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述職交鋒月初五,今天是新年四天朝假結束之日,各衙門的官正常的出班,整個大唐的國家機器開始運轉起來。
李清的述職時間預定在申時正(下午三時)舉行,點是大明宮紫宸殿,天寶七年之前,每年的述職都在這裏舉行,後來改到華清宮,今年李隆基提前從華清宮返回,述職便重新回到了舊。
李清是在前一晚才接到殿中監發來的述職表,才得知今天述職的各節度使需按早朝時間進入皇城,這個細節李清卻不知曉,導致他上午全家出遊的計劃取消。
和從前做戶部侍郎一樣,他天不亮便從家裏出發了,朱雀大街上滿是入朝官員的馬車,一盞盞橘紅色的燈籠在寒風中輕輕搖曳,使李清恍若回到從前。
雖然皇帝已不早朝,但百官們依然秩序井然進入朱雀門和丹鳳門,沒有人會遲到,李林甫留下規矩並不因他下野而懈怠。
時辰尚早,皇城裏隨處可以看見官員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今天是新年的第一次入朝,同僚之間顯得份外親熱,似乎已經年不見,其實不少人幾個時辰前才剛剛分手,官員們談的大多是***,而重要的話題早在新年期間便講完了。
“李清!李大人!”李清的馬車剛剛在兵部大門前停下,忽然聽見有人在叫他,從車窗探頭看去,隻見在台階上站著幾人,為首一人是個五十餘歲的中年人,李清見過他,朔方節度使張齊丘,他的述職被安排在明日上午。
李清下了馬車,目光卻落在張齊丘旁邊一人的身上,隻見他約四十歲,身著軍服。
身材又瘦又高,整個人站在那裏象根筆直的標杆,他皮膚黝黑。
臉龐棱角分明,半合著眼微視自己腰中之劍,眸中隱隱閃著精光。
李清快步上前向張齊丘拱手笑道:“張大人不是明日才述職嗎?怎麽今天便來了。”
“聽說今年述職很難過關。
我隻得今天趕來惡補一番。”
張齊丘說著,卻見李清一直在打量自己的副手,便拉過他的手,介紹道:“這位便是剛剛接替李獻忠之職,我朔方之名將李光弼,李大人可聽說過?”李清恍然,難怪氣質威武,原來他便是李光弼。
果然是有名將風采,而另一名將郭子儀也是朔方節度副使,目前在朔方留守,李清在去年年中時曾在龜茲見過他一次。
李清含笑向李光弼點了點頭,算是打了招呼。
李光弼卻欲言又止,眼角餘光微微掃了一眼張齊丘。
便默然不語。
李清見他似乎有話要對自己說,便笑一笑話題一轉對張齊丘道:“聽說李獻忠之亂,朔方軍損失慘重。
可有此事?”張齊丘臉色微變,打了個哈哈道:“我朔方軍打了敗仗,自然損失慘重,不提此事!不提此事!”李清也不再多問,向他拱拱手道:“李清下午述職,也得準備準備,改天再請張大人喝酒,就不多陪了。”
“那好,李大人請!”.東方天際已經開始出現第一抹霞紅,晨鍾敲響,在各處聊天的官員們紛紛走回自己衙門,皇城裏迅速安靜下來,此時,哥舒翰在十幾名幕僚的陪同下,浩浩蕩蕩向大明宮方向趕去,他的述職將在半個時辰後舉行。
各節度使雖然不在朝內供職,但他們位高權重,又是來進行一年一度述職,兵部也特給他們準備了房間,李清的房間在一條長廊的最東首,前後院子都種滿了花草,一條小溪穿橋而過,雖還是寒冬,但流水潺潺,倒也顯得有幾分生機盎然之趣.述職報告正本早已經上交,他手上還有副本,此刻他正默默誦讀報告內容,看其中是否還有漏洞,這時,門輕輕敲了敲,他的幕僚張繼在門外低聲道:“使君,人已經請來。”
“請進!”李清收拾起述職報告,門吱嘎一聲開了,李光弼那張黝黑而富有輪廓的臉出現在門口,他大步走進,向李清一抱拳道:“光弼見過使君大人。”
“李將軍,請坐!”李清請李光弼坐下,有親兵給他上了茶,帶上門退了下去,房間裏就隻有他們兩人,很安靜,李清低頭笑了笑先開了口:“適才我見李將軍欲言又止,可是礙了張大人的麵子不好說,現在有什麽話,請但講無妨。”
李光弼沉默了片刻,忽然問道:“我適才見使君的佩劍十分眼熟,可是王忠嗣的舊物?”“不錯,此劍確實是王忠嗣所贈。”
李清從腰下摘下劍,放在幾上,輕輕向李光弼推去,微微一笑道:“李將軍但看無妨。”
李光弼一怔,初次見麵竟將劍給了自己,著實令他感到意外,他默默拾起劍仔細端詳,“是!是!是他的劍,劍雖在人卻亡。”
輕輕撫摩著劍,不知不覺,他的眼睛紅了。
半晌,他才小心翼翼將劍還給李清,歎道:“這把劍跟隨王帥戎馬一生,不知有多少敵酋喪命其下,當年他曾給我說過,得此劍者可繼承他衣缽,後來王帥含冤而死,此劍便消逝無蹤,我們都以為此劍已泯滅,不料今天我卻在大將軍身上看到。”
李光弼越說越激動,他撩開衣擺,單膝向李清跪倒:“請大將軍受我一拜!”李清卻沒有扶他,隻淡淡一笑道:“我倒希望李將軍拜的是我,而非這把劍。”
