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輔,何許人也?”
“汝南王府四郎君!”
“哦,皇親國戚?”
“不止如此!”
沈妍看著薛縱,似乎對他的孤陋寡聞頗為不解,輕聲補充道:“汝南王府十三郎趙宗實的親兄長。”
“趙宗實?!”這一次,薛縱聽明白了,也反應過來了。
雖然作為一個大宋東京人氏,他是有些孤陋寡聞,但他有著旁人無法比擬的遠見博識。
難怪適才聽到趙宗輔的名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是因為“趙宗實”這個名字太響當當。
汝南郡王趙允讓十三子趙宗實,後來改名為趙曙,過繼了大宋天子趙禎,繼位登基,便是後來的宋英宗。
不過現在,他隻是個曾經被帝後養在宮中的孩子,一個比較特別的宗室子弟。年紀也不過十幾歲。
但是因為今年年初官家的三皇子再次夭折,朝野又起了些許呼聲,所以趙宗實的身價又升高了許多。
連帶著汝南王府的諸多公子似乎也高人一等,成為宗室中的特別存在,勳貴朝臣們見到或多或少都比較客氣。
當然了,即便不巴結,這等人也不宜得罪,畢竟萬一將來官家無子,趙宗實上位的話,汝南王府諸多子嗣少不得雞犬升天,成為大宋新貴。
適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罪了趙宗輔,沈妍不免覺得有些麻煩,尤其是還把本不想幹的薛縱牽涉進來。
好歹自己還是宰相之家的孫女,趙宗輔未必敢怎麽樣,但薛縱出身普通,不說將來了,以趙宗輔現如今的地位,想要使絆子也很容易。
是以沈妍心生歉意,覺得有些對不起薛縱。
而薛縱本人更清楚,如果曆史軌跡一成不變,趙宗實是要當上皇位,汝南王府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自己如今得罪了趙宗輔,好像後果很嚴重的樣子……
……
臨水殿裏,皇帝趙禎正在與大臣們暢飲,難得喜慶的好日子,君臣上下的心情都不錯。
適才也不知道誰起的頭,搞起了以文行令的比劃,推波助瀾之下,興致高漲的皇帝趙禎索性推廣到整個金明池畔。
但凡有好詩文祝酒興,自有重賞。
皇帝懸賞,士子才俊自然爭先恐後,不一會便有不少的稿子被送到了臨水殿。
滿朝文武大臣充當起臨時評判,畢竟百官都是進士出身,學識淵博,其中還有不少是學問大家,比如晏殊和歐陽修等人,評判些許詩詞文賦還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看過諸多文稿之後,卻沒有幾篇中意的,尤其是宰相晏殊,文采飛揚的大家眼光自然也就高些,拿到手的文稿壓根入不了眼。
是大宋文風黯於往昔,過於缺乏人才,還是今日不曾前來金明池,抑或不願意提筆參與呢?
晏相公少不得一聲感慨,看著內侍新送過來的文稿,也沒有多少興趣,尤其是一眼看過去,字跡潦草,毫無章法。
讀書人首要便是練字,由字觀人,想來學問也好不到哪裏去,晏相公心中首先打了一個差評。
但文稿還是要看的,哪怕隻是走個形式。
不看不要緊,低頭一看,晏相公的臉色隨即變化,先是有些詫異,隨後有些驚喜,到最後經不住拍手道:“好!”
此情此景,如果國子監的博士們看到,一定會想起那日四門館評卷時歐陽修也是這般反應。
不過一個“好”字已頗為震撼,尤其是從文采飛揚,名滿大宋的晏相公口中說出來。
是以臨水殿中君臣都被吸引過來,皇帝趙禎笑道:“怎麽,晏卿看到佳作了?”
“回陛下,不錯,臣看到兩闕長短句,字跡雖然潦草,但文辭卻堪稱上佳。”
“是嗎?”趙禎頓時饒有興趣。
晏殊很識趣地文稿遞給內侍,轉呈皇帝,趙禎接過仔細看了片刻,笑道:“這字跡確如晏卿所言,十分潦草啊,不過文辭倒是不錯,晏卿已然稱讚,眾卿看看,要是沒有異議,今日便以此篇為魁首了。”
隨即,內侍將文稿傳遞給在場了官員大夫們瀏覽,皇帝和晏相公都已經叫好,加上文辭本就上佳,自然沒有人反駁。
“既如此,此篇便是魁首,朕當有所賜,賜什麽呢?”趙禎笑著反問一句,沉吟片刻道:“不若就賞賜一套文房四寶吧,有好文采,該好好練練字才是。”
“陛下所言甚是!”
“對了,此文是何人所作?”直到此時,眾人才發現這張文稿上並未署名,皇帝的賞賜總不能發給無名氏吧?
