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裴二早早便帶著楚牧去了鎮上的牲口集市,他們經過一陣仔細分辨,又協商價格後,最終買回了兩頭比較滿意,而且價格也不是很貴的耕牛。買完了耕牛,又買了全套的耕田用具,還有一些耕種需要的種子,這才趕著牛車,載著牛車上滿滿的東西回了蘭家溝。
有了耕牛,有了農具,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開始種地了。
但是這新開荒的土地和那些種了很多年的熟地不盡相同。這剛挖完樹根的地方,總先要把土地泛土,一些比較大的土疙瘩也要敲成比較鬆軟的泥土,然後再用新買回來的耕犁犁一遍,最後才能將種子入土,等待生根發芽。
裴二丈量了一下開墾好的土地,大約是八畝的樣子,因為種小麥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隻好種了大豆。先種完這八畝,然後再進行伐樹,送貨,挖樹根,平整土地,犁地,耕種……這一係列的過程,總之就是抓緊時間,能開墾多少就種多少。
在種地的這幾天,裴子慧除了和楚牧送貨、記賬之外,其它事情什麽也不做,連她鍾愛的繡花大業也放棄了。每天隻知道往山上跑,細心觀察裴二帶著幾個孩子種大豆的過程。
據她觀察,他們是先將平整好的土地用深耕犁犁成一壟一壟的,然後再到壟的中間用淺耕犁犁出一條溝,這小溝的中間是播種的地方。在這個時代雖然沒有播種機,但是也不能否認古代人在農耕方麵的智慧,也確實讓她大開了眼界。
這裏的“播種機”其實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
盒子的一頭是沒有蓋子的,在沒有蓋子的一頭綁上一個袋子,袋子裏麵裝著大豆種子。而盒子的另一端則有一個抽板,抽板拿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幾個如大豆粒大小的洞,這樣人們將裝滿豆種的袋子背在肩上,豆種就會順勢流到木盒子裏。而播種的人則肩上背著袋子,左手托著盒子,右手拿著棍子。一邊沿著壟溝向前走,一邊用棍子敲打著木盒子,這樣一來,那豆種就像細細的水流一樣緩緩流了下來,直接落到了犁好的淺溝裏。待前麵播種的人將種子播好,後麵的人再將種子用土層覆蓋上,最後再用耕犁犁一遍深溝,也就靜待生根發芽了。
這個簡易的“播種機”可謂是濃縮了幾代耕田人的智慧,節約了種子,節省了人力。但是這隻適合小麵積的耕種需要,像裴家這麽大一個山頭,若是到了全都開荒成功的那一天再種地時,用這樣的“播種機”一行一行的種。而且還先要深犁,再淺犁,播種之後又要覆蓋和深犁。用這樣一係列繁瑣的程序種下來幾百畝地,那麽等將整個荒山都種好了,恐怕好多莊稼都會延誤了最佳的耕種時間吧!
所以裴子慧開始在這個簡易的“播種機”上動起了腦筋。
一開始她隻是將“播種機”拿在手裏琢磨,待琢磨出了它播種的原理後,又閉著眼睛想象在現代時見過的播種機的大概樣子。然後就開始無數遍地在紙上畫草稿。
平時練字都舍不得用紙張的裴子慧,這下子卻無端地浪費了那麽多,真是讓裴子墨瞠目結舌了起來。好在裴二和段氏知道自己的女兒常常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湧現出來,所以也不阻止,也不詢問,任由她自己想怎麽樣便怎麽樣。
待裴子慧將播種機的大體框架設計出來以後,便開始天天向裴二請教問題了,比如:兩條壟之間的間距離大約是多少,一百米大約需要幾斤豆種之類的事。待她將這些事問清楚了,她自己設計的“播種機”草圖也就算完成了。
然後她和楚牧便脫離了“群眾”,兩個人日日開始單獨行動。不是出去買材料,就是往鐵匠鋪跑,簡單的木工問題楚牧雖然可以做,但是遇到精細的還要麻煩裴二。
從畫草圖,到將第一台“播種機”做好,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待她將一台嶄新的播種機擺在裴二麵前時,裴二那種驚呆的表情簡直可以用見到鬼了一般來形容。
其實這個“播種機”就是一台可以在田間行走的車子,因為兩邊各有一個車軲轆。
用一個比較恰當的比較是類似於現代腿不方便的人坐的那種輪椅,後麵都有兩個把手,人可以推,可以扶。但是與輪椅不同的是,這個“播種機”是用耕牛來拉的,而且要比輪椅寬上了許多。
“播種機”寬兩米,正是五條壟的距離,前麵是五個開淺溝的犁箭,中間是五個裝種子的大箱子,後麵是用來複土的六個深犁箭。這樣前麵套上耕牛,拉上裝滿種子的“播種機”,後麵用一個人扶著。抽掉木箱的擋板,耕牛一走,前麵五個淺犁箭開溝,“播種機”自然搖動,箱子裏的種子便隨著搖動緩緩而落,後麵的六個深犁箭隨之跟上複土,所以這播種機不但一次可以種植五條壟,還一次完成了開溝、下種、和複土這三道重要的工序,且還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和質量。
接下來裴二又開墾好的六畝地種了玉米,就完全是用裴子慧研究的播種機種的,唯一不一樣的是,將木箱子的抽板型號由大豆的,換成了玉米的。六畝地隻用了半天時間,就全部播完。若是放在以前,定要三到四天,而且還不算最後的深犁耕作。
裴子慧這一項小小的發明,又給整個裴家人鼓舞了開墾荒山的士氣,裴二望著妥妥播好的玉米,竟激動不已地說:“家有此女,何事不成?”
