原晧宸思量著,這是不得不麵對的現實。
就目前來說,第一個飛出太陽係的人造航天器是於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
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是目前為止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也是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2011年,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在先後順利地借助了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加速後,得到逃逸出太陽引力束縛所需的第三宇宙速度。經曆了長達30多年的飛行後抵達了太陽係邊緣與星際空間最後的交界處,並在隨後的飛行中逐漸進入星際空間。
2026年,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電池耗盡,人類從此與之失去了聯係。
而如今,估計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還在繼續向銀河係中心前進,不過,它再也回不來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十年來,為了探索激波邊界(太陽風在恒星間氣體壓力下減速的地帶)和太陽風鞘(太陽風減速並且開始和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地方),人類又以更加先進的技術相繼發射了兩個太陽係外探測器:旅行者3號及4號。
按照目前旅行者3號及4號的飛行速度,再過約10年的時間,他們就會追上自己的老大哥。
但是,以上的航天探索僅限於無人空間探測器,而載人星際旅行則是一個令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出其難度的任務。
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火箭推進問題,包括動力持續時間問題以及燃料問題等。
舉一個比較讓人悲觀的例子,在沒有經曆較大的技術革命前,以人類目前掌握的航天技術,理論上需要1萬年的時間,且至少要耗費掉地球上已經產出的全部能量,才可以將人類送達遙遠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不過,萬幸的是,就目前iea組織的技術而言,要滿足原晧宸火星探索計劃的需求還是綽綽有餘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