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娘後台‘抽’風,更新稍晚,跳‘蕩’向各位書友道歉了。(.無彈窗廣告)。更多最新章節訪問:щw.。
……
五日之後,馬璘在任命馬勇為龍泉軍使之後,便帶著親兵離開了龍泉軍,沿著那密水一路向西,來到了安化軍的駐地。
安化軍有丁口四萬出頭,以新建的安化鎮為中心,分散在那密水兩岸的綠洲之上。
那密水位於‘藥’殺水和烏滸水之間,水量比這兩條大河都要大,卻最終沒有流入鹹海,而是消失在了沙漠之中。安化軍的駐地距離沙漠極近,再往前向西南而行幾百裏就是那密水在沙漠中消失的地方。
馬璘在安化軍這裏也是呆了五日,幫著安化軍的百姓們蓋了五天的房子,消解了百姓們的怨氣之後,把馬強留下來當安化軍使,取代了從長安一直跟著來到這裏的戶部郎官,然後便馬不停蹄地再次上路,帶著親兵一路向東,向著颯秣建的方向而去。
颯秣建亦在那密水以南,颯秣建跟前是扶風軍,東邊是麟城軍。河中八軍哪一個軍鎮不親自去看一看,馬璘都不放心。
扶風軍沒有重新築城,而是直接把颯秣建當做了鎮城,扶風軍使的府邸對麵就是咄曷的王宮。把鎮城設在這裏是咄曷的請求,當時馬璘正在遠征庫法的途中,方文本他們也同意了咄曷的要求。
相當數量的扶風軍百姓住在了颯秣建城內,遴選出來的幾千丁壯軍營也設在城市之內,用的就是大食人當年留下的軍營和校場。在颯秣建城外分布了大量的軍屯點,百姓們正在整修房屋。
颯秣建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這裏的土地最是‘肥’沃,粟特人乃逐利之民,大都不喜耕種,好好的田地都撂荒著,後來還是大食勢力越過烏滸水,‘波’斯人大規模移居烏滸水以北之後,‘波’斯農夫們才把颯秣建周圍的良田給開墾了出來。
而伴隨著欽化王咄曷一紙《滅胡令》。颯秣建周圍如今已經沒有了一個‘波’斯人,‘波’斯人數十年間辛辛苦苦開墾出來的大量‘肥’沃的良田,剛好給移民而來的漢家百姓來耕種。
颯秣建處於河中腹地,乃是康國的都城,城內城外的康居人極多,不過從馬璘看到的情況來看,漢民們和康國粟特人雙方相處得還算融洽。城內城外都是各有各的聚落,並沒有聽說發生過什麽大的衝突。<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颯秣建城作為康居王都。城市內外有粟特人十餘萬,移民而來的漢家百姓人數上不占優勢。不過颯秣建的康居百姓是最先見識過唐軍的厲害的,在這裏沒有人敢歧視漢家百姓。
……
任命了扶風軍使之後,馬璘照舊是在扶風軍呆了五天收攏人心,之後才繼續沿著那密水向東而行,去了麟城軍的駐地麟城鎮。
麟城軍是河中八軍之中倒數第二個到達的,所以麟城鎮被安置得距離蔥嶺極近,位於米國都城片治肯特附近。
米國都城片治肯特在數十年前突騎施蘇祿可汗與大食呼羅珊總督爭鋒時曾被摧毀,如今乃是一座極為破敗的小城。城內百姓不過數千。麟城鎮尚未建設完畢,規模上看上去卻是比殘破的片治肯特還要大。
關中百姓們都是淳厚之人,雖然麟城軍在這一帶占據了人口上的優勢,百姓們卻都沒有欺負別人的習慣,所以麟城鎮築城一事並未強征當地的米國粟特,而都是麟城軍漢民自己在進行。
既然趕上了,馬璘自然是帶著牛詡和一幹親兵參與到麟城鎮的修建之中。米國國王默啜是康國國王咄曷的弟弟。和馬璘也是舊日相識,知道馬璘來巡視了之後,帶著大批的禮物親自前來拜見馬璘。
趁著清除‘波’斯人的機會,欽化王咄曷和恭順王默啜兄弟二人完全控製了整個的河中區域,眼下咄曷帶著大軍駐紮在捕喝城中,默啜則是控製著片治肯特周圍直到‘藥’殺水以北的大片區域。雖然不像其兄咄曷那般風光,卻在河中粟特中是二號人物。
