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朝的宗室來說,他們或許已經慢慢的意識到了一些事情了。這也讓他們心裏有著那麽一些不安,或者也沒有太多的一些個情緒波動。
畢竟很多的皇子、公主,對於老朱未必有多麽的親近。他們自小也沒得到老朱太多的寵溺,對於老朱當然也就不會有著太多的親近之情。更多地還是畏懼,更多的還是一些個疏遠。
但是不管怎麽說,老朱也是他們的父皇,這些皇子公主的顯赫地位和榮華富貴,自然也就是因為老朱而來。老朱,就是他們最大的靠山,就是他們最大的依仗。
可是現在呢,父皇的龍體有恙,這難免就是有著一些讓人心裏不太安穩和踏實的地方了。
其實說到底他們也都明白,就算是父皇這些年對他們不太親近,可是到底是他們的父皇,也給了他們足夠多的的優容。父皇對外人確實嚴苛霸道,但是對於子女可謂是十分的寬容。
父皇要是有什麽事情,以後的日子說不定就沒那麽好了。那個侄子皇帝,別看這些年對於宗室也確實不錯,但是真的要說起來的話,肯定是不如父皇的。
隻是對於宗室們來說,他們現在也確實沒有太多的辦法了,父皇的年紀畢竟也不小了。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有些問題,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個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這個時候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入宮陪父皇說說話,聽一聽父皇的教訓了。
這裏頭或許也是有著為人子的本分,但是也不缺少一些個比較現實或者功利的一些因素了。
比如說希望能夠在父皇那裏得到「遺詔」,倒不是想著什麽能夠登上大寶,或者是什麽輔佐皇帝。隻不過如果父皇能夠留下讓當今天子善待叔父的旨意,那麽以後的日子也就足夠的踏實和安穩了,這些也確實是一些宗室的心意。
另一方麵為人子女的,要是在這個時候都不去盡孝,自然是會引起不少人的非議,甚至是彈劾。
這要是因此被皇帝記恨上,以後再來一個秋後算賬的話,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
這些個事情很多人其實也都心裏明白,所以不管是樂意還是不樂意,這都需要去做。不管是為人子,還是說為臣,這些事情也都是他們需要做的,這也是他們的一些本分。
其實這些個事情也瞞不住人,宗室一個個的輪番入宮,這也不是上朝,而是去乾清宮,這些個事情很多的文武百官也都是陸陸續續的聽到了一些風聲。
雖說宗室這邊也沒透露洪武皇帝的健康狀況,可是難免會讓人浮想聯翩,很多人也擔心出現山陵崩塌的狀況。畢竟洪武皇帝的年齡在那,或許有些事情就算是發生了,那也是很正常的。
這些其實也都是當初老朱不太想要去見一見子女的原因,他很清楚一旦這些子女輪番入宮探望,那麽必然會讓朝野上下人心浮動。
哪怕他現在退位了,哪怕孫兒已經掌控了朝堂,可是很多的事情依然不能忽視。
老朱根本不是在自戀,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開創了大明的社稷,他這樣的開國之君的地位和權威,那也就意味著不可撼動。哪怕孫兒再掌控朝堂,在朝野上下也和他無法相提並論。
本來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給自己的孫兒增加無謂的煩惱。但是現在,老朱也不在意那些事情,也別管是不是當初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孩子。
隻要是自己的子女,能夠在這個時候看看,和他們說說話,這對於老朱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更何況自家那個最有出息的孫兒,每日也都是午膳的時候來陪著說話。
這些也都是老朱無比欣慰的事情,很多的事情可以當著兒子、孫兒的麵說一說。這也是好事情,這樣也可以在他駕崩之後,讓子孫
們更加清楚該如何相處。
這些事情對於老朱來說非常有意義,這些事情也確實是他現在看起來精神頭不錯的原因之一。
而對於朱允煐來說,他是一點都不怕多折騰。就是來陪老朱說說話,和皇叔們稍微的聊一聊,這沒什麽好折騰的,反正每天都是要用膳的。
要是皇叔們聽了老朱的訓誡,以後可以省心一些,那麽對於朱允煐來說反而是更好不過的事情。所以現在這麽做,朱允煐也是更加的覺得理所應當了。
這些事情也根本就不算耽誤事,朱允煐也不會覺得對自己處置朝務有什麽影響。
李景隆來到了武英殿,說道,「陛下,罪臣俞通淵已赴應天府,願往南洋。」
朱允煐笑了笑,說道,「那就好,咱就不見他了。河間郡公與虢國公功勞莫大,也屢次救駕有功。就讓他跟著艦隊出海,雖說資質有些愚鈍,這趟事要是做的好,也能複爵。」
朱允煐還是「念舊情」的,或者這些個事情,也都是朱允煐在稍微的做一些小小的補救。大明朝的開國功勳不少,但是這些年在朝堂上的開國功勳越來越少,能夠掌握大權的也越來越少。
