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向三十公裏長的戰線發起全麵進攻。蘇軍投入總兵力約五萬七千人,並配以炮擊及空軍支援。早在戰前朱可夫就向斯大林提出要求統帥部務必在一個月內從南歐、外高加索與白俄羅斯抽調兩個坦克師、一個機械化炮兵師開赴諾門坎前線。此外,朱可夫還要求火速增加三個航空兵師和四個機械化防空炮團。


    朱可夫曾在1938年到中國擔任國民政府的首席軍事顧問,對日軍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方式非常了解。事後證明,朱可夫這些舉措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是在技術裝備上占據了絕對優勢,蘇軍必將收獲一場慘敗。萬幸的是,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要求。


    日軍呢?在開戰前,就發生一起令人驚訝的事情。第23師團軍需官自殺了。


    為什麽自殺?原來在出征前,日軍通過航空偵察判斷哈拉哈河(也就是諾門坎一帶)區域有蘇軍1000輛左右的坦克與裝甲車,兵力在8到10萬左右,而日軍當時缺乏彈藥,各種炮彈奇缺,出戰的討伐隊幾乎無法得到炮火支援。


    這種情況下,日軍高層還要堅持出擊,以寡擊眾,所以第23師團的軍需主官感到難以理解。當時日軍關東軍當時的全部炮彈儲備還不夠一個會戰份(平均每門炮隻有30%會戰份),這引起了第23師團軍需官的極度擔憂,強烈要求師團與關東軍司令部取消這一作戰行動,認為當時已經確認爭議區以及哈拉哈河西岸,蘇軍集結了大規模的戰車部隊,日軍在炮彈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派出本來就不很強大的第23師團進攻,恐怕會遭到嚴重打擊而失敗!


    但這個停止攻擊的建議被第23師團與關東軍司令部拒絕了。日軍高級將領對蘇軍的印象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其作戰依據竟然還是“俄軍一旦後路被斷,馬上就會全線崩潰”的日俄戰爭的“老經驗”。關東軍認為毛子軍戰鬥力很低。英勇的日本陸軍完全能夠在無炮火支援的情況下,擊敗擁有大量坦克支援的優勢數量蘇軍,所以不但不聽從第23師團軍需官的建議,反而指責其信心不足,不是合格的帝**人。因此第23師團軍需官承受不了壓力,在部隊出動之時自殺。


    讓關東軍沒有想到的是,蘇軍雖然場麵上難看。但有朱可夫在,一直沒有崩潰。結果準備不足的日軍就被動了,由於彈藥接濟不上,很快由攻勢轉入全麵守勢。朱可夫等得就是這個機會,他們這一退,蘇軍馬上就壓上來了。


    決戰開始了!


    蘇軍分三路進攻。


    北翼最先以機械化步兵進攻。吸引日軍增援。中部則以步兵牽製日軍主力。南翼集中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約一萬人及三百輛坦克,配合火炮、空軍向快速北迂回,從側翼包圍河東的日軍。


    8月20日,蘇軍渡過哈拉哈河。


    日軍的作戰策略則是以前線部隊阻擋敵軍進攻,等待蘇軍的進攻力減弱後,以援軍從側麵包圍蘇軍。但是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裝甲兵,迅速突破了日軍的防線。


    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的主力被團團包圍,前來增援的第7師團嚇得掉頭就跑。


    8月27日,日軍第23師團經過一番苦戰後也突圍了,但是損失巨大。


    戰後蘇聯宣稱大勝,全殲日本關東軍第6軍6萬餘人,生俘3千人。自身損失4千人。日本也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是沒有公布自身傷亡人數。


    據1991年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蘇軍真正死亡人數約為八千人,超過一千人失蹤,另外一萬六千人受傷。而關東軍第6軍的軍醫部提交給軍隊高層的報告表明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


    技術裝備上。蘇軍損失裝甲車輛超過350,飛機250架;日軍損失坦克30輛,飛機180架。


    由此可見,蘇軍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損失比日軍要大得多,充其量隻是一場慘勝。其實作為日軍主力的第23師團並不是什麽精銳部隊,很多官兵都是第一次上戰場,但是發揮得非常出色。這應該歸終於日軍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出色的技戰術水平。


    二戰後有記者采訪朱可夫將軍,問及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時,他回答是哈拉哈河戰役。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隻能用無能形容。


    其實也不是完全無能,主要是裕仁天皇反對在中國戰局未定的情況下與蘇聯發生全麵衝突,並禁止給關東軍提供補給。打到最後,關東軍無以為繼,四處搜羅連同開始就配屬給23師團的火炮才湊了80門左右的火炮,一共向前線輸送了19000發炮彈,而這點炮彈竟然相當於當時關東軍炮彈總儲備量的75%!


