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禦前會議幾乎在豐島海戰打響的同一時刻,在大海的另一邊,日本明治皇帝睦仁主持的禦前會議也正在舉行。
當清朝的大小官員還在為慶賀慈禧六十大壽做準備的時候,日本的統治者睦仁卻正在緊張的籌劃侵華大計。
自從187年繼承了皇位之後,睦仁就將目光放在了隔海相望的古老帝國身上。
破幕府,平定國家不過是計劃中小小的一步,睦仁的野心是繼承豐臣秀吉的誌願,侵略朝鮮,再以此為跳板侵略中國。
今天,睦仁全副披掛,一身著綴滿勳章的統帥服,用威嚴的聲音,對自己的大臣訴說自己的想法,或者說這更像是在堅定自己的信心“我們要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對麵是新組建的大本營,其主要成員有:侍從武官長兼軍事內局長陸軍少將荒尾精、參謀長陸軍大將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參謀總長)、陸軍首席參謀陸軍中將福島安正(副總長)、海軍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
兵站總監福島安正中將(兼任)、運輸通信長官陸軍步兵上校寺內正毅、野戰監督長官陸軍監督長野田豁通、野戰衛生長官陸軍軍醫總監石黑忠德。
陸軍大臣為陸軍大將大山岩、海軍大臣為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
聽了皇帝的狂妄的叫囂,這些人都有些無奈,隻好裝出一副被王霸之氣所折服的樣子。
有些人不以為然‘征服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想起來雖然讓人熱血沸騰,但是也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當初豐臣秀吉的下場是最好的例子。
’睦仁很享受這種狂熱的氣氛,片刻之後,睦仁走到地圖前,在地圖正中的地方,用力的點了下去“這裏就是我們的目標,與統治世界,必先取此地。”
天皇手指的這地圖一角,正是朝鮮和中國的東北。
東北,與日本島國僅一水相望。
無盡的黑土地沉睡著。
而且清朝對東北的開發幾乎為零,幾倍於日本本土的麵積上,隻有不到兩百萬人,還大部分聚集在盛京,散居在各地的不過幾十萬。
而日本兩千萬人卻居住在地震頻繁的列島上。
在那無邊無際的大山和黑鈣土下麵,有閃耀著各種瑰麗色彩的數十種礦藏,這正是貧乏的島國急需的!。
睦仁繼續鼓動自己並不堅定的部下,幾千年來,龐大的中華帝國家所帶來的畏懼感不是幾句話所能消除的。
在座的大本營成員不是那些愚人,幾句話就會引發駭人的狂熱,還需要更多的證據讓這些人相信自己。
“樺山君,請把對清戰爭的方案說說。”
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拿出準備好的上、中、下三策,一一講給大本營諸人。
上策是如果海戰獲勝,取得製海權,陸軍就**,進攻遼東、山東及北京;中策是如果海戰勝負未決,陸軍隻占領朝鮮,海軍盡可能維持朝鮮海峽的製海權;下策是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海軍協防日本沿岸。
戰略思想非常明確,把整個戰爭基點放在製海權的爭奪上,陸軍被放在服用的位置上。
陸軍大臣大山岩帶著嫉妒的心情發出毒箭“樺山君,清朝有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艦,我們有什麽可以匹敵這樣的巨無霸呢?”樺山資紀大聲回答道:“聯合艦隊總噸位已經超過北洋艦隊,而且三景艦上裝備的340mm口徑大炮有能力洞穿定遠鎮遠的裝甲,再加上世界第一的快速巡洋艦吉野號,我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北洋艦隊。”
在大山岩的盯視下,樺山資紀的聲音慢慢變小了,有時候,謊言重複一千次還是謊言,樺山資紀說的這些連他自己都不信。
也許這些事真的存在,但是麵對清朝舉世無雙的潛力來說,再建幾個北洋艦隊也不成問題。
兩百年前也是大勝明朝海軍,但是兩年後明朝新的海軍規模擴大了六倍,幾乎全部都是新裝備。
毫不費力的幹掉了那隻耗費全國之力建立起來的艦隊,這就是中國,龐大的讓人生畏的巨人。
幾千年來,日本都戰戰兢兢的火災他的陰影下,巨人的一個小小的哈氣,都讓東麵的小家夥惴惴不安,難道這一次會打翻這個巨人嗎?“我們已經忍受了20年”見勢不好,睦仁的聲音在大廳裏回蕩,“我們不能讓子孫後代再忍受20年!”已經過去的20年對於日本人來講是屈辱的20年。