武勳的力量,朱允煐不希望他們過大,不過也同樣不希望武勳的力量被壓製。
其實對於俞通淵來說,能夠得到起複的機會,這也算得上有那麽點千載難逢了。雖然他確實有著那麽一些資質欠佳,但是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也是經曆過一些戰事。
雖說不如父兄有能耐,但是俞家到底是以水師起家,俞通淵多少也算得上有著一些見識。更何況這一次是坐鎮水師,不是讓他大權獨攬、獨領一軍,所以也不需要過於擔心損兵折將。
至於說當一個富家翁,那肯定就不是他的一些想法了。就算是出海有些風險,那些其實也算不上什麽太大的事情。
說到底就是俞家本來就是水匪,自然也不在意什麽風險。再者就是相比起富家翁,還是封侯不拜將更加的有意義。沙場拚殺,可不就是為了家族的榮光,為的就是給子孫留下更多的體麵。
能夠有起複的機會,對於這些個將領來說就足夠了。選擇了軍伍,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去博命,這些也就是他們的選擇,哪怕是武勳也都是逃不出這樣的一個命運。
有機會比什麽都強,這些也確確實實就是很多人期待的。一個機會,比什麽都強。
艦隊那邊的水師沒有什麽問題,也算得上有著一些精兵強將。最主要的還是船大、火器猛,所以也不需要在乎一些個海盜等等,那就是碾壓級別的優勢。
除了水師方麵的將領,平安等將領也需要跟著出海。大明朝的艦隊可不隻是水師,也有數千能夠登陸作戰的悍卒。雖然大明朝的艦隊船多,可是難保會有一些土王犯迷糊。
真的要是發生了那樣的一些個事情,大明朝的悍卒們肯定也不介意登陸作戰。要是滅掉一個小番國,這沒什麽。這也是宣揚教化、彰顯天朝威儀,這樣的事情做起來也是心安理得。
除了水師和步兵的將領之外,禮部和鴻臚寺也有著足夠的官員,這到底也是在宣揚國威。不隻是單純的軍事行動,大明朝也是需要考慮和周邊的一些番國有著更多的往來。
朱允煐自然也不介意這些個事情,需要有著這樣的一些活動和安排,這也就是捎帶手的事情。但是這樣的一些事情,也必須要這麽做,朱允煐這也算得上裏子和麵子全都要。
真的要說起來,朱允煐還是比較貪心的。要是能夠方方麵麵都兼顧到,那自然再好不過了。
朝廷龐大的水師整裝待發,一個巨大的艦隊就在準備著集結,等待著風向正確就揚帆出海。
不少人覺得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覺
得這樣的事情對於朝廷沒有多少好處。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說不定可以博得一個爵位傳家。
而對於朱允煐來說,馬三寶帶領的船隊開始下西洋,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大規模的正式的地理大發現。要開始朝著海洋文明開始不斷的發力,要開始尋找更多的機會,尋找對大明朝更多的有利之處,要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
這些個事情都是朱允煐應該做的,他對於這些個事情也確確實實有著更多的期待了。
龐大的船隊開始第一次出海,是為了和東南亞的一些番國有更多的來往,是官方的一些活動。這些個事情,也是要為大明爭取到更多的利益,要有更多的貿易往來等等。
朱允煐也很清楚,這些也都是在準備著。要是積累更多的經驗,這也是為了能夠在接下來集結更大的船隊,到時候才好能夠有機會走的更遠、去見識到更多的地方和風土人情。
這些事情都是朱允煐應該做的,這些事情就是他需要頂著一些壓力去做的。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龐大的艦隊出海,頭一兩次要說賺回來本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到時候說不定就要有更大的壓力,說不定很多人說朱允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等等。
但是沒辦法啊,他要是不去做這些虧本的買賣,那麽很有可能也就導致了大明朝失去先機。這些壓力、這些預見性,朱允煐可以扛得住,這些事情也都是他應該做的。
朱允煐的心裏踏實了,這件事情他謀劃了許久,他也期待了很久。而現在終於也是走到了這麽一步,朱允煐自然也就心裏踏實,現在更多的還是在期待著一些個事情了。
這就是一個開始而已,大明朝也需要在接下來麵對這樣的一些事情,得到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大明朝的龐大艦隊在為揚帆出海做著最後準備的時候,很多人也在關注著洪武皇帝的龍體時,甚至也有不少人在等待著迎接著潁國公傅友德班師回朝了。
這個時候可謂是朝廷上下事情頗多,徐輝祖忽然上報航海侯張榮勾連邊軍將領、地方州府,將一些淘汰的鐵炮走私到瓦剌。大明朝的侯爵,不滿足於走私一些鐵器、茶葉,他們現在直接走私火器,這可謂是膽大包天!