    後來在格勒烏(俄羅斯聯邦軍隊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即gru)任職的瓦西裏.諾沃布拉涅茲上校曾參與過該戰役。他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如蘇軍彈藥消耗達到31000噸,相當於庫爾斯克戰役消耗量的15%。日軍方麵,7月攻勢中82門火炮儲備了3萬發炮彈用於進攻,平均每門炮備彈366發,大致是平均每門炮30%會戰份,遠低於1937年在中國戰場平均每門炮約50%會戰份彈藥的標準。


    蘇軍之所以打得這麽差,主要還是持續的肅反嚴重影響了部隊士氣和戰鬥力。看過相關肅反材料的人都知道,挨整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力較為出眾的,結果整來整去,優秀人才一掃而空。剩下官兵們也提心掉膽,生怕哪天落到自己頭上。


    當時蘇軍普遍怯戰,官兵逃亡的很多,逼得朱可夫連續撤換了兩名堅持要撤退的師長。並下令將坦克駕駛員鎖在坦克裏麵!可見當時情形險惡到什麽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731部隊在此戰首次使用了細菌武器:派敢死隊在蘇軍取水源頭上遊的holsten河投入了炭疽菌,但是給蘇軍造成的病倒效果不好,經檢討認為是因為細菌在水中失去活性,隻有一名日本兵感染身亡。中國有資料卻聲稱反給日軍造成了1200人病死,如果屬實的話,那731真是擺了一個大烏龍。


    在日蘇開戰的同時。活動在長白山的抗聯也突然出動。在這個時空裏,抗聯(主要是第一路軍)的生存環境要比曆史上好得多。


    馮錕借著做生意的機會,悄悄把延安的情報人員帶到了東北,並跟楊靖宇司令員接上了頭。延安方麵隨後命令抗聯停止執行之前的錯誤方案,也就是王明和蘇聯遠東局的瞎指揮。鄭衛國也派了一個特戰隊和一個狙擊手排配合他們作戰。


    當時恰好叛徒程彬像瘋狗一樣四處破壞抗聯的密營,也是秘密物資補給點。特戰隊將計就計。直接埋伏在一處密營外,由十名最好的狙擊手聯手狙擊,當場擊斃了程彬和張奚若等十餘名鐵杆漢奸。這一行動使得大量密營得以保存。


    在日軍隨後搞的集家並村行動中,又是特戰隊一馬當先,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手段接連攻破數處“集團部落”,迫使大部分偽軍和偽政權成了兩麵政權。


    不過總的來說,抗聯的局勢還是相當不利。主要是日軍在東北的統治已經基本穩固。關外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超過了關內敵占區和國統區百姓的生活水平。特別是鐵路沿線和大城市,如果是滿鐵等大企業的職工,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小康水平。


    看過《紅燈記》的都知道滿鐵有個職工叫李玉和,僅僅是一個信號工人就能靠工資養活三家人。雖然僅僅是維持最基本的溫飽,但這在關內是難以想象的。


    曆史上,楊靖宇犧牲前,那個出賣他的偽牌長趙廷喜還勸他:“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對投降的人不殺頭的。”


    所謂敵後遊擊戰其實不是真正的敵後。是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的。要是失去了群眾基礎,那部隊就沒法生存。所以鄭衛國再三考慮,建議中央把抗聯全部撤回關內集中整訓。


    趁著日軍跟蘇聯打得正起勁的時候,抗聯第一路軍迅速向東北方向挺進,連續擊破日軍多處據點。然後以小部隊牽製敵軍主力,大部隊則分四路迅速跳出日軍的包圍圈,直撲國境線。


    臨出國時。第一路軍還順手打破日軍幾個據點,解救了八千多名勞工,這些人後來大部分也加入了抗聯。抵達蘇聯境內之後,一路軍又匯合了二、三兩路。然後借道蘇聯,經外蒙回國。


    這支部隊歸國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就連常凱申也不得不給了一個國民革命軍步兵第39師(據說是為了紀念他們39年回國)的番號。師長兼政委楊靖宇、副司令員趙尚誌、副政委魏拯民、參謀長周保中、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全師下轄三個團,分別由抗聯三個路軍改編成而成,算上解救勞工和延安調配的技術兵種,共計兩萬餘人。


    不過委員長用慣合縱之術,一時技癢,還是給延安上了一點兒眼藥,將這個師隸屬於東北挺進軍,歸馬占山指揮。沒想到延安方麵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搞得常凱申對馬占山也不信任了,糧餉開始無故短缺,但這樣一來,馬占山跟延安方麵就走得更近了。


    抗聯部隊歸國後,剛整編完畢就趕上了一場大戰。新任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裝了幾個月的孫子之後,終於露出爪牙。這第一戰就選在綏遠。


    諾門坎戰役結束之後,日本最後選擇妥協,斯大林確認日軍暫時沒有北進的意圖,雙方的關係就緩和下來,並於39年10月簽訂了停戰協定。


    岡村寧次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企圖閃擊綏西的五原地區,消滅傅作義等部,然後向寧夏、甘肅進軍徹底切斷這條物資通道。為此。岡村寧次也準備了大量物資,其中還包括大量運輸工具,包括五千輛卡車和一萬頭騾馬。


    39年10月中旬,日軍大舉出動,調動了第26、32師團,以及新到華北不久的35、36、37共計五個師團進犯綏西。


    麵對來勢洶洶的強敵,傅作義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對包頭到五原沿途一百六十公裏的大縱深進行堅壁清野。幸虧是綏遠,地廣人稀,而且早有準備,不然還真做不到。