自從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艦隊轟開日本塵封的國門後,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旗都在這個島國上耀武揚威地飄了起來:英國的、法國的、俄國的、荷蘭的。
50年代末,日本與這些國家締結了不平等的《安政五國條約》,被迫“對外開國”,並拱手將最惠國待遇、治外法權和關稅自主權讓與了簽約國。
為了富國強兵,創建強大的海軍艦隊,登基之初的明治天皇就看出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戰略意義,他發布諭令稱:“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應該從速奠定基礎”。
1870年,日本兵部省在向太政官呈交的《創建海軍建議書》中提出:“皇國是一個被分割成數島的獨立於海中的島國,如不認真發展海軍,將無法鞏固國防。
當今各國竟相發展海軍,我國則十分落後。
因此,他國對我國殊為輕視,出言不遜,甚至幹出不法之事。
若我國擁有數百艘軍艦,常備精兵數萬,那麽他國便會對我國敬畏起來,哪裏還敢有今日之所為?”這份建議書認為,在今後七年裏,日本應將歲入的五分之一用作軍備。
日本明治政府奉對外侵略擴張為最高國策,製訂了以武力政府亞洲的所謂“大陸政策”,將朝鮮和中國列為其侵略擴張的首選目標。
為此,日本政府不遺餘力地大舉擴充以海軍為核心的綜合軍備,接收幕府軍艦,引進西方造船技術並改造原屬幕府的橫須賀造船廠,派遣海軍造船留學生,聘用外國海軍教官,興辦海軍院校,組建新式艦隊。
明治天皇甚至還親自發起從每月的薪俸裏捐款建造軍艦的運動。
1883年起,將釀造業、煙酒業的稅收2400萬日元作為海陸軍經費,連續八年建造軍艦,到1891年已經噸位超過北洋水師。
為了殖產興業,派出了日本曆史上最龐大的使團,出訪歐美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前往歐美各國。
使節團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政府官員總數的一半。
為了支撐這次龐大的出行,成立剛剛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當年財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裏,他們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
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
政府投入之大,官員級別之高,出訪時間之長,在日本乃至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交往的曆史上,岩倉使節團的出訪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動。
日本的最高領導階層,以岩倉為首的,訪問歐美的這樣一個代表團,最後用的是始驚、次醉、終狂三個詞來概括。
始驚就是他們到了歐美,看到了西方發達的文物製度以後,那種吃驚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這種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終狂就是下決心發瘋似地學習西方一係列的文物製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樣。
正是在德國,日本使節團似乎尋找到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模式。
剛剛完成國家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招待宴會上對他們說: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麵文章,背地裏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淩弱。
這番話讓日本人感同身受,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於德國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德國是當時歐洲發展最快的後發國家。
幾千年來,一直向強者學習的日本人,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老師。