幾十萬唐人移民的到來,令河中局勢再次發生變化,經曆了幾年的戰爭之後,九姓粟特統共隻剩下四五十萬人,這一次遷移到河中的漢民,八軍百姓加上先期到達的安西老卒就有近四十萬人。在人數上基本上能和粟特人分庭抗禮了。漢民亦兵亦農,居住的盡可能的集中,每到一地之後,立馬便是在當地占據局部的人口優勢,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扶風軍所在的颯秣建了。
粟特人自然是沒有和大唐對抗的本錢的,咄曷和默啜對於天可汗的詔令隻能是表示順從。
馬璘此時對昭武九姓已經心懷忌憚,對於默啜也是極為冷淡,收了禮物之後就令默啜自行離開。
默啜不明所以,不免心中惴惴,回到片治肯特城後立馬派使者前往捕喝城稟報咄曷。
那密水長度遠不如烏滸水和‘藥’殺水,是一條源出蔥嶺的自東向西流淌的大河,河中八軍之中,自西向東安化軍、龍泉軍、扶風軍和麟城軍一字排開,都是在那密水的兩岸。這是河中最‘肥’沃的土地,大量的九姓粟特人也都是生活在那密水的周圍,如今和八陣漢軍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形態。
過麟城鎮再往東幾百裏,便是莽莽群山了,高寒的山區自然是不適合漢民移居。
……
在麟城鎮幫著百姓們築了五天城,臨走時任命李嗣業次子李晟為麟城軍使,馬璘帶著親兵向南而行,直奔這次巡視的最後一個軍鎮,華亭軍的駐地鐵‘門’關。
有唐一代,鐵‘門’關蔥嶺東西各有一個,這個鐵‘門’關位於蔥嶺以西,靠近蔥山南麓,距離烏滸水上遊的噴赤河也就有幾百裏距離。安西軍越蔥嶺的路線乃是蔥嶺南麓,出了蔥嶺向西北數百裏就到鐵‘門’關。
鐵‘門’關距離烏滸水不遠,卻不是在烏滸水邊上,而是在一個無名河穀之中。兩邊都是陡峭的山峰,中間是平緩的穀地,乃是河中一處兵家要地。
河中八軍之中,華亭軍到達的最晚,由於過了蔥山後並不需要跋涉很久,所以華亭軍過了蔥山後折損的人數較少,這也是華亭軍總的丁口減少較少的重要原因。
八軍之中。華亭軍是最為孤立的。
捕喝城兩側是安化軍和龍泉軍,下方連成一線的是新平軍、延川軍和藍田軍,共有五軍組成了一個錘子的形狀。而颯秣建周圍也有扶風軍和麟城軍兩軍,唯獨這華亭軍孤守鐵‘門’關,距離任何一軍都是極遠。
馬璘到達鐵‘門’關時,華亭軍的城市剛剛建了一半,馬璘自然是故技重施。帶著親兵們投入到華亭鎮的建設中來。
法子很老套,卻極為實用。看到馬璘堂堂宰相和大夥兒一同下死力氣築城,吃食也和大夥一樣都是粗茶淡飯,百姓們的怨氣很快就消失了。
等到五天後馬璘離開之時,百姓們已經是有一部分恭送於道。
這一次,馬璘留下擔任華亭軍使的乃是另一位心腹幹將,同樣是來自安西新軍中的趙濟。
河中八軍之中,擔任軍使的除了一個杜甫是文人之外,其餘的皆是任命的安西新軍中的心腹幹將。馬璘對於八軍百姓極為看重,這才會忍痛割愛。讓這些年輕的將校們離開‘精’銳的新軍,到這些軍鎮之中擔任軍使的職務。
河中八軍便是安西軍在蔥山以西的根基,是兵員的來源,是漢家文化繼承傳播溢出的根本,這些年輕的將校們都在安西新軍中經受過足夠的熏陶,他們擔任主官,將會最快的讓百姓們發揮作用。這幾十萬漢民不僅是農夫。更是火種,必須要盡快的點燃,盡可能的影響這片土地。
他們遺留下的職位,新軍中自有年輕人能頂上來。安西新軍中頭角崢嶸的低級軍官多的是,隻要給機會都能出頭,之前在田名遠東征之中大放光彩的趙濟就是一個例子。
……
