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厲同蘇扶風細閱鄢陵舊案卷宗之時,夏君黎看過了淩厲遞給自己的那封瞿安的手書——不是瞿安自己留存之物,倒是淩厲存下的——那是許久以前,瞿安從北方寫回陳州黑竹會的信。信本不應由淩厲保存,他也確實幾乎並未存留過瞿安的任何物件——隻是當年短暫入主黑竹時,他從錢老那無意中見到,出於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心緒,要來了這麽一封,算作對那個從沒叫過一次的“爹”的一點留念,及至隱退之後得以與瞿安住到了一道,他也從來都將之壓在箱底,從沒有提過一句。
夏君黎此際並不十分在意信中寫了什麽——他隻想確認筆跡。雖然朱雀山莊得來的“舉世無雙”四句並不在手邊,無法放在一起比對,可他在真隱觀時卻曾花時間仔細將那四句與別個比照過,對那筆勢印象頗深。他幾乎能肯定,這兩者正是同一個人所書。相同的甚至不僅是筆跡字形——瞿安的書寫並不緊湊卻工整,偏愛纖細筆毫,大約這也是一種“匠人”般的習慣——或曰“特點”罷。
他在瞿安房間看了一看。屋中除了一張木床,一個衣箱,沒剩什麽擺設。被褥已清走了,衣箱也是空的,四壁清白,幹幹淨淨。聽說瞿安之前大多數時候都待在屋中,即使造些小物件也是在此間——當時五五曾送過自己一個暗器筒,送過沈鳳鳴一捆焰火筒,皆是機簧裝置,都是這間屋裏造的。
物件小並不意味著便簡單——這個道理夏君黎還是懂得的。尋常工匠總需要多些地方才能擺弄得開,倘若在自己居室裏,轉個身就能造出來的,恐怕已是極為熟練,不須多加嚐試、多費用材了。他現在卻定要離開此地——如果不是知曉夏君黎已經對他生了懷疑,那便是——為了造什麽複雜之物——比暗器筒、焰火筒更複雜百倍之物,才要另覓他處。淩厲方才話裏似乎也有這層意思。
“突火槍”——這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推想了,想必待淩厲讀過那案卷、知曉了那段來龍去脈之後,定也會這般推測。
夏君黎正這般想著,回頭隻見韓姑娘不知何時已然站在屋外。“君黎公子,”她微微向他笑著,“可曾有什麽發現?”
“呃,沒什麽。”夏君黎向她行了一禮,才道,“韓姑娘……知道我想找什麽?”
韓姑娘還是那般微笑著:“不知道。不過……瞿先生人都不在,你還特地來他屋裏,總是有緣故?”
“韓姑娘是不是也覺得他有點異常?”
“他一向讓人看不透的,談不上異常。”韓姑娘道,“他搬走有一陣了,難得才回來,都是不過夜就走。你不論是要尋什麽線索,在這應該尋不到,不如想辦法找找他新的落腳之處。不過這事也不容易,淩大哥這麽久也沒找到。也不肯讓我幫忙。”
夏君黎有點沒聽懂。淩厲和蘇扶風都沒法綴得住瞿安、尋出他的所在,韓姑娘想必更難——卻不知她要如何幫法。忽然卻又想到——這韓姑娘雖然不算會武,可是方才來到這屋外,自己卻竟未能早有所覺,似乎她——不知是否與那純陰體質有關——卻是天生的無聲無息,竟不受自己“逐雪”之感知?倘是如此,或許竟也能幸免於瞿安那天生的敏銳?
當然,即便如此,淩厲必定也不肯容她一人追索瞿安之蹤跡。她若真能不被瞿安發現,腳程卻也未必及得上;倘腳程真趕上了,那麽萬一真發現了什麽不該發現的,憑她可逃不脫或有的毒手。如此,不允她幫忙自是再合理不過了。
韓姑娘輕歎了一聲:“別的倒是罷了,隻是可憐了李夫人。君黎公子可要來看看她?她是將我們都當了惡人了,你來試試,看她還認不認得你。”
夏君黎知道淩厲的母親姓李,因了從來也沒與瞿安有過夫妻之名,稱瞿夫人自然是不妥,也便隻能稱作李夫人了。韓姑娘與淩厲固然是有夫妻之名,但她在這家中似乎一向並未肯以之自居,也不知是不是出於對蘇扶風的一點謙讓,對瞿安和李夫人便也從未以爹娘相稱過。
夏君黎原本是有心想見李夫人打聽一下瞿安當年的事,隻是——李夫人癔症發作之惡卻又大超過了他的預想,不知還能否如常對上話。他隨韓姑娘入內,五五正坐在桌邊遠角黯然垂淚——他很少見這孩子如此,料李夫人的病情實非他一個孩童可想象。
“道士……”五五一見了他,似並不願給他瞧見自己在哭,卻又一時難以忍耐得住,一張口反倒哭得更大聲了,“……我奶奶,她……她不認得我了!”