也許鼓舞這個事兒,是互相的。裴子慧一次次地鼓舞了家人,家裏人也一次次地鼓舞了她。由此她對研究農耕用具這個事兒還倒真是用上了心思。緊接著,她不但接二連三地研究出了幾樣農耕中的小用具,還改良了耕犁。
這裏的耕犁要比播種機先進了許多,雖然也是用牛拉用手扶,卻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農業用具了。但這隻是對於熟地而言,那麽對於這種新開墾起來的土地,卻發現了其中若幹個不足之處。
第一就是遇到地麵上幹枝雜草較多的情況下,難免就把犁箭纏住了。犁箭上一旦纏滿雜草,就失去了鋒利,不但耕牛拉起來吃力,而且耕出的地麵也是七零八亂,不夠順暢和整潔,所以不得不讓耕牛停下,清理好犁箭之後再繼續耕田。
第二就是新開墾的荒山土質不夠鬆軟,犁起的土質往往都不是土麵,而是土疙瘩。這樣的話長出的幼苗容易被土疙瘩壓斷,沒有長出幼苗的土地,也嚴重影響土質的鬆軟程度。
所以她根據這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點,又研究了耕犁的構造。這裏的耕犁並不複雜,主要有犁轅、犁梢、犁底、犁箭、犁橫等部件組成。看似什麽也不缺,而且構造也比較完善,但是用什麽辦法才能阻止那些雜草不纏到犁箭上麵呢?
經過了三天的苦思琢磨,裴子慧終於想出來了。
那就是她在犁箭的前麵加了兩塊重一點的鐵板,在犁箭的後麵加了兩個小石滾。
鐵板是在鐵匠鋪安上去的,而且是活頁的,不用的時候還可以拿下來。有了這兩塊鐵板,再有樹枝雜草糾纏,都會被鐵板擋在了前麵,而使它們無法靠近犁箭。這樣下來,既省了時間又容易清理,最後雜草還都被鐵板拖到了地頭,可謂是一次性徹底解決荒地上雜草樹枝較多的問題。
而後麵那兩個二十厘米的小石滾,是針對土疙瘩的問題自己在家安上去的。當然這兩個石滾是在天氣晴好,土質幹爽的情況下才可以用。把它掛在耕犁的後麵,這樣一來犁起的土疙瘩就在壟溝裏被石滾壓碎了,不但防止了土疙瘩碾壓幼苗的問題,表麵土層的鬆軟度也解決了,這樣一來,可謂是一舉數得。
這樣一來,西山上入了土的種子就越來越多了。
先是大豆,再是玉米,後來又種了雲豆,待雲豆也來不及的時候,就開始種青菜。
於是裴子慧又開始琢磨:到最後什麽都來不及種的時候,隻能種馬鈴薯了。因為隻有馬鈴薯差不多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熟,其它適合北方的農作物大多都不可以。
裴子慧知道,在這裏是有馬鈴薯的,但是在這京城附近大家種的都是紅薯,紅薯沒有馬鈴薯產量高不說,對地質的要求也高。裴子慧在後山的時候見過馬鈴薯的秧苗,但是下麵卻隻有幾個小小的幾個果實。所以她決定再開墾出來荒地,就買些馬鈴薯回來大量地栽種。
待馬鈴薯成熟之後,如果賣不掉就做成粉條。
不過正在一家人滿心歡喜地將一顆心都撲在開荒種地上時,小六子卻來了。
裴子慧和裴二這才恍然大悟,說好了一個月去向顧青城匯報工作,結果去鳳陽幾次送木材,也沒有去縣衙,這下時間可是大大的超過了一個月了。rs
有了耕牛,有了農具,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開始種地了。
但是這新開荒的土地和那些種了很多年的熟地不盡相同。這剛挖完樹根的地方,總先要把土地泛土,一些比較大的土疙瘩也要敲成比較鬆軟的泥土,然後再用新買回來的耕犁犁一遍,最後才能將種子入土,等待生根發芽。
裴二丈量了一下開墾好的土地,大約是八畝的樣子,因為種小麥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隻好種了大豆。先種完這八畝,然後再進行伐樹,送貨,挖樹根,平整土地,犁地,耕種……這一係列的過程,總之就是抓緊時間,能開墾多少就種多少。
在種地的這幾天,裴子慧除了和楚牧送貨、記賬之外,其它事情什麽也不做,連她鍾愛的繡花大業也放棄了。每天隻知道往山上跑,細心觀察裴二帶著幾個孩子種大豆的過程。
