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一番客套,被房玄齡請到了大廳,葉文看到大廳裏站著一位五十多歲的獨目夫人。


    “這是我夫人。”房玄齡回應道。


    “原來是房夫人,失敬失敬。”葉文上前拜道。


    “葉大夫不必多禮。”房夫人說道。


    隨後一番客套後,入席而坐。


    “最近一直聽聞葉大夫一夜之間營建了永安宮、齊國公府,不知可有真假?”等都坐下後,房夫人問道。


    “傳聞不假,不知房夫人可有此意?”葉文來了自然是奔著談生意上去的,葉文可不想來了一場空,隻是給他們驗證消息的。


    “自然,不知葉大夫可給我們看看有何方案?”房夫人也聽聞了葉文有著較多的方案。


    葉文也沒有多說,直接拿出了手機,遞給了房玄齡,而房玄齡又交給了房夫人。


    從見到房夫人開始,這裏的主場一直由房夫人掌控著,看來房玄齡懼內的傳聞非虛。


    不過房玄齡之懼內並非一以貫之,據考房玄齡發跡,原自四十八歲時策軍門追隨太宗開始,而房夫人則是他起自寒微時的結發妻子。據《新唐書》列女傳中記載了盧氏剜目明誌的典故。


    一次房玄齡病重將死,囑咐夫人:“我死之後,你還年輕,不必為我守寡,好好地對待你將來的丈夫。”房夫人大哭,竟剜了一隻眼睛出來,立誓不再嫁。房玄齡大為感動,病愈之後即禮之終身,不再納妾。


    這段記載看得葉文大為感動,不知道後人為何一味的渲染吃醋的典故,卻絕口不提房夫人的剜目明誌。


    葉文對此不禁有些可惜,這要是府邸建造好後,房夫人以後就看不了3d電影了。


    雖說房夫人在家裏有些獨斷,但還是很照顧房玄齡的意見,時不時的詢問一下房玄齡的意見。


    等了一會兒,房玄齡和他夫人終於挑選好了方案,葉文拿過手機看了看,在葉文給他們的眾多方案中,他們挑選了價格為中下的方案。


    “葉大夫最近可是聲名顯赫,家兄可是也想見見葉大夫。”房玄齡夫人說道。


    “不知房夫人家兄是?”葉文奇怪的問道。


    “山東盧氏家主。”


    “哦。”葉文早就有所猜測,畢竟房玄齡的夫人可是山東盧氏的人。


    葉文對於他們世家,沒什麽好感興趣的。葉文又不跟他們聯姻來提高自己所謂的氏族地位,而且跟他們聯姻還要買婚,那可是要花費一大筆錢的,葉文就更沒興趣了。


    更何況買回來不一定是個美女,那就更沒必要了。


    要說他們這些大家族的形成,那就要說到漢朝了。


    在宋朝以前,中國社會存在著很多的大家族。例如李淵家,就是一個大的家族。這是一個比較學術的話題,把它通俗一點來說。


    後世一直說中國是封建社會,這是有誤區的,封建社會是西方提出來的,不適合中國。如果一定要加以對比,西周才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有一個中央政府,外麵全部都是各個封國,封國隻要每年交給西周國王部分稅收,打仗的時候派點兵就行,其他的基本上和中央沒有關係。


    到了秦朝,關於到底是實行封建製還是郡縣製,朝廷裏還進行過激烈的爭論,秦始皇權力欲望很強,當然不願意搞封建製,所以就把國家分成一個個的行政區,就和現在的省市一樣,然後派官員到地方去,官員就是秦始皇的員工,福利待遇還不是很好。這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了。


    秦朝滅亡以後,漢朝開研討會,總結秦滅亡的教訓,有人認為就是郡縣製的錯,他們的想法沒錯,自己的天下當然是自己人管理放心。但是他們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訓,封地太多,皇帝就沒有多少權力,所以就一邊封王,一邊郡縣。


    但是漢朝從建國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出現過多次藩王的叛亂,一次比一次危險。這讓漢朝的皇帝很不放心,於是又開始裁撤藩王。


    沒有藩王,地方給誰來管?當然是派官員去管,而官員又是從哪裏來?隻有選出來。這要怎麽選?