依照韓姑娘所說,瞿安住在此地時,李夫人這癔症不大發作。縱然真發作了,隻要見了瞿安,能認得了他,不出多久,便也好轉起來;若逢著瞿安外出,隻消不是太久,她總也能緩得過來。隻是——便是從數月前開始,瞿安變得少在家住,李夫人彷徨無依,癔症發作得便頻繁起來,愈當此時自然愈需要瞿安在旁,偏瞿安就是久不見人,那病症自然越發厲害——每況愈下。雖則後來因了淩厲一番請求,瞿安總算隔三岔五還肯回來一趟,這卻與往日裏一呼即應、同室相伴已然相去甚遠。癔症雖稱是心症,發作到這般地步卻著著實實損心亦損身,淩厲幾乎將能找到的名醫都尋來看了,也不過得著了一個束手無策的結論。
確也怪不了大夫醫術不精——這世上的癔症,本就沒聽說過有當真治好的,似這般能拖得了十數年的已屬難得了——到得此時,其實已是積重難返,隻是至親之人總多不自覺自欺欺人,不肯信這般事實,不肯信這世上有些壞事,一旦決堤,便再也無可逆回。淩厲已深悟青龍心法之第六層,這第六層原足以療治世上幾乎一切傷勢——可是卻無法療治疾病——尤其是癔症這樣的心病。沒有瞿安的日子裏,他與蘇扶風,與韓姑娘,與五五,每日坐在認不出他們四人中任何一人的李夫人麵前,盼望著她片刻甚至哪怕隻有刹那的清醒——可是從未盼來過。
夏君黎見到李夫人,已經知道——五五那般害怕的哭泣並非悲觀,而是——他已真切感受到了他曾經的祖母或永遠無法再回到當下現實的切膚之懼。她應該還沒有六十歲,但看上去比真正的年紀要老一些。她很消瘦——比一向清瘦的瞿安還更消瘦,雙目之中寫滿了不安。她坐在床頭一張椅子上,說不出有什麽真切的病痛,但確確實實是遭了許多折磨的模樣。她猶豫不定地看著夏君黎——她顯然也不認得夏君黎了,唯一還不算最壞的是,還並沒有對他露出十分抗拒的敵意。
“我認得你麽?”她甚至主動向他開口,“我是不是在哪見過你?”
“李夫人,我是君黎。”夏君黎便向她道,“怪我有好一陣沒來,您都不記得我了。”
“她這會兒稍微好點了。”韓姑娘在旁低聲道,“適才——她情緒動蕩得很,五五去扶她,還被她推倒了。隻是可惜——淩大哥長得同瞿先生也隻有三分像,五五越發是還沒長開。你先同她聊幾句。若真不成,下回隻能麻煩刺刺,替淩大哥易個容,妝成瞿先生騙騙她。雖不是長久之計,但能讓她好一時也好——現在是連一時半刻的好,都很難有了。”
夏君黎向她點了下頭,那麵李夫人喃喃道:“君黎啊……?”半晌,還是一搖頭:“不記得了。”
夏君黎低低問韓姑娘,“我與她說些什麽都可以麽?”
“隻消她不抗拒,都可以。”韓姑娘顯然多少明白他的意思,“她對我們已然不怎麽信任,難得,見了你還沒太多敵意。你有什麽要問她便這會兒問罷。”
夏君黎便向李夫人笑道:“那您記得‘瞿安’嗎?”
“瞿安”。隻是這兩個字,卻好似電光擊中了行將枯萎的焦木,點亮了老婦人目中即將熄滅的兩點光——她的雙眼像少女般明亮起來,連語聲也變得溫柔:“你也認得瞿安嗎?”
“我認得他。”夏君黎道,“但不是太熟。夫人能與我說說他的事麽?”
