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優惠大酬賓的同時,楊光也不忘各種宣傳手段,他將與自己生意有關的內容變成順口溜,比如買賣公道,絕不缺斤短兩等等,雇人走大街穿小巷到處吆喝。
楊光又讓方山準備十幾輛馬車,運著陳米在楊柳坊來回走動,故意不封住車廂,讓人把裏麵的大米看的清清楚楚,別人一看便會指指點點說出楊光的趙記貨棧以陳米換織物的事情。
楊光還雇傭戲班在買賣門前唱戲雜耍,每天都能吸引大群閑人來看,連帶著也把自家買賣的人氣給炒起來了。
總之在這段時間裏,隻要行走在揚州城楊柳坊,到處都能看到有關趙記貨棧的宣傳單,聽到有關趙記貨棧的宣傳詞,身邊的人也總能說上幾句有關趙記貨棧的新鮮事。
10天的時間,讓默默無名的趙記貨棧在揚州城打響了名氣,楊光發現自己這邊竟然還收到了來自其他坊間繡女的織品。
楊柳坊這裏居民相對較為窮苦,也沒什麽大買賣在此開店,楊光怎麽折騰都不會損害到其他豪商的利益,若是把生意開到其他商業興隆的地方,說不定就會引來同業的猜忌,平白生出許多事端。
因此楊光拒絕了方山趁熱打鐵,在其他坊間也開設分店的的建議,隻是默許方山妻子等人暗暗收購一些送上門的貨物。
楊光的利潤來源在於兩個位麵的人力成本差距,在明朝揚州與其他豪商爆發商戰毫無意義,就算打垮了其他同業商人獨霸這一行的生意,隻怕利潤也不會比現在多多少,又何必費力不討好的折騰呢?
在趙記貨棧的運轉一點一點走上正軌後,楊光把這門生意委托給方山妻子和另外兩位名氣最大威望也最高的女子負責,畢竟這裏賣貨的、收貨的可全都是女子,盡管基本都是幾十歲的大娘,可楊光一個大男人總在這裏晃來晃去總歸不太妥當。
趙記木行那邊的木器生意也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雖然每個月的利潤也就是十幾兩銀子,但是總歸勉強做到了自給自足,基本不用楊光往裏麵輸血貼錢。
這兩邊的事情都不用楊光費心,他自然樂得清靜,每日裏睡足了才起來,去木行那邊轉轉,在夥計和木匠心裏刷一刷存在感,然後下午回家閉門看書,實際上則是抄寫幾張魔法卷軸,在閱讀和學習有關魔法裝備製作的一些內容。
“少爺,今天一起出城去吧!”早上楊光坐在椅子上安穩吃著早餐的時候,趙武突然開口說話了。
這還是趙武第一次慫恿楊光去玩,楊光有幾分奇怪便追問他緣故,很快就明白了來龍去脈。原來今天城外的水利工程正式竣工,知府大人決定開一場詩會,留選最優秀的詩詞刻於碑文之上以為紀念,還會把所有捐款賑災的富豪名字也刻下來,向後人褒揚這等義舉。
對於趙武來說這個事情有雙重意義,他是捐了銀子的商人之一,雖然用的是楊光化名“趙宇”,可看到少爺的名字在這種歌功頌德的碑文上出現還是很開心的。
再者趙武也曾經是災民中的一員,如今災民苦盡甘來即將返鄉重新開始生活,多少也算彌補了一下他心裏的遺憾。同時心底也有那麽一點點小小期盼,萬一爹爹沒死,說不定父子還有重逢的機會。
這種事情在現代時空多如牛毛,隨便一個商場開業都能請來各種明星助陣,雖說沒了詩詞,但不是還有歌賦嘛,或者來一段大腿舞什麽的,早就看膩了。
隻是楊光見趙武興致勃勃,又覺得自己救了他兩兄弟,好像不是安排學習就是安排做事,很少帶他們去遊玩放鬆,索性趁著今天的機會出城轉轉也好。
喊上了準備去木行的趙文,三人一起出城來到了現場,這裏人山人海、接踵摩肩、熱鬧非凡,還有很多做小生意的一大早就趕過來,直接把這個地方變成了廟會。
這一次的詩會,不知道誰想出了擊鼓傳酒的名目,一大群文人站在新修的水利堤壩上,在鼓聲中把酒杯往下傳,鼓聲停歇的時候酒杯在誰手裏,自然就要吟誦一首與今日盛舉、水利工程、賑濟災民等等主題有關的詩詞。
前幾個文人說得詩中規中矩,無非都是歌頌嘉靖帝、稱讚揚州知府這些套話,用在這種熱鬧的公眾場合,絕對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意思。
等到第五次開始傳杯的時候,鼓聲響了許久就是不停歇,哪怕有一個年輕的文人死死將酒杯攥在手裏,做出了你不停我不撒手的姿態,那鼓聲就是一直響下去,直到圍觀人群都看出不對勁來開始起哄,那個年輕文人這才在旁人勸說下,不情不願的將酒杯丟了出去。
酒杯繼續往下遞,被一個衣著有些寒酸,下巴上長著三縷胡須的男子抓住,這時鼓聲才嘎然而止,顯然這一通鼓就是為此人而起的。
男子拿著酒杯上前幾步,大聲朝著知府所在方向喊道:“知府大人,學生有一事不明,當著揚州父老鄉親的麵想要請教!”