回國後主導日本工業化進程的,正是岩倉使節團的副團長、自稱為“東洋俾斯麥”的大久保利通。
為了文明開化,天皇和他領導的政府在連支付設立小學補助金的餘力都沒有的窘境中,於1872年通過了具有國家根本大法性質的《學製》,硬是咬緊牙關,在國家財力極為困難的狀況下,把用於教育的撥款提高到僅次於海陸軍省和主管工礦、鐵路的工部省撥款,位居第三。
在第一個10年內,文部省的累計開支即達780多萬元,占同期全國財政支出的7%以上,使教育具備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與此同時,天皇還號召日本國民不惜一切犧牲,勒緊肚皮,出資興辦學校,普及中小學教育,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麵貌。
到明治末年,日本的就學率就超過了95%,這在當時所有西方發達國家中都是未見的,在目前的發展中國家也是難於達到的。
人們在鄉村旅行時看到,村中最漂亮的建築物必定是小學校舍,而不是村公所或哪一級官吏的私宅。
這一切終於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國力增強了,建立起強大的陸軍海軍,不平等條約廢除了,去掉枷鎖的鶴將目光鎖定在沉睡的巨龍身上。
對睦仁來講,甲午戰爭是蓄謀已久的,畢竟曆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甲午戰爭是日本大勝,那之後日本就走上了快車道。
睦仁站起身來,對群臣說道:“眾卿家隨朕來,去迎接凱旋而歸的勇士吧!”一個小時後,長崎碼頭,海風將大臣衣服吹起,將陰冷的氣息送給這些迎風而立的白癡,而作為最大的白癡,理所當然吃到了最多的陰風。
“啊嚏”睦仁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渾身發冷,群臣在旁隻好硬挺著。
還好,帝國的勇士們沒有讓睦仁白等,吉野號出現在人們視野內,看樣子沒有什麽破損。
碼頭等待的人群立刻沸騰起來,人們等待看到其他兩艘英雄的艦艇出現。
十分鍾過去了,直到吉野號停泊完畢,那兩艘艦艇還是沒有出現。
當吉野號大副將帶血的戰刀遞給睦仁時,睦仁信中最後一絲僥幸也被打得粉碎,隻覺得眼前一黑,睦仁翻倒在地人事不省。
翁同龢宅邸,翁同龢與幾個清流正在密談。
翁同龢沉吟著,半晌方道:“請各位來,是為了明日的禦前會議做些準備。
前日倭寇悍然攻擊我艦隊借機尋釁,我想聽聽諸位的意見……”一個叫黃紹箕的說:“北洋海軍、淮軍都是李鴻章的私家軍,打贏了他已經位極人臣,也封不了什麽官,打輸了,他就要大蝕血本。
我看多半不會打”翁同龢的弟子文廷式嚴正地說:“朝廷可不是李鴻章開得,他不想打,我看皇上一定不允,皇上讓他打她敢不打?李鴻章若以一己私利而置國之安危不顧,他將遭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翁同龢讚同地說:“說的很!這個仗卻是非打不可。
其一,倭寇不過彈丸之地,卻屢次犯我天朝,不大不足以永固江山;其二,皇上自‘親政’以來,一直以聖主為目標,希望成就一番帝王之業。
此役擊敗倭寇,成就偉業指日可待,解大勝之威必可讓皇上真正掌握大權……”黃紹箕接道:“若李鴻章打敗了,對皇上也是有利無弊。”
此語一出,眾人皆驚,翁同龢撚須不語黃紹箕見眾人吃驚,心裏十分得意:“大清之軍,淮軍和北洋水師而已,皆非朝廷所有,靡費金錢千萬。
若敗,是李鴻章敗也!為朝廷去一毒瘤,則吾輩必興,吾輩興,則國家興矣!”一個官員拍案叫絕道:“黃兄此論,真正深刻到骨髓裏麵去了!”黃紹箕笑道:“黃某一點淺見,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還請各位多發震耳之言!”翁同龢沉下臉,嚴肅地對黃紹箕說:“這話不要亂說,淮軍敗了難道不是中國敗了?”黃紹箕不敢反駁,順著意思道:“老師訓斥的對,不過淮軍之前,可還有一支軍隊,絲毫不差給淮軍,老師難道忘了嗎?”翁同龢沉下臉,不答黃紹箕,轉身麵對眾人,“不管怎樣,一定要打,不讓主和謬議得逞!”這些人有一個可怕的名字,叫清流。
一旦大戰將起,這些人必然主戰,而主和之人被斥為漢奸。
當然如果國家因為這個亡了國,這些清流並不會殉國,他們會投入到新主子的懷抱,繼續當清流。
養心殿正殿,濃濃的戰爭陰雲,似乎也籠罩在朝堂之上翁師傅,如你所說,我理直氣壯為王者之師,必然戰勝。
那麽,我且問你。
敵人一發20mm大炮打過來,用正義之氣能擋住嗎?李鴻章幾句話就把翁同龢堵得啞口無言。
這些清流說春秋大義無人能及,但是對於海軍知識分毫不懂,朝堂之上不覺出現了短暫的沉默半響,光緒終於開口道,“這仗要打。”
光緒挺直腰杆,神采奕奕地宣布:“朕決定,先拿出三百萬兩銀子充作軍費!如果需要的話,跟外國人借款也要打贏甲午之戰,揚我大清國威。”