“非也!”李光弼臉紅,猛站起身朗聲道:“劍歸劍,人歸人,大將軍為我大唐開疆辟土,打吐蕃、擊大食,在光弼眼裏,這才是真正繼承了王帥的衣缽,而不僅僅是一把劍,若非如此。
就是打斷我的腿,我也決不會彎一下。”
李清默然,半天才歉聲道:“是本帥錯怪你了,這裏向你道歉。
李將軍,請坐下說話,我還有話要問你。”
李光弼見堂堂的安西大都護、尚書左仆射居然向自己認錯。
他心中感動,剛剛生出不滿頓時一掃而空,他坐了下來欣然道:“大將軍有話盡管問。”
“我想問李獻忠敗兵之事。
李將軍可能告訴我實話?”李光弼沉默了,事實上他隨張齊丘進京就是想向朝廷揭發安祿山私收朔方軍,但就在昨天晚上,張齊丘突然找到他,告訴他此事楊國忠已經插手,不準他再提,李光弼心中異常憤恨,卻又無可奈何。
現在李清卻忽然問起他此時,使他仿佛在漫漫黑暗之中陡然間看見了一線光明。
他是個原則性極強人,絕不能容忍楊國忠與安祿山共謀朔方軍精銳,而且本應該是屬於他的部隊。
“兵乃國家之器,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之。”
李光弼下定決心。
他用低沉而略帶一點沙啞的聲音緩緩道:“現在這支軍隊駐紮在雲中,它沒有任何番號。
已經完全是安祿山私軍,我來京城就是為了檢舉此事,但就在昨天晚上。
張大人忽然告訴我,楊國忠已經插手此事,命我不準再提,安祿山收編朔方軍之事就此作罷。”
“那有什麽證據證明楊國忠已經插手此事?”李光弼搖了搖頭道:“具體我不太清楚,張大人隻告訴我兵部的調查不了了之,既然他說是楊國忠,那必然是有所依憑。”
不知不覺,李清已經起身站在窗前,他坐不住了,今天遇到李光弼是一次偶然,但李光弼說出的話卻讓他發現了一樁天大秘密: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有不可告人交易。
他們之間應該隻是交易而不是結盟,否則安祿山不會棒打楊國忠的三子,或許是楊國忠有什麽把柄被安祿山捏住了,或許是安祿山與楊國忠交換了各自所需的東西。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楊國忠與安祿山已經走到一條道上,事情雖小,但李清卻由此看到了很多東西,就仿佛一座冰山,尋常人隻看到海麵上的部分,但李清卻看到了海平麵下另一個豐富的冰山世界。
首先楊國忠不知道帳本的事,否則他不會做出這種近似共謀造反的蠢事,其次李隆基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他,說明李隆基對楊國忠還存在某種疑慮,他並不是很信任他,甚至在這件事情上李隆基還更相信自己。
這種看似微妙的關係,往往影響著朝廷重大決策的製訂,甚至決定著曆史的走向,不過現在事情還不明朗,李清雖然隻看到了一個模糊輪廓,但他心裏卻有了一條全新的思路.時間過得很快,午飯後,李清便被幾名太監帶到大明宮紫宸殿,述職提前了,原定在申時正舉行,現在提前一個時辰,因為安祿山的述職隻進行不到一刻鍾便結束了。
李清站在殿外隻等候了片刻,隨著一聲輕脆的雲板敲響,述職正式開始了,一名宦官小跑著出來,高聲喝道:“宣安西節度使李清覲見。”
隨即幾名侍衛將李清帶了進去,紫宸殿是大明宮第三大殿,又稱天子便殿,是除禦書房外大唐皇帝最常呆的方,很多軍國大事都是在此拍板決定,故而進入此殿被則朝臣們稱作‘入閣’,是一件非常榮耀之事。
大殿裏寬闊宏偉,但也隻在最盡頭稀稀疏疏坐了十幾個人,而這十幾人就是大唐最高決策集團。
台階正中間高高在上的自然是大唐皇帝李隆基,雖然沒有午睡,但他精神依然矍鑠、膚色紅潤,正含笑看著李清走近。
李清大步走上前,跪下向李隆基行一大禮,“臣李清參見皇帝陛下!”“李愛卿免禮,賜座!”李隆基輕輕擺手,立刻有兩名太監擺上一張厚重椅子,李清坐下,目光向兩邊一掃,第一個便看到站在李隆基身後的高力士,他捧著一疊文書,目光冷漠,臉上沒有一絲表情。
其次在自己的兩邊坐了兩排人,右首第一個原來是李林甫位子。
現在是坐著一臉冷笑的右相楊國忠,不時用一種陰森目光刺向他,旁邊是眼露憂色的戶部尚書張筠,見李清看來。
他微微歎了口氣,輕輕搖了搖頭;再往下是正閉目養神,仿佛什麽也不知道的禮部尚書裴寬。
可他的嘴角卻分明掛一絲憐憫和無奈。
而在楊國忠對麵第一位是新複職左相陳希烈,今天是他第一天出席這麽重要的述職會,此刻他正得意洋洋的笑著。
臉上表情豐富,不停咳嗽,惟恐別人不知道他存在。
他旁邊坐的是李清在戶部時的老下屬,剛剛升為兵部尚書韋見素,他臉色凝重、嘴唇發白繃成了一條直線,顯得頗為緊張。