據她觀察,他們是先將平整好的土地用深耕犁犁成一壟一壟的,然後再到壟的中間用淺耕犁犁出一條溝,這小溝的中間是播種的地方。在這個時代雖然沒有播種機,但是也不能否認古代人在農耕方麵的智慧,也確實讓她大開了眼界。
這裏的“播種機”其實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
盒子的一頭是沒有蓋子的,在沒有蓋子的一頭綁上一個袋子,袋子裏麵裝著大豆種子。而盒子的另一端則有一個抽板,抽板拿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幾個如大豆粒大小的洞,這樣人們將裝滿豆種的袋子背在肩上,豆種就會順勢流到木盒子裏。而播種的人則肩上背著袋子,左手托著盒子,右手拿著棍子。一邊沿著壟溝向前走,一邊用棍子敲打著木盒子,這樣一來,那豆種就像細細的水流一樣緩緩流了下來,直接落到了犁好的淺溝裏。待前麵播種的人將種子播好,後麵的人再將種子用土層覆蓋上,最後再用耕犁犁一遍深溝,也就靜待生根發芽了。
這個簡易的“播種機”可謂是濃縮了幾代耕田人的智慧,節約了種子,節省了人力。但是這隻適合小麵積的耕種需要,像裴家這麽大一個山頭,若是到了全都開荒成功的那一天再種地時,用這樣的“播種機”一行一行的種。而且還先要深犁,再淺犁,播種之後又要覆蓋和深犁。用這樣一係列繁瑣的程序種下來幾百畝地,那麽等將整個荒山都種好了,恐怕好多莊稼都會延誤了最佳的耕種時間吧!
所以裴子慧開始在這個簡易的“播種機”上動起了腦筋。
一開始她隻是將“播種機”拿在手裏琢磨,待琢磨出了它播種的原理後,又閉著眼睛想象在現代時見過的播種機的大概樣子。然後就開始無數遍地在紙上畫草稿。
平時練字都舍不得用紙張的裴子慧,這下子卻無端地浪費了那麽多,真是讓裴子墨瞠目結舌了起來。好在裴二和段氏知道自己的女兒常常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湧現出來,所以也不阻止,也不詢問,任由她自己想怎麽樣便怎麽樣。
待裴子慧將播種機的大體框架設計出來以後,便開始天天向裴二請教問題了,比如:兩條壟之間的間距離大約是多少,一百米大約需要幾斤豆種之類的事。待她將這些事問清楚了,她自己設計的“播種機”草圖也就算完成了。
然後她和楚牧便脫離了“群眾”,兩個人日日開始單獨行動。不是出去買材料,就是往鐵匠鋪跑,簡單的木工問題楚牧雖然可以做,但是遇到精細的還要麻煩裴二。
從畫草圖,到將第一台“播種機”做好,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待她將一台嶄新的播種機擺在裴二麵前時,裴二那種驚呆的表情簡直可以用見到鬼了一般來形容。
其實這個“播種機”就是一台可以在田間行走的車子,因為兩邊各有一個車軲轆。
用一個比較恰當的比較是類似於現代腿不方便的人坐的那種輪椅,後麵都有兩個把手,人可以推,可以扶。但是與輪椅不同的是,這個“播種機”是用耕牛來拉的,而且要比輪椅寬上了許多。
“播種機”寬兩米,正是五條壟的距離,前麵是五個開淺溝的犁箭,中間是五個裝種子的大箱子,後麵是用來複土的六個深犁箭。這樣前麵套上耕牛,拉上裝滿種子的“播種機”,後麵用一個人扶著。抽掉木箱的擋板,耕牛一走,前麵五個淺犁箭開溝,“播種機”自然搖動,箱子裏的種子便隨著搖動緩緩而落,後麵的六個深犁箭隨之跟上複土,所以這播種機不但一次可以種植五條壟,還一次完成了開溝、下種、和複土這三道重要的工序,且還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和質量。
接下來裴二又開墾好的六畝地種了玉米,就完全是用裴子慧研究的播種機種的,唯一不一樣的是,將木箱子的抽板型號由大豆的,換成了玉米的。六畝地隻用了半天時間,就全部播完。若是放在以前,定要三到四天,而且還不算最後的深犁耕作。
裴子慧這一項小小的發明,又給整個裴家人鼓舞了開墾荒山的士氣,裴二望著妥妥播好的玉米,竟激動不已地說:“家有此女,何事不成?”