離開了華亭軍之後。馬璘帶著親兵馬不停蹄折向西北,直奔新平鎮。一人三馬不斷的更換坐騎,阿拉伯馬耐力驚人,由於隻是小股部隊,所以速度愈發快捷,從華亭鎮所在的鐵‘門’關到新平鎮隻‘花’了五天時間,每天的行進距離達到二百多裏。
其實這一次巡視路上都是如此。把阿拉伯馬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過每到一地,都是需要耽擱數日時間,僅僅耽擱的時間便將近一月,再加上路上奔‘波’的時間,馬璘再次到達新平軍的時候,已經是天寶十四年的二月初了。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極為辛苦,前所未有的辛苦,比沙場血戰還要疲累,然而巡視了一遍之後,馬璘終於是能夠放下心來。
天寶十四年,正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年,是大唐帝國盛世腰斬的一年,然而曆史已經改變,雜胡安祿山已經死了,大唐帝國卻是蒸蒸日上,四夷畏服。
方文本按照馬璘的要求,早在正月到來之前已經是在新平軍建好了忠烈祠。
忠烈祠占地足有幾百畝,位於新平鎮之外,是一個矮牆圍起來的巨大廣場。
矮牆之上,鐫刻著每一個死於路上的關中百姓的名字,鄉井何處,死於何地,都是刻得清清楚楚。戰死沙場的安西健兒們的名字,也是刻在這一麵矮牆之上。
廣場的中心,是一座方形巨碑,巨碑的造型極為怪異,出自馬璘的設計,下方略粗頂上略細,由大塊的石料層疊砌成,表麵被打磨得極為光滑。
巨碑正麵八個金‘色’的大字,銀鉤鐵劃極有氣勢,也是出自馬璘的手筆。
“安西英烈永垂不朽!”
……
書友群148244045,熱誠歡迎各位。感謝一直打賞本書的“隆隆書友”書友,感謝投月票給我的每一位兄弟,特別感謝本書推薦票的票王傑榆書友。
……
五日之後,馬璘在任命馬勇為龍泉軍使之後,便帶著親兵離開了龍泉軍,沿著那密水一路向西,來到了安化軍的駐地。
安化軍有丁口四萬出頭,以新建的安化鎮為中心,分散在那密水兩岸的綠洲之上。
那密水位於‘藥’殺水和烏滸水之間,水量比這兩條大河都要大,卻最終沒有流入鹹海,而是消失在了沙漠之中。安化軍的駐地距離沙漠極近,再往前向西南而行幾百裏就是那密水在沙漠中消失的地方。
馬璘在安化軍這裏也是呆了五日,幫著安化軍的百姓們蓋了五天的房子,消解了百姓們的怨氣之後,把馬強留下來當安化軍使,取代了從長安一直跟著來到這裏的戶部郎官,然後便馬不停蹄地再次上路,帶著親兵一路向東,向著颯秣建的方向而去。
颯秣建亦在那密水以南,颯秣建跟前是扶風軍,東邊是麟城軍。河中八軍哪一個軍鎮不親自去看一看,馬璘都不放心。
扶風軍沒有重新築城,而是直接把颯秣建當做了鎮城,扶風軍使的府邸對麵就是咄曷的王宮。把鎮城設在這裏是咄曷的請求,當時馬璘正在遠征庫法的途中,方文本他們也同意了咄曷的要求。
相當數量的扶風軍百姓住在了颯秣建城內,遴選出來的幾千丁壯軍營也設在城市之內,用的就是大食人當年留下的軍營和校場。在颯秣建城外分布了大量的軍屯點,百姓們正在整修房屋。
颯秣建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這裏的土地最是‘肥’沃,粟特人乃逐利之民,大都不喜耕種,好好的田地都撂荒著,後來還是大食勢力越過烏滸水,‘波’斯人大規模移居烏滸水以北之後,‘波’斯農夫們才把颯秣建周圍的良田給開墾了出來。
而伴隨著欽化王咄曷一紙《滅胡令》。颯秣建周圍如今已經沒有了一個‘波’斯人,‘波’斯人數十年間辛辛苦苦開墾出來的大量‘肥’沃的良田,剛好給移民而來的漢家百姓來耕種。
