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鄧夜菡受了掌刀之傷,傷勢之重幾乎致死,而後李棄歌以詩詞勸慰,她便在那時悟透了生死,其後雖有李忘劍以天山雪蓮相救,僥幸得以續命,但無論怎麽說,也是個“死”過一次的人了,因而對於死亡一事便不再掛懷。
事實上,李棄歌也算是死過一次的人,隻是他當時是橫死,哪有時間去參透這些生死玄機?故而今日也無法抵擋魔音的功夫......
四堂醫魂館內,包恕琪悠悠醒轉,一睜眼發現自己躺在熟悉的臥房內,強忍著頭痛從塌上起身,推門而出。他不通武藝,而且又不像鄧夜菡一般不受琴音影響,因此最早昏闕過去,也是眾人之中最後一個醒來的。
當時淩霄漢和李棄歌等人氣力恢複,顏易倫便提議背著暈厥的人來到這裏,隻因此處距離太白居並不遠,而且藥草齊全,又有幾位坐堂的郎中,剛好可以為眾人抓藥調理。而公孫熙竹姐妹,卻返回水月塢中,想請公孫大娘過來為眾人醫治內傷。
眾人此刻均在“冬藏堂”內歇息,李棄歌見大家都安頓下來,這才鄭重其事的向那灰衣文士跪了下去。那文士連忙攙扶,口中說道:“你這後生,這是作甚?快起來!”
“前輩與我等有救命之恩,理當受此大禮!”說完,不停那文士勸阻,固執的磕了三個頭,起身說道:“倘若您單單是救了晚輩一人的性命,晚輩也未必會磕頭以謝。但是前輩還救了我這幾位兄弟的性命,那晚輩給您磕幾個頭,又有什麽打緊?”
正說話間,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乃是公孫大娘帶著兩位弟子匆匆趕到,循著聲音來到此間,神色頗為關切。
公孫大娘剛一進門,正與那灰衣文士四目相對,公孫大娘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笑道:“徒弟和我說有位前輩使琵琶救了他們,我便猜到是你了……”
“見過公孫前輩。”荊天留上前施禮道,“前輩與家師是舊相識麽?”
“你是他的徒弟?”公孫大娘道,“那你為何還抵擋不住大梵天宗的魔音?”
“晚輩......”荊天留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那灰衣文士上前解釋道:“我隻傳了他暗器,沒傳他‘琵琶手’和‘無聲心訣’。”
“哪有收徒弟不傳心法的?難怪他今日受此重創!”公孫大年柳眉一挑說道,
“說到底,還是你這個作師父的不盡心。”
“前輩,您可錯怪家師了。”荊天留連忙說道,“咳咳......非是家師不傳我心法,而是晚輩無法修煉內功……”當下便將自己的天生頑疾說了出來。
公孫大娘聽後歎氣道:“沒想到,你倒是個可憐的後生……”
“咳咳……前輩,”荊天留笑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是晚輩天生有丹田,也未必會強過今日。”
李棄歌站在一旁聽了好久,實在按捺不住,出言問道:“你們說了這麽多,聽的人耳朵都生繭子了,晚輩隻想知道這位救命恩人到底是誰!”
“你不識得他?”公孫大娘問道,“他與你師父也是故交,我還道他是為了尋你,特意趕到那裏的呢。”
“那你可想錯了,王某當時正在樓上閱讀經書,也是偶然聽見了那妖女的琴聲,這才出手的。”灰衣文士說道,“對了!那妖女現在還躺在後麵臥房裏,似乎是受了極重的內傷。”
“前輩姓王?”李棄歌問道,“不知名諱是……”
公孫大年搶著說道:“這人姓王,單名一個‘維’,字摩詰。你師父他們稱他為‘摩詰居士’。”
隨後轉頭又對王維說道:“這小子出身風雨鎮李家,父親是李望北,師父是李青蓮。”
“李青蓮……”王維重複了一遍,隨後猛然提高了音調,喜道:“你是太白兄的傳人?”
李棄歌已經沒工夫去回答他了,這幾天接二連三的見到盛唐的傳奇人物,已經讓他應接不暇了,此時他隻是上下打量著王維,想把這位後世所稱的“詩佛”看仔細些。
若要在李唐詩壇裏尋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出來,那“詩佛”王維一定是首屈一指。世人稱李白為“天才”,因他行事放浪形骸,詩文多是大氣瑰麗,似乎是他從天上摘下的文句;杜甫乃是“地才”,一生憂國憂民,所作的詩文均是紮根在民間土壤中。
與“李杜”相比,王維則是“人才”,他不僅擅寫詩文,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會作畫,篆刻也是一絕。更難得的是,他精通音律,更曾因為音律造詣高,而被當時的公主看中,舉薦入朝。
如今是天寶十年,王維在長安南藍田山的山麓修建了一處小樓,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同時潛心禮佛,修身養性。今日他因為懷念故友,想起曾與李白等人在太白樓吟詩作對的日子,便來此小坐片刻,哪知道陰差陽錯的,反而救了李棄歌等人。
李棄歌看著王維,忽然想起一事,扭頭問荊天留道:“不對啊!荊兄弟,你可從沒跟我說過你師父是摩詰前輩,而且你師徒二人相距甚遠,又是如何相識的?”