“好啊,”李夫人欣然應允,不過隨即卻停頓了一下,好像有些赧然似的,“但我……我也有好久沒見到他了。我知道得也不是很多……”
“那……隻說您知道的就好。”
李夫人點著頭,忽然目光瞥到韓姑娘,麵色就是一沉:“你出去。”
韓姑娘也不以為怪,同夏君黎交換了個眼色便出去了。李夫人照樣地也趕走了五五,這才將一張霜麵轉向了夏君黎,刻削的麵容又換上了藹然與溫柔的模樣。
“你可別告訴別人。”李夫人帶了幾分不好意思地道,“我和瞿安有個兒子,都快五歲了……”
夏君黎後來才意識到,李夫人不清醒的時候,有時以為自己還在十六歲,有時以為自己是在淩厲五歲那年,有時以為自己是還寄住在尼庵之中。若是最後那一種,她似乎是認得韓姑娘的,因為韓姑娘曾與她在那同一間庵中有過一段時間的共處,但若是前兩種,她便誰也不認得了。
——畢竟,若自己都仍當如花之齡,又怎麽肯相信淩厲這麽一個三十幾歲的男子是自己的兒子?至於這個兒子還有了妻子、孩子,更是無異於奇談怪說。便隻有瞿安——她十六歲時便已認得的瞿安,即便如今也已老了,在她眼中卻終是那一個人未變。
李夫人十六歲的時候——或者該叫“李姑娘”——確實是個官家小姐,雖然同繁華兩京相比,她出身之地隻是個不甚起眼的小縣,但在那十六年裏卻也衣食無憂,足稱嬌生慣養。隻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戰火燃向汴京城時,整個中原又有幾家不驚慌。小縣城裏的末品官員在盛世自然豐衣足食,可在搖搖欲墜的江山縫隙裏,既沒有鄉紳大戶那般富甲一方,又沒有農人獵手那般身強力壯,一夕落難,前途甚至還不及平民明白清朗。兩京東西路稍有預見的人家早在靖康城破之前就已開始往南遷逃,李家自然也有此心,隻是一來,身為朝廷命官,不是想走便能走,二來,宋金交戰勝負未分,常年紮根於此的總都懷了僥幸,三來,一家人也深知——除了“做官”,自己並無所長,真要離了這碗飯,還不知如何出路。
李家幼時起就已常有親朋或是媒人來打聽姑娘定親之事,李家在縣中地位既高,便將目光放得越發高了些,想著要往上走,最好是往京裏走,不肯將就,遲遲未肯說定。到了這一年,整個中原人心惶惶,都傳言金人遲早已要打了來,李家待要尋一戶靠得住的托付自家姑娘,卻已尋不著了。汴梁城破的消息傳來之後,縣上竟然一日之內傳了三次火情,一向清寧的地方搶砸、偷盜之事不計其數,至於下轄鄉裏更是亂成一片,本地待要逃難的與別處逃難過來的人混雜一道,喧喧沸沸沒個止歇——仿佛永遠也不可能止歇了。沒出幾天,就連李家這縣官的府上竟然也給人摸進來了,甚至李姑娘也差點給人拉扯去,幸得縣衙的壯役還有沒走的,仍存了些信義,持棍將趁火打劫之人趕出了外頭——但壯役此來府上也不過是請辭——說隔日也準備要回老家去了。
李姑娘連夜同父母一道收拾細軟,也準備走——他們的老家雖不在南方,但既然決定要背井離鄉,若能與一個壯役同行,總好過一家三口手無縛雞之力地忐忑獨行。收拾完之後,李父特地去了那壯役家裏,問明日可否一同上路——李姑娘是後來才知,父親那晚其實甚至暗示提出了,要將女兒許配給這衙役,大約是為了自此有個照托,當父母的也可放心些。不過當此時局,多一口人吃飯不見得是什麽好事——哪怕是個花容月貌的官家小姐;更別說這衙役老早是成過家的了。
這事也就沒談下去,李父垂頭喪氣往家走。不過,無論是當年的“李姑娘”還是今時今日的“李夫人”,都從不曾在心中責怪父親有過那樣的心思,因為——她說——李父就是在往回走的路上,遇見瞿安的。
若與昨夜從俞瑞那裏聽得的故事比照,此時瞿安出現在這縣上,正當是靖康二年城破後,他再度離開陳州黑竹會總舵,前往汴梁的半途。此時的他不知可已曉得他要殺的金使就在汴梁,可總之——他隻是路過,在這縣上應該也沒有逗留太久——因為未久之後便傳出“換旗刀”殺金人的消息;但或也不僅僅是“路過”,或也不是完全沒有逗留,因為再未久之後,他便因對完顏宗望下手被擒,其後被俞瑞救回黑竹,理應是沒機會再回這縣城裏來了,若要說他與李姑娘有過什麽舊緣因果以至於後來竟有了淩厲,當便是這一趟。