這句話很明顯就有些不對勁了,旁邊有人連忙伸手去拉這個男子,卻被那男子隨手一袖拂中,踉蹌的倒退了好幾步跌了出去。
那男子說是要請教,可不等知府做出任何回應,就繼續大聲說了起來:“我聽聞本次揚州富豪共捐獻銀兩合計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三兩。可是為什麽用在這興修水利、賑濟災民上麵的,卻隻有區區八萬三千三百二十八兩?還有,本次以工代賑興修水利,為何所購木料竟然比市價高出5成?為什麽……”
這個男子越說越快,可話語卻越說越是清晰,漸漸的就連最遠處看熱鬧的百姓也都能聽的清清楚楚。
楊光在第一眼看到這個男子的時候,就覺得他有點熟悉,隻是相隔實在太遠,根本看不清楚對方樣子,隻是有那麽點莫名其妙的感覺而已。
等到男子說話自帶“擴音”功能的時候,楊光沒從相貌聯想,而是從說話聲音上想到了此人身份,他心底大驚用力握緊了趙文趙武的手掌。
楊光又讓方山準備十幾輛馬車,運著陳米在楊柳坊來回走動,故意不封住車廂,讓人把裏麵的大米看的清清楚楚,別人一看便會指指點點說出楊光的趙記貨棧以陳米換織物的事情。
楊光還雇傭戲班在買賣門前唱戲雜耍,每天都能吸引大群閑人來看,連帶著也把自家買賣的人氣給炒起來了。
總之在這段時間裏,隻要行走在揚州城楊柳坊,到處都能看到有關趙記貨棧的宣傳單,聽到有關趙記貨棧的宣傳詞,身邊的人也總能說上幾句有關趙記貨棧的新鮮事。
10天的時間,讓默默無名的趙記貨棧在揚州城打響了名氣,楊光發現自己這邊竟然還收到了來自其他坊間繡女的織品。
楊柳坊這裏居民相對較為窮苦,也沒什麽大買賣在此開店,楊光怎麽折騰都不會損害到其他豪商的利益,若是把生意開到其他商業興隆的地方,說不定就會引來同業的猜忌,平白生出許多事端。
因此楊光拒絕了方山趁熱打鐵,在其他坊間也開設分店的的建議,隻是默許方山妻子等人暗暗收購一些送上門的貨物。
楊光的利潤來源在於兩個位麵的人力成本差距,在明朝揚州與其他豪商爆發商戰毫無意義,就算打垮了其他同業商人獨霸這一行的生意,隻怕利潤也不會比現在多多少,又何必費力不討好的折騰呢?
