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和朱允炆的聯名推薦,對於朱允煐來說自然沒有什麽問題,他還算比較相信他的這兩個親人。大明朝的宗室當中有文采的不少,指望他們中進士可能有點難度,但是‘鑒賞能力’,實際上還是沒有太多需要擔心的地方。
至於說現在大明朝已經科舉製度開始完善,這個時候還需要征兆在野之人,朱允煐也不覺得這是什麽問題。不存在什麽隻有亂世或者江山初定的時候才能這般,隻要有才華,朱允煐還算可以選擇特事特辦,絕對沒什麽問題。
特事特辦,隻要那個楊寓有才華,隻要楊寓可以編纂好《孝康大典》,朱允煐也不介意給楊寓一個官職,這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朝堂上,再一次吵了起來,事情還是關於一些個吏治的事情。不少人也都覺得忽然間對於吏治的整頓再次嚴苛起來了,很多人自然也就產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回憶。
在洪武皇帝時期,嚴厲的法律製度讓很多人都感覺到心驚膽戰,尤其是老朱曾經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準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布典型的案例。
其實這應該是一個好事情,《大誥》經曆了兩次編纂、修訂和擴充。在老朱退位前,曾經打算將《大誥》編纂修訂為《大明律》,隻不過那時候他在朱允煐的攛掇下想著退位的事情。
所以現在,朱允煐需要將《大明律》完善,這也是大明朝開始建設法製了。
這也是朱允煐覺得非常重要的事情,法製這東西看似是自古就有,但是也需要不斷的進步。
輕其輕罪,重其重罪。
這是老朱的想法,朱允煐也打算延續著。簡單的來說,輕其輕罪,重其重罪。
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定罪較輕;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定罪較重。
這可以讓百姓有著一個相對寬鬆的生活環境,但是事關安全等等問題,那就是需要有著嚴厲的震懾作用,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戰國之類的時候,實在是太久遠且不全麵。而漢至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法律儒化時期,原本赤裸裸地維護統治秩序和財產關係的法律條文,被注入了許多維護禮教觀念、等級秩序的新內容,體現在法律文本上的是增加了許多懲治幹犯名份、尊卑相侵的條款。
唐律看似不錯,但是把儒家禮教及倫理秩序提高到極其重要的位置,顯示了禮法並重的特點。
宋律刻板教條、元律更是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理由。大明朝需要總結完善,要讓大明的百姓明白這個世道除了皇權之外,還有法理。
這也是老朱極其重視的理由,老朱在開國之初就非常重視法律建設。李善長、劉伯溫等人,也都是早就建議老朱建立起來完善的法製。
吸取前朝的一些經驗,最重要的是去完善、豐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法製。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在這樣的封建王朝,皇權會是法製的極大阻礙。但是沒辦法,法製必須要完善起來,這也是他應該做的。
以唐律為藍本,按照老朱此前頒布的《大誥》為參考,要在經濟、軍事、行政、訴訟方麵的立法更為充。當然也需要考慮在形式上,結構更為合理,文字更為簡明。
朱允煐想要去完善《大明律》,但是這就讓不少文武大臣有那麽一些擔心和害怕了,他們甚至覺得這很有可能也就是大明朝的英示皇帝在大權在握、整肅朝堂後要開始考慮重新開始洪武皇帝時期的嚴刑峻法了。
對於不少人的擔心,朱允煐也是心裏有數的,畢竟他一開始就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儲君、皇帝。
對於儒家的打壓,對於文臣武將的一些壓製,這都算得上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雖說這個英示皇帝看似不如洪武皇帝嚴苛,隻是那都是因為在一些‘小事’上,這一位狠起來其實和洪武皇帝沒有區別,甚至他的一些決策都是在挑戰文臣武將的底線。