再往下是幸災樂禍的邢部尚書、原劍南節度使郭虛己,最後是工部尚書,但現在暫缺。
他的位子由吏部侍郎房琯暫坐。
除了這十幾名內閣成員外,周圍還坐著一些輔官,比如禦史中丞、中書舍人、殿中監、翰林學士等等。
但李清的目光最後卻停在了一個人的身上,使他暗暗震驚,這個人不是別人。
正是慶王李琮,他台階的一個角落裏。
從李清的角度看去,正好被陳希烈擋著,三年不見。
他瘦了很多,倒顯得很精神,不過此刻他並沒有看李清,而是在全神貫注看著手中的折子,那應該是安祿山述職報告,李清心中不禁冷冷一笑,看樣子,李隆基最後是想立長子為太子了。
“開始吧!”李隆基臉上笑容消失,他從高力士手中接過李清的述職報告,翻開了一頁,對李清說道:“昨日下午,朕和幾位相國開會商討了一下,基本讚同你的西擴計劃,但有些問題,朕想再明確一下,第一個就是稅賦問題,如果出丁為兵便可獲得免稅,倘若免稅人多了,那官府的稅賦又從哪裏來?你是否考慮過?這是第一,你先回答於朕。”
“臣考慮過,首先免稅並非全部土免稅,臣所說的免稅隻對永業田一塊免稅,而口分田部分依然要上交租庸,不過是稅賦稍輕;其次陛下給安西軍定兵數是七萬四千人,既然有了上限,那就不是每戶人家都可以出丁為兵,必然有部分人家享受不到免稅,這樣就有了一部份稅源,然後實行軍屯,使軍糧能夠自給;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臣真正稅源是來自於商稅、鹽稅,還有官府自身也成立商行,臣測算過,隻要我大唐與西域各國的貿易量能達到開元二十五年的七成,那所收稅賦便足以應付日常開支。”
李隆基略略點了點頭,問戶部尚書張筠道:“張愛卿以為如何?”張筠微微笑道:“我們戶部出去人,臣自然是放心的,就算是最後沒轍,李侍郎也會從河裏淘出金子來。”
他說得幽默,眾人都會意笑了,李隆基亦輕輕笑道:“朕倒是忘了他的老本行。”
他手一揮道:“這第一條就算過了,你過後將細則擬好交予戶部,”李隆基又翻開下一頁,看了一眼裴寬,對李清道:“還有一條是裴尚書提出的,哪就是你的計劃裏沒有涉及到驛站,這是否有遺漏?”李清一楞,這一條他確實忘了,他急忙答道:“這是臣遺漏了。”
“驛站極為重要,這涉及到西域與大唐的聯係,切不可掉以輕心,你回頭補上吧!”李隆基見李清點頭答應,他便不再提此事,又翻了一頁,他眼裏忽然閃過一絲強烈的興趣問道:“在你的計劃書裏有廣設學堂這一條,朕對其中從五齡童開始免費且強製入學十年的規定不甚理解,你不妨說說看。”
李清這個考慮自然是按照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而設立的,但在這裏設立也有他的深意。
“陛下,蔥嶺以西離我大唐中原何止萬裏,那裏胡人眾多,將來我中原移民過去,免不了與他們通婚雜居,為了讓我中原的文化永遠在他們子子孫孫中傳下去,為了讓他們不忘記自己的根,所以臣用強製的辦法命五齡以上兒童無論男女、皆要入學十年,若有違令者杖一百,沒為奴籍,這在臣看來是第一要務,望陛下同意。”
“好!非常好!”李隆基站起身大聲鼓掌喝彩。
‘不忘記自己的根’,他連著念了兩遍,由衷讚歎道:“就憑你這一條,朕也要讓你在西域多呆幾年。
這其實也是朕所擔心的,十年後他們或許還知道自己是大唐子民,但百年、數百年後呢?他們還能否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裏?所以愛卿的這一條。
朕是絕對讚同,包括女童入學,朕也特準了。”
說到此。
李隆基向幾個大臣笑道:“前幾日朕和李愛卿已經談過,所以朕沒有什麽疑問,各位可有什麽要問?若沒有,安西節度使李清的述職報告便算過了。”
“陛下,臣有話要問。”
站起來的自然就是楊國忠了,他為這一刻已經等了近一年,豈能讓李清在讚賞聲中結束述職。
“陛下,臣以為既然是述職就應當是講述過去一年的所作所為。
臣也很想知道安西近況,可洗耳恭聽了半天,李使君所講的內容都是將來的計劃,而對過去一年所發生事情隻字不提,既然皇上已經認可李使君的這種述職。
臣也無話可說,但臣在去年年末時遇到一名安西的將領。
他彈劾李使君在羅斯戰役前曾血腥屠殺了三萬大唐盟軍,臣想請陛下同意讓此人進來作證。”
“陛下,臣反對!”張筠一步站起來。
他回頭盯著楊國忠道:“楊相國,此事朝廷已經多次討論,早有定論,李清有功有過,已功過相抵,為何還要再提此事?再者,此也並非發生在去年,若按楊相國意思則更不需再提,所以楊相國還是想清楚了再說。”
“張尚書此言詫異,我倒想說幾句公道話。”