荊天留笑道:“師父他不許我和他人提起,荊某自然也不願透露。不過那日鄧無期大哥曾識出了我的武功路數,我還以為他對你提起過了呢……”
這王維與荊天留的師徒之誼,隻怕要從荊天留的出身開始說起了。
武隆鏢局乃是荊天留的父親一手支撐而起的,到荊天留出生那年,這個鏢局已頗具規模了。但是在此之前,他爹荊武隆也是過著刀頭上舔血的日子。
那一日荊武隆受人之托,運送一趟鏢銀到長安。路上經曆了數次山賊的襲擊,手下鏢師也死了將近一半。荊武隆等人行至距長安不遠的蒲州時,遇上了一個身無分文的書生。
荊武隆素來敬重讀書人,便接濟了那書生幾兩銀子,打聽之下才知道,那書生也要前往長安,他便讓書生跟著鏢局眾人,一路照應著他。哪知這書生不是旁人,正是王維的親生弟弟王縉。
此後的事情便很容易猜到了……王縉功成名就之後,請自家兄長與自己同往武隆鏢局。二人來到河南道當日,恰逢鏢局大排筵席,慶祝荊天留的三歲生辰。
當時王維見這娃娃生的可愛,但看上去臉色蒼白,似乎中氣不足。詢問之下,得知荊天留患有頑疾,心中不忍,便應允了荊武隆的要求,日後傳授給荊天留打熬氣力以及暗器上的功夫,隻盼這孩子習了武藝,可以平安的活著。
如此這般,才有了今日的“閻王君子”……
這時,剛剛醒轉的包恕琪,搖搖晃晃的來到冬藏堂,見眾人都平安無事,便扶著門說道:“大家都在啊!不知是怎麽回事?我當時聽了那琴聲,頭痛難忍,跟著就是眼前一黑!”
“來的正好!”王維說道,“小娃娃,你是這醫館的主人麽?”
“呃……是啊!”包恕琪不知道王維是何人,但見到荊天留和李棄歌等人站在下首,對他恭敬地執晚輩之禮,便也老老實實的回答道,“是我從家父那兒繼承下來的。”
“那你的醫術一定不錯了?”
“這……晚輩對自己的醫術還算有些信心。”
“那就好,你隨我來!”王維說完,拉著包恕琪往後堂臥房走去,李棄歌等人互相看了看,也快步跟了過去……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
事實上,李棄歌也算是死過一次的人,隻是他當時是橫死,哪有時間去參透這些生死玄機?故而今日也無法抵擋魔音的功夫......
四堂醫魂館內,包恕琪悠悠醒轉,一睜眼發現自己躺在熟悉的臥房內,強忍著頭痛從塌上起身,推門而出。他不通武藝,而且又不像鄧夜菡一般不受琴音影響,因此最早昏闕過去,也是眾人之中最後一個醒來的。
當時淩霄漢和李棄歌等人氣力恢複,顏易倫便提議背著暈厥的人來到這裏,隻因此處距離太白居並不遠,而且藥草齊全,又有幾位坐堂的郎中,剛好可以為眾人抓藥調理。而公孫熙竹姐妹,卻返回水月塢中,想請公孫大娘過來為眾人醫治內傷。
眾人此刻均在“冬藏堂”內歇息,李棄歌見大家都安頓下來,這才鄭重其事的向那灰衣文士跪了下去。那文士連忙攙扶,口中說道:“你這後生,這是作甚?快起來!”
“前輩與我等有救命之恩,理當受此大禮!”說完,不停那文士勸阻,固執的磕了三個頭,起身說道:“倘若您單單是救了晚輩一人的性命,晚輩也未必會磕頭以謝。但是前輩還救了我這幾位兄弟的性命,那晚輩給您磕幾個頭,又有什麽打緊?”
正說話間,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乃是公孫大娘帶著兩位弟子匆匆趕到,循著聲音來到此間,神色頗為關切。
公孫大娘剛一進門,正與那灰衣文士四目相對,公孫大娘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笑道:“徒弟和我說有位前輩使琵琶救了他們,我便猜到是你了……”
“見過公孫前輩。”荊天留上前施禮道,“前輩與家師是舊相識麽?”
“你是他的徒弟?”公孫大娘道,“那你為何還抵擋不住大梵天宗的魔音?”
