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這就是歐陽修所出的考題!
想寫什麽都行,範圍那是相當的寬泛,隻需要上交一篇文章即可。
仔細想想,好像很有道理,前來應考的子弟水平參差不齊,命題還真不好辦。從什麽《尚書》《國語》裏隨便選一段,可能很多人都沒看過,全然不知來曆含義,那豈非尷尬了?
倒不如不設題目,每個人可以寫自己最擅長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每個人的學問水平和文才,十分直觀。
大部分考生聽到歐陽修這麽說,頓時輕鬆了不少,一個個都開始低頭奮筆疾書,將近期練過,或是東拚西湊的文字謄寫在卷紙上。
無題,這樣的考題已經足夠簡單,但薛縱有些不知所措,該寫什麽呢?
對經史子集毫無感覺,至於宋代文學……總不能填幾首詞上去吧?貌似這年頭詞還難登大雅之堂,柳永就是個例子,奉旨填詞,被皇帝斷了科舉的希望,算是大宋讀書人的前車之鑒。
青樓瓦肆裏的姐兒們喜歡又如何?除了留下風花雪月,青樓薄幸之名外,有什麽實質用處?想想柳永的下場便知,薛縱可不想死後由妓/女集資安葬。
且不說那麽遠,單說現在,歐陽修能看得上嗎?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文豪,貌似發起什麽古文運動,比較欣賞引經據典,論古說今的紮實文章。
別問薛縱是怎麽知道,就在穿越的前兩天,一張歐陽修徒弟曾鞏的親筆帖子拍出了天價。薛縱正好在網上看到,並看到些許延伸報道。
古文,秦漢之古文,而非兩晉南北朝那些隻求華麗,不求內涵的駢體文。
如果寫一篇古體議論文,必定很對歐陽修的胃口。
可這樣的文章,單憑自己肯定是寫不出來的,借鑒倒是可以,隻是做文抄公似乎有些不那麽光彩……
罷了,人不無恥枉少年嘛,必要之事,隻能厚臉皮一回了。
感謝中學語文老師,感謝超好的記憶力,薛縱還記得些詩詞文章,這會正好能派上用場。
但寫那一篇呢?
宋朝以前的肯定不行,以後的……八股格式太生硬,也沒記住幾個,若說最合適的似乎就是還未麵世的宋代文章。
好比蘇洵的《六國論》,這位先生如今應該正當盛年,好似還在蜀中老家,隻是這篇文章到底誕生與否?“文抄公”要是變成了赤果果的剽竊就不好了。
仔細想想,貌似蘇洵是兩個兒子都長大後才出蜀到的東京。算算時間,蘇軾、蘇轍兄弟如今應該還隻是孩童,那麽入京少說還有十多年,所以應該是安全的。
對不住了,蘇老泉!
薛縱隨即提筆,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以前的薛縱雖然識字,但估計沒怎麽練過書法,所以字跡難免有些醜,歐陽公你到時候將就這點看吧!
文章寫完,卷子上交,靜候佳音便是,對此薛縱很有信心。
回家之後,也是這般告訴老祖母的,憑一篇《六國論》考進士估計都夠了,入四門館絕對沒問題。
眼看著四月裏,金明池校閱水軍的盛會快要臨近,硝石製冰之事需當抓緊了……
……
歐陽修前去主持四門館招考,是臨時委任,因他學識出眾,曾在館閣任職。
如今他的本職事翰林學士,知製誥,所以少不得參議機要,出入宮禁以備皇帝垂詢,出謀劃策。
最近一段時間,朝廷最要緊,爭議最多的麻煩事無疑是與西夏的和談。
西北三戰皆敗,黨項人自是有恃無恐,囂張狂妄,李元昊的使者完全是獅子大張口。
竟然提出了銀二十萬,絹二十萬匹,茶十萬斤的歲賜要求,說是歲賜,但哪裏是賞賜?分明就是被人勒索的歲幣。
大宋每年給遼國已經送去不少歲幣,那是澶淵之盟定下的,雙方互為兄弟之國,遼國占據幽雲十六州,實力雄厚,至少軍事實力比大宋略占上風。
力不如人,花錢買得一時和平,倒也說得過去。
但西夏不同,黨項人自打唐末開始占據西北,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定難軍節度使。大宋立國之後也都是一項稱臣的,但這些年地盤不斷擴大之後,便可開始有些膨脹了。
當初李繼遷割據一方也就罷了,隻要仍舊稱臣不反,大宋其實一直都睜隻眼閉隻眼的。
然五年前,李元昊竟悍然稱帝。