這兩句話說得陰陽怪氣,隻見陳希烈站了起來,捋著山羊胡子道:“陛下,這裏的資格也就屬臣最老了,也最有資格主持個公道。”
他瞥了一眼李清,當年在南詔時就是此人差點將他害死,這個仇他一直念念不忘,現在他又是楊國忠的鐵杆,新仇舊恨在心中一齊迸發,他怎麽可能不站出來。
“雖然此事發生在前年,但事情並沒有完,一直到去年,還有葛羅祿的使者跑來追問此事,到今天依然沒有給人家個答複,實在有損我上國天顏,再說,高仙芝做了類似的事情卻被免了安西節度使之職,張尚書,同一為官,為何厚此薄彼?”“可是李清所殺和高仙芝所殺並不相同,為何要相提並論?”張筠反唇譏道。
陳希烈重重哼了一聲道:“可在老夫看來,李清所殺更為嚴重!”“好了!”李隆基出聲止住了他們的爭吵,他剛才一直在觀察李清,見他冷笑不語,知道他已有了對策,便問他道:“李清,你可願讓人證來和你對質?”“臣無異議!”他也很想知道,楊國忠說的人證究竟是誰?“那好,朕準楊相國之請。”
片刻,投靠楊國忠的王滔被帶了上來,雖然楊國忠已多次給他講過,但他官職卑微,平生第一次來這種場合,早嚇得渾身發抖,跪倒在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王滔,原來是你!”李清走到他身邊,連聲冷笑道:“我批你請假回京探親,原來你親竟是這樣探的?”王滔聽到了李清的聲音,忽然想起他將自己從軍中踢出去,仇恨之火頓生,竟壓過了恐懼,他向前爬了幾步,重重磕了幾個頭,高聲道:“陛下,葛羅祿人死得好慘啊!”接著他便將李清如何哄騙葛羅祿人到白水城,又如何點火燒城,將三萬葛羅祿人活活燒死,至今白水城還是一座死城,葛羅祿人的白骨尚存,說到慘烈之處,旁邊的陳希烈連連咂嘴歎息,看那架勢仿佛他要遠赴白水城,親自去給葛羅祿人超度亡魂。
“陛下,你聽見沒有,這樣殘忍對待盟軍,將來我大唐何以在西域立足。”
楊國忠痛心疾首,他忽然振臂高喊,“陛下,這樣屠夫不能饒恕,臣強烈要求免去他的一切官職,下大理寺問罪!”“李清,此事你如何解釋?”李隆基不露聲色將球踢給了李清。
李清忽然仰頭大笑,笑聲忽然一收,冷冷對楊國忠道:“楊相國,請問我為何要殺葛羅祿人?”“這.低著頭一語不發,連李嗣業都不曉得,他又怎麽可能知道原因。
“李侍郎,皇上在問你呢?”陳希烈接過話頭,急替楊國忠解圍。
“那我就告訴你們,葛羅祿人已和大食人有密約,將在決戰時裏外夾擊唐軍,我不殺它,難道還要敲鑼打鼓送他們回老家嗎?”李清話讓所有人都動容,裴寬性急,第一個搶先問道:“李清,你此話可有證據?”李清點了點頭,對李隆基道:“陛下,臣也有人證,現就在兵部等候,可否宣他覲見。”
“準!朕賜他白身,速帶進來。”
過了約一刻鍾,侍衛們帶進一麵色蒼白的年輕人,他懂得宮廷禮儀,緊走兩步,向李隆基大禮參拜:“臣是原石國國王車鼻施之子車多咄,參見天可汗陛下。”
這個年輕人正是在羅斯被李清俘獲的車多咄,李清早就料到楊國忠不會放過自己,便將他留下來,在關鍵時給自己作證,為了得到他配合,李清許諾將來立他為康國國王,車多咄得這樣的厚禮,自然也就答應了。
李隆基也大感興趣,仔細打量他幾眼笑道:“原來你就是車鼻施之子,聽說你們父子投降了大食,難道是朕虧待你們了嗎?”“天可汗陛下,那是臣父親一時糊塗犯下的大錯,他為此已付出生命的代價,請陛下寬恕他吧!”李隆基忽然想起高仙芝的屠城,也底氣不足擺擺手道:“此事就不提了,朕來問你,李清說葛羅祿人和大食人有勾結,你可能證明?““臣能證明,阿拔斯的叔叔布杜在羅斯城內就親口給我說過,葛羅祿大酋長確實派特使去大食協商過合作事宜。”
“哼!一麵之詞,誰能相信?”楊國忠不等他說完,便不耐煩打斷了他的話,對李隆基道:“陛下,除非他能拿出證據,否則臣還是堅持己見,要嚴懲李清,還朝廷一個公道。”
“好一個還朝廷公道!”李清忽然冷笑一聲,目光逼視著楊國忠道:“楊相國,你口口聲聲要還朝廷公道,那我來問你,李獻忠的敗兵到哪裏去了,四萬朔方精銳現在在何處?你派出去調查官員為何不了了之,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李清忽然說出的幾句話將楊國忠驚得膽寒心裂,仿佛一腳踏進了萬丈深淵,手上、背上、額頭上的冷汗一齊湧出,他兩腿發抖,牙齒劇烈上下嗑動,指著李清顫聲道:“你、你在說什麽?我、我不—明白。”
“你明白!我在說什麽,你心裏清楚得很,你以為真隻有天知知嗎?”李清憐憫望著他,他忽然轉身對李隆基道:“陛下,現在派去調查李獻忠案件的人正在回程的路上,隻要問他們,是誰派人讓他們不了了之,此事便一目了然。”
李隆基盯著楊國忠一言不發,慢慢,他的臉色越來越陰沉,目光越來越陰森可怕,忽然從牙縫裏蹦出兩個字:“準奏!”跳至
