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放下手中的掃帚,隨意從書架上拿了本書,翻了幾頁,緩緩開口:“老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看來孟大人是下了苦功夫了。”


    孟川道:“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方能不惑。萬卷書我也就讀了千本,至於那萬裏路...實不相瞞,我走得最遠的路,就是從兗州府到江南了。”


    他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己兩世為人的經驗,已經算是行了萬裏路了。


    老人家點了點頭,說道:“所謂不惑,就是明理。一百本書,有一百種道理,就像是千萬條河流,最終都會流向大海。隻要明白了道理的本質,這基礎,也就算是打好了。”


    本質...


    孟川在心中喃喃一聲。


    他覺得眼前這位胡子花白,還有些弓腰的老人家說的有道理。


    不過,究竟何謂本質?


    老人家拿起掃帚,一邊掃地一邊說道:“就像是這地麵的灰塵,你若是一日不掃,地麵上的髒東西就會積厚一層,你若是日日來掃,它便就沒了灰塵。”


    孟川若有所思。


    知道地麵容易髒,所以才每日都來打掃。


    知道這件事情是這樣的,那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說這樣的,自己覺得不是這樣的,那它應該會是這樣嗎?


    如果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應該是這樣。


    換句話說,就是知道這件事情是正確的,所以才要去做。


    知行合一?


    大道至簡?


    人的外在行為,取決於內心對事物的看法。


    當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件事情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


    比如,一個人,父母生病了,沒錢看病,自己的孩子又不爭氣,很敗家,妻子又與自己不合,無奈之下,為了緩解家庭壓力,他選擇走上了貪汙的道路。


    他在內心中知道,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可是他不能不這樣做。


    這就是隻做到了知,沒有做到行。


    再比如。


    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太子暴虐,在他當上了皇帝以後,肯定要掃除曾經跟自己作對的那些人。


    所以那些人,暗地裏聚集起來,要行謀反之事。


    因為他們心裏清楚,不這樣做,自己就會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就會遭受莫大劫難。


    那麽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嗎?


    在他們心裏,認為這事是正確的,所以做了。


    哪怕即使被後來人認為是不正確的,可當時他們認為可行,因為暴虐的太子,不適合治理家國。


    這就是知行合一最為粗淺的認知方式之一。


    書上所寫的道理,不就是如此嗎?


    比如說仁義禮智信。


    朋友遇難,能救就救,這是仁。


    但這個朋友比較極端,走的路子不對,比如觸犯了國法。


    能救嗎?


    不能救。


    因為救了他,這件事情就做的不對了。


    這做的是件錯事。


    再比如。


    朝廷昏庸,屈膝於外邦,還經常以武力鎮壓平凡百姓。


    一群有誌之士,冒著觸犯國法的危險,想要推翻這個腐朽的朝廷,這事是正確的,所以可以去做。


    一時間,孟川想到了很多。


    世上萬般道理,說白了,就是這般簡單。


    讀萬卷書,知道天下至理,這至理,其實早就在心中了。


    這也是為什麽,儒教中人,會讓弟子入世磨礪,去見眾生相了。


    因為世間大多數的老百姓,早就掌握了那種看似簡單,實則高深的道理了。


    唯有親自去入世磨礪一場,己身才能得到巨大收獲。


    “原來如此。”


    孟川看著那位拿著掃帚的老人家愈行愈遠,笑了笑,接著說道:“原來這就是不惑境。”


    也就是刹那間的功夫,他的不惑境,便就已經水到渠成。


    明白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隻是個基礎而已。


    不過,也讓他更為清晰得了解到,今後該當如何行事。


    如果知道某件事情,對自己有好處,不會造成壞的結果,或者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好事,那就應該要去做。


    那位老人家,感覺到了身後孟川身上的氣機流動,隻是嘴角微微上揚,什麽話也沒說,就連頭也沒扭過去看他一眼,隻是徑直跨出了翰林院的藏書樓。


    既然已經成為了不惑境的修士,那麽他自然也沒有留在翰林院的必要了。


    孟川對那位老人的身份很是好奇,在離開這裏之前,專門找了幾個人問了問他的身份。


    但是得到的答案基本相似。


    隻是說,那個老人在很久之前,便負責打掃翰林院中的藏書閣了。


    據說跟某位高官有什麽關聯。


    除此之外,眾人一無所知。


    想來也是,誰閑的沒事,會關注一個掃地的老頭子?


    但孟川心中覺得,那位老人家的真實身份絕對不簡單。


    雖然看似是個平凡人,卻步履穩健,尤其是那種眼神,給人一種神睛內斂的感覺,絕對不容小覷。


    不過這些事情,暫時跟孟川沒有太大的關係了。


    離開翰林院之後,他又來到了六科給事中,看到正在埋頭翻閱六部公文的閆言,莞爾笑道:“怎麽樣閆兄,可還習慣?”


    夏黎已經返回了斬妖司。


    至於顧青辭,則跟隨在丞相身邊混了。


    “說習慣是假的,以前從來沒參與過這事,如今剛經手,難免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閆言如實道。


    孟川點頭笑道:“正常,熟能生巧。這幾日我便要離京了,我從製造司那裏,弄來兩隻木鴿,今後要是聯係我,就用它們。”


    墨家早就將製作木鴿的方式,告知了朝廷了。


    這兩隻木鴿上麵,各保存著孟川的一縷氣機。


    所以隻要是在大魏朝境內,這木鴿,都能夠找到他。


    外出遊曆,想要隨時掌握京城的動向,這木鴿肯定能夠用得到。


    閆言笑道:“估計等孟兄再次返回京城,應該就可成為中樞大臣了。”


    “這個暫時沒考慮,先做好當下的事情吧。對了,在半個月多之前,我已經讓陶謙來京城了,估計最近這段時間,他應該就能到了。”


    通知陶謙返回京城的手段,也是那木鴿。


    這就相當於是此世界的手機啊。


    “陶謙來京城?是要開書鋪?”閆言好奇道。


    孟川道:“沒錯,京城裏還沒有人賣我所寫的雜文,不如就將這個生意給陶謙,對我也算是幫助。”


    “陶謙是做生意的好手,也比較可靠,對了,你剛離開兗州府那會兒,陶謙還去看過山長呢。”


    閆言這邊剛說完,孟川的神情便有些落寞,不過稍縱即逝,“具體的,還是要看他怎麽做。”


    <a id="wzsy" href="http://m.ddxs.com">頂點小說</a>


    孟川不願摻和生意上的事情,所以全部交給陶謙,是最好的辦法。


    頓了頓,他又開口道:“最近幾天,我可能需要在家參悟幾本書,要是陶謙過來的話,就先讓他住在客棧裏等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小說家開始修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維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維漢並收藏從小說家開始修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