召來禁軍將士詢問,也不知姓名,隻知道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當時還有一位紫衫美貌女子在旁。
得到這樣一個訊息,在場有那麽兩個人頓時眉間微動。
一個是歐陽修,因為他見過這個潦草的字跡,看著與四門館招考中薛縱的字跡頗為相似,但因不曾署名的緣故,所以他不敢貿然確認。
但而今聽到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所作時,心下便已了然,猜想著八九不離十可能就是薛縱。
能寫出《六國論》的少年,文采不會差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出身平民小戶人家,自小沒怎麽好好練字似也不奇怪,是能夠說通的。
隻是他為何寫出了好詩文不留名呢?忘記顯然是不會的,難道是故意不留名,擔心出風頭太大,故意低調?
年紀小小便已經有這麽七竅玲瓏心思,歐陽修也不知道該說好還是壞?既然如此,還不如完全不參與,弄出這等無名氏所作……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麽緣故呢?
另外一個便是河北路宣撫使李迪了,光是看字跡和文辭,他肯定猜不出來是何人所作。但聽到紫衫美貌女子的時候,他下意識想到了自家外孫女,今日正是這般打扮。
雖說穿紫衫的人很多,但說到美貌,李迪還是相當自信的,自家外孫女的姿容可沒幾個人比得上。
如果說外孫女寫出了這樣的作品,他也不會覺得奇怪,沈妍完全有這個才學,但禁軍將士卻說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還是和外孫女在一起。
李迪沉吟半天,用排除法想了一遍,似乎隻得到一個結論——五丈河畔遇到了那個少年郎。
外孫女在東京熟稔的男子本就很少,年紀合適的似乎就他一個,而且作為四門館入考榜首,寫出這樣文辭優美的作品也不奇怪。
隻是他為何不署名,弄出個無名氏呢?適才究竟發生了什麽?
找不到作者,這賞賜一時也發不下去,趙禎輕歎一聲,囑咐禁軍將士外出尋找,然後和眾臣繼續飲酒。
飲酒的間隙,趙禎的目光落在文稿上哪略微潦草的字跡上,腦海裏似乎在思索文辭意境。
隨後不動聲色地向身旁的親信內侍叮囑一聲,內侍隨即收起文稿,悄然除了臨水殿,不知去往何方?
至於文稿作者無名氏仍舊是毫無頭緒,據說禁軍將士找遍了整個金明池也不見人影,包括那個紫衫女子。
其他人都沒當回事,金明池地方大,錯過了或者離開了都不奇怪。但不知為何,李迪的右眼卻下意識開始跳動,心中隱約間升起一種不安……
“汝南王府四郎君!”
“哦,皇親國戚?”
“不止如此!”
沈妍看著薛縱,似乎對他的孤陋寡聞頗為不解,輕聲補充道:“汝南王府十三郎趙宗實的親兄長。”
“趙宗實?!”這一次,薛縱聽明白了,也反應過來了。
雖然作為一個大宋東京人氏,他是有些孤陋寡聞,但他有著旁人無法比擬的遠見博識。
難怪適才聽到趙宗輔的名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是因為“趙宗實”這個名字太響當當。
汝南郡王趙允讓十三子趙宗實,後來改名為趙曙,過繼了大宋天子趙禎,繼位登基,便是後來的宋英宗。
不過現在,他隻是個曾經被帝後養在宮中的孩子,一個比較特別的宗室子弟。年紀也不過十幾歲。
但是因為今年年初官家的三皇子再次夭折,朝野又起了些許呼聲,所以趙宗實的身價又升高了許多。
連帶著汝南王府的諸多公子似乎也高人一等,成為宗室中的特別存在,勳貴朝臣們見到或多或少都比較客氣。
當然了,即便不巴結,這等人也不宜得罪,畢竟萬一將來官家無子,趙宗實上位的話,汝南王府諸多子嗣少不得雞犬升天,成為大宋新貴。
適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罪了趙宗輔,沈妍不免覺得有些麻煩,尤其是還把本不想幹的薛縱牽涉進來。
好歹自己還是宰相之家的孫女,趙宗輔未必敢怎麽樣,但薛縱出身普通,不說將來了,以趙宗輔現如今的地位,想要使絆子也很容易。
是以沈妍心生歉意,覺得有些對不起薛縱。
而薛縱本人更清楚,如果曆史軌跡一成不變,趙宗實是要當上皇位,汝南王府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自己如今得罪了趙宗輔,好像後果很嚴重的樣子……
……
臨水殿裏,皇帝趙禎正在與大臣們暢飲,難得喜慶的好日子,君臣上下的心情都不錯。
適才也不知道誰起的頭,搞起了以文行令的比劃,推波助瀾之下,興致高漲的皇帝趙禎索性推廣到整個金明池畔。
但凡有好詩文祝酒興,自有重賞。
皇帝懸賞,士子才俊自然爭先恐後,不一會便有不少的稿子被送到了臨水殿。
滿朝文武大臣充當起臨時評判,畢竟百官都是進士出身,學識淵博,其中還有不少是學問大家,比如晏殊和歐陽修等人,評判些許詩詞文賦還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看過諸多文稿之後,卻沒有幾篇中意的,尤其是宰相晏殊,文采飛揚的大家眼光自然也就高些,拿到手的文稿壓根入不了眼。
是大宋文風黯於往昔,過於缺乏人才,還是今日不曾前來金明池,抑或不願意提筆參與呢?