李清的述職時間預定在申時正(下午三時)舉行,點是大明宮紫宸殿,天寶七年之前,每年的述職都在這裏舉行,後來改到華清宮,今年李隆基提前從華清宮返回,述職便重新回到了舊。
李清是在前一晚才接到殿中監發來的述職表,才得知今天述職的各節度使需按早朝時間進入皇城,這個細節李清卻不知曉,導致他上午全家出遊的計劃取消。
和從前做戶部侍郎一樣,他天不亮便從家裏出發了,朱雀大街上滿是入朝官員的馬車,一盞盞橘紅色的燈籠在寒風中輕輕搖曳,使李清恍若回到從前。
雖然皇帝已不早朝,但百官們依然秩序井然進入朱雀門和丹鳳門,沒有人會遲到,李林甫留下規矩並不因他下野而懈怠。
時辰尚早,皇城裏隨處可以看見官員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今天是新年的第一次入朝,同僚之間顯得份外親熱,似乎已經年不見,其實不少人幾個時辰前才剛剛分手,官員們談的大多是***,而重要的話題早在新年期間便講完了。
“李清!李大人!”李清的馬車剛剛在兵部大門前停下,忽然聽見有人在叫他,從車窗探頭看去,隻見在台階上站著幾人,為首一人是個五十餘歲的中年人,李清見過他,朔方節度使張齊丘,他的述職被安排在明日上午。
李清下了馬車,目光卻落在張齊丘旁邊一人的身上,隻見他約四十歲,身著軍服。
身材又瘦又高,整個人站在那裏象根筆直的標杆,他皮膚黝黑。
臉龐棱角分明,半合著眼微視自己腰中之劍,眸中隱隱閃著精光。
李清快步上前向張齊丘拱手笑道:“張大人不是明日才述職嗎?怎麽今天便來了。”
“聽說今年述職很難過關。
我隻得今天趕來惡補一番。”
張齊丘說著,卻見李清一直在打量自己的副手,便拉過他的手,介紹道:“這位便是剛剛接替李獻忠之職,我朔方之名將李光弼,李大人可聽說過?”李清恍然,難怪氣質威武,原來他便是李光弼。
果然是有名將風采,而另一名將郭子儀也是朔方節度副使,目前在朔方留守,李清在去年年中時曾在龜茲見過他一次。
李清含笑向李光弼點了點頭,算是打了招呼。
李光弼卻欲言又止,眼角餘光微微掃了一眼張齊丘。
便默然不語。
李清見他似乎有話要對自己說,便笑一笑話題一轉對張齊丘道:“聽說李獻忠之亂,朔方軍損失慘重。
可有此事?”張齊丘臉色微變,打了個哈哈道:“我朔方軍打了敗仗,自然損失慘重,不提此事!不提此事!”李清也不再多問,向他拱拱手道:“李清下午述職,也得準備準備,改天再請張大人喝酒,就不多陪了。”
“那好,李大人請!”.東方天際已經開始出現第一抹霞紅,晨鍾敲響,在各處聊天的官員們紛紛走回自己衙門,皇城裏迅速安靜下來,此時,哥舒翰在十幾名幕僚的陪同下,浩浩蕩蕩向大明宮方向趕去,他的述職將在半個時辰後舉行。
各節度使雖然不在朝內供職,但他們位高權重,又是來進行一年一度述職,兵部也特給他們準備了房間,李清的房間在一條長廊的最東首,前後院子都種滿了花草,一條小溪穿橋而過,雖還是寒冬,但流水潺潺,倒也顯得有幾分生機盎然之趣.述職報告正本早已經上交,他手上還有副本,此刻他正默默誦讀報告內容,看其中是否還有漏洞,這時,門輕輕敲了敲,他的幕僚張繼在門外低聲道:“使君,人已經請來。”
“請進!”李清收拾起述職報告,門吱嘎一聲開了,李光弼那張黝黑而富有輪廓的臉出現在門口,他大步走進,向李清一抱拳道:“光弼見過使君大人。”
“李將軍,請坐!”李清請李光弼坐下,有親兵給他上了茶,帶上門退了下去,房間裏就隻有他們兩人,很安靜,李清低頭笑了笑先開了口:“適才我見李將軍欲言又止,可是礙了張大人的麵子不好說,現在有什麽話,請但講無妨。”
李光弼沉默了片刻,忽然問道:“我適才見使君的佩劍十分眼熟,可是王忠嗣的舊物?”“不錯,此劍確實是王忠嗣所贈。”
李清從腰下摘下劍,放在幾上,輕輕向李光弼推去,微微一笑道:“李將軍但看無妨。”
李光弼一怔,初次見麵竟將劍給了自己,著實令他感到意外,他默默拾起劍仔細端詳,“是!是!是他的劍,劍雖在人卻亡。”
輕輕撫摩著劍,不知不覺,他的眼睛紅了。
半晌,他才小心翼翼將劍還給李清,歎道:“這把劍跟隨王帥戎馬一生,不知有多少敵酋喪命其下,當年他曾給我說過,得此劍者可繼承他衣缽,後來王帥含冤而死,此劍便消逝無蹤,我們都以為此劍已泯滅,不料今天我卻在大將軍身上看到。”
李光弼越說越激動,他撩開衣擺,單膝向李清跪倒:“請大將軍受我一拜!”李清卻沒有扶他,隻淡淡一笑道:“我倒希望李將軍拜的是我,而非這把劍。”
“非也!”李光弼臉紅,猛站起身朗聲道:“劍歸劍,人歸人,大將軍為我大唐開疆辟土,打吐蕃、擊大食,在光弼眼裏,這才是真正繼承了王帥的衣缽,而不僅僅是一把劍,若非如此。