他話剛一落音,大臣們早已齊刷刷跪倒一片,感動得熱淚盈眶道,齊聲道“聖上英明!萬歲!萬萬歲!”甲午戰爭正式爆發了。
跳至
當清朝的大小官員還在為慶賀慈禧六十大壽做準備的時候,日本的統治者睦仁卻正在緊張的籌劃侵華大計。
自從187年繼承了皇位之後,睦仁就將目光放在了隔海相望的古老帝國身上。
破幕府,平定國家不過是計劃中小小的一步,睦仁的野心是繼承豐臣秀吉的誌願,侵略朝鮮,再以此為跳板侵略中國。
今天,睦仁全副披掛,一身著綴滿勳章的統帥服,用威嚴的聲音,對自己的大臣訴說自己的想法,或者說這更像是在堅定自己的信心“我們要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對麵是新組建的大本營,其主要成員有:侍從武官長兼軍事內局長陸軍少將荒尾精、參謀長陸軍大將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參謀總長)、陸軍首席參謀陸軍中將福島安正(副總長)、海軍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
兵站總監福島安正中將(兼任)、運輸通信長官陸軍步兵上校寺內正毅、野戰監督長官陸軍監督長野田豁通、野戰衛生長官陸軍軍醫總監石黑忠德。
陸軍大臣為陸軍大將大山岩、海軍大臣為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
聽了皇帝的狂妄的叫囂,這些人都有些無奈,隻好裝出一副被王霸之氣所折服的樣子。
有些人不以為然‘征服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想起來雖然讓人熱血沸騰,但是也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當初豐臣秀吉的下場是最好的例子。
’睦仁很享受這種狂熱的氣氛,片刻之後,睦仁走到地圖前,在地圖正中的地方,用力的點了下去“這裏就是我們的目標,與統治世界,必先取此地。”
天皇手指的這地圖一角,正是朝鮮和中國的東北。
東北,與日本島國僅一水相望。
無盡的黑土地沉睡著。
而且清朝對東北的開發幾乎為零,幾倍於日本本土的麵積上,隻有不到兩百萬人,還大部分聚集在盛京,散居在各地的不過幾十萬。
而日本兩千萬人卻居住在地震頻繁的列島上。
在那無邊無際的大山和黑鈣土下麵,有閃耀著各種瑰麗色彩的數十種礦藏,這正是貧乏的島國急需的!。
睦仁繼續鼓動自己並不堅定的部下,幾千年來,龐大的中華帝國家所帶來的畏懼感不是幾句話所能消除的。
在座的大本營成員不是那些愚人,幾句話就會引發駭人的狂熱,還需要更多的證據讓這些人相信自己。
“樺山君,請把對清戰爭的方案說說。”
首席參謀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拿出準備好的上、中、下三策,一一講給大本營諸人。
上策是如果海戰獲勝,取得製海權,陸軍就**,進攻遼東、山東及北京;中策是如果海戰勝負未決,陸軍隻占領朝鮮,海軍盡可能維持朝鮮海峽的製海權;下策是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海軍協防日本沿岸。
戰略思想非常明確,把整個戰爭基點放在製海權的爭奪上,陸軍被放在服用的位置上。
陸軍大臣大山岩帶著嫉妒的心情發出毒箭“樺山君,清朝有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艦,我們有什麽可以匹敵這樣的巨無霸呢?”樺山資紀大聲回答道:“聯合艦隊總噸位已經超過北洋艦隊,而且三景艦上裝備的340mm口徑大炮有能力洞穿定遠鎮遠的裝甲,再加上世界第一的快速巡洋艦吉野號,我軍在實力上已經超過北洋艦隊。”
在大山岩的盯視下,樺山資紀的聲音慢慢變小了,有時候,謊言重複一千次還是謊言,樺山資紀說的這些連他自己都不信。
也許這些事真的存在,但是麵對清朝舉世無雙的潛力來說,再建幾個北洋艦隊也不成問題。
兩百年前也是大勝明朝海軍,但是兩年後明朝新的海軍規模擴大了六倍,幾乎全部都是新裝備。
毫不費力的幹掉了那隻耗費全國之力建立起來的艦隊,這就是中國,龐大的讓人生畏的巨人。
幾千年來,日本都戰戰兢兢的火災他的陰影下,巨人的一個小小的哈氣,都讓東麵的小家夥惴惴不安,難道這一次會打翻這個巨人嗎?“我們已經忍受了20年”見勢不好,睦仁的聲音在大廳裏回蕩,“我們不能讓子孫後代再忍受20年!”已經過去的20年對於日本人來講是屈辱的20年。
自從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艦隊轟開日本塵封的國門後,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旗都在這個島國上耀武揚威地飄了起來:英國的、法國的、俄國的、荷蘭的。
