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詔書的時候,本宮還當是聖上跟本宮開的一個玩笑。”
見我訝然,她笑得開懷:“很奇怪嗎?聖上常常開這樣的玩笑。幼時出天花,臉上留了些疤痕,回回在本宮宮裏用早飯,就囑咐準備燒餅……燒餅,姑姑嚐過嗎?麵餅撒上芝麻烤過,香氣撲鼻。”
“沒想到……奴婢倒是沒想到,聖祖這樣接地氣。”
宜妃搖搖頭:“這樣的事多著呢,愛開玩笑,本宮開他的玩笑也不惱。而且隻在本宮這裏吃燒餅,說是旁人宮裏的不好吃,伺候的宮人也不如翊坤宮的活潑。”
我笑著點頭:“換個膽子小的,確實不大敢當著聖祖爺的麵拿燒餅上來。”
宜妃歎了口氣:“聖上在本宮這裏玩笑慣了,所以看到那詔書,本宮還以為……”
還以為他安然無恙,能接著保她郭絡羅氏下半生富貴平安泰康順遂?
從詔書開始,就什麽都變了。
先是宜妃坐著軟榻前往乾清宮看視,在宮門口遇見了德妃眾人。因是在病中,又是坐著軟榻來的,自然比不上聽見消息就急匆匆趕來的惠妃、德妃她們。聖上駕崩,宜妃心中慌亂,也沒有顧得上惠妃是排在自己前頭的,隻催著眾人往殿內去,這麽一來,也就沒有看到在後妃們後頭囑咐喪儀事項的雍親王。
“本宮記得,似乎是對抬著軟榻的人吼了一句什麽,地上站著的雍親王就分開人群站到了本宮跟前。”
雍親王,四阿哥,德妃長子,現下看來,城府頗深,又極重君威。
當時,雍親王隻是站在軟榻跟前,垂著頭拱手行禮:“宜娘娘恐是擔心過了頭,一時忘了宮中禮儀,如此進宮隻怕不妥,還請宜娘娘三思。”
我回頭看著宜妃。
“本宮也是傷心得過了,”宜妃擺擺手,看神情頗為無奈,“竟然當麵頂撞新的萬歲爺,也實在是不識好歹。”
話是這樣說,宜妃麵上卻不見什麽懊惱神色。
“本宮竟然對著新帝斥責了一聲,讓開!”
“然後您就乘著軟榻進了乾清宮?”
宜妃波瀾不驚:“正是。”
先帝遺詔:著雍親王四皇子胤禛克承大統,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之。
十一月二十九,釋服第三日,新帝頒上諭於外臣: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製,率由舊章。當年皇太後見太皇太後禮,何等整齊嚴肅,眾母妃皆所睹悉。今聖母皇太後慈善謙遜,念舊情殷,不遽另行大禮,是聖母皇太後之禮。朕仰承聖母皇太後之意,盡心敬侍眾母妃,是朕之禮。大事方出,朕悲痛切至,心神恍惚,儀文所在,未曾傳知。但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後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皇考未登梓宮前,倉猝之際,宜妃母妃見朕時,氣度竟與皇太後相似,全然不知國體。此等處,爾總管理當稟阻,乃並無一言道及,亦難免罪。朕若不傳,恐於國體乖違,所關重大。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
十一月三十,釋服第四日,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隆科多於禦前奏稟:新帝雖已繼位,卻仍有皇子結朋黨於朝野,散布流言、製造事端,動搖大清國祚。臣等以為,雖孝悌之義當守,卻仍有君臣之分、尊卑之別,陛下不應以血脈親情淩駕皇權之上。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釋服第三十四日,為避新帝名諱而改名為允禟的固山貝子,即皇九子胤禟,奉命赴西寧駐紮。軍機要務不得推諉,委任狀上寫明了“著貝子見字即行”,允禟以新年伊始未曾行禮為由,早朝時祈帝王降旨,允進宮與母妃拜別。新帝雖已登基,然朝中仍有八爺舊黨,且為數不少,又兼固山貝子從前善結交、重情義、為人慷慨豪爽,朝中私交篤者眾。新帝雖允,卻愈發忌憚老九,即便是後宮拜別,仍著禦前侍衛統領多隆率部同往,名為陪同,實則監視。當日傍晚,固山貝子出城,朝中無人敢送。
正月初二,新帝拜見後宮諸庶母妃,言及皇考新喪,宮中糜費眾多,著令皇後為表率,雍親王府舊人從之,縮減後宮用度;又在喪中,眾皇考母妃中有占一方宮室獨居者,更應尚節儉,邀人同住為好。
我:“……”
宜妃笑笑:“聖上後宮眾多,獨占一方宮室的卻隻有已故的皇貴妃佟佳氏與本宮,這話說出來,也就是提點本宮不得再住那奢侈的翊坤宮的意思。難為胤禛九曲心腸,刻薄庶母也找得到如此堂皇的借口,八賢王一黨敗在他手上,不得不說是理所應當。”
“所以您就自請出宮了?”