颯秣建處於河中腹地,乃是康國的都城,城內城外的康居人極多,不過從馬璘看到的情況來看,漢民們和康國粟特人雙方相處得還算融洽。城內城外都是各有各的聚落,並沒有聽說發生過什麽大的衝突。<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颯秣建城作為康居王都。城市內外有粟特人十餘萬,移民而來的漢家百姓人數上不占優勢。不過颯秣建的康居百姓是最先見識過唐軍的厲害的,在這裏沒有人敢歧視漢家百姓。
……
任命了扶風軍使之後,馬璘照舊是在扶風軍呆了五天收攏人心,之後才繼續沿著那密水向東而行,去了麟城軍的駐地麟城鎮。
麟城軍是河中八軍之中倒數第二個到達的,所以麟城鎮被安置得距離蔥嶺極近,位於米國都城片治肯特附近。
米國都城片治肯特在數十年前突騎施蘇祿可汗與大食呼羅珊總督爭鋒時曾被摧毀,如今乃是一座極為破敗的小城。城內百姓不過數千。麟城鎮尚未建設完畢,規模上看上去卻是比殘破的片治肯特還要大。
關中百姓們都是淳厚之人,雖然麟城軍在這一帶占據了人口上的優勢,百姓們卻都沒有欺負別人的習慣,所以麟城鎮築城一事並未強征當地的米國粟特,而都是麟城軍漢民自己在進行。
既然趕上了,馬璘自然是帶著牛詡和一幹親兵參與到麟城鎮的修建之中。米國國王默啜是康國國王咄曷的弟弟。和馬璘也是舊日相識,知道馬璘來巡視了之後,帶著大批的禮物親自前來拜見馬璘。
趁著清除‘波’斯人的機會,欽化王咄曷和恭順王默啜兄弟二人完全控製了整個的河中區域,眼下咄曷帶著大軍駐紮在捕喝城中,默啜則是控製著片治肯特周圍直到‘藥’殺水以北的大片區域。雖然不像其兄咄曷那般風光,卻在河中粟特中是二號人物。
幾十萬唐人移民的到來,令河中局勢再次發生變化,經曆了幾年的戰爭之後,九姓粟特統共隻剩下四五十萬人,這一次遷移到河中的漢民,八軍百姓加上先期到達的安西老卒就有近四十萬人。在人數上基本上能和粟特人分庭抗禮了。漢民亦兵亦農,居住的盡可能的集中,每到一地之後,立馬便是在當地占據局部的人口優勢,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扶風軍所在的颯秣建了。
粟特人自然是沒有和大唐對抗的本錢的,咄曷和默啜對於天可汗的詔令隻能是表示順從。
馬璘此時對昭武九姓已經心懷忌憚,對於默啜也是極為冷淡,收了禮物之後就令默啜自行離開。
默啜不明所以,不免心中惴惴,回到片治肯特城後立馬派使者前往捕喝城稟報咄曷。
那密水長度遠不如烏滸水和‘藥’殺水,是一條源出蔥嶺的自東向西流淌的大河,河中八軍之中,自西向東安化軍、龍泉軍、扶風軍和麟城軍一字排開,都是在那密水的兩岸。這是河中最‘肥’沃的土地,大量的九姓粟特人也都是生活在那密水的周圍,如今和八陣漢軍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形態。
過麟城鎮再往東幾百裏,便是莽莽群山了,高寒的山區自然是不適合漢民移居。
……
在麟城鎮幫著百姓們築了五天城,臨走時任命李嗣業次子李晟為麟城軍使,馬璘帶著親兵向南而行,直奔這次巡視的最後一個軍鎮,華亭軍的駐地鐵‘門’關。
有唐一代,鐵‘門’關蔥嶺東西各有一個,這個鐵‘門’關位於蔥嶺以西,靠近蔥山南麓,距離烏滸水上遊的噴赤河也就有幾百裏距離。安西軍越蔥嶺的路線乃是蔥嶺南麓,出了蔥嶺向西北數百裏就到鐵‘門’關。
鐵‘門’關距離烏滸水不遠,卻不是在烏滸水邊上,而是在一個無名河穀之中。兩邊都是陡峭的山峰,中間是平緩的穀地,乃是河中一處兵家要地。