    考試?不行,大多數人都沒有讀過書,怎麽考,而且考什麽?也沒有人知道。所以,最後漢武帝想出了一個辦法--察舉製,選孝廉。


    由地方官,一般都是郡守,基本上每年從自己管的地方上選擇孝順父母的人一名,品行端正、辦事清廉的人一名到中央去當官。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政策剛出台也一樣。但是,漸漸地有些人就開始在裏麵搗鬼了。


    張三選了李四,李四當了大官,張三就是李四的再生父母。那麽李四再選人的時候,難免會想到張三的孩子。


    張三是郡守,他有權選人,他要是公正無私還好,他要是有點小心眼怎麽辦?誰給他錢他選誰,這裏麵就會出問題。


    出什麽問題?形成大的家族,叫做門閥。


    自己不能選自己,隻好張三選李四,李四再選小張三,你選我,下一次我就選你。


    而且,選的人進了中央以後,還要進學校學習,還要考試。那個時候中國連紙還沒有發明,大多數人都是文盲,孝順以及公正是道德問題,和你認識多少字沒有關係。這些人進了中央學校學習,短短的時間根本不夠,可能剛掃盲結束,就要去考試,大多數人還是不及格的。


    但是,通過營私舞弊進去的人和普通被選進去的人不一樣,能走後門的人,要麽是有權,要麽是有錢,有權有錢的人家,一般都是受過教育的,和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比起來,在畢業分配上肯定是有優勢的。


    結果察舉了許多年下來,選來選去,選的都是那為數不多的幾家人,這些家逐漸就變成了大家族,變成了門閥,權能換錢,錢能換權。


    大家族為了長盛不衰,就要尋找同盟,於是,這些大家族之間就要互相結婚,沒有什麽能夠比血緣更讓人放心,但是,也沒有什麽比血緣更讓人擔心。


    大家族一旦形成,想除去就很困難了。


    而且,從東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因為戰火不斷,能夠生存下來的家族都是具有很強實力的大家族,經過戰爭的洗禮,這些家族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強大,一個家族的直係親屬加上附庸的人,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規模,他們為了保存自己,殺死別人,一般都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自己修建的堡壘,一個個都是地方的私人割據勢力。


    很多時候,一個人想當皇帝,不是看自己的能力有多強,而是看能不能得到大家族的支持。即使當上了皇帝,那也是有名無實的皇帝,沒有大家族點頭,皇帝什麽事情也幹不成。一旦這個皇帝動了一點心思,想把權力掌握在手裏,那麽這個皇帝或者這個皇帝的兒子,就一定沒有好的下場。


    這些大家族一直到唐朝都有著巨大的力量,直到宋朝才徹底地瓦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文帝楊堅開始實施科舉製,把政府工作人員的錄取範圍擴大到農民以及其他身份的人。楊堅本身就是一個大家族,他當然知道大家族給他楊家的統治帶來多大的威脅。


    可惜的是,他和他的隋朝沒有完成瓦解大家族的任務。這個任務還要由他的外甥的兒子去完成。


    所以說科舉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滅那些家族,至於別的什麽,都是附帶的。


    中國科考製度延續一千多年,其產生的影響是極為重大而深遠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僅僅是對中國,對歐美國家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點破了現在各國的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仕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製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製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製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兩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采納。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製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西方當時有人驚歎,中國的科舉製度是一項偉大的製度。他們認為這一製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後。


    雖然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科舉考試模式,但這一手段後來卻成為束縛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繩索。而歐美人卻知道活學活用,把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


    當然了,現在說起這個還為時尚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閑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魔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魔冬並收藏悠閑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