夏君黎此際並不十分在意信中寫了什麽——他隻想確認筆跡。雖然朱雀山莊得來的“舉世無雙”四句並不在手邊,無法放在一起比對,可他在真隱觀時卻曾花時間仔細將那四句與別個比照過,對那筆勢印象頗深。他幾乎能肯定,這兩者正是同一個人所書。相同的甚至不僅是筆跡字形——瞿安的書寫並不緊湊卻工整,偏愛纖細筆毫,大約這也是一種“匠人”般的習慣——或曰“特點”罷。
他在瞿安房間看了一看。屋中除了一張木床,一個衣箱,沒剩什麽擺設。被褥已清走了,衣箱也是空的,四壁清白,幹幹淨淨。聽說瞿安之前大多數時候都待在屋中,即使造些小物件也是在此間——當時五五曾送過自己一個暗器筒,送過沈鳳鳴一捆焰火筒,皆是機簧裝置,都是這間屋裏造的。
物件小並不意味著便簡單——這個道理夏君黎還是懂得的。尋常工匠總需要多些地方才能擺弄得開,倘若在自己居室裏,轉個身就能造出來的,恐怕已是極為熟練,不須多加嚐試、多費用材了。他現在卻定要離開此地——如果不是知曉夏君黎已經對他生了懷疑,那便是——為了造什麽複雜之物——比暗器筒、焰火筒更複雜百倍之物,才要另覓他處。淩厲方才話裏似乎也有這層意思。
“突火槍”——這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推想了,想必待淩厲讀過那案卷、知曉了那段來龍去脈之後,定也會這般推測。
夏君黎正這般想著,回頭隻見韓姑娘不知何時已然站在屋外。“君黎公子,”她微微向他笑著,“可曾有什麽發現?”
“呃,沒什麽。”夏君黎向她行了一禮,才道,“韓姑娘……知道我想找什麽?”
韓姑娘還是那般微笑著:“不知道。不過……瞿先生人都不在,你還特地來他屋裏,總是有緣故?”
“韓姑娘是不是也覺得他有點異常?”
“他一向讓人看不透的,談不上異常。”韓姑娘道,“他搬走有一陣了,難得才回來,都是不過夜就走。你不論是要尋什麽線索,在這應該尋不到,不如想辦法找找他新的落腳之處。不過這事也不容易,淩大哥這麽久也沒找到。也不肯讓我幫忙。”
夏君黎有點沒聽懂。淩厲和蘇扶風都沒法綴得住瞿安、尋出他的所在,韓姑娘想必更難——卻不知她要如何幫法。忽然卻又想到——這韓姑娘雖然不算會武,可是方才來到這屋外,自己卻竟未能早有所覺,似乎她——不知是否與那純陰體質有關——卻是天生的無聲無息,竟不受自己“逐雪”之感知?倘是如此,或許竟也能幸免於瞿安那天生的敏銳?
當然,即便如此,淩厲必定也不肯容她一人追索瞿安之蹤跡。她若真能不被瞿安發現,腳程卻也未必及得上;倘腳程真趕上了,那麽萬一真發現了什麽不該發現的,憑她可逃不脫或有的毒手。如此,不允她幫忙自是再合理不過了。
韓姑娘輕歎了一聲:“別的倒是罷了,隻是可憐了李夫人。君黎公子可要來看看她?她是將我們都當了惡人了,你來試試,看她還認不認得你。”
夏君黎知道淩厲的母親姓李,因了從來也沒與瞿安有過夫妻之名,稱瞿夫人自然是不妥,也便隻能稱作李夫人了。韓姑娘與淩厲固然是有夫妻之名,但她在這家中似乎一向並未肯以之自居,也不知是不是出於對蘇扶風的一點謙讓,對瞿安和李夫人便也從未以爹娘相稱過。
夏君黎原本是有心想見李夫人打聽一下瞿安當年的事,隻是——李夫人癔症發作之惡卻又大超過了他的預想,不知還能否如常對上話。他隨韓姑娘入內,五五正坐在桌邊遠角黯然垂淚——他很少見這孩子如此,料李夫人的病情實非他一個孩童可想象。
“道士……”五五一見了他,似並不願給他瞧見自己在哭,卻又一時難以忍耐得住,一張口反倒哭得更大聲了,“……我奶奶,她……她不認得我了!”