將衍聖公的地位幾乎打回原形,讓工部學院這樣的一些‘奇葩’出現動搖了讀書人入朝為官的基本盤,對於很多文人的訴求也是置之不理,這能夠成為‘聖君’那才有鬼了。
更何況好戰,對於教化這樣的事情也不是特別熱衷,對於傳統的儒法也是比較抵觸等等,文人們對於這個皇帝是真心不太喜歡。
洪武皇帝時期不敢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英示皇帝這邊呢,實際上也不要有著這樣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根本不現實的事情。
怒氣衝衝的朱允煐下朝了,但是轉瞬之間就變了臉色,他的怒氣好像也就是在朝堂上發出來就好。
王承恩小心翼翼,對朱允煐說道,“陛下,穩婆已經去了春和殿,皇後殿下那邊也都安排好了,皇貴妃沒有陪在跟前。”
朱允煐滿意的點了點頭,雖然練瓊瓊是比較受寵的,她的品行朱允煐也是比較認可的。但是作為皇帝,還是需要有些謹慎和多疑,畢竟徐妙清的身份特殊。
練瓊瓊自然不能去伺候徐妙清,是老朱的張美人在跟前,這也是老朱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的生母。
“都說都是一些婦科聖手,也需要仔細些。”朱允煐交代著說道,“讓人候著,皇後那邊有消息,不管何時立刻告知咱。”
王承恩自然趕忙答應,皇後的身份到底特殊。大明朝也應該有著母儀天下的皇後,可不能再來一次近二十年沒有皇後的尷尬了,不能出現宗室沒有‘女主人’的窘迫。
以前沒有皇後、太子妃,其實很多人心裏都沒底。現在要是‘太孫妃’也跟著不在,那大明朝這後宮還真的是一團亂麻了。
想起來了什麽,朱允煐說道,“太上皇那邊,記得快馬通報。咱估摸著,太上皇是不會賜名了。”
這也是朱允煐的真心話,老朱隻需要小小朱在跟前就行了。所以徐妙清不管是生了兒子還是女兒,這一次老朱肯定是不會賜名的。但是朱允煐,還是需要提前問一問。
王承恩連忙說道,“東廠傳了消息,廬州府知府次子跋扈、枉法,太上皇責廬州府知府教子無方,令其遷遼東。折子怕是要到吏部了,該要選官了。”
朱允煐楞了一下,笑了起來,“那倒是好事,到底還是皇爺爺了解咱的心思。”
廬州府知府肯定是多多少少有點犯錯的地方,但是不至於殺頭。而且估摸著,老朱也覺得這是一個有些本事的地方官,主政一方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那就‘小懲大誡’,讓這個廬州府知府還有點念想、戴罪立功,去遼東那邊隻是委婉的說法。主要還是高麗那邊在攻城略地,除了需要能征善戰的將士之外,也需要更多的官員去治理。
朱允煐對此毫無心理障礙,這樣對於廬州府知府是不是不公平,這件事情朱允煐不需要在意,誰讓他是皇帝呢。
王承恩繼續說道,“陛下,吳王殿下那頭也送來了信。說是辦完了差事,若是要回皇陵告吉,吳王殿下可以回來。”
“這蹬鼻子上臉的混賬!”朱允煐沒好氣的罵道,“令人召他回京吧,皇後那邊若是誕下皇子,也是該讓他這個當叔父的回趟老家祭告。”
王承恩笑著說道,“吳王世子也令人送來了鞋帽,還有一些靈巧玩意兒。”
朱允煐默默歎了口氣,說道,“咱那個不成器的弟弟,咱護著不成,這以後估摸著還得是埂兒護著呢。這不成器的東西,一點長進都沒有。”
王承恩低著頭不說話,吳王殿下也就是皇帝可以罵,兩個長公主也可以說。其他人要是敢說吳王殿下半個字的不好,皇帝的臉色肯定非常難看,這一點王承恩這樣的跟前人更加心裏有數。
也不能說朱允熥半點都沒有長進,這不是學會了扯著虎皮當大旗嘛,不知道的還真以為這一位吳王殿下真的是有什麽皇差在身,哪裏能想到是打了人溜出去避風頭順便遊山玩水。
對於怠惰的弟弟,朱允煐也懶得多管教了,反正那小子也是二十出頭的人了,多說了其實也沒有那麽一個必要。
最主要的還算朱允煐心裏有數,他那個弟弟也就是貪玩。要說紈絝是真的,但是要說他多麽大的禍害,那其實也不至於,朱允煐對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那小子胡鬧好了。
還是關心朝政更加重要,大明朝現在生機勃勃,朱允煐想要為大明江山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自然也就意味著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好。
法製的建設,這對於朱允煐來說顯然不是什麽小事情,這件事情也確實是需要持續的關注、推進,必須要讓大明的子民明白這世間還是有法理存在的。
哪怕現在朝堂上看似稍微有點阻力,實際上朱允煐也不是特別在意。