50年代末,日本與這些國家締結了不平等的《安政五國條約》,被迫“對外開國”,並拱手將最惠國待遇、治外法權和關稅自主權讓與了簽約國。
為了富國強兵,創建強大的海軍艦隊,登基之初的明治天皇就看出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戰略意義,他發布諭令稱:“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應該從速奠定基礎”。
1870年,日本兵部省在向太政官呈交的《創建海軍建議書》中提出:“皇國是一個被分割成數島的獨立於海中的島國,如不認真發展海軍,將無法鞏固國防。
當今各國竟相發展海軍,我國則十分落後。
因此,他國對我國殊為輕視,出言不遜,甚至幹出不法之事。
若我國擁有數百艘軍艦,常備精兵數萬,那麽他國便會對我國敬畏起來,哪裏還敢有今日之所為?”這份建議書認為,在今後七年裏,日本應將歲入的五分之一用作軍備。
日本明治政府奉對外侵略擴張為最高國策,製訂了以武力政府亞洲的所謂“大陸政策”,將朝鮮和中國列為其侵略擴張的首選目標。
為此,日本政府不遺餘力地大舉擴充以海軍為核心的綜合軍備,接收幕府軍艦,引進西方造船技術並改造原屬幕府的橫須賀造船廠,派遣海軍造船留學生,聘用外國海軍教官,興辦海軍院校,組建新式艦隊。
明治天皇甚至還親自發起從每月的薪俸裏捐款建造軍艦的運動。
1883年起,將釀造業、煙酒業的稅收2400萬日元作為海陸軍經費,連續八年建造軍艦,到1891年已經噸位超過北洋水師。
為了殖產興業,派出了日本曆史上最龐大的使團,出訪歐美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節團從橫濱港出發,前往歐美各國。
使節團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政府官員總數的一半。
為了支撐這次龐大的出行,成立剛剛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當年財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裏,他們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
寫下了長達百卷的考察實錄。
政府投入之大,官員級別之高,出訪時間之長,在日本乃至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交往的曆史上,岩倉使節團的出訪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動。
日本的最高領導階層,以岩倉為首的,訪問歐美的這樣一個代表團,最後用的是始驚、次醉、終狂三個詞來概括。
始驚就是他們到了歐美,看到了西方發達的文物製度以後,那種吃驚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這種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終狂就是下決心發瘋似地學習西方一係列的文物製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樣。
正是在德國,日本使節團似乎尋找到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模式。
剛剛完成國家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招待宴會上對他們說: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麵文章,背地裏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淩弱。
這番話讓日本人感同身受,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於德國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德國是當時歐洲發展最快的後發國家。
幾千年來,一直向強者學習的日本人,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老師。
回國後主導日本工業化進程的,正是岩倉使節團的副團長、自稱為“東洋俾斯麥”的大久保利通。
為了文明開化,天皇和他領導的政府在連支付設立小學補助金的餘力都沒有的窘境中,於1872年通過了具有國家根本大法性質的《學製》,硬是咬緊牙關,在國家財力極為困難的狀況下,把用於教育的撥款提高到僅次於海陸軍省和主管工礦、鐵路的工部省撥款,位居第三。