依照韓姑娘所說,瞿安住在此地時,李夫人這癔症不大發作。縱然真發作了,隻要見了瞿安,能認得了他,不出多久,便也好轉起來;若逢著瞿安外出,隻消不是太久,她總也能緩得過來。隻是——便是從數月前開始,瞿安變得少在家住,李夫人彷徨無依,癔症發作得便頻繁起來,愈當此時自然愈需要瞿安在旁,偏瞿安就是久不見人,那病症自然越發厲害——每況愈下。雖則後來因了淩厲一番請求,瞿安總算隔三岔五還肯回來一趟,這卻與往日裏一呼即應、同室相伴已然相去甚遠。癔症雖稱是心症,發作到這般地步卻著著實實損心亦損身,淩厲幾乎將能找到的名醫都尋來看了,也不過得著了一個束手無策的結論。
確也怪不了大夫醫術不精——這世上的癔症,本就沒聽說過有當真治好的,似這般能拖得了十數年的已屬難得了——到得此時,其實已是積重難返,隻是至親之人總多不自覺自欺欺人,不肯信這般事實,不肯信這世上有些壞事,一旦決堤,便再也無可逆回。淩厲已深悟青龍心法之第六層,這第六層原足以療治世上幾乎一切傷勢——可是卻無法療治疾病——尤其是癔症這樣的心病。沒有瞿安的日子裏,他與蘇扶風,與韓姑娘,與五五,每日坐在認不出他們四人中任何一人的李夫人麵前,盼望著她片刻甚至哪怕隻有刹那的清醒——可是從未盼來過。
夏君黎見到李夫人,已經知道——五五那般害怕的哭泣並非悲觀,而是——他已真切感受到了他曾經的祖母或永遠無法再回到當下現實的切膚之懼。她應該還沒有六十歲,但看上去比真正的年紀要老一些。她很消瘦——比一向清瘦的瞿安還更消瘦,雙目之中寫滿了不安。她坐在床頭一張椅子上,說不出有什麽真切的病痛,但確確實實是遭了許多折磨的模樣。她猶豫不定地看著夏君黎——她顯然也不認得夏君黎了,唯一還不算最壞的是,還並沒有對他露出十分抗拒的敵意。
“我認得你麽?”她甚至主動向他開口,“我是不是在哪見過你?”
“李夫人,我是君黎。”夏君黎便向她道,“怪我有好一陣沒來,您都不記得我了。”
“她這會兒稍微好點了。”韓姑娘在旁低聲道,“適才——她情緒動蕩得很,五五去扶她,還被她推倒了。隻是可惜——淩大哥長得同瞿先生也隻有三分像,五五越發是還沒長開。你先同她聊幾句。若真不成,下回隻能麻煩刺刺,替淩大哥易個容,妝成瞿先生騙騙她。雖不是長久之計,但能讓她好一時也好——現在是連一時半刻的好,都很難有了。”
夏君黎向她點了下頭,那麵李夫人喃喃道:“君黎啊……?”半晌,還是一搖頭:“不記得了。”
夏君黎低低問韓姑娘,“我與她說些什麽都可以麽?”
“隻消她不抗拒,都可以。”韓姑娘顯然多少明白他的意思,“她對我們已然不怎麽信任,難得,見了你還沒太多敵意。你有什麽要問她便這會兒問罷。”
夏君黎便向李夫人笑道:“那您記得‘瞿安’嗎?”
“瞿安”。隻是這兩個字,卻好似電光擊中了行將枯萎的焦木,點亮了老婦人目中即將熄滅的兩點光——她的雙眼像少女般明亮起來,連語聲也變得溫柔:“你也認得瞿安嗎?”
“我認得他。”夏君黎道,“但不是太熟。夫人能與我說說他的事麽?”