對大宋而言,這無疑是赤果果的叛亂,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掉,自然忍無可忍。奈何可惜多次的軍事征討勝少敗多,以至於落得如今的地步。
君主竟然要向一個叛臣賊子支付大筆的錢物,目的是為了買個臣子的名分,買得邊疆安定。
怎麽看,都覺得這件事很諷刺。
但偏偏就發生了,西夏的使者有恃無恐,十分猖狂,在東京城裏縱馬險些傷人,即便是朝拜皇帝陛下時也多有倨傲。
在歲賜問題上更是倨傲貪婪,偏生談判的兩府宰相們露出了退讓之意。
晏殊厭戰之意表露無遺,章得象垂垂老矣,早已沒了雄心銳誌,看準了這一點,參知政事賈昌期息事寧人的做法便更加大膽,據說已經有應允之意。
但以範仲淹和韓琦為首的一些官員們則堅決反對,兩府八公和些許近臣為此沒少爭執。
皇帝趙禎則始終沒有發聲,這位官家仁義,明明手握天下至高大權,但在為政方麵似有垂拱而治的態度。
很少會有乾綱獨斷的時候,所以大宋這些年的風氣相對輕鬆,即便是給西夏歲賜這等大事也沒輕易發話。
不隻是默默看著宰相們吵架,歐陽修入宮請見的時候,趙禎也壓根沒提及此事,隻是隨口問了問四門館的事情。
歐陽修如實回答後,便告退出宮了。大事暫時摻和不上,官家既然問起了四門館,那閱卷招生自然就不敢懈怠。
回到錫慶院的時候,多位國子監的博士已經忙活的七七八八,考卷的初次篩選已經基本完成。
大部分語句不通,錯字連篇的卷子直接被淘汰,隻要是識字,稍微有點學識文采便有很大機會。
當然了,最終決定權是屬於歐陽修的,卷子怎麽著也得他過目,尤其上佳之佳作,其中甚至不乏可以東華門外唱名的好文章。
歐陽修進門的時候,已經有二十張卷子放在桌上,等候他的審閱。
算是例行公事吧,歐陽修一張張看起來,到時候這些學生會是四門館的好苗子,需要重點關照。
還別說,真有不錯的文章,看來考生之中不乏潛質上佳之人,在四門館著重培養兩年,將來會是國之棟梁。
尤其是看到接下來的一片文章,歐陽修頓時雙目放光,完全被吸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
……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一口氣看完這篇文章,歐陽修隻覺心潮澎湃,忍不住擊掌拍案,連聲高喊道“好、好、好!”
這就是歐陽修所出的考題!
想寫什麽都行,範圍那是相當的寬泛,隻需要上交一篇文章即可。
仔細想想,好像很有道理,前來應考的子弟水平參差不齊,命題還真不好辦。從什麽《尚書》《國語》裏隨便選一段,可能很多人都沒看過,全然不知來曆含義,那豈非尷尬了?
倒不如不設題目,每個人可以寫自己最擅長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每個人的學問水平和文才,十分直觀。
大部分考生聽到歐陽修這麽說,頓時輕鬆了不少,一個個都開始低頭奮筆疾書,將近期練過,或是東拚西湊的文字謄寫在卷紙上。
無題,這樣的考題已經足夠簡單,但薛縱有些不知所措,該寫什麽呢?
對經史子集毫無感覺,至於宋代文學……總不能填幾首詞上去吧?貌似這年頭詞還難登大雅之堂,柳永就是個例子,奉旨填詞,被皇帝斷了科舉的希望,算是大宋讀書人的前車之鑒。
青樓瓦肆裏的姐兒們喜歡又如何?除了留下風花雪月,青樓薄幸之名外,有什麽實質用處?想想柳永的下場便知,薛縱可不想死後由妓/女集資安葬。
且不說那麽遠,單說現在,歐陽修能看得上嗎?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代文豪,貌似發起什麽古文運動,比較欣賞引經據典,論古說今的紮實文章。
別問薛縱是怎麽知道,就在穿越的前兩天,一張歐陽修徒弟曾鞏的親筆帖子拍出了天價。薛縱正好在網上看到,並看到些許延伸報道。
古文,秦漢之古文,而非兩晉南北朝那些隻求華麗,不求內涵的駢體文。
如果寫一篇古體議論文,必定很對歐陽修的胃口。
可這樣的文章,單憑自己肯定是寫不出來的,借鑒倒是可以,隻是做文抄公似乎有些不那麽光彩……
罷了,人不無恥枉少年嘛,必要之事,隻能厚臉皮一回了。
感謝中學語文老師,感謝超好的記憶力,薛縱還記得些詩詞文章,這會正好能派上用場。
但寫那一篇呢?