就是打斷我的腿,我也決不會彎一下。”
李清默然,半天才歉聲道:“是本帥錯怪你了,這裏向你道歉。
李將軍,請坐下說話,我還有話要問你。”
李光弼見堂堂的安西大都護、尚書左仆射居然向自己認錯。
他心中感動,剛剛生出不滿頓時一掃而空,他坐了下來欣然道:“大將軍有話盡管問。”
“我想問李獻忠敗兵之事。
李將軍可能告訴我實話?”李光弼沉默了,事實上他隨張齊丘進京就是想向朝廷揭發安祿山私收朔方軍,但就在昨天晚上,張齊丘突然找到他,告訴他此事楊國忠已經插手,不準他再提,李光弼心中異常憤恨,卻又無可奈何。
現在李清卻忽然問起他此時,使他仿佛在漫漫黑暗之中陡然間看見了一線光明。
他是個原則性極強人,絕不能容忍楊國忠與安祿山共謀朔方軍精銳,而且本應該是屬於他的部隊。
“兵乃國家之器,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之。”
李光弼下定決心。
他用低沉而略帶一點沙啞的聲音緩緩道:“現在這支軍隊駐紮在雲中,它沒有任何番號。
已經完全是安祿山私軍,我來京城就是為了檢舉此事,但就在昨天晚上。
張大人忽然告訴我,楊國忠已經插手此事,命我不準再提,安祿山收編朔方軍之事就此作罷。”
“那有什麽證據證明楊國忠已經插手此事?”李光弼搖了搖頭道:“具體我不太清楚,張大人隻告訴我兵部的調查不了了之,既然他說是楊國忠,那必然是有所依憑。”
不知不覺,李清已經起身站在窗前,他坐不住了,今天遇到李光弼是一次偶然,但李光弼說出的話卻讓他發現了一樁天大秘密: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有不可告人交易。
他們之間應該隻是交易而不是結盟,否則安祿山不會棒打楊國忠的三子,或許是楊國忠有什麽把柄被安祿山捏住了,或許是安祿山與楊國忠交換了各自所需的東西。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楊國忠與安祿山已經走到一條道上,事情雖小,但李清卻由此看到了很多東西,就仿佛一座冰山,尋常人隻看到海麵上的部分,但李清卻看到了海平麵下另一個豐富的冰山世界。
首先楊國忠不知道帳本的事,否則他不會做出這種近似共謀造反的蠢事,其次李隆基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他,說明李隆基對楊國忠還存在某種疑慮,他並不是很信任他,甚至在這件事情上李隆基還更相信自己。
這種看似微妙的關係,往往影響著朝廷重大決策的製訂,甚至決定著曆史的走向,不過現在事情還不明朗,李清雖然隻看到了一個模糊輪廓,但他心裏卻有了一條全新的思路.時間過得很快,午飯後,李清便被幾名太監帶到大明宮紫宸殿,述職提前了,原定在申時正舉行,現在提前一個時辰,因為安祿山的述職隻進行不到一刻鍾便結束了。
李清站在殿外隻等候了片刻,隨著一聲輕脆的雲板敲響,述職正式開始了,一名宦官小跑著出來,高聲喝道:“宣安西節度使李清覲見。”
隨即幾名侍衛將李清帶了進去,紫宸殿是大明宮第三大殿,又稱天子便殿,是除禦書房外大唐皇帝最常呆的方,很多軍國大事都是在此拍板決定,故而進入此殿被則朝臣們稱作‘入閣’,是一件非常榮耀之事。
大殿裏寬闊宏偉,但也隻在最盡頭稀稀疏疏坐了十幾個人,而這十幾人就是大唐最高決策集團。
台階正中間高高在上的自然是大唐皇帝李隆基,雖然沒有午睡,但他精神依然矍鑠、膚色紅潤,正含笑看著李清走近。
李清大步走上前,跪下向李隆基行一大禮,“臣李清參見皇帝陛下!”“李愛卿免禮,賜座!”李隆基輕輕擺手,立刻有兩名太監擺上一張厚重椅子,李清坐下,目光向兩邊一掃,第一個便看到站在李隆基身後的高力士,他捧著一疊文書,目光冷漠,臉上沒有一絲表情。
其次在自己的兩邊坐了兩排人,右首第一個原來是李林甫位子。
現在是坐著一臉冷笑的右相楊國忠,不時用一種陰森目光刺向他,旁邊是眼露憂色的戶部尚書張筠,見李清看來。
他微微歎了口氣,輕輕搖了搖頭;再往下是正閉目養神,仿佛什麽也不知道的禮部尚書裴寬。
可他的嘴角卻分明掛一絲憐憫和無奈。
而在楊國忠對麵第一位是新複職左相陳希烈,今天是他第一天出席這麽重要的述職會,此刻他正得意洋洋的笑著。
臉上表情豐富,不停咳嗽,惟恐別人不知道他存在。
他旁邊坐的是李清在戶部時的老下屬,剛剛升為兵部尚書韋見素,他臉色凝重、嘴唇發白繃成了一條直線,顯得頗為緊張。
再往下是幸災樂禍的邢部尚書、原劍南節度使郭虛己,最後是工部尚書,但現在暫缺。
他的位子由吏部侍郎房琯暫坐。