宜妃望一望我,眨一眨眼睛:“那是自然,宮中已無本宮立足之地,不出宮,難道還等著胤禛來架著本宮出去?”
正月初三,宜妃上表孝恭仁皇後,曰:“妾妃無德,不忍腆居後宮,請出宮至恒親王府就養。”孝恭仁皇後再三挽留,未果,遂允之。
“允祺心善,為人敦厚,九子奪嫡時也不曾像老九那樣給胤禛使絆子,本宮去恒親王府就養,已是示弱,雍正三年時也革了允禟爵位,四年時又革黃帶子、削去宗籍,總盼著這樣就夠了吧?或許能留下我兒允禟一條命?”
宜妃已經從年少講到了中年,就養恒親王府的幾年間隻怕心力交瘁,不過須臾,已是滿頭華發。
“本宮自己想著也是不可能,胤禛那樣的性子,不趕盡殺絕不罷休,煎熬到了八月上,果然朝中有人上奏本,列允禟二十八條罪狀,以枷鎖送往保定,在獄中又改了名字,塞斯黑。嗬嗬,這麽看來,胤禛也有像聖上的地方,愛拿正經事開玩笑。”
我憋了許久,還是問:“您就不恨他?畢竟是害死九阿哥的人……”
宜妃衰老的眼睛定定看了我許久,開口時臉上已沒了之前嘲弄神色:“允禟剛死那一陣,大約是恨過,畢竟是養在我身邊的孩子。可是雍正四年允禟去後,第二年允祺也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看得多了,也想得略明白了些。養在深宮,固然錦衣玉食,要麽就像允祺那樣不爭不搶小心過日子,要麽就像允禟那樣選了一邊站定了,那就不能怪成王敗寇的古訓。允禟執意輔佐允禩,又在新帝登基後仍然在朝中奔走,就應該知道一旦失敗事發,自己會是怎麽樣的下場,路是他自己選的,我恨誰都沒用。”
今夜我這八卦的心大約有些寂寞,緊跟著又問了一句:“朝中還紛傳四阿哥這皇位來得不正道,難道您就沒有懷疑過?”
宜妃上下瞧我兩眼,目光頗不屑:“姑姑您就省省心吧,聖上的遺詔是真的,確實是傳位四阿哥。且我雖是允禟的額娘,也不得不說一句公道話,放眼聖上那諸多兒子,忍得下、放得開、能屈能伸有城府、又將帝王心術爛熟於心的,除了老四隻怕沒有第二個,八賢王是賢,卻實在太傻了點,聖上春秋鼎盛之時就將自己的賢名遠播,怕人不知道似的,這不是賢,真的隻是蠢而已,也就我那不開眼的老九誓死效忠,還得不著個善果……”
不知不覺間天已將曉,遠處銀線帶著後方一抹橘紅向紫禁城撲來。
宜妃抬頭遠眺,忽然問我:“您見過紫禁城外的日出麽?”
