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信邪,說這地方哪有什麽機關?
師爺道:“不知兩位有沒有留意到。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根本不是之前走過的那條。”
“不可能吧,怎麽看這裏都明明隻有一條路。”
我前後看了看,但是除了那片石林,我對其他地方沒有一點印象。這裏的地形十分相似,幾乎看不出有什麽區別。況且一路上我都沒有看見岔路口,怎麽可能會走錯?
“在下曾聽七爺提過,關子嶺地下的溶洞是環繞在夜郎王地宮的一道特別防盜線。一旦有人闖入其中,布置在溶洞內的機關就會逐步把闖入者引向相反的方向。而不知情的闖入者,如果順著溶洞走下去,雖然心理上認為是在靠近地宮,但真實情況是他正一步一步遠離地宮。”
“奇門遁甲?師爺,是不是這個道理?”我聽懂了師爺的意思。
師爺點頭道:“沒錯,確實有點奇門遁甲的門道,這就是夜郎王的高明之處。”
“有這麽厲害?奇門遁甲可是咱們老祖宗留下的,他們這幫山裏野人也能參透?”和尚對此完全不相信,在他看來,夜郎國仍處南蠻之地,夜郎人尚未開化,怎麽會知道奇門遁甲?
師爺歎道,千萬不可小看這裏,我們在這地方,吃的虧還少嗎?
和尚道:“師爺,那照你這麽說,現在該怎麽辦?明明知道前麵有機關,咱們還要進去送死?”
師爺咳了幾聲,無奈道:“在下也想不出辦法,現在,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完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裏隻有一條路,我們隻能繼續往前走。三個人稍微休整過後,繼續上路。一路上,我仍舊心存僥幸,心想說不定出去的石梯就在前麵。但是一直走了將近半個時辰,石梯沒有出現,前麵倒是出現了一個岔路口。
岔路口分別通向三個不同的方向。我看著那些黑漆漆的洞口,頓時頭都大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走哪條?”
和尚湊上前,像在問師爺,又像是自言自語。
師爺的身體狀況已經恢複了許多,臉色也正常了不少。他走到岔路口,對每個洞口都仔細看了一遍。當他看到中間的洞口時,突然就興奮道:“有了,就是這條!”
我們急忙靠過去,三個洞口看起來幾乎沒什麽區別,我就問他:“師爺,為什麽走這條?”
師爺指著洞口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道:“兩位來看,這裏的標記,正是那本記錄冊上提起過的。當時負責藏匿那批寶藏的金執世,曾在地宮內各個藏寶地附近刻意留下這種暗號,以備日後來取。”
那個記號刻得非常不起眼,如果換成我跟和尚,無論如何也注意不到。
三個人立即重新打起精神,和尚帶頭鑽進刻有標記的洞口。師爺這時提醒我們,如果寶藏確實埋在附近,那這條路上肯定是機關重重,我們還是小心為妙。因此,這次三個人都走得很慢,我幾乎是每走一步,都先輕踩一下試探腳下的感覺,沒有問題,再繼續往前走。
這樣的過程,持續了大約三炷香的工夫,一路上有驚無險。而這時,走在前麵的和尚就擺手示意我們停下。
火把照過去,能看到在前麵不足十步遠的位置,出現了一道木門。
我們走過去,出乎意料的是,這道門並沒有被人打開過,門上的鎖還在。這就說明,寶藏很有可能還在。和尚二話不說,立即就準備撬鎖,而我腦海中甚至已經開始想象,木門之後,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的那副畫麵。
但是師爺卻一反常態,急忙攔住正在撬鎖的和尚。
“兩位,不可輕舉妄動。在下之前判斷有誤,這地方恐怕不是那位令候藏匿寶藏的密室。”
師爺此時的表情,讓我感覺事情有蹊蹺,我急忙攔住和尚,問師爺怎麽回事?
師爺指了指門頭上的那幾個刻字,說道:“門頭上的字,兩位可能沒有留意到。不瞞兩位,這恐怕不是藏寶的密室,而是鎮妖閣!”
“鎮妖閣?”