說到底法理,不隻是朱允煐在意,文武百官也在意,頂多也就是這些人想要維護自身的一些利益,他們可不會螳臂當車。
7017k
至於說現在大明朝已經科舉製度開始完善,這個時候還需要征兆在野之人,朱允煐也不覺得這是什麽問題。不存在什麽隻有亂世或者江山初定的時候才能這般,隻要有才華,朱允煐還算可以選擇特事特辦,絕對沒什麽問題。
特事特辦,隻要那個楊寓有才華,隻要楊寓可以編纂好《孝康大典》,朱允煐也不介意給楊寓一個官職,這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朝堂上,再一次吵了起來,事情還是關於一些個吏治的事情。不少人也都覺得忽然間對於吏治的整頓再次嚴苛起來了,很多人自然也就產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回憶。
在洪武皇帝時期,嚴厲的法律製度讓很多人都感覺到心驚膽戰,尤其是老朱曾經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準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布典型的案例。
其實這應該是一個好事情,《大誥》經曆了兩次編纂、修訂和擴充。在老朱退位前,曾經打算將《大誥》編纂修訂為《大明律》,隻不過那時候他在朱允煐的攛掇下想著退位的事情。
所以現在,朱允煐需要將《大明律》完善,這也是大明朝開始建設法製了。
這也是朱允煐覺得非常重要的事情,法製這東西看似是自古就有,但是也需要不斷的進步。
輕其輕罪,重其重罪。
這是老朱的想法,朱允煐也打算延續著。簡單的來說,輕其輕罪,重其重罪。
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定罪較輕;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定罪較重。
這可以讓百姓有著一個相對寬鬆的生活環境,但是事關安全等等問題,那就是需要有著嚴厲的震懾作用,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戰國之類的時候,實在是太久遠且不全麵。而漢至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法律儒化時期,原本赤裸裸地維護統治秩序和財產關係的法律條文,被注入了許多維護禮教觀念、等級秩序的新內容,體現在法律文本上的是增加了許多懲治幹犯名份、尊卑相侵的條款。
唐律看似不錯,但是把儒家禮教及倫理秩序提高到極其重要的位置,顯示了禮法並重的特點。
宋律刻板教條、元律更是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理由。大明朝需要總結完善,要讓大明的百姓明白這個世道除了皇權之外,還有法理。
這也是老朱極其重視的理由,老朱在開國之初就非常重視法律建設。李善長、劉伯溫等人,也都是早就建議老朱建立起來完善的法製。
吸取前朝的一些經驗,最重要的是去完善、豐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法製。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在這樣的封建王朝,皇權會是法製的極大阻礙。但是沒辦法,法製必須要完善起來,這也是他應該做的。
以唐律為藍本,按照老朱此前頒布的《大誥》為參考,要在經濟、軍事、行政、訴訟方麵的立法更為充。當然也需要考慮在形式上,結構更為合理,文字更為簡明。
朱允煐想要去完善《大明律》,但是這就讓不少文武大臣有那麽一些擔心和害怕了,他們甚至覺得這很有可能也就是大明朝的英示皇帝在大權在握、整肅朝堂後要開始考慮重新開始洪武皇帝時期的嚴刑峻法了。
對於不少人的擔心,朱允煐也是心裏有數的,畢竟他一開始就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儲君、皇帝。
對於儒家的打壓,對於文臣武將的一些壓製,這都算得上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雖說這個英示皇帝看似不如洪武皇帝嚴苛,隻是那都是因為在一些‘小事’上,這一位狠起來其實和洪武皇帝沒有區別,甚至他的一些決策都是在挑戰文臣武將的底線。
將衍聖公的地位幾乎打回原形,讓工部學院這樣的一些‘奇葩’出現動搖了讀書人入朝為官的基本盤,對於很多文人的訴求也是置之不理,這能夠成為‘聖君’那才有鬼了。