也許鼓舞這個事兒,是互相的。裴子慧一次次地鼓舞了家人,家裏人也一次次地鼓舞了她。由此她對研究農耕用具這個事兒還倒真是用上了心思。緊接著,她不但接二連三地研究出了幾樣農耕中的小用具,還改良了耕犁。
這裏的耕犁要比播種機先進了許多,雖然也是用牛拉用手扶,卻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農業用具了。但這隻是對於熟地而言,那麽對於這種新開墾起來的土地,卻發現了其中若幹個不足之處。
第一就是遇到地麵上幹枝雜草較多的情況下,難免就把犁箭纏住了。犁箭上一旦纏滿雜草,就失去了鋒利,不但耕牛拉起來吃力,而且耕出的地麵也是七零八亂,不夠順暢和整潔,所以不得不讓耕牛停下,清理好犁箭之後再繼續耕田。
第二就是新開墾的荒山土質不夠鬆軟,犁起的土質往往都不是土麵,而是土疙瘩。這樣的話長出的幼苗容易被土疙瘩壓斷,沒有長出幼苗的土地,也嚴重影響土質的鬆軟程度。
所以她根據這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點,又研究了耕犁的構造。這裏的耕犁並不複雜,主要有犁轅、犁梢、犁底、犁箭、犁橫等部件組成。看似什麽也不缺,而且構造也比較完善,但是用什麽辦法才能阻止那些雜草不纏到犁箭上麵呢?
經過了三天的苦思琢磨,裴子慧終於想出來了。
那就是她在犁箭的前麵加了兩塊重一點的鐵板,在犁箭的後麵加了兩個小石滾。
鐵板是在鐵匠鋪安上去的,而且是活頁的,不用的時候還可以拿下來。有了這兩塊鐵板,再有樹枝雜草糾纏,都會被鐵板擋在了前麵,而使它們無法靠近犁箭。這樣下來,既省了時間又容易清理,最後雜草還都被鐵板拖到了地頭,可謂是一次性徹底解決荒地上雜草樹枝較多的問題。
而後麵那兩個二十厘米的小石滾,是針對土疙瘩的問題自己在家安上去的。當然這兩個石滾是在天氣晴好,土質幹爽的情況下才可以用。把它掛在耕犁的後麵,這樣一來犁起的土疙瘩就在壟溝裏被石滾壓碎了,不但防止了土疙瘩碾壓幼苗的問題,表麵土層的鬆軟度也解決了,這樣一來,可謂是一舉數得。
這樣一來,西山上入了土的種子就越來越多了。
先是大豆,再是玉米,後來又種了雲豆,待雲豆也來不及的時候,就開始種青菜。
於是裴子慧又開始琢磨:到最後什麽都來不及種的時候,隻能種馬鈴薯了。因為隻有馬鈴薯差不多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熟,其它適合北方的農作物大多都不可以。
裴子慧知道,在這裏是有馬鈴薯的,但是在這京城附近大家種的都是紅薯,紅薯沒有馬鈴薯產量高不說,對地質的要求也高。裴子慧在後山的時候見過馬鈴薯的秧苗,但是下麵卻隻有幾個小小的幾個果實。所以她決定再開墾出來荒地,就買些馬鈴薯回來大量地栽種。
待馬鈴薯成熟之後,如果賣不掉就做成粉條。
不過正在一家人滿心歡喜地將一顆心都撲在開荒種地上時,小六子卻來了。
裴子慧和裴二這才恍然大悟,說好了一個月去向顧青城匯報工作,結果去鳳陽幾次送木材,也沒有去縣衙,這下時間可是大大的超過了一個月了。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