河中八軍之中,華亭軍到達的最晚,由於過了蔥山後並不需要跋涉很久,所以華亭軍過了蔥山後折損的人數較少,這也是華亭軍總的丁口減少較少的重要原因。
八軍之中。華亭軍是最為孤立的。
捕喝城兩側是安化軍和龍泉軍,下方連成一線的是新平軍、延川軍和藍田軍,共有五軍組成了一個錘子的形狀。而颯秣建周圍也有扶風軍和麟城軍兩軍,唯獨這華亭軍孤守鐵‘門’關,距離任何一軍都是極遠。
馬璘到達鐵‘門’關時,華亭軍的城市剛剛建了一半,馬璘自然是故技重施。帶著親兵們投入到華亭鎮的建設中來。
法子很老套,卻極為實用。看到馬璘堂堂宰相和大夥兒一同下死力氣築城,吃食也和大夥一樣都是粗茶淡飯,百姓們的怨氣很快就消失了。
等到五天後馬璘離開之時,百姓們已經是有一部分恭送於道。
這一次,馬璘留下擔任華亭軍使的乃是另一位心腹幹將,同樣是來自安西新軍中的趙濟。
河中八軍之中,擔任軍使的除了一個杜甫是文人之外,其餘的皆是任命的安西新軍中的心腹幹將。馬璘對於八軍百姓極為看重,這才會忍痛割愛。讓這些年輕的將校們離開‘精’銳的新軍,到這些軍鎮之中擔任軍使的職務。
河中八軍便是安西軍在蔥山以西的根基,是兵員的來源,是漢家文化繼承傳播溢出的根本,這些年輕的將校們都在安西新軍中經受過足夠的熏陶,他們擔任主官,將會最快的讓百姓們發揮作用。這幾十萬漢民不僅是農夫。更是火種,必須要盡快的點燃,盡可能的影響這片土地。
他們遺留下的職位,新軍中自有年輕人能頂上來。安西新軍中頭角崢嶸的低級軍官多的是,隻要給機會都能出頭,之前在田名遠東征之中大放光彩的趙濟就是一個例子。
……
離開了華亭軍之後。馬璘帶著親兵馬不停蹄折向西北,直奔新平鎮。一人三馬不斷的更換坐騎,阿拉伯馬耐力驚人,由於隻是小股部隊,所以速度愈發快捷,從華亭鎮所在的鐵‘門’關到新平鎮隻‘花’了五天時間,每天的行進距離達到二百多裏。
其實這一次巡視路上都是如此。把阿拉伯馬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過每到一地,都是需要耽擱數日時間,僅僅耽擱的時間便將近一月,再加上路上奔‘波’的時間,馬璘再次到達新平軍的時候,已經是天寶十四年的二月初了。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極為辛苦,前所未有的辛苦,比沙場血戰還要疲累,然而巡視了一遍之後,馬璘終於是能夠放下心來。
天寶十四年,正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年,是大唐帝國盛世腰斬的一年,然而曆史已經改變,雜胡安祿山已經死了,大唐帝國卻是蒸蒸日上,四夷畏服。
方文本按照馬璘的要求,早在正月到來之前已經是在新平軍建好了忠烈祠。
忠烈祠占地足有幾百畝,位於新平鎮之外,是一個矮牆圍起來的巨大廣場。
矮牆之上,鐫刻著每一個死於路上的關中百姓的名字,鄉井何處,死於何地,都是刻得清清楚楚。戰死沙場的安西健兒們的名字,也是刻在這一麵矮牆之上。
廣場的中心,是一座方形巨碑,巨碑的造型極為怪異,出自馬璘的設計,下方略粗頂上略細,由大塊的石料層疊砌成,表麵被打磨得極為光滑。
巨碑正麵八個金‘色’的大字,銀鉤鐵劃極有氣勢,也是出自馬璘的手筆。
“安西英烈永垂不朽!”
……
書友群148244045,熱誠歡迎各位。感謝一直打賞本書的“隆隆書友”書友,感謝投月票給我的每一位兄弟,特別感謝本書推薦票的票王傑榆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