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索良音已至跟前,米氏也不好再多說,隻含笑拉著她的手,讚了一回,絮絮地說了一些閑話,又同受了拔苦法師的加持。
酉時將盡,幾乎是以折衝府內的燈火為信,滿城的燈火漸次燃起。
折衝府前分明烏壓壓地站了一地的人,卻寂靜一片仿若無人,莊重撼人的大鼓悶悶地響了四十九下,折衝府的兩扇朱漆大門豁然洞開,拂耽延與韓孟自門內走出,兩人俱繃著臉,仿佛對這盛典並不十分感興趣,倒是他們身後的一眾大小官僚,一個個樂嗬嗬地擺上了與民同樂的架勢。
民眾平日見官機會不多,今日能將沙州各位大僚們一次見個齊全,自是要激昂一番,且多少能借著年節的由頭甩脫些畏怯,不怕見罪於官家,人群便更添了不少喧騰。
人群中更是有不少雲英待嫁的女子,上至高門貴女,下至平頭百姓,素日就聽人說起過折衝府那位半胡的都尉,豐姿俊逸樣、貌樣出眾,今日卻是個良機,還不趕緊借著燈火偷偷遙望幾眼。
大鼓又是一震,吵雜人聲頓收,霎時樂聲盈天,台架上的五名音聲兒如手拈蓮花,足踏祥雲,舞起了平日裏難見的《鹿王本生》供奉。
敦煌百姓皆信奉釋教,能在元日目睹這樣盛大的舞樂供奉,豈肯錯過。
台架兩側搭起了高大的篷障,一側是供拂耽延等官人設席坐觀的,另一側近台架的是做東的風靈與康氏夫婦所坐,稍離台架的是索家篷障,漸次搭起的便是敦煌城內幾戶大族豪商。
餘下空地皆滿滿當當地填塞了人,高處望去隻見成片的黑色灰白色的腦袋,點綴著各色襆巾釵環。
拂耽延站起身將人群來回掃視了數圈,扭頭向身後的張伯庸問道:“今日人多雜亂,易生挨擠互踏的事端,縣衙內可安排妥帖了?”
張伯庸忙不迭地起身拱手回話:“都尉安心,下官已安置周全。”
拂耽延點點頭,歸席安坐,不再多言一語。目光偶掃到對麵的篷障,因隔得遠,隻隱約望見一道略眼熟的身影,似乎也正望向他這一邊,他隨即移開視線,轉向台架上正舞演著的鹿王本生。
台架上音聲兒正舞到九色鹿王於林間閑散悠哉而行,梵音輕和,風靈同台下民眾一樣,凝神觀望。忽然手臂被人輕輕碰了一下,回頭見阿幺正捧著個細窄的小木匣子衝她使眼色。
風靈眼瞧了瞧正全神貫注的康氏夫婦,悄悄退席離開篷障,跟著阿幺走到外頭。
“大娘你瞧。”阿幺向她攤了攤手中的小木匣子,“方才我進篷障前,有人火急火燎地塞到我手中,隻丟下一句‘予你家小娘子’便跑了個沒影兒。”
風靈遲疑了一息,伸手打開木匣子,一支赤金打造的鹿形金簪赫然入目,她小心地拿起金簪,摩挲了幾下鑲作鹿眼的紅色寶石,嘟囔道:“這般送禮的倒也是稀奇……”
“大娘……”阿幺低聲驚呼一聲,“快瞧,匣子裏頭有字條。”
風靈一手抓著金簪,一手又伸入木匣子,拈出一張折成細條的字條來。
借著台架上熠熠的燈火,她抖開字紙,紙上僅寥寥數句,她隻掃了一眼,便似失了魂,手裏的鹿形金簪“當啷”一聲落在了地下,慌裏慌張地四處張望。
阿幺滿心疑惑,剛想彎腰去拾,風靈卻如受了驚嚇一般,低喝一聲:“不許拾!”唬得阿幺一個哆嗦,眼眶子裏險些激出淚來。
阿幺識得字,她提著膽子接過風靈手中的字條,卻見紙上字體粗拙難看,再一看,上書:“顧娘子既愛鹿王本生經變,便以此簪奉上,元日佳節,當與佳人共慶,豈能獨歡?”末尾落款處四仰八叉地提了“阿史那賀魯”五個字。
阿幺本就謹小慎微,這五個字直將她唬得魂飛魄散,手中的字紙如同著了火一般燙手,她抖著手指頭將紙揉成團,不知所措地拽著風靈的衣袖,“大娘……大娘,這,這如何會同那人有,有牽連?”