我頓時被師爺的語氣給唬住了,心想難道地宮裏鎮壓著什麽妖怪?和尚嘀咕了一聲,隨即就笑道:“我說師爺,這種唬人的把戲你也當真?鎮妖,說白了,就是那些和尚編出來的鬼故事。怎麽說,我也在廟裏待過幾年,像這種噱頭,我再清楚不過,完全不必當真。”
和尚對鎮妖的說法,絲毫不在意。但是結合這一路過來的遭遇,我卻認為師爺的話不無道理。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和尚,咱們現在最要緊的是找個地方休整,我看師爺說得對。這門最好還是不要動,免得節外生枝。”
和尚不耐煩道:“老子跑了一個多月,那是衝著這裏的寶貝來的,不是跟你們來下鬥參觀的。你們東一個不行,西一個不行,都照你們說的,老子幹脆喝西北風得了。告訴你們,這次誰都別想攔我。”
他這脾氣一上來,那簡直比牛還倔。不過仔細想想,這一路上遇到的全是窩心事,可以說沒有一件事辦得順心,他心裏頭肯定憋著火。再加上我再而三的攔著他,肯定更讓他惱火。
我心想算了,再讓他憋著,非得憋出病不可。這次就由著他,反正有我跟師爺看著,發現情況不對,立即撤出去就行了。事實上,我不這麽做也沒辦法。和尚倔脾氣一上來,除了衛兵,估計誰也治不了他。
師爺是個聰明人,他一看和尚的臉色就知道這鎮妖閣是非進不可了。也不再勸和尚,幹脆默不作聲站在後麵。
撬鎖是基本功,和尚自然是得心應手。很快,伴隨著一陣沉悶的推動聲,鎮妖閣沉寂多年的封門被我們緩緩推開。
門上的沉積多年的灰塵頓時傾瀉而下,我們捂著口鼻,拿著火把,向門內窺探。進去之後,我首先聞到石室內充斥一種較為熟悉的氣味。那是石室四周的壁畫,經過多年的沉積,散發出的一股陳年的顏料味。
師爺道:“不知兩位有沒有留意到。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根本不是之前走過的那條。”
“不可能吧,怎麽看這裏都明明隻有一條路。”
我前後看了看,但是除了那片石林,我對其他地方沒有一點印象。這裏的地形十分相似,幾乎看不出有什麽區別。況且一路上我都沒有看見岔路口,怎麽可能會走錯?
“在下曾聽七爺提過,關子嶺地下的溶洞是環繞在夜郎王地宮的一道特別防盜線。一旦有人闖入其中,布置在溶洞內的機關就會逐步把闖入者引向相反的方向。而不知情的闖入者,如果順著溶洞走下去,雖然心理上認為是在靠近地宮,但真實情況是他正一步一步遠離地宮。”
“奇門遁甲?師爺,是不是這個道理?”我聽懂了師爺的意思。
師爺點頭道:“沒錯,確實有點奇門遁甲的門道,這就是夜郎王的高明之處。”
“有這麽厲害?奇門遁甲可是咱們老祖宗留下的,他們這幫山裏野人也能參透?”和尚對此完全不相信,在他看來,夜郎國仍處南蠻之地,夜郎人尚未開化,怎麽會知道奇門遁甲?
師爺歎道,千萬不可小看這裏,我們在這地方,吃的虧還少嗎?
和尚道:“師爺,那照你這麽說,現在該怎麽辦?明明知道前麵有機關,咱們還要進去送死?”
師爺咳了幾聲,無奈道:“在下也想不出辦法,現在,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完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裏隻有一條路,我們隻能繼續往前走。三個人稍微休整過後,繼續上路。一路上,我仍舊心存僥幸,心想說不定出去的石梯就在前麵。但是一直走了將近半個時辰,石梯沒有出現,前麵倒是出現了一個岔路口。
岔路口分別通向三個不同的方向。我看著那些黑漆漆的洞口,頓時頭都大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走哪條?”