    道路也進行了大量的破壞,主要辦法是挖坑灌水。雖然對付不了履帶車輛,但對輪式車輛來說卻是非常麻煩。由於補給不足。日軍前線官兵很快陷入了用冷飯團子填飽肚子的境地。


    日軍每天餓著肚子艱難跋涉,側翼又不斷遭到大青山遊擊隊的襲擾,士氣急劇下降。不過五個師團的重兵集團顯然不是綏遠**能抗衡的,岡村寧次最後還順利地拿下了五原。但進城之後,準備“狂歡”的日軍頓時大失所望,因為居民早撤退更西麵的臨河縣了。日軍費盡心力得到的不過是一座空城。


    當初鄭衛國準備在綏西建基地時,就考慮到五原不太安全。因為這個地方曆史上曾經被日軍攻占過。就建議傅作義把後勤基地向往西或往南推一推。傅作義親自查探了一下,最後決定把工業設施全部搬到臨河。五原作為前進基地隻屯田,不辦大工業,這樣撤退也方便。


    從五原到臨河還有將近一百公裏的路程。以日軍的後勤補給能力,在沒有鐵路的地方連續推進五百裏確實是為難他們了。岡村寧次最終沒敢繼續打下去,而是選擇盡快退兵,並把偽蒙軍七個師丟在五原當炮灰。


    日軍一撤,第35軍、第81軍、東北挺進軍各部一湧而上。輕鬆地吃掉了那七個師的偽軍,然後趁勝追擊。此時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大部分都已經裝備到部隊,日軍依為靠山的坦克、飛機威力大減,隻得狼狽逃竄。


    狡猾的岡村又命令日軍沿途布毒,企圖用芥子氣殺傷追擊部隊。但早有防備的中**隊沒有上當,各部隊很少采用尾隨追擊,而是更多地采用了平行追擊和超越追擊。不時從撤退的日軍隊伍中扯下一大塊肉來。等日軍好不容易逃回包頭,路上至少丟下了一千多具屍體。


    在日軍進攻綏西的同時,冀中、中條山等地的中**隊也同時發起牽製性攻擊。鄭衛國親自指揮冀察戰區主力三個軍出奇不意地包圍了滄縣的**混成第7旅團,然後誘使第34師團來援。最後全殲**混成第7旅團,並重創了第34師團。使得岡村寧次在冀中外圍的布下的重兵防禦圈被徹底打破。


    中條山方麵的表現也不錯。為了加強這個方向部隊的戰鬥力,鄭衛國特地幫衛立煌設立了一個整訓基地。各部隊可以輪流進入基地整訓,跟冀中以及延安方麵合作較好的部隊都得到了這個機會,像孫蔚如的第四集團軍還有衛立煌嫡係第14軍就是首批完成換裝整訓的部隊。


    此次反擊作戰,第14軍從正麵突擊,掃清日軍前沿陣地之後,以主力對主力,死死拖住了第20師團。第4集團軍則分為數路,以營為單位穿插、迂回,差點兒就把第20師團包了餃子。


    第一軍司令官筱塚義男情急之下,慌忙命令第108師團和第109師團南下解圍。衛立煌也調來大批援兵,雙方激戰近一周,情況都很糟糕,給養、彈藥各方麵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不過日軍在綜合實力上還是稍稍勝出,最終迫使中條山**解圍。


    這一仗雖然沒有打下來,卻極大地鼓舞了中條山**各部的士氣。日軍雖然保住了第20師團,卻耗光了補給。而且八路軍趁機沿著同莆鐵路和各大公路襲擾,雖然是零打碎敲,戰果卻頗為豐盛。這兩進一出,就讓戰場局勢悄然發生了轉變。


    岡村率領大軍回援之後,本以為很快就能恢複之前的態勢,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情況卻更為惡劣了。主要還是後勤補給的問題,岡村之前搜刮的那麽多物資都是從華北方麵軍各部隊嘴裏省下來的,汽車和騾馬也把自己的物力和人脈耗光了。


    這一仗打完,關東軍要補給、華中方麵軍要補給、華南第21軍要補給,華北方麵軍屢屢失手,有什麽顏麵跟他們爭?而且日本優先發展海軍,分給陸軍的總額本來就不多。


    岡村最後憋出一個辦法——以戰養戰,要求華北各部隊自行承擔一半的給養,這本來是41年才發生的事,竟然提前39年底了,足見日軍正快步走在下坡路上。對一支近近現代化軍隊來說,一旦失去正常給養,其戰鬥力會飛速退化,戰鬥意誌也會急劇下降。


    在平行空間裏,日軍一搞這個以戰養戰,投降的日軍就急劇增加,甚至出現過一個小隊的日軍帶槍投降的事例。山西的日本娃娃兵為了吃口飽飯,幹脆找個地主老財當幹爹,可見窮酸到何種地步。


    不過岡村到底是岡村,不光是會出餿主意,還能想一些毒計!這一回也不例外,他在暗中布局,險些讓**吃個大虧。(。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ps:好吧,還有兩章收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日保安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虎籠山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虎籠山人並收藏抗日保安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