除了這十幾名內閣成員外,周圍還坐著一些輔官,比如禦史中丞、中書舍人、殿中監、翰林學士等等。
但李清的目光最後卻停在了一個人的身上,使他暗暗震驚,這個人不是別人。
正是慶王李琮,他台階的一個角落裏。
從李清的角度看去,正好被陳希烈擋著,三年不見。
他瘦了很多,倒顯得很精神,不過此刻他並沒有看李清,而是在全神貫注看著手中的折子,那應該是安祿山述職報告,李清心中不禁冷冷一笑,看樣子,李隆基最後是想立長子為太子了。
“開始吧!”李隆基臉上笑容消失,他從高力士手中接過李清的述職報告,翻開了一頁,對李清說道:“昨日下午,朕和幾位相國開會商討了一下,基本讚同你的西擴計劃,但有些問題,朕想再明確一下,第一個就是稅賦問題,如果出丁為兵便可獲得免稅,倘若免稅人多了,那官府的稅賦又從哪裏來?你是否考慮過?這是第一,你先回答於朕。”
“臣考慮過,首先免稅並非全部土免稅,臣所說的免稅隻對永業田一塊免稅,而口分田部分依然要上交租庸,不過是稅賦稍輕;其次陛下給安西軍定兵數是七萬四千人,既然有了上限,那就不是每戶人家都可以出丁為兵,必然有部分人家享受不到免稅,這樣就有了一部份稅源,然後實行軍屯,使軍糧能夠自給;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臣真正稅源是來自於商稅、鹽稅,還有官府自身也成立商行,臣測算過,隻要我大唐與西域各國的貿易量能達到開元二十五年的七成,那所收稅賦便足以應付日常開支。”
李隆基略略點了點頭,問戶部尚書張筠道:“張愛卿以為如何?”張筠微微笑道:“我們戶部出去人,臣自然是放心的,就算是最後沒轍,李侍郎也會從河裏淘出金子來。”
他說得幽默,眾人都會意笑了,李隆基亦輕輕笑道:“朕倒是忘了他的老本行。”
他手一揮道:“這第一條就算過了,你過後將細則擬好交予戶部,”李隆基又翻開下一頁,看了一眼裴寬,對李清道:“還有一條是裴尚書提出的,哪就是你的計劃裏沒有涉及到驛站,這是否有遺漏?”李清一楞,這一條他確實忘了,他急忙答道:“這是臣遺漏了。”
“驛站極為重要,這涉及到西域與大唐的聯係,切不可掉以輕心,你回頭補上吧!”李隆基見李清點頭答應,他便不再提此事,又翻了一頁,他眼裏忽然閃過一絲強烈的興趣問道:“在你的計劃書裏有廣設學堂這一條,朕對其中從五齡童開始免費且強製入學十年的規定不甚理解,你不妨說說看。”
李清這個考慮自然是按照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而設立的,但在這裏設立也有他的深意。
“陛下,蔥嶺以西離我大唐中原何止萬裏,那裏胡人眾多,將來我中原移民過去,免不了與他們通婚雜居,為了讓我中原的文化永遠在他們子子孫孫中傳下去,為了讓他們不忘記自己的根,所以臣用強製的辦法命五齡以上兒童無論男女、皆要入學十年,若有違令者杖一百,沒為奴籍,這在臣看來是第一要務,望陛下同意。”
“好!非常好!”李隆基站起身大聲鼓掌喝彩。
‘不忘記自己的根’,他連著念了兩遍,由衷讚歎道:“就憑你這一條,朕也要讓你在西域多呆幾年。
這其實也是朕所擔心的,十年後他們或許還知道自己是大唐子民,但百年、數百年後呢?他們還能否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裏?所以愛卿的這一條。
朕是絕對讚同,包括女童入學,朕也特準了。”
說到此。
李隆基向幾個大臣笑道:“前幾日朕和李愛卿已經談過,所以朕沒有什麽疑問,各位可有什麽要問?若沒有,安西節度使李清的述職報告便算過了。”
“陛下,臣有話要問。”
站起來的自然就是楊國忠了,他為這一刻已經等了近一年,豈能讓李清在讚賞聲中結束述職。
“陛下,臣以為既然是述職就應當是講述過去一年的所作所為。
臣也很想知道安西近況,可洗耳恭聽了半天,李使君所講的內容都是將來的計劃,而對過去一年所發生事情隻字不提,既然皇上已經認可李使君的這種述職。
臣也無話可說,但臣在去年年末時遇到一名安西的將領。
他彈劾李使君在羅斯戰役前曾血腥屠殺了三萬大唐盟軍,臣想請陛下同意讓此人進來作證。”
“陛下,臣反對!”張筠一步站起來。
他回頭盯著楊國忠道:“楊相國,此事朝廷已經多次討論,早有定論,李清有功有過,已功過相抵,為何還要再提此事?再者,此也並非發生在去年,若按楊相國意思則更不需再提,所以楊相國還是想清楚了再說。”
“張尚書此言詫異,我倒想說幾句公道話。”
這兩句話說得陰陽怪氣,隻見陳希烈站了起來,捋著山羊胡子道:“陛下,這裏的資格也就屬臣最老了,也最有資格主持個公道。”