風靈猛回過神來,壯起膽子拾起地下的鹿形金簪,深深地吸入兩口幹冷的空氣,漸漸沉下心氣,梳理這樁突如其來的“賀禮”。
她將那金簪左右翻來覆去地在手中掂著,那豔紅的鹿眼甚是紮眼。細細看來仿佛久經摩挲,並不是新近打製的。
風靈暗暗冷哼,也不知是劫了哪家的商隊,搶奪了苦主的隨身之物,這簪子大約原主甚是珍愛,雖是舊物,養護得卻甚好。
可他又如何得知今日她請演鹿王本生經變?
演什麽是臘月二十三之後才定下的,知悉者除開法常寺的僧眾與音聲兒們便是自己,連康氏夫婦那兒,她也不曾露過一句口風。眾人得知不過是今日晌午的事。
今日晌午……風靈凝神細思之下後背不覺驚出一層細密的冷汗,那便是說,阿史那賀魯今日晌午得了消息,帶著鹿形金簪趕赴敦煌城。不早不晚偏挑了此刻送來金簪,則此時開演他也是知曉的。
那麽,眼下他是身在城外還是城內?是獨身前來還是集兵城下?
風靈每多想一個問題,心便似多蒙上了一層寒霜,涼得她直發慌。不敢再往下想,她旋身急急地跑向拂耽延所在的篷障。
她的篷障與拂耽延的篷障對麵相望,中間擠擠挨挨站滿了觀舞聽經變的百姓,約莫二三十步的距離,卻叫她行得無比艱難,推搡湧擠,使得她並不高挑的身子數次險遭沒頂。幸而身底子好,使足氣力尚不至被人推倒踩踏。
好容易還有不足十步之距,身後衣袍卻被人使力拽住,回頭隻見阿幺滿麵驚恐地死死拉拽住她腰間的帛帶,竟不知她是如何擠進來的。
“大娘!你要去哪兒?這究竟是,究竟是如何說的?”阿幺的眼眶憋得通紅,若不是慌懼太過忘了流淚,恐怕眼淚早就該糊滿臉了。“許是哪一個促狹的故意作弄人頑?”
因怕她駭怕,風靈從未同她提過賀魯的事,阿幺自是不明就裏,還存了誰同風靈頑笑的僥幸。
風靈心如明鏡,這絕無可能是促狹嬉鬧,她想同阿幺講明,張口卻說不出一個字來,前因後果,糾纏膠葛,根本無從說起。
此事連她自己想來都覺荒誕無稽,辯說不清,旁人怎會信?