“晚輩......”荊天留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那灰衣文士上前解釋道:“我隻傳了他暗器,沒傳他‘琵琶手’和‘無聲心訣’。”
“哪有收徒弟不傳心法的?難怪他今日受此重創!”公孫大年柳眉一挑說道,
“說到底,還是你這個作師父的不盡心。”
“前輩,您可錯怪家師了。”荊天留連忙說道,“咳咳......非是家師不傳我心法,而是晚輩無法修煉內功……”當下便將自己的天生頑疾說了出來。
公孫大娘聽後歎氣道:“沒想到,你倒是個可憐的後生……”
“咳咳……前輩,”荊天留笑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是晚輩天生有丹田,也未必會強過今日。”
李棄歌站在一旁聽了好久,實在按捺不住,出言問道:“你們說了這麽多,聽的人耳朵都生繭子了,晚輩隻想知道這位救命恩人到底是誰!”
“你不識得他?”公孫大娘問道,“他與你師父也是故交,我還道他是為了尋你,特意趕到那裏的呢。”
“那你可想錯了,王某當時正在樓上閱讀經書,也是偶然聽見了那妖女的琴聲,這才出手的。”灰衣文士說道,“對了!那妖女現在還躺在後麵臥房裏,似乎是受了極重的內傷。”
“前輩姓王?”李棄歌問道,“不知名諱是……”
公孫大年搶著說道:“這人姓王,單名一個‘維’,字摩詰。你師父他們稱他為‘摩詰居士’。”
隨後轉頭又對王維說道:“這小子出身風雨鎮李家,父親是李望北,師父是李青蓮。”
“李青蓮……”王維重複了一遍,隨後猛然提高了音調,喜道:“你是太白兄的傳人?”
李棄歌已經沒工夫去回答他了,這幾天接二連三的見到盛唐的傳奇人物,已經讓他應接不暇了,此時他隻是上下打量著王維,想把這位後世所稱的“詩佛”看仔細些。
若要在李唐詩壇裏尋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出來,那“詩佛”王維一定是首屈一指。世人稱李白為“天才”,因他行事放浪形骸,詩文多是大氣瑰麗,似乎是他從天上摘下的文句;杜甫乃是“地才”,一生憂國憂民,所作的詩文均是紮根在民間土壤中。
與“李杜”相比,王維則是“人才”,他不僅擅寫詩文,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會作畫,篆刻也是一絕。更難得的是,他精通音律,更曾因為音律造詣高,而被當時的公主看中,舉薦入朝。
如今是天寶十年,王維在長安南藍田山的山麓修建了一處小樓,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同時潛心禮佛,修身養性。今日他因為懷念故友,想起曾與李白等人在太白樓吟詩作對的日子,便來此小坐片刻,哪知道陰差陽錯的,反而救了李棄歌等人。
李棄歌看著王維,忽然想起一事,扭頭問荊天留道:“不對啊!荊兄弟,你可從沒跟我說過你師父是摩詰前輩,而且你師徒二人相距甚遠,又是如何相識的?”
荊天留笑道:“師父他不許我和他人提起,荊某自然也不願透露。不過那日鄧無期大哥曾識出了我的武功路數,我還以為他對你提起過了呢……”
這王維與荊天留的師徒之誼,隻怕要從荊天留的出身開始說起了。
武隆鏢局乃是荊天留的父親一手支撐而起的,到荊天留出生那年,這個鏢局已頗具規模了。但是在此之前,他爹荊武隆也是過著刀頭上舔血的日子。
那一日荊武隆受人之托,運送一趟鏢銀到長安。路上經曆了數次山賊的襲擊,手下鏢師也死了將近一半。荊武隆等人行至距長安不遠的蒲州時,遇上了一個身無分文的書生。
荊武隆素來敬重讀書人,便接濟了那書生幾兩銀子,打聽之下才知道,那書生也要前往長安,他便讓書生跟著鏢局眾人,一路照應著他。哪知這書生不是旁人,正是王維的親生弟弟王縉。
此後的事情便很容易猜到了……王縉功成名就之後,請自家兄長與自己同往武隆鏢局。二人來到河南道當日,恰逢鏢局大排筵席,慶祝荊天留的三歲生辰。
當時王維見這娃娃生的可愛,但看上去臉色蒼白,似乎中氣不足。詢問之下,得知荊天留患有頑疾,心中不忍,便應允了荊武隆的要求,日後傳授給荊天留打熬氣力以及暗器上的功夫,隻盼這孩子習了武藝,可以平安的活著。
如此這般,才有了今日的“閻王君子”……
這時,剛剛醒轉的包恕琪,搖搖晃晃的來到冬藏堂,見眾人都平安無事,便扶著門說道:“大家都在啊!不知是怎麽回事?我當時聽了那琴聲,頭痛難忍,跟著就是眼前一黑!”
“來的正好!”王維說道,“小娃娃,你是這醫館的主人麽?”
“呃……是啊!”包恕琪不知道王維是何人,但見到荊天留和李棄歌等人站在下首,對他恭敬地執晚輩之禮,便也老老實實的回答道,“是我從家父那兒繼承下來的。”
“那你的醫術一定不錯了?”
“這……晚輩對自己的醫術還算有些信心。”
“那就好,你隨我來!”王維說完,拉著包恕琪往後堂臥房走去,李棄歌等人互相看了看,也快步跟了過去……
<!-- 雙倍活動不在活動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