晏相公少不得一聲感慨,看著內侍新送過來的文稿,也沒有多少興趣,尤其是一眼看過去,字跡潦草,毫無章法。
讀書人首要便是練字,由字觀人,想來學問也好不到哪裏去,晏相公心中首先打了一個差評。
但文稿還是要看的,哪怕隻是走個形式。
不看不要緊,低頭一看,晏相公的臉色隨即變化,先是有些詫異,隨後有些驚喜,到最後經不住拍手道:“好!”
此情此景,如果國子監的博士們看到,一定會想起那日四門館評卷時歐陽修也是這般反應。
不過一個“好”字已頗為震撼,尤其是從文采飛揚,名滿大宋的晏相公口中說出來。
是以臨水殿中君臣都被吸引過來,皇帝趙禎笑道:“怎麽,晏卿看到佳作了?”
“回陛下,不錯,臣看到兩闕長短句,字跡雖然潦草,但文辭卻堪稱上佳。”
“是嗎?”趙禎頓時饒有興趣。
晏殊很識趣地文稿遞給內侍,轉呈皇帝,趙禎接過仔細看了片刻,笑道:“這字跡確如晏卿所言,十分潦草啊,不過文辭倒是不錯,晏卿已然稱讚,眾卿看看,要是沒有異議,今日便以此篇為魁首了。”
隨即,內侍將文稿傳遞給在場了官員大夫們瀏覽,皇帝和晏相公都已經叫好,加上文辭本就上佳,自然沒有人反駁。
“既如此,此篇便是魁首,朕當有所賜,賜什麽呢?”趙禎笑著反問一句,沉吟片刻道:“不若就賞賜一套文房四寶吧,有好文采,該好好練練字才是。”
“陛下所言甚是!”
“對了,此文是何人所作?”直到此時,眾人才發現這張文稿上並未署名,皇帝的賞賜總不能發給無名氏吧?
召來禁軍將士詢問,也不知姓名,隻知道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當時還有一位紫衫美貌女子在旁。
得到這樣一個訊息,在場有那麽兩個人頓時眉間微動。
一個是歐陽修,因為他見過這個潦草的字跡,看著與四門館招考中薛縱的字跡頗為相似,但因不曾署名的緣故,所以他不敢貿然確認。
但而今聽到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所作時,心下便已了然,猜想著八九不離十可能就是薛縱。
能寫出《六國論》的少年,文采不會差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出身平民小戶人家,自小沒怎麽好好練字似也不奇怪,是能夠說通的。
隻是他為何寫出了好詩文不留名呢?忘記顯然是不會的,難道是故意不留名,擔心出風頭太大,故意低調?
年紀小小便已經有這麽七竅玲瓏心思,歐陽修也不知道該說好還是壞?既然如此,還不如完全不參與,弄出這等無名氏所作……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麽緣故呢?
另外一個便是河北路宣撫使李迪了,光是看字跡和文辭,他肯定猜不出來是何人所作。但聽到紫衫美貌女子的時候,他下意識想到了自家外孫女,今日正是這般打扮。
雖說穿紫衫的人很多,但說到美貌,李迪還是相當自信的,自家外孫女的姿容可沒幾個人比得上。
如果說外孫女寫出了這樣的作品,他也不會覺得奇怪,沈妍完全有這個才學,但禁軍將士卻說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還是和外孫女在一起。
李迪沉吟半天,用排除法想了一遍,似乎隻得到一個結論——五丈河畔遇到了那個少年郎。
外孫女在東京熟稔的男子本就很少,年紀合適的似乎就他一個,而且作為四門館入考榜首,寫出這樣文辭優美的作品也不奇怪。
隻是他為何不署名,弄出個無名氏呢?適才究竟發生了什麽?
找不到作者,這賞賜一時也發不下去,趙禎輕歎一聲,囑咐禁軍將士外出尋找,然後和眾臣繼續飲酒。
飲酒的間隙,趙禎的目光落在文稿上哪略微潦草的字跡上,腦海裏似乎在思索文辭意境。
隨後不動聲色地向身旁的親信內侍叮囑一聲,內侍隨即收起文稿,悄然除了臨水殿,不知去往何方?
至於文稿作者無名氏仍舊是毫無頭緒,據說禁軍將士找遍了整個金明池也不見人影,包括那個紫衫女子。
其他人都沒當回事,金明池地方大,錯過了或者離開了都不奇怪。但不知為何,李迪的右眼卻下意識開始跳動,心中隱約間升起一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