他瞥了一眼李清,當年在南詔時就是此人差點將他害死,這個仇他一直念念不忘,現在他又是楊國忠的鐵杆,新仇舊恨在心中一齊迸發,他怎麽可能不站出來。
“雖然此事發生在前年,但事情並沒有完,一直到去年,還有葛羅祿的使者跑來追問此事,到今天依然沒有給人家個答複,實在有損我上國天顏,再說,高仙芝做了類似的事情卻被免了安西節度使之職,張尚書,同一為官,為何厚此薄彼?”“可是李清所殺和高仙芝所殺並不相同,為何要相提並論?”張筠反唇譏道。
陳希烈重重哼了一聲道:“可在老夫看來,李清所殺更為嚴重!”“好了!”李隆基出聲止住了他們的爭吵,他剛才一直在觀察李清,見他冷笑不語,知道他已有了對策,便問他道:“李清,你可願讓人證來和你對質?”“臣無異議!”他也很想知道,楊國忠說的人證究竟是誰?“那好,朕準楊相國之請。”
片刻,投靠楊國忠的王滔被帶了上來,雖然楊國忠已多次給他講過,但他官職卑微,平生第一次來這種場合,早嚇得渾身發抖,跪倒在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王滔,原來是你!”李清走到他身邊,連聲冷笑道:“我批你請假回京探親,原來你親竟是這樣探的?”王滔聽到了李清的聲音,忽然想起他將自己從軍中踢出去,仇恨之火頓生,竟壓過了恐懼,他向前爬了幾步,重重磕了幾個頭,高聲道:“陛下,葛羅祿人死得好慘啊!”接著他便將李清如何哄騙葛羅祿人到白水城,又如何點火燒城,將三萬葛羅祿人活活燒死,至今白水城還是一座死城,葛羅祿人的白骨尚存,說到慘烈之處,旁邊的陳希烈連連咂嘴歎息,看那架勢仿佛他要遠赴白水城,親自去給葛羅祿人超度亡魂。
“陛下,你聽見沒有,這樣殘忍對待盟軍,將來我大唐何以在西域立足。”
楊國忠痛心疾首,他忽然振臂高喊,“陛下,這樣屠夫不能饒恕,臣強烈要求免去他的一切官職,下大理寺問罪!”“李清,此事你如何解釋?”李隆基不露聲色將球踢給了李清。
李清忽然仰頭大笑,笑聲忽然一收,冷冷對楊國忠道:“楊相國,請問我為何要殺葛羅祿人?”“這.低著頭一語不發,連李嗣業都不曉得,他又怎麽可能知道原因。
“李侍郎,皇上在問你呢?”陳希烈接過話頭,急替楊國忠解圍。
“那我就告訴你們,葛羅祿人已和大食人有密約,將在決戰時裏外夾擊唐軍,我不殺它,難道還要敲鑼打鼓送他們回老家嗎?”李清話讓所有人都動容,裴寬性急,第一個搶先問道:“李清,你此話可有證據?”李清點了點頭,對李隆基道:“陛下,臣也有人證,現就在兵部等候,可否宣他覲見。”
“準!朕賜他白身,速帶進來。”
過了約一刻鍾,侍衛們帶進一麵色蒼白的年輕人,他懂得宮廷禮儀,緊走兩步,向李隆基大禮參拜:“臣是原石國國王車鼻施之子車多咄,參見天可汗陛下。”
這個年輕人正是在羅斯被李清俘獲的車多咄,李清早就料到楊國忠不會放過自己,便將他留下來,在關鍵時給自己作證,為了得到他配合,李清許諾將來立他為康國國王,車多咄得這樣的厚禮,自然也就答應了。
李隆基也大感興趣,仔細打量他幾眼笑道:“原來你就是車鼻施之子,聽說你們父子投降了大食,難道是朕虧待你們了嗎?”“天可汗陛下,那是臣父親一時糊塗犯下的大錯,他為此已付出生命的代價,請陛下寬恕他吧!”李隆基忽然想起高仙芝的屠城,也底氣不足擺擺手道:“此事就不提了,朕來問你,李清說葛羅祿人和大食人有勾結,你可能證明?““臣能證明,阿拔斯的叔叔布杜在羅斯城內就親口給我說過,葛羅祿大酋長確實派特使去大食協商過合作事宜。”
“哼!一麵之詞,誰能相信?”楊國忠不等他說完,便不耐煩打斷了他的話,對李隆基道:“陛下,除非他能拿出證據,否則臣還是堅持己見,要嚴懲李清,還朝廷一個公道。”
“好一個還朝廷公道!”李清忽然冷笑一聲,目光逼視著楊國忠道:“楊相國,你口口聲聲要還朝廷公道,那我來問你,李獻忠的敗兵到哪裏去了,四萬朔方精銳現在在何處?你派出去調查官員為何不了了之,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李清忽然說出的幾句話將楊國忠驚得膽寒心裂,仿佛一腳踏進了萬丈深淵,手上、背上、額頭上的冷汗一齊湧出,他兩腿發抖,牙齒劇烈上下嗑動,指著李清顫聲道:“你、你在說什麽?我、我不—明白。”
“你明白!我在說什麽,你心裏清楚得很,你以為真隻有天知知嗎?”李清憐憫望著他,他忽然轉身對李隆基道:“陛下,現在派去調查李獻忠案件的人正在回程的路上,隻要問他們,是誰派人讓他們不了了之,此事便一目了然。”
李隆基盯著楊國忠一言不發,慢慢,他的臉色越來越陰沉,目光越來越陰森可怕,忽然從牙縫裏蹦出兩個字:“準奏!”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