風靈仰頭望望對麵篷障內坐得似銅鍾一般端直的拂耽延,再回頭瞧一眼身後的阿幺,心直往下沉。
連同阿幺都解釋不清的事,又要如何向他說明白。隻消拂耽延問一句:他何故要以金簪相贈?她便無言以對。
換做旁的什麽事,她大可不予理會拂耽延的質疑,或是三言兩語輕巧巧地將他的疑問推至一旁,可這事兒非同一般,與阿史那賀魯搭上了牽連,多說一句,或少說一句都是通敵的大罪,鬧不好株連全族。
風靈心頭翻江倒海,腳下似被捆鎖住了,無法再前踏一步。
正苦熬著,突覺有細碎的驚呼尖叫聲從很遠處傳來,落入她的耳中。初時她隻當是自己心裏煩亂且周邊嘈雜,聽差了,可那聲音又陸續出現了幾次,一次比一次清晰可辨。
不消半刻,便是人聲樂聲再雜亂,她也能確定,果真是有人在驚叫大呼著“突厥人來犯”自遠處奔來,且不下十數人。
風靈倏地睜大了眼睛環視了一圈周圍尚毫無知覺的民眾,再仰頭望向前麵的篷障,拂耽延必定也是聽見了那呼聲,已然從席間站起了身,麵沉如鐵。
酉時將盡,幾乎是以折衝府內的燈火為信,滿城的燈火漸次燃起。
折衝府前分明烏壓壓地站了一地的人,卻寂靜一片仿若無人,莊重撼人的大鼓悶悶地響了四十九下,折衝府的兩扇朱漆大門豁然洞開,拂耽延與韓孟自門內走出,兩人俱繃著臉,仿佛對這盛典並不十分感興趣,倒是他們身後的一眾大小官僚,一個個樂嗬嗬地擺上了與民同樂的架勢。
民眾平日見官機會不多,今日能將沙州各位大僚們一次見個齊全,自是要激昂一番,且多少能借著年節的由頭甩脫些畏怯,不怕見罪於官家,人群便更添了不少喧騰。
人群中更是有不少雲英待嫁的女子,上至高門貴女,下至平頭百姓,素日就聽人說起過折衝府那位半胡的都尉,豐姿俊逸樣、貌樣出眾,今日卻是個良機,還不趕緊借著燈火偷偷遙望幾眼。
大鼓又是一震,吵雜人聲頓收,霎時樂聲盈天,台架上的五名音聲兒如手拈蓮花,足踏祥雲,舞起了平日裏難見的《鹿王本生》供奉。
敦煌百姓皆信奉釋教,能在元日目睹這樣盛大的舞樂供奉,豈肯錯過。
台架兩側搭起了高大的篷障,一側是供拂耽延等官人設席坐觀的,另一側近台架的是做東的風靈與康氏夫婦所坐,稍離台架的是索家篷障,漸次搭起的便是敦煌城內幾戶大族豪商。
餘下空地皆滿滿當當地填塞了人,高處望去隻見成片的黑色灰白色的腦袋,點綴著各色襆巾釵環。
拂耽延站起身將人群來回掃視了數圈,扭頭向身後的張伯庸問道:“今日人多雜亂,易生挨擠互踏的事端,縣衙內可安排妥帖了?”
張伯庸忙不迭地起身拱手回話:“都尉安心,下官已安置周全。”
拂耽延點點頭,歸席安坐,不再多言一語。目光偶掃到對麵的篷障,因隔得遠,隻隱約望見一道略眼熟的身影,似乎也正望向他這一邊,他隨即移開視線,轉向台架上正舞演著的鹿王本生。
台架上音聲兒正舞到九色鹿王於林間閑散悠哉而行,梵音輕和,風靈同台下民眾一樣,凝神觀望。忽然手臂被人輕輕碰了一下,回頭見阿幺正捧著個細窄的小木匣子衝她使眼色。
風靈眼瞧了瞧正全神貫注的康氏夫婦,悄悄退席離開篷障,跟著阿幺走到外頭。
“大娘你瞧。”阿幺向她攤了攤手中的小木匣子,“方才我進篷障前,有人火急火燎地塞到我手中,隻丟下一句‘予你家小娘子’便跑了個沒影兒。”
風靈遲疑了一息,伸手打開木匣子,一支赤金打造的鹿形金簪赫然入目,她小心地拿起金簪,摩挲了幾下鑲作鹿眼的紅色寶石,嘟囔道:“這般送禮的倒也是稀奇……”
“大娘……”阿幺低聲驚呼一聲,“快瞧,匣子裏頭有字條。”
風靈一手抓著金簪,一手又伸入木匣子,拈出一張折成細條的字條來。
借著台架上熠熠的燈火,她抖開字紙,紙上僅寥寥數句,她隻掃了一眼,便似失了魂,手裏的鹿形金簪“當啷”一聲落在了地下,慌裏慌張地四處張望。
阿幺滿心疑惑,剛想彎腰去拾,風靈卻如受了驚嚇一般,低喝一聲:“不許拾!”唬得阿幺一個哆嗦,眼眶子裏險些激出淚來。
阿幺識得字,她提著膽子接過風靈手中的字條,卻見紙上字體粗拙難看,再一看,上書:“顧娘子既愛鹿王本生經變,便以此簪奉上,元日佳節,當與佳人共慶,豈能獨歡?”末尾落款處四仰八叉地提了“阿史那賀魯”五個字。
阿幺本就謹小慎微,這五個字直將她唬得魂飛魄散,手中的字紙如同著了火一般燙手,她抖著手指頭將紙揉成團,不知所措地拽著風靈的衣袖,“大娘……大娘,這,這如何會同那人有,有牽連?”
