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死了的異族才是好異族,這句話雖然刻毒,很多時候卻是至理名言。(.)


    馬璘來自後世,本質上來說是個斯文人,對阿拔斯王朝創造的燦爛文明和吐蕃人短暫盛世內創造的文明他都頗為欣賞,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對大食人和吐蕃人舉起屠刀。


    殺戮到一定程度後,才能建立起一種共生關係,就像後世的美國白人和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白人和土著毛利人。吐蕃文明雖然輝煌,卻無法和源遠流長的漢文化相比。既然吐蕃人遲早都要融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那麽早融入自然要比晚融入好。


    這種融入靠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很長的時間。若是使用鋼刀來強行融入,效果無疑要快得多。


    並不是沒有先例,最近的例子便是大食。摩柯末出世到現在也才一百八十年,大食人拿著彎刀占據波斯故地也就百餘年,如今波斯人卻已悉數皈依了胡大,縱然是推翻了倭瑪亞王朝卻也不改其虔誠。這便是拿著刀強行融合帶來的結果,若不是靠著軍事占領,而是靠阿訇們慢慢滲透,驕傲的波斯人會理他們才怪。


    黑衣大食本質上是波斯文明的複興,波斯馬瓦裏們對於胡大的虔誠極為讓人頭疼,以至於馬璘根本就不想去更進一步奪取波斯人的國土,而隻想著和黑衣大食以烏滸水劃界,恢複高宗朝大唐最盛時期在蔥嶺以西的疆土。


    吐蕃為高原大國,氣候酷寒,生存極難,是以人皆短壽,戶均不到四人,年二十而父母、祖父母皆在者在中原比比皆是。在吐蕃卻被視為吉祥之人。既然這般不好生養,殺了之後再要恢複便極為艱難。等到殺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能老老實實的融入漢族的文化圈子之中了。


    當然這是長久的打算。對於吐蕃人來說。上天太遠,大唐太近。靠近大唐既是他們的幸運,也是他們的不幸,融入中國的命運無可改變。


    馬璘現在想要做的還不是去殺上幾百萬吐蕃人,而隻是現在這裏占據一個據點,然後慢慢圖之。


    該做的事情,到了時候終究是要做的。


    ……


    李貢布被趕走了,沒有馬璘的命令,老家夥根本出不了營地。


    五千大軍在山穀之中已經列隊完畢。[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畢竟是最強壯的安西漢子,之前又在於闐南山適應了一個冬天,三天的時間已經讓他們適應這裏稀薄的空氣了。


    這一次到高原之上,所用的馬匹全部都是從南山羌人手裏繳獲而來的,到了這裏極為適應,沒出什麽問題。隻是在翻越雪山之時,由於高度太高,隻好用刺血減壓的法子才讓這些牲畜過去,如今很多戰馬鼻頭上針孔還沒痊愈,看上去極為古怪。


    馬璘最珍愛的駱駝自然是無法到這片高原的。好在還有犛牛。一百多架辛辛苦苦運來的八牛弩全部安放在挑選出來的體型最健壯的犛牛之上,一根根巨大的鋼製弩箭閃爍著寒光。


    唐軍的四種製式硬弩,如今安西新軍之中隻保留了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八牛弩。其餘三種硬弩都已經舍棄。六百多把造價昂貴的元戎弩,是安西新軍最為倚重的武器。單發射擊狀態下的元戎弩射程已經達到了伏遠弩的距離,重量卻極輕,射手完全可以隨身攜帶。


    這六百多名元戎弩手坐在戰馬之上,圍在八牛弩的周圍。再往外是唐軍永遠的核心,彪悍的馬上步兵,步兵兩側則是韓武李安為首的兩千騎兵。


    不管是步兵和騎兵,鞍邊都是有著一把騎弩,這種利器是馬家作坊這半年來的心血。騎弩乃是馬璘親自設計的。百步之內足可洞穿明光鎧,射程隻比伏遠弩略低一些。卻比蠻族的角弓要遠出一倍有餘。由於隻是單發弩箭,是以重量比元戎弩要輕一些。純鋼鑄造的弩箭便如小型標槍一般。蠻族的皮甲基本可以無視。


    這樣的一支軍隊,完全就是蠻人的噩夢。就算是別的唐軍,也無法抵擋這樣弩陣的齊射。


    若是元戎弩再多一些,安西新軍的戰力將會再次提高,隻是元戎弩製造太過麻煩,是以現在隻能是裝備這麽多。


    兵貴精而不貴多,五千精兵已經足夠。這一次馬璘也沒有按照慣例征發依附大唐的藩國之兵,那些兵打不了硬仗,來了也隻能添亂。


    五千餘戰兵,一萬多匹戰馬,營地內堆積如山的物資,正忙碌的來往雪山兩側的興胡商人,這便是馬璘手裏可以倚重的力量。


    斥候早已散出去百餘裏,沿途的馬鋪也已經建了十幾個了。馬璘催動青海驄緩緩走出山穀,大軍跟隨其後,在荒涼的高原上緩緩而行,向著獅泉河的上遊而去。


    斥候和安西密探們很是盡職盡責,這一片區域內有限的吐蕃牧民都已經永遠的消失了。即便是在後世,阿裏地區也是中國著名的無人區,人口極為稀少,是以唐軍造的殺孽並不多。不過若不算唐軍自己,這一帶便真的是無人區了。