更何況好戰,對於教化這樣的事情也不是特別熱衷,對於傳統的儒法也是比較抵觸等等,文人們對於這個皇帝是真心不太喜歡。
洪武皇帝時期不敢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英示皇帝這邊呢,實際上也不要有著這樣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根本不現實的事情。
怒氣衝衝的朱允煐下朝了,但是轉瞬之間就變了臉色,他的怒氣好像也就是在朝堂上發出來就好。
王承恩小心翼翼,對朱允煐說道,“陛下,穩婆已經去了春和殿,皇後殿下那邊也都安排好了,皇貴妃沒有陪在跟前。”
朱允煐滿意的點了點頭,雖然練瓊瓊是比較受寵的,她的品行朱允煐也是比較認可的。但是作為皇帝,還是需要有些謹慎和多疑,畢竟徐妙清的身份特殊。
練瓊瓊自然不能去伺候徐妙清,是老朱的張美人在跟前,這也是老朱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的生母。
“都說都是一些婦科聖手,也需要仔細些。”朱允煐交代著說道,“讓人候著,皇後那邊有消息,不管何時立刻告知咱。”
王承恩自然趕忙答應,皇後的身份到底特殊。大明朝也應該有著母儀天下的皇後,可不能再來一次近二十年沒有皇後的尷尬了,不能出現宗室沒有‘女主人’的窘迫。
以前沒有皇後、太子妃,其實很多人心裏都沒底。現在要是‘太孫妃’也跟著不在,那大明朝這後宮還真的是一團亂麻了。
想起來了什麽,朱允煐說道,“太上皇那邊,記得快馬通報。咱估摸著,太上皇是不會賜名了。”
這也是朱允煐的真心話,老朱隻需要小小朱在跟前就行了。所以徐妙清不管是生了兒子還是女兒,這一次老朱肯定是不會賜名的。但是朱允煐,還是需要提前問一問。
王承恩連忙說道,“東廠傳了消息,廬州府知府次子跋扈、枉法,太上皇責廬州府知府教子無方,令其遷遼東。折子怕是要到吏部了,該要選官了。”
朱允煐楞了一下,笑了起來,“那倒是好事,到底還是皇爺爺了解咱的心思。”
廬州府知府肯定是多多少少有點犯錯的地方,但是不至於殺頭。而且估摸著,老朱也覺得這是一個有些本事的地方官,主政一方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那就‘小懲大誡’,讓這個廬州府知府還有點念想、戴罪立功,去遼東那邊隻是委婉的說法。主要還是高麗那邊在攻城略地,除了需要能征善戰的將士之外,也需要更多的官員去治理。
朱允煐對此毫無心理障礙,這樣對於廬州府知府是不是不公平,這件事情朱允煐不需要在意,誰讓他是皇帝呢。
王承恩繼續說道,“陛下,吳王殿下那頭也送來了信。說是辦完了差事,若是要回皇陵告吉,吳王殿下可以回來。”
“這蹬鼻子上臉的混賬!”朱允煐沒好氣的罵道,“令人召他回京吧,皇後那邊若是誕下皇子,也是該讓他這個當叔父的回趟老家祭告。”
王承恩笑著說道,“吳王世子也令人送來了鞋帽,還有一些靈巧玩意兒。”
朱允煐默默歎了口氣,說道,“咱那個不成器的弟弟,咱護著不成,這以後估摸著還得是埂兒護著呢。這不成器的東西,一點長進都沒有。”
王承恩低著頭不說話,吳王殿下也就是皇帝可以罵,兩個長公主也可以說。其他人要是敢說吳王殿下半個字的不好,皇帝的臉色肯定非常難看,這一點王承恩這樣的跟前人更加心裏有數。
也不能說朱允熥半點都沒有長進,這不是學會了扯著虎皮當大旗嘛,不知道的還真以為這一位吳王殿下真的是有什麽皇差在身,哪裏能想到是打了人溜出去避風頭順便遊山玩水。
對於怠惰的弟弟,朱允煐也懶得多管教了,反正那小子也是二十出頭的人了,多說了其實也沒有那麽一個必要。
最主要的還算朱允煐心裏有數,他那個弟弟也就是貪玩。要說紈絝是真的,但是要說他多麽大的禍害,那其實也不至於,朱允煐對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那小子胡鬧好了。
還是關心朝政更加重要,大明朝現在生機勃勃,朱允煐想要為大明江山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自然也就意味著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好。
法製的建設,這對於朱允煐來說顯然不是什麽小事情,這件事情也確實是需要持續的關注、推進,必須要讓大明的子民明白這世間還是有法理存在的。
哪怕現在朝堂上看似稍微有點阻力,實際上朱允煐也不是特別在意。
說到底法理,不隻是朱允煐在意,文武百官也在意,頂多也就是這些人想要維護自身的一些利益,他們可不會螳臂當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