等不到我回答,又自言自語:“聖上從前下江南時,回回都帶著本宮,江南河澤之上的日出,實在比這紫禁城裏的好看許多。江山多嬌,都是聖上勵精圖治得來的,他選的四阿哥,自然有他的道理,聖上英明一世,儲君這樣重中之重的事,自然也不會是老糊塗了隨便挑的。”
我聽她說了一夜往事,忽然發現了一些不同,就問:“娘娘似乎總是稱呼聖祖爺‘聖上’?恕奴婢直言,這似乎是外臣對皇上的稱呼?”
宜妃如今已現了老相,眼角眉梢再加上嘴角邊的皺紋,與我如今的麵向大約是差不多的,聽見我這樣問,眼神裏卻閃現了熟悉的光澤:“聖上時時聖明,本宮稱呼一句聖上,有何不可?”
想了想,那樣的眼神果然是我熟悉的,朱瞻基那小子每回聽說三保太監寶船回航時,就是這樣的眼神,也叫做“崇拜”吧。
伴著朝陽萬道金光喝盡了瓶中酒,在宜妃郭絡羅氏最後一句話裏才明白過來這酒香醇至極的原因。她是有清以來在翊坤宮居住最久的妃子,看待帝王卻仍如同剛進宮時一樣,帶著小女子的崇拜,這一崇拜,就崇拜到了死,恐怕一直到喝孟婆湯之前,都還是帶著那樣一顆心,連帶著他選的人,他的遺命,她都覺得是好的,即便次子因此喪命,她也怪不到那新帝身上去,隻因為那是他選的人。
否則宜妃母家一向是外放的武官,鑲黃旗又是劃在保定一帶,外祖再不濟,保命不成,平時圈禁的日子總能打點,怎麽會忍心自己升官,卻讓外孫在眼皮子底下受苦?
當然,除非是宜妃吩咐。
見我訝然,她笑得開懷:“很奇怪嗎?聖上常常開這樣的玩笑。幼時出天花,臉上留了些疤痕,回回在本宮宮裏用早飯,就囑咐準備燒餅……燒餅,姑姑嚐過嗎?麵餅撒上芝麻烤過,香氣撲鼻。”
“沒想到……奴婢倒是沒想到,聖祖這樣接地氣。”
宜妃搖搖頭:“這樣的事多著呢,愛開玩笑,本宮開他的玩笑也不惱。而且隻在本宮這裏吃燒餅,說是旁人宮裏的不好吃,伺候的宮人也不如翊坤宮的活潑。”
我笑著點頭:“換個膽子小的,確實不大敢當著聖祖爺的麵拿燒餅上來。”
宜妃歎了口氣:“聖上在本宮這裏玩笑慣了,所以看到那詔書,本宮還以為……”
還以為他安然無恙,能接著保她郭絡羅氏下半生富貴平安泰康順遂?
從詔書開始,就什麽都變了。
先是宜妃坐著軟榻前往乾清宮看視,在宮門口遇見了德妃眾人。因是在病中,又是坐著軟榻來的,自然比不上聽見消息就急匆匆趕來的惠妃、德妃她們。聖上駕崩,宜妃心中慌亂,也沒有顧得上惠妃是排在自己前頭的,隻催著眾人往殿內去,這麽一來,也就沒有看到在後妃們後頭囑咐喪儀事項的雍親王。
“本宮記得,似乎是對抬著軟榻的人吼了一句什麽,地上站著的雍親王就分開人群站到了本宮跟前。”
雍親王,四阿哥,德妃長子,現下看來,城府頗深,又極重君威。
當時,雍親王隻是站在軟榻跟前,垂著頭拱手行禮:“宜娘娘恐是擔心過了頭,一時忘了宮中禮儀,如此進宮隻怕不妥,還請宜娘娘三思。”
我回頭看著宜妃。
“本宮也是傷心得過了,”宜妃擺擺手,看神情頗為無奈,“竟然當麵頂撞新的萬歲爺,也實在是不識好歹。”
話是這樣說,宜妃麵上卻不見什麽懊惱神色。
“本宮竟然對著新帝斥責了一聲,讓開!”