    上下象雄十東岱是原來的象雄國的核心地帶,東岱在吐蕃語裏的意思是千戶府,十個東岱其實就是忠於象雄王的十個部落。高原上實在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特別是象雄故地,是高原上最高的地帶,更是生存極難,是以這十個部落的人丁都不興旺,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千戶府”。


    象雄故地東側,後世人類也沒法居住,更不說這個時代的人了。吐蕃國土麵積不小,人口卻相對集中,拉薩河流域和雅魯藏布江南北是吐蕃人的核心區域。至於河源之地吐穀渾故境和白蘭羌的地盤是後來征服的,距離象雄都很遙遠。


    昆侖山背後的高原環境之惡劣馬璘很清楚,所以他知道吐蕃人絕對不可能直接從東邊的無人區過來,即便是增援象雄也隻能是順著拉薩河穀向北而來。


    所以這一戰沒什麽花俏的,不可能存在被截後路這種事情。吐蕃人如果來戰,那就隻會是正麵作戰。如果不戰,那麽大軍大可一直平推下去。


    吐蕃大論欽陵曾言過了白石灘後騎兵到達邏些隻需月餘,如果有機會馬璘倒也想要驗證一下這句話是否準確,有沒有誇大其詞的地方。


    大量的犛牛馱著物資混在大軍中間,是以行軍速度並不快捷。沿途的地圖米雪已經畫得極為詳細,將校們也基本都學會了如何使用地圖。五日之後,在獅泉河的上遊,一片寬闊的草甸之上,馬璘視野裏終於是看到大量的羊馬和犛牛。


    這便是最靠近白石灘的第一個東岱,篤信苯教的達瑪部落。


    大軍在河邊停了下來,號角聲震天的響起。步兵舍棄了戰馬,在河邊快速的列成方陣。兩千騎兵位於兩翼,和步兵拉開了一些距離。


    達瑪部落的牧人們看到了唐軍,一時之間有些茫然。不少少年男女還向著這邊指指點點,嬉笑不已。


    大唐和吐蕃爭鬥一百餘年,唐軍卻從來沒有踏上這塊土地。是以這些牧人看到唐軍卻並不驚慌,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支軍隊是從哪裏來的。


    幾個少年男女歡笑著騎馬過來,熱情的打著招呼。楊預帶著十幾名斥候迎了上去,手上的元戎弩快速射出一排弩箭,頓時把幾人射落馬下。


    達瑪部落的牧人被驚呆了,不過畢竟是篤信苯教的高原漢子,一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十幾個吐蕃牧人策馬衝了過來,抓起馬鞍邊的角弓彎弓搭箭,向楊預等人包圍而來。


    楊預冷笑一聲,透過望山覷準了一個吐蕃牧人,輕輕按下機括,一根鋼箭疾飛而出,直接洞穿了那吐蕃牧人的咽喉。


    元戎弩製造的極為精巧,不僅威力巨大,也很是準確。楊預是軍中第一批得到元戎弩的,對於此弩的使用已經是極為熟悉。


    和吐蕃牧人之間的距離,基本就是原來製式伏遠弩的距離,吐蕃牧人的角弓根本無法射到。就在楊預射出弩箭之後,其餘的斥候也一個個繃著臉射出弩箭,把衝過來的吐蕃牧人一個個點殺。吐蕃人身上的皮袍便如同紙片一般,鋼弩射中之後直接就是貫穿身體。


    遠處的吐蕃牧人看著這一幕,頓時驚呆了。眼看著楊預他們從容走到屍體邊上收回弩箭,他們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終於有個在小勃律和唐軍做過戰的老年牧人認出了唐軍的鎧甲,用吐蕃語大聲的嚎叫起來。


    牧人們臉上現出難以置信的神色,他們實在不敢相信唐軍居然會出現在這裏。


    然而老人的話是必須要相信的,牧人們亂紛紛的趕著馬羊,便向著遠處逃竄而去。斥候們追了上去,射殺了幾十人之後便返回了河邊,並沒有大肆追趕。


    馬璘坐在青海驄背上,看著遠去的達瑪部落牧人淡淡一笑。這裏是他們的家園,他們根本就無路可退。信奉苯教的羌人最為凶殘,他們也不可能退縮。


    這片區域太大,人口太稀少。一個個山穀去找實在麻煩,最好的法子就是一並解決。所以隻需要讓達瑪部落的首領知道唐軍來了便可,他們一定會自己送上門來的。


    ……


    大半個時辰之後,遠處的荒原上便看到了一麵旗幟。旗幟之上大鵬鳥的圖案,正是象雄人的圖騰。一百多年過去了,桀驁不馴的象雄人仍然沒對雅礱部吐蕃人完全臣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邊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蔥山跳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蔥山跳蕩並收藏邊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