在第一個10年內,文部省的累計開支即達780多萬元,占同期全國財政支出的7%以上,使教育具備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與此同時,天皇還號召日本國民不惜一切犧牲,勒緊肚皮,出資興辦學校,普及中小學教育,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麵貌。
到明治末年,日本的就學率就超過了95%,這在當時所有西方發達國家中都是未見的,在目前的發展中國家也是難於達到的。
人們在鄉村旅行時看到,村中最漂亮的建築物必定是小學校舍,而不是村公所或哪一級官吏的私宅。
這一切終於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國力增強了,建立起強大的陸軍海軍,不平等條約廢除了,去掉枷鎖的鶴將目光鎖定在沉睡的巨龍身上。
對睦仁來講,甲午戰爭是蓄謀已久的,畢竟曆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甲午戰爭是日本大勝,那之後日本就走上了快車道。
睦仁站起身來,對群臣說道:“眾卿家隨朕來,去迎接凱旋而歸的勇士吧!”一個小時後,長崎碼頭,海風將大臣衣服吹起,將陰冷的氣息送給這些迎風而立的白癡,而作為最大的白癡,理所當然吃到了最多的陰風。
“啊嚏”睦仁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渾身發冷,群臣在旁隻好硬挺著。
還好,帝國的勇士們沒有讓睦仁白等,吉野號出現在人們視野內,看樣子沒有什麽破損。
碼頭等待的人群立刻沸騰起來,人們等待看到其他兩艘英雄的艦艇出現。
十分鍾過去了,直到吉野號停泊完畢,那兩艘艦艇還是沒有出現。
當吉野號大副將帶血的戰刀遞給睦仁時,睦仁信中最後一絲僥幸也被打得粉碎,隻覺得眼前一黑,睦仁翻倒在地人事不省。
翁同龢宅邸,翁同龢與幾個清流正在密談。
翁同龢沉吟著,半晌方道:“請各位來,是為了明日的禦前會議做些準備。
前日倭寇悍然攻擊我艦隊借機尋釁,我想聽聽諸位的意見……”一個叫黃紹箕的說:“北洋海軍、淮軍都是李鴻章的私家軍,打贏了他已經位極人臣,也封不了什麽官,打輸了,他就要大蝕血本。
我看多半不會打”翁同龢的弟子文廷式嚴正地說:“朝廷可不是李鴻章開得,他不想打,我看皇上一定不允,皇上讓他打她敢不打?李鴻章若以一己私利而置國之安危不顧,他將遭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翁同龢讚同地說:“說的很!這個仗卻是非打不可。
其一,倭寇不過彈丸之地,卻屢次犯我天朝,不大不足以永固江山;其二,皇上自‘親政’以來,一直以聖主為目標,希望成就一番帝王之業。
此役擊敗倭寇,成就偉業指日可待,解大勝之威必可讓皇上真正掌握大權……”黃紹箕接道:“若李鴻章打敗了,對皇上也是有利無弊。”
此語一出,眾人皆驚,翁同龢撚須不語黃紹箕見眾人吃驚,心裏十分得意:“大清之軍,淮軍和北洋水師而已,皆非朝廷所有,靡費金錢千萬。
若敗,是李鴻章敗也!為朝廷去一毒瘤,則吾輩必興,吾輩興,則國家興矣!”一個官員拍案叫絕道:“黃兄此論,真正深刻到骨髓裏麵去了!”黃紹箕笑道:“黃某一點淺見,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還請各位多發震耳之言!”翁同龢沉下臉,嚴肅地對黃紹箕說:“這話不要亂說,淮軍敗了難道不是中國敗了?”黃紹箕不敢反駁,順著意思道:“老師訓斥的對,不過淮軍之前,可還有一支軍隊,絲毫不差給淮軍,老師難道忘了嗎?”翁同龢沉下臉,不答黃紹箕,轉身麵對眾人,“不管怎樣,一定要打,不讓主和謬議得逞!”這些人有一個可怕的名字,叫清流。
一旦大戰將起,這些人必然主戰,而主和之人被斥為漢奸。
當然如果國家因為這個亡了國,這些清流並不會殉國,他們會投入到新主子的懷抱,繼續當清流。
養心殿正殿,濃濃的戰爭陰雲,似乎也籠罩在朝堂之上翁師傅,如你所說,我理直氣壯為王者之師,必然戰勝。
那麽,我且問你。
敵人一發20mm大炮打過來,用正義之氣能擋住嗎?李鴻章幾句話就把翁同龢堵得啞口無言。
這些清流說春秋大義無人能及,但是對於海軍知識分毫不懂,朝堂之上不覺出現了短暫的沉默半響,光緒終於開口道,“這仗要打。”
光緒挺直腰杆,神采奕奕地宣布:“朕決定,先拿出三百萬兩銀子充作軍費!如果需要的話,跟外國人借款也要打贏甲午之戰,揚我大清國威。”
他話剛一落音,大臣們早已齊刷刷跪倒一片,感動得熱淚盈眶道,齊聲道“聖上英明!萬歲!萬萬歲!”甲午戰爭正式爆發了。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