“然後您就乘著軟榻進了乾清宮?”
宜妃波瀾不驚:“正是。”
先帝遺詔:著雍親王四皇子胤禛克承大統,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之。
十一月二十九,釋服第三日,新帝頒上諭於外臣: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製,率由舊章。當年皇太後見太皇太後禮,何等整齊嚴肅,眾母妃皆所睹悉。今聖母皇太後慈善謙遜,念舊情殷,不遽另行大禮,是聖母皇太後之禮。朕仰承聖母皇太後之意,盡心敬侍眾母妃,是朕之禮。大事方出,朕悲痛切至,心神恍惚,儀文所在,未曾傳知。但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後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皇考未登梓宮前,倉猝之際,宜妃母妃見朕時,氣度竟與皇太後相似,全然不知國體。此等處,爾總管理當稟阻,乃並無一言道及,亦難免罪。朕若不傳,恐於國體乖違,所關重大。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
十一月三十,釋服第四日,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隆科多於禦前奏稟:新帝雖已繼位,卻仍有皇子結朋黨於朝野,散布流言、製造事端,動搖大清國祚。臣等以為,雖孝悌之義當守,卻仍有君臣之分、尊卑之別,陛下不應以血脈親情淩駕皇權之上。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釋服第三十四日,為避新帝名諱而改名為允禟的固山貝子,即皇九子胤禟,奉命赴西寧駐紮。軍機要務不得推諉,委任狀上寫明了“著貝子見字即行”,允禟以新年伊始未曾行禮為由,早朝時祈帝王降旨,允進宮與母妃拜別。新帝雖已登基,然朝中仍有八爺舊黨,且為數不少,又兼固山貝子從前善結交、重情義、為人慷慨豪爽,朝中私交篤者眾。新帝雖允,卻愈發忌憚老九,即便是後宮拜別,仍著禦前侍衛統領多隆率部同往,名為陪同,實則監視。當日傍晚,固山貝子出城,朝中無人敢送。
正月初二,新帝拜見後宮諸庶母妃,言及皇考新喪,宮中糜費眾多,著令皇後為表率,雍親王府舊人從之,縮減後宮用度;又在喪中,眾皇考母妃中有占一方宮室獨居者,更應尚節儉,邀人同住為好。
我:“……”
宜妃笑笑:“聖上後宮眾多,獨占一方宮室的卻隻有已故的皇貴妃佟佳氏與本宮,這話說出來,也就是提點本宮不得再住那奢侈的翊坤宮的意思。難為胤禛九曲心腸,刻薄庶母也找得到如此堂皇的借口,八賢王一黨敗在他手上,不得不說是理所應當。”
“所以您就自請出宮了?”
宜妃望一望我,眨一眨眼睛:“那是自然,宮中已無本宮立足之地,不出宮,難道還等著胤禛來架著本宮出去?”
正月初三,宜妃上表孝恭仁皇後,曰:“妾妃無德,不忍腆居後宮,請出宮至恒親王府就養。”孝恭仁皇後再三挽留,未果,遂允之。
“允祺心善,為人敦厚,九子奪嫡時也不曾像老九那樣給胤禛使絆子,本宮去恒親王府就養,已是示弱,雍正三年時也革了允禟爵位,四年時又革黃帶子、削去宗籍,總盼著這樣就夠了吧?或許能留下我兒允禟一條命?”