朱允煐自然震怒,令錦衣衛緝拿一應犯官,三司***審的同時,令宗室、五軍都督府旁聽。
大家似乎也知道這還真的就是多事之秋了,京察大計如火如荼,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陛下心腹武勳犯下大錯,必然讓皇帝龍顏大怒,這一下不少人的前途不保,陛下必然不會心慈手軟了。
麵對這些個局麵,很多人也算得上措手不及,或者不少人也意識到了陛下也開始了一些整頓了。他的那些心腹舊臣,或者是那些個所謂的常係一脈的將領先後犯錯,必須要好好的整治一番了。
作為皇帝,自然是需要有著足夠的魄力,這不是什麽揮淚斬馬謖,這也不是壯士斷腕,這隻是單純的整頓吏治,這些也都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朱允煐對此也算得上心安理得,既然坐在龍椅上,少不了的就是有著一些殺戮。
心狠才好,隻有心狠了,才會讓一些文武百官心裏有著畏懼。不要以為出身勳貴,不要仗著父祖的功勞就以為可以高枕無憂,那些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隻要觸碰到了皇帝的逆鱗,那麽一些事情必然就會發生了。皇帝在很多的時候就是這樣,可謂是翻臉無情,絕對不會允許有些人和他製定的那些國策起衝突。
雖然現在看似朝堂上下亂糟糟的,現在也確實有著那麽一些人心浮動。但是朱允煐也不覺得有什麽好擔心的,很多的事情也算得上在他的掌控之中。
隻要一切都是在掌控之中,朱允煐也
就心裏踏實了,他不希望看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製。隻要是在自己的控製當中,哪怕亂糟糟的其實也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這一位皇帝,或許最讓老朱滿意的地方,大概也就是簡直就是天生的帝王心思了。
好些的事情不怕麻煩,就怕超出了掌控。
畢竟很多的皇子、公主,對於老朱未必有多麽的親近。他們自小也沒得到老朱太多的寵溺,對於老朱當然也就不會有著太多的親近之情。更多地還是畏懼,更多的還是一些個疏遠。
但是不管怎麽說,老朱也是他們的父皇,這些皇子公主的顯赫地位和榮華富貴,自然也就是因為老朱而來。老朱,就是他們最大的靠山,就是他們最大的依仗。
可是現在呢,父皇的龍體有恙,這難免就是有著一些讓人心裏不太安穩和踏實的地方了。
其實說到底他們也都明白,就算是父皇這些年對他們不太親近,可是到底是他們的父皇,也給了他們足夠多的的優容。父皇對外人確實嚴苛霸道,但是對於子女可謂是十分的寬容。
父皇要是有什麽事情,以後的日子說不定就沒那麽好了。那個侄子皇帝,別看這些年對於宗室也確實不錯,但是真的要說起來的話,肯定是不如父皇的。
隻是對於宗室們來說,他們現在也確實沒有太多的辦法了,父皇的年紀畢竟也不小了。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有些問題,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個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這個時候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入宮陪父皇說說話,聽一聽父皇的教訓了。
這裏頭或許也是有著為人子的本分,但是也不缺少一些個比較現實或者功利的一些因素了。
比如說希望能夠在父皇那裏得到「遺詔」,倒不是想著什麽能夠登上大寶,或者是什麽輔佐皇帝。隻不過如果父皇能夠留下讓當今天子善待叔父的旨意,那麽以後的日子也就足夠的踏實和安穩了,這些也確實是一些宗室的心意。
另一方麵為人子女的,要是在這個時候都不去盡孝,自然是會引起不少人的非議,甚至是彈劾。
這要是因此被皇帝記恨上,以後再來一個秋後算賬的話,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
這些個事情很多人其實也都心裏明白,所以不管是樂意還是不樂意,這都需要去做。不管是為人子,還是說為臣,這些事情也都是他們需要做的,這也是他們的一些本分。
其實這些個事情也瞞不住人,宗室一個個的輪番入宮,這也不是上朝,而是去乾清宮,這些個事情很多的文武百官也都是陸陸續續的聽到了一些風聲。
雖說宗室這邊也沒透露洪武皇帝的健康狀況,可是難免會讓人浮想聯翩,很多人也擔心出現山陵崩塌的狀況。畢竟洪武皇帝的年齡在那,或許有些事情就算是發生了,那也是很正常的。