宋朝以前的肯定不行,以後的……八股格式太生硬,也沒記住幾個,若說最合適的似乎就是還未麵世的宋代文章。
好比蘇洵的《六國論》,這位先生如今應該正當盛年,好似還在蜀中老家,隻是這篇文章到底誕生與否?“文抄公”要是變成了赤果果的剽竊就不好了。
仔細想想,貌似蘇洵是兩個兒子都長大後才出蜀到的東京。算算時間,蘇軾、蘇轍兄弟如今應該還隻是孩童,那麽入京少說還有十多年,所以應該是安全的。
對不住了,蘇老泉!
薛縱隨即提筆,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以前的薛縱雖然識字,但估計沒怎麽練過書法,所以字跡難免有些醜,歐陽公你到時候將就這點看吧!
文章寫完,卷子上交,靜候佳音便是,對此薛縱很有信心。
回家之後,也是這般告訴老祖母的,憑一篇《六國論》考進士估計都夠了,入四門館絕對沒問題。
眼看著四月裏,金明池校閱水軍的盛會快要臨近,硝石製冰之事需當抓緊了……
……
歐陽修前去主持四門館招考,是臨時委任,因他學識出眾,曾在館閣任職。
如今他的本職事翰林學士,知製誥,所以少不得參議機要,出入宮禁以備皇帝垂詢,出謀劃策。
最近一段時間,朝廷最要緊,爭議最多的麻煩事無疑是與西夏的和談。
西北三戰皆敗,黨項人自是有恃無恐,囂張狂妄,李元昊的使者完全是獅子大張口。
竟然提出了銀二十萬,絹二十萬匹,茶十萬斤的歲賜要求,說是歲賜,但哪裏是賞賜?分明就是被人勒索的歲幣。
大宋每年給遼國已經送去不少歲幣,那是澶淵之盟定下的,雙方互為兄弟之國,遼國占據幽雲十六州,實力雄厚,至少軍事實力比大宋略占上風。
力不如人,花錢買得一時和平,倒也說得過去。
但西夏不同,黨項人自打唐末開始占據西北,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定難軍節度使。大宋立國之後也都是一項稱臣的,但這些年地盤不斷擴大之後,便可開始有些膨脹了。
當初李繼遷割據一方也就罷了,隻要仍舊稱臣不反,大宋其實一直都睜隻眼閉隻眼的。
然五年前,李元昊竟悍然稱帝。
對大宋而言,這無疑是赤果果的叛亂,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掉,自然忍無可忍。奈何可惜多次的軍事征討勝少敗多,以至於落得如今的地步。
君主竟然要向一個叛臣賊子支付大筆的錢物,目的是為了買個臣子的名分,買得邊疆安定。
怎麽看,都覺得這件事很諷刺。
但偏偏就發生了,西夏的使者有恃無恐,十分猖狂,在東京城裏縱馬險些傷人,即便是朝拜皇帝陛下時也多有倨傲。
在歲賜問題上更是倨傲貪婪,偏生談判的兩府宰相們露出了退讓之意。
晏殊厭戰之意表露無遺,章得象垂垂老矣,早已沒了雄心銳誌,看準了這一點,參知政事賈昌期息事寧人的做法便更加大膽,據說已經有應允之意。
但以範仲淹和韓琦為首的一些官員們則堅決反對,兩府八公和些許近臣為此沒少爭執。
皇帝趙禎則始終沒有發聲,這位官家仁義,明明手握天下至高大權,但在為政方麵似有垂拱而治的態度。
很少會有乾綱獨斷的時候,所以大宋這些年的風氣相對輕鬆,即便是給西夏歲賜這等大事也沒輕易發話。
不隻是默默看著宰相們吵架,歐陽修入宮請見的時候,趙禎也壓根沒提及此事,隻是隨口問了問四門館的事情。
歐陽修如實回答後,便告退出宮了。大事暫時摻和不上,官家既然問起了四門館,那閱卷招生自然就不敢懈怠。
回到錫慶院的時候,多位國子監的博士已經忙活的七七八八,考卷的初次篩選已經基本完成。
大部分語句不通,錯字連篇的卷子直接被淘汰,隻要是識字,稍微有點學識文采便有很大機會。
當然了,最終決定權是屬於歐陽修的,卷子怎麽著也得他過目,尤其上佳之佳作,其中甚至不乏可以東華門外唱名的好文章。
歐陽修進門的時候,已經有二十張卷子放在桌上,等候他的審閱。
算是例行公事吧,歐陽修一張張看起來,到時候這些學生會是四門館的好苗子,需要重點關照。
還別說,真有不錯的文章,看來考生之中不乏潛質上佳之人,在四門館著重培養兩年,將來會是國之棟梁。
尤其是看到接下來的一片文章,歐陽修頓時雙目放光,完全被吸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
……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一口氣看完這篇文章,歐陽修隻覺心潮澎湃,忍不住擊掌拍案,連聲高喊道“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