和尚湊上前,像在問師爺,又像是自言自語。
師爺的身體狀況已經恢複了許多,臉色也正常了不少。他走到岔路口,對每個洞口都仔細看了一遍。當他看到中間的洞口時,突然就興奮道:“有了,就是這條!”
我們急忙靠過去,三個洞口看起來幾乎沒什麽區別,我就問他:“師爺,為什麽走這條?”
師爺指著洞口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道:“兩位來看,這裏的標記,正是那本記錄冊上提起過的。當時負責藏匿那批寶藏的金執世,曾在地宮內各個藏寶地附近刻意留下這種暗號,以備日後來取。”
那個記號刻得非常不起眼,如果換成我跟和尚,無論如何也注意不到。
三個人立即重新打起精神,和尚帶頭鑽進刻有標記的洞口。師爺這時提醒我們,如果寶藏確實埋在附近,那這條路上肯定是機關重重,我們還是小心為妙。因此,這次三個人都走得很慢,我幾乎是每走一步,都先輕踩一下試探腳下的感覺,沒有問題,再繼續往前走。
這樣的過程,持續了大約三炷香的工夫,一路上有驚無險。而這時,走在前麵的和尚就擺手示意我們停下。
火把照過去,能看到在前麵不足十步遠的位置,出現了一道木門。
我們走過去,出乎意料的是,這道門並沒有被人打開過,門上的鎖還在。這就說明,寶藏很有可能還在。和尚二話不說,立即就準備撬鎖,而我腦海中甚至已經開始想象,木門之後,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的那副畫麵。
但是師爺卻一反常態,急忙攔住正在撬鎖的和尚。
“兩位,不可輕舉妄動。在下之前判斷有誤,這地方恐怕不是那位令候藏匿寶藏的密室。”
師爺此時的表情,讓我感覺事情有蹊蹺,我急忙攔住和尚,問師爺怎麽回事?
師爺指了指門頭上的那幾個刻字,說道:“門頭上的字,兩位可能沒有留意到。不瞞兩位,這恐怕不是藏寶的密室,而是鎮妖閣!”
“鎮妖閣?”
我頓時被師爺的語氣給唬住了,心想難道地宮裏鎮壓著什麽妖怪?和尚嘀咕了一聲,隨即就笑道:“我說師爺,這種唬人的把戲你也當真?鎮妖,說白了,就是那些和尚編出來的鬼故事。怎麽說,我也在廟裏待過幾年,像這種噱頭,我再清楚不過,完全不必當真。”
和尚對鎮妖的說法,絲毫不在意。但是結合這一路過來的遭遇,我卻認為師爺的話不無道理。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和尚,咱們現在最要緊的是找個地方休整,我看師爺說得對。這門最好還是不要動,免得節外生枝。”
和尚不耐煩道:“老子跑了一個多月,那是衝著這裏的寶貝來的,不是跟你們來下鬥參觀的。你們東一個不行,西一個不行,都照你們說的,老子幹脆喝西北風得了。告訴你們,這次誰都別想攔我。”
他這脾氣一上來,那簡直比牛還倔。不過仔細想想,這一路上遇到的全是窩心事,可以說沒有一件事辦得順心,他心裏頭肯定憋著火。再加上我再而三的攔著他,肯定更讓他惱火。
我心想算了,再讓他憋著,非得憋出病不可。這次就由著他,反正有我跟師爺看著,發現情況不對,立即撤出去就行了。事實上,我不這麽做也沒辦法。和尚倔脾氣一上來,除了衛兵,估計誰也治不了他。
師爺是個聰明人,他一看和尚的臉色就知道這鎮妖閣是非進不可了。也不再勸和尚,幹脆默不作聲站在後麵。
撬鎖是基本功,和尚自然是得心應手。很快,伴隨著一陣沉悶的推動聲,鎮妖閣沉寂多年的封門被我們緩緩推開。
門上的沉積多年的灰塵頓時傾瀉而下,我們捂著口鼻,拿著火把,向門內窺探。進去之後,我首先聞到石室內充斥一種較為熟悉的氣味。那是石室四周的壁畫,經過多年的沉積,散發出的一股陳年的顏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