這些其實也都是當初老朱不太想要去見一見子女的原因,他很清楚一旦這些子女輪番入宮探望,那麽必然會讓朝野上下人心浮動。
哪怕他現在退位了,哪怕孫兒已經掌控了朝堂,可是很多的事情依然不能忽視。
老朱根本不是在自戀,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開創了大明的社稷,他這樣的開國之君的地位和權威,那也就意味著不可撼動。哪怕孫兒再掌控朝堂,在朝野上下也和他無法相提並論。
本來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給自己的孫兒增加無謂的煩惱。但是現在,老朱也不在意那些事情,也別管是不是當初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孩子。
隻要是自己的子女,能夠在這個時候看看,和他們說說話,這對於老朱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更何況自家那個最有出息的孫兒,每日也都是午膳的時候來陪著說話。
這些也都是老朱無比欣慰的事情,很多的事情可以當著兒子、孫兒的麵說一說。這也是好事情,這樣也可以在他駕崩之後,讓子孫
們更加清楚該如何相處。
這些事情對於老朱來說非常有意義,這些事情也確實是他現在看起來精神頭不錯的原因之一。
而對於朱允煐來說,他是一點都不怕多折騰。就是來陪老朱說說話,和皇叔們稍微的聊一聊,這沒什麽好折騰的,反正每天都是要用膳的。
要是皇叔們聽了老朱的訓誡,以後可以省心一些,那麽對於朱允煐來說反而是更好不過的事情。所以現在這麽做,朱允煐也是更加的覺得理所應當了。
這些事情也根本就不算耽誤事,朱允煐也不會覺得對自己處置朝務有什麽影響。
李景隆來到了武英殿,說道,「陛下,罪臣俞通淵已赴應天府,願往南洋。」
朱允煐笑了笑,說道,「那就好,咱就不見他了。河間郡公與虢國公功勞莫大,也屢次救駕有功。就讓他跟著艦隊出海,雖說資質有些愚鈍,這趟事要是做的好,也能複爵。」
朱允煐還是「念舊情」的,或者這些個事情,也都是朱允煐在稍微的做一些小小的補救。大明朝的開國功勳不少,但是這些年在朝堂上的開國功勳越來越少,能夠掌握大權的也越來越少。
武勳的力量,朱允煐不希望他們過大,不過也同樣不希望武勳的力量被壓製。
其實對於俞通淵來說,能夠得到起複的機會,這也算得上有那麽點千載難逢了。雖然他確實有著那麽一些資質欠佳,但是好歹也是久經沙場的,也是經曆過一些戰事。
雖說不如父兄有能耐,但是俞家到底是以水師起家,俞通淵多少也算得上有著一些見識。更何況這一次是坐鎮水師,不是讓他大權獨攬、獨領一軍,所以也不需要過於擔心損兵折將。
至於說當一個富家翁,那肯定就不是他的一些想法了。就算是出海有些風險,那些其實也算不上什麽太大的事情。
說到底就是俞家本來就是水匪,自然也不在意什麽風險。再者就是相比起富家翁,還是封侯不拜將更加的有意義。沙場拚殺,可不就是為了家族的榮光,為的就是給子孫留下更多的體麵。
能夠有起複的機會,對於這些個將領來說就足夠了。選擇了軍伍,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去博命,這些也就是他們的選擇,哪怕是武勳也都是逃不出這樣的一個命運。
有機會比什麽都強,這些也確確實實就是很多人期待的。一個機會,比什麽都強。
艦隊那邊的水師沒有什麽問題,也算得上有著一些精兵強將。最主要的還是船大、火器猛,所以也不需要在乎一些個海盜等等,那就是碾壓級別的優勢。
除了水師方麵的將領,平安等將領也需要跟著出海。大明朝的艦隊可不隻是水師,也有數千能夠登陸作戰的悍卒。雖然大明朝的艦隊船多,可是難保會有一些土王犯迷糊。
真的要是發生了那樣的一些個事情,大明朝的悍卒們肯定也不介意登陸作戰。要是滅掉一個小番國,這沒什麽。這也是宣揚教化、彰顯天朝威儀,這樣的事情做起來也是心安理得。
除了水師和步兵的將領之外,禮部和鴻臚寺也有著足夠的官員,這到底也是在宣揚國威。不隻是單純的軍事行動,大明朝也是需要考慮和周邊的一些番國有著更多的往來。
朱允煐自然也不介意這些個事情,需要有著這樣的一些活動和安排,這也就是捎帶手的事情。但是這樣的一些事情,也必須要這麽做,朱允煐這也算得上裏子和麵子全都要。
真的要說起來,朱允煐還是比較貪心的。要是能夠方方麵麵都兼顧到,那自然再好不過了。
朝廷龐大的水師整裝待發,一個巨大的艦隊就在準備著集結,等待著風向正確就揚帆出海。
不少人覺得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覺