風靈猛回過神來,壯起膽子拾起地下的鹿形金簪,深深地吸入兩口幹冷的空氣,漸漸沉下心氣,梳理這樁突如其來的“賀禮”。
她將那金簪左右翻來覆去地在手中掂著,那豔紅的鹿眼甚是紮眼。細細看來仿佛久經摩挲,並不是新近打製的。
風靈暗暗冷哼,也不知是劫了哪家的商隊,搶奪了苦主的隨身之物,這簪子大約原主甚是珍愛,雖是舊物,養護得卻甚好。
可他又如何得知今日她請演鹿王本生經變?
演什麽是臘月二十三之後才定下的,知悉者除開法常寺的僧眾與音聲兒們便是自己,連康氏夫婦那兒,她也不曾露過一句口風。眾人得知不過是今日晌午的事。
今日晌午……風靈凝神細思之下後背不覺驚出一層細密的冷汗,那便是說,阿史那賀魯今日晌午得了消息,帶著鹿形金簪趕赴敦煌城。不早不晚偏挑了此刻送來金簪,則此時開演他也是知曉的。
那麽,眼下他是身在城外還是城內?是獨身前來還是集兵城下?
風靈每多想一個問題,心便似多蒙上了一層寒霜,涼得她直發慌。不敢再往下想,她旋身急急地跑向拂耽延所在的篷障。
她的篷障與拂耽延的篷障對麵相望,中間擠擠挨挨站滿了觀舞聽經變的百姓,約莫二三十步的距離,卻叫她行得無比艱難,推搡湧擠,使得她並不高挑的身子數次險遭沒頂。幸而身底子好,使足氣力尚不至被人推倒踩踏。
好容易還有不足十步之距,身後衣袍卻被人使力拽住,回頭隻見阿幺滿麵驚恐地死死拉拽住她腰間的帛帶,竟不知她是如何擠進來的。
“大娘!你要去哪兒?這究竟是,究竟是如何說的?”阿幺的眼眶憋得通紅,若不是慌懼太過忘了流淚,恐怕眼淚早就該糊滿臉了。“許是哪一個促狹的故意作弄人頑?”
因怕她駭怕,風靈從未同她提過賀魯的事,阿幺自是不明就裏,還存了誰同風靈頑笑的僥幸。
風靈心如明鏡,這絕無可能是促狹嬉鬧,她想同阿幺講明,張口卻說不出一個字來,前因後果,糾纏膠葛,根本無從說起。
此事連她自己想來都覺荒誕無稽,辯說不清,旁人怎會信?
風靈仰頭望望對麵篷障內坐得似銅鍾一般端直的拂耽延,再回頭瞧一眼身後的阿幺,心直往下沉。
連同阿幺都解釋不清的事,又要如何向他說明白。隻消拂耽延問一句:他何故要以金簪相贈?她便無言以對。
換做旁的什麽事,她大可不予理會拂耽延的質疑,或是三言兩語輕巧巧地將他的疑問推至一旁,可這事兒非同一般,與阿史那賀魯搭上了牽連,多說一句,或少說一句都是通敵的大罪,鬧不好株連全族。
風靈心頭翻江倒海,腳下似被捆鎖住了,無法再前踏一步。
正苦熬著,突覺有細碎的驚呼尖叫聲從很遠處傳來,落入她的耳中。初時她隻當是自己心裏煩亂且周邊嘈雜,聽差了,可那聲音又陸續出現了幾次,一次比一次清晰可辨。
不消半刻,便是人聲樂聲再雜亂,她也能確定,果真是有人在驚叫大呼著“突厥人來犯”自遠處奔來,且不下十數人。
風靈倏地睜大了眼睛環視了一圈周圍尚毫無知覺的民眾,再仰頭望向前麵的篷障,拂耽延必定也是聽見了那呼聲,已然從席間站起了身,麵沉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