“好啊,”李夫人欣然應允,不過隨即卻停頓了一下,好像有些赧然似的,“但我……我也有好久沒見到他了。我知道得也不是很多……”
“那……隻說您知道的就好。”
李夫人點著頭,忽然目光瞥到韓姑娘,麵色就是一沉:“你出去。”
韓姑娘也不以為怪,同夏君黎交換了個眼色便出去了。李夫人照樣地也趕走了五五,這才將一張霜麵轉向了夏君黎,刻削的麵容又換上了藹然與溫柔的模樣。
“你可別告訴別人。”李夫人帶了幾分不好意思地道,“我和瞿安有個兒子,都快五歲了……”
夏君黎後來才意識到,李夫人不清醒的時候,有時以為自己還在十六歲,有時以為自己是在淩厲五歲那年,有時以為自己是還寄住在尼庵之中。若是最後那一種,她似乎是認得韓姑娘的,因為韓姑娘曾與她在那同一間庵中有過一段時間的共處,但若是前兩種,她便誰也不認得了。
——畢竟,若自己都仍當如花之齡,又怎麽肯相信淩厲這麽一個三十幾歲的男子是自己的兒子?至於這個兒子還有了妻子、孩子,更是無異於奇談怪說。便隻有瞿安——她十六歲時便已認得的瞿安,即便如今也已老了,在她眼中卻終是那一個人未變。
李夫人十六歲的時候——或者該叫“李姑娘”——確實是個官家小姐,雖然同繁華兩京相比,她出身之地隻是個不甚起眼的小縣,但在那十六年裏卻也衣食無憂,足稱嬌生慣養。隻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戰火燃向汴京城時,整個中原又有幾家不驚慌。小縣城裏的末品官員在盛世自然豐衣足食,可在搖搖欲墜的江山縫隙裏,既沒有鄉紳大戶那般富甲一方,又沒有農人獵手那般身強力壯,一夕落難,前途甚至還不及平民明白清朗。兩京東西路稍有預見的人家早在靖康城破之前就已開始往南遷逃,李家自然也有此心,隻是一來,身為朝廷命官,不是想走便能走,二來,宋金交戰勝負未分,常年紮根於此的總都懷了僥幸,三來,一家人也深知——除了“做官”,自己並無所長,真要離了這碗飯,還不知如何出路。
李家幼時起就已常有親朋或是媒人來打聽姑娘定親之事,李家在縣中地位既高,便將目光放得越發高了些,想著要往上走,最好是往京裏走,不肯將就,遲遲未肯說定。到了這一年,整個中原人心惶惶,都傳言金人遲早已要打了來,李家待要尋一戶靠得住的托付自家姑娘,卻已尋不著了。汴梁城破的消息傳來之後,縣上竟然一日之內傳了三次火情,一向清寧的地方搶砸、偷盜之事不計其數,至於下轄鄉裏更是亂成一片,本地待要逃難的與別處逃難過來的人混雜一道,喧喧沸沸沒個止歇——仿佛永遠也不可能止歇了。沒出幾天,就連李家這縣官的府上竟然也給人摸進來了,甚至李姑娘也差點給人拉扯去,幸得縣衙的壯役還有沒走的,仍存了些信義,持棍將趁火打劫之人趕出了外頭——但壯役此來府上也不過是請辭——說隔日也準備要回老家去了。
李姑娘連夜同父母一道收拾細軟,也準備走——他們的老家雖不在南方,但既然決定要背井離鄉,若能與一個壯役同行,總好過一家三口手無縛雞之力地忐忑獨行。收拾完之後,李父特地去了那壯役家裏,問明日可否一同上路——李姑娘是後來才知,父親那晚其實甚至暗示提出了,要將女兒許配給這衙役,大約是為了自此有個照托,當父母的也可放心些。不過當此時局,多一口人吃飯不見得是什麽好事——哪怕是個花容月貌的官家小姐;更別說這衙役老早是成過家的了。
這事也就沒談下去,李父垂頭喪氣往家走。不過,無論是當年的“李姑娘”還是今時今日的“李夫人”,都從不曾在心中責怪父親有過那樣的心思,因為——她說——李父就是在往回走的路上,遇見瞿安的。
若與昨夜從俞瑞那裏聽得的故事比照,此時瞿安出現在這縣上,正當是靖康二年城破後,他再度離開陳州黑竹會總舵,前往汴梁的半途。此時的他不知可已曉得他要殺的金使就在汴梁,可總之——他隻是路過,在這縣上應該也沒有逗留太久——因為未久之後便傳出“換旗刀”殺金人的消息;但或也不僅僅是“路過”,或也不是完全沒有逗留,因為再未久之後,他便因對完顏宗望下手被擒,其後被俞瑞救回黑竹,理應是沒機會再回這縣城裏來了,若要說他與李姑娘有過什麽舊緣因果以至於後來竟有了淩厲,當便是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