得這樣的事情對於朝廷沒有多少好處。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說不定可以博得一個爵位傳家。
而對於朱允煐來說,馬三寶帶領的船隊開始下西洋,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大規模的正式的地理大發現。要開始朝著海洋文明開始不斷的發力,要開始尋找更多的機會,尋找對大明朝更多的有利之處,要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
這些個事情都是朱允煐應該做的,他對於這些個事情也確確實實有著更多的期待了。
龐大的船隊開始第一次出海,是為了和東南亞的一些番國有更多的來往,是官方的一些活動。這些個事情,也是要為大明爭取到更多的利益,要有更多的貿易往來等等。
朱允煐也很清楚,這些也都是在準備著。要是積累更多的經驗,這也是為了能夠在接下來集結更大的船隊,到時候才好能夠有機會走的更遠、去見識到更多的地方和風土人情。
這些事情都是朱允煐應該做的,這些事情就是他需要頂著一些壓力去做的。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龐大的艦隊出海,頭一兩次要說賺回來本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到時候說不定就要有更大的壓力,說不定很多人說朱允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等等。
但是沒辦法啊,他要是不去做這些虧本的買賣,那麽很有可能也就導致了大明朝失去先機。這些壓力、這些預見性,朱允煐可以扛得住,這些事情也都是他應該做的。
朱允煐的心裏踏實了,這件事情他謀劃了許久,他也期待了很久。而現在終於也是走到了這麽一步,朱允煐自然也就心裏踏實,現在更多的還是在期待著一些個事情了。
這就是一個開始而已,大明朝也需要在接下來麵對這樣的一些事情,得到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大明朝的龐大艦隊在為揚帆出海做著最後準備的時候,很多人也在關注著洪武皇帝的龍體時,甚至也有不少人在等待著迎接著潁國公傅友德班師回朝了。
這個時候可謂是朝廷上下事情頗多,徐輝祖忽然上報航海侯張榮勾連邊軍將領、地方州府,將一些淘汰的鐵炮走私到瓦剌。大明朝的侯爵,不滿足於走私一些鐵器、茶葉,他們現在直接走私火器,這可謂是膽大包天!
朱允煐自然震怒,令錦衣衛緝拿一應犯官,三司***審的同時,令宗室、五軍都督府旁聽。
大家似乎也知道這還真的就是多事之秋了,京察大計如火如荼,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陛下心腹武勳犯下大錯,必然讓皇帝龍顏大怒,這一下不少人的前途不保,陛下必然不會心慈手軟了。
麵對這些個局麵,很多人也算得上措手不及,或者不少人也意識到了陛下也開始了一些整頓了。他的那些心腹舊臣,或者是那些個所謂的常係一脈的將領先後犯錯,必須要好好的整治一番了。
作為皇帝,自然是需要有著足夠的魄力,這不是什麽揮淚斬馬謖,這也不是壯士斷腕,這隻是單純的整頓吏治,這些也都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朱允煐對此也算得上心安理得,既然坐在龍椅上,少不了的就是有著一些殺戮。
心狠才好,隻有心狠了,才會讓一些文武百官心裏有著畏懼。不要以為出身勳貴,不要仗著父祖的功勞就以為可以高枕無憂,那些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隻要觸碰到了皇帝的逆鱗,那麽一些事情必然就會發生了。皇帝在很多的時候就是這樣,可謂是翻臉無情,絕對不會允許有些人和他製定的那些國策起衝突。
雖然現在看似朝堂上下亂糟糟的,現在也確實有著那麽一些人心浮動。但是朱允煐也不覺得有什麽好擔心的,很多的事情也算得上在他的掌控之中。
隻要一切都是在掌控之中,朱允煐也
就心裏踏實了,他不希望看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製。隻要是在自己的控製當中,哪怕亂糟糟的其實也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這一位皇帝,或許最讓老朱滿意的地方,大概也就是簡直就是天生的帝王心思了。
好些的事情不怕麻煩,就怕超出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