宜妃已經從年少講到了中年,就養恒親王府的幾年間隻怕心力交瘁,不過須臾,已是滿頭華發。
“本宮自己想著也是不可能,胤禛那樣的性子,不趕盡殺絕不罷休,煎熬到了八月上,果然朝中有人上奏本,列允禟二十八條罪狀,以枷鎖送往保定,在獄中又改了名字,塞斯黑。嗬嗬,這麽看來,胤禛也有像聖上的地方,愛拿正經事開玩笑。”
我憋了許久,還是問:“您就不恨他?畢竟是害死九阿哥的人……”
宜妃衰老的眼睛定定看了我許久,開口時臉上已沒了之前嘲弄神色:“允禟剛死那一陣,大約是恨過,畢竟是養在我身邊的孩子。可是雍正四年允禟去後,第二年允祺也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看得多了,也想得略明白了些。養在深宮,固然錦衣玉食,要麽就像允祺那樣不爭不搶小心過日子,要麽就像允禟那樣選了一邊站定了,那就不能怪成王敗寇的古訓。允禟執意輔佐允禩,又在新帝登基後仍然在朝中奔走,就應該知道一旦失敗事發,自己會是怎麽樣的下場,路是他自己選的,我恨誰都沒用。”
今夜我這八卦的心大約有些寂寞,緊跟著又問了一句:“朝中還紛傳四阿哥這皇位來得不正道,難道您就沒有懷疑過?”
宜妃上下瞧我兩眼,目光頗不屑:“姑姑您就省省心吧,聖上的遺詔是真的,確實是傳位四阿哥。且我雖是允禟的額娘,也不得不說一句公道話,放眼聖上那諸多兒子,忍得下、放得開、能屈能伸有城府、又將帝王心術爛熟於心的,除了老四隻怕沒有第二個,八賢王是賢,卻實在太傻了點,聖上春秋鼎盛之時就將自己的賢名遠播,怕人不知道似的,這不是賢,真的隻是蠢而已,也就我那不開眼的老九誓死效忠,還得不著個善果……”
不知不覺間天已將曉,遠處銀線帶著後方一抹橘紅向紫禁城撲來。
宜妃抬頭遠眺,忽然問我:“您見過紫禁城外的日出麽?”
等不到我回答,又自言自語:“聖上從前下江南時,回回都帶著本宮,江南河澤之上的日出,實在比這紫禁城裏的好看許多。江山多嬌,都是聖上勵精圖治得來的,他選的四阿哥,自然有他的道理,聖上英明一世,儲君這樣重中之重的事,自然也不會是老糊塗了隨便挑的。”
我聽她說了一夜往事,忽然發現了一些不同,就問:“娘娘似乎總是稱呼聖祖爺‘聖上’?恕奴婢直言,這似乎是外臣對皇上的稱呼?”
宜妃如今已現了老相,眼角眉梢再加上嘴角邊的皺紋,與我如今的麵向大約是差不多的,聽見我這樣問,眼神裏卻閃現了熟悉的光澤:“聖上時時聖明,本宮稱呼一句聖上,有何不可?”
想了想,那樣的眼神果然是我熟悉的,朱瞻基那小子每回聽說三保太監寶船回航時,就是這樣的眼神,也叫做“崇拜”吧。
伴著朝陽萬道金光喝盡了瓶中酒,在宜妃郭絡羅氏最後一句話裏才明白過來這酒香醇至極的原因。她是有清以來在翊坤宮居住最久的妃子,看待帝王卻仍如同剛進宮時一樣,帶著小女子的崇拜,這一崇拜,就崇拜到了死,恐怕一直到喝孟婆湯之前,都還是帶著那樣一顆心,連帶著他選的人,他的遺命,她都覺得是好的,即便次子因此喪命,她也怪不到那新帝身上去,隻因為那是他選的人。
否則宜妃母家一向是外放的武官,鑲黃旗又是劃在保定一帶,外祖再不濟,保命不成,平時圈禁的日子總能打點,怎麽會忍心自己升官,卻讓外孫在眼皮子底下受苦?
當然,除非是宜妃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