在趙記貨棧的運轉一點一點走上正軌後,楊光把這門生意委托給方山妻子和另外兩位名氣最大威望也最高的女子負責,畢竟這裏賣貨的、收貨的可全都是女子,盡管基本都是幾十歲的大娘,可楊光一個大男人總在這裏晃來晃去總歸不太妥當。
趙記木行那邊的木器生意也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雖然每個月的利潤也就是十幾兩銀子,但是總歸勉強做到了自給自足,基本不用楊光往裏麵輸血貼錢。
這兩邊的事情都不用楊光費心,他自然樂得清靜,每日裏睡足了才起來,去木行那邊轉轉,在夥計和木匠心裏刷一刷存在感,然後下午回家閉門看書,實際上則是抄寫幾張魔法卷軸,在閱讀和學習有關魔法裝備製作的一些內容。
“少爺,今天一起出城去吧!”早上楊光坐在椅子上安穩吃著早餐的時候,趙武突然開口說話了。
這還是趙武第一次慫恿楊光去玩,楊光有幾分奇怪便追問他緣故,很快就明白了來龍去脈。原來今天城外的水利工程正式竣工,知府大人決定開一場詩會,留選最優秀的詩詞刻於碑文之上以為紀念,還會把所有捐款賑災的富豪名字也刻下來,向後人褒揚這等義舉。
對於趙武來說這個事情有雙重意義,他是捐了銀子的商人之一,雖然用的是楊光化名“趙宇”,可看到少爺的名字在這種歌功頌德的碑文上出現還是很開心的。
再者趙武也曾經是災民中的一員,如今災民苦盡甘來即將返鄉重新開始生活,多少也算彌補了一下他心裏的遺憾。同時心底也有那麽一點點小小期盼,萬一爹爹沒死,說不定父子還有重逢的機會。
這種事情在現代時空多如牛毛,隨便一個商場開業都能請來各種明星助陣,雖說沒了詩詞,但不是還有歌賦嘛,或者來一段大腿舞什麽的,早就看膩了。
隻是楊光見趙武興致勃勃,又覺得自己救了他兩兄弟,好像不是安排學習就是安排做事,很少帶他們去遊玩放鬆,索性趁著今天的機會出城轉轉也好。
喊上了準備去木行的趙文,三人一起出城來到了現場,這裏人山人海、接踵摩肩、熱鬧非凡,還有很多做小生意的一大早就趕過來,直接把這個地方變成了廟會。
這一次的詩會,不知道誰想出了擊鼓傳酒的名目,一大群文人站在新修的水利堤壩上,在鼓聲中把酒杯往下傳,鼓聲停歇的時候酒杯在誰手裏,自然就要吟誦一首與今日盛舉、水利工程、賑濟災民等等主題有關的詩詞。
前幾個文人說得詩中規中矩,無非都是歌頌嘉靖帝、稱讚揚州知府這些套話,用在這種熱鬧的公眾場合,絕對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意思。
等到第五次開始傳杯的時候,鼓聲響了許久就是不停歇,哪怕有一個年輕的文人死死將酒杯攥在手裏,做出了你不停我不撒手的姿態,那鼓聲就是一直響下去,直到圍觀人群都看出不對勁來開始起哄,那個年輕文人這才在旁人勸說下,不情不願的將酒杯丟了出去。
酒杯繼續往下遞,被一個衣著有些寒酸,下巴上長著三縷胡須的男子抓住,這時鼓聲才嘎然而止,顯然這一通鼓就是為此人而起的。
男子拿著酒杯上前幾步,大聲朝著知府所在方向喊道:“知府大人,學生有一事不明,當著揚州父老鄉親的麵想要請教!”
這句話很明顯就有些不對勁了,旁邊有人連忙伸手去拉這個男子,卻被那男子隨手一袖拂中,踉蹌的倒退了好幾步跌了出去。
那男子說是要請教,可不等知府做出任何回應,就繼續大聲說了起來:“我聽聞本次揚州富豪共捐獻銀兩合計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三兩。可是為什麽用在這興修水利、賑濟災民上麵的,卻隻有區區八萬三千三百二十八兩?還有,本次以工代賑興修水利,為何所購木料竟然比市價高出5成?為什麽……”
這個男子越說越快,可話語卻越說越是清晰,漸漸的就連最遠處看熱鬧的百姓也都能聽的清清楚楚。
楊光在第一眼看到這個男子的時候,就覺得他有點熟悉,隻是相隔實在太遠,根本看不清楚對方樣子,隻是有那麽點莫名其妙的感覺而已。
等到男子說話自帶“擴音”功能的時候,楊光沒從相貌聯想,而是從說話聲音上想到了此人身份,他心底大驚用力握緊了趙文趙武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