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是我瞧不起你們
某時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作者:神隱的傲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印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損失最小,受益最大的戰爭,在中印戰爭之後,中國徹底確立了對於中控克什米爾的所有權,並且打破了印度人那點可憐的自信心,遂得綽號:專打世界第三!
四萬多經曆過印度內戰一些列戰役的士兵被五千多中國士兵追的滿克什米爾跑?作者君最開始也不太相信,但是看到印度的軍工的時候,作者君頓時表示——是在下輸了!
那然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麽讓印度軍工被國人稱為笑話吧!
一、“阿瓊”主戰坦克
1974年3月印度正式批準研製“阿瓊”主戰坦克研製,該研製計劃同時得到第一次撥款為1.55億盧比,預研工作自此開始。該坦克重50t,主要部件例如發動機、傳動裝置、120mm線膛火炮及其彈藥、先進的裝甲和火控係統均要求在印度生產。
直至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製成時,該項計劃已支出3億盧比。1985年3月,對外展出了該樣車。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製造20輛阿瓊坦克樣車以便對武器、火控係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等部件進行廣泛試驗。然而截止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其餘4輛留在戰車研究院供院方試驗和改進發展。
該坦克正式研製以來計劃一再延期,時過15年仍未完成,原來確定的1990年裝備部隊的目標至少要推遲到90年代中期。研製經費一再追加,已達29.20億盧比,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其中,對外交流費用為8.936億盧比,約占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僅戰車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開支就達到6.882億盧比,其中對外交流費為3.286億盧比。
直至到十年後的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才裝配出來。印度陸軍對阿瓊坦克的評價不高,在樣車鑒定報告中指出:“試驗結果表明,阿瓊坦克在設計和性能方麵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最糟糕的是發現設計阿瓊坦克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報告中提出的主要具體問題是:
(1)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2)火控係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3)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
(4)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
(5)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6)炮塔中隻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
(7)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
(8)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劃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梁安全通過標準。
(9)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
總之,樣車試驗結果不能斷定該坦克可以有效地執行戰鬥任務。
阿瓊mk1型坦克樣車研製於1988年春季、阿瓊mk2型坦克從1988年8月開始,擬生產24輛樣車,首輛樣車計劃於1989年完成。
由於許多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印度政府最終放棄了自行研製“阿瓊”的初衷並引進了以製造“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出手相助。於是,印度“戰神”搖身一變,長成了德國“豹”的模樣。“阿瓊”的最主要部件之一發動機也換上德國mtu公司製造的產品。盡管德國廠商宣稱其發動機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時,發現該發動機無法適應“阿瓊”預期的與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沙漠地帶主要作戰地區環境,由於發動機嚴重過熱,功率失損高達20%—25%。
如此又過了十年,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多難的“阿瓊”竟被判定為“不適宜上戰場”。盡管這樣,印度政府仍然決定再次撥款繼續支持“阿瓊”的研製。
“阿瓊”坦克的另一個致命問題是其主炮的安全性。印度技術部門曾經為進口自俄羅斯的t-72/t72m1“阿傑亞”型主戰坦克生產了120mm坦克炮,但該型火炮在2000年以來的使用過程中,已經發生了數十起炸膛事故。使得相關廠商被迫回收了自產的770根炮管。而“阿瓊”的120mm主炮正是同一廠家生產的。這又使印度軍方對“阿瓊”主炮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已經高達60%,完全背離了印度軍方最初規定的“基本國產化”的要求,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麵強烈批評。
出於自尊心和自主發展國防工業的需要,印度仍然決定把這款問題成堆的坦克裝備部隊。2000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宣布“阿瓊”mk1正式投產。這款印度自行研製的主戰坦克在經曆了長達26年的研製過程後,終於在問題成堆的情況下強行投產。
“阿瓊”是投產了,可是在“阿瓊”mk1第一次鐵路運輸時才發現設計車寬超出了鐵路運輸極限標準至少6厘米,也就是說粗心的印度設計師們一直到“阿瓊”定型投產也沒考慮過讓這種坦克上火車作長途運輸。
2006年10月8日電印度國防部30年的努力付諸流水,最終隻好無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發和製造的“阿瓊”主戰坦克成軍計劃,而已經生產的少量“阿瓊”坦克將用於執行訓練任務。
2008年7月印度陸軍表示,除已經訂購的124輛之外,將不會再購買更多的國產“阿瓊”坦克,這無疑是為從立項至今已有三十年曆史的“阿瓊”坦克項目敲響了喪鍾。但研發“阿瓊”主戰坦克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卻要把這種垃圾應塞給軍方,他們表示,尋求政府部門的介入以保證“國產化努力”是“適當的報答”,印度陸軍應當訂購至少500輛阿瓊坦克,以便穩定生產線的運作,並為未來主戰坦克的研發奠定基礎。
“阿瓊”從正式批準研製到批量生產,時間長達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製“豹2”和美國研製m1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15年,“阿瓊”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難產的。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
由於本身技術儲備不足,雖然大量選用了國外先進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同時整個坦克中這些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過高。“阿瓊”原型車自製部件的比例為73%,但到實際生產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其所謂自主研製成為笑話。“阿瓊”實際淪為了國外產品的“組裝貨”。
現在在印度隻有一種時候還能看到阿瓊坦克的身影,那就是在國慶閱兵的時候!
2、輕型作戰飛機“lca”
號稱是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項目開始於1983年,采用了擁有世界飛機發動機最先進技術的美製f404發動機,經過了漫長的18年時間後,才在2001年進行首次試飛。又在進行了長達7年的試飛測試後的2007年,其最大飛行速度隻能達到1.05馬赫,而未能達到設計中的1.6馬赫。這次試飛的挫折是對印度航空工業又一次沉重打擊。象這樣一架********,飛行速度隻有1.05馬赫,怎麽去用於作戰?飛機仍然未能達到設計速度要求。而且的印度飛機工程師們至今未能找到“lca”為何達不到設計速度的原因。
這種代號為“lca”的********是印度軍方計劃中要與俄羅斯產的蘇—30式重型戰鬥轟炸機作高低搭配使用的機種,除了美製發動機外,印度軍方還為此種飛機配備了世界多個國家生產的最先進航電設備,研製費用從最初預算的55億盧比一路上升到550億盧比,可飛機研製了整整25年仍然有許多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印度軍方估計這種飛機如果能夠服役,最早也要到2012年。而且其研製費用將要突破到1200億盧比。印度評論家說,到目前為止,“lca”的綜合技術指標肯定將麵臨尚未研製成功就大大落後的局麵。但即使這樣,印度仍然沒有放棄的想法,印度政府對“lca”的撥款還是沒有間斷。有一位外國評論家笑談這款印度飛機說:“如果要把這款空重隻有5.5噸,而且問題成堆的印度飛機與蘇—30式飛機作高低搭配使用,最好是把它固定在蘇—30的背上才能真正搭配起來”。
這不是印度軍方第一次弄丟導彈了,2006年印度試射“烈火3”型導彈,導彈升空後卻犯了“方向性錯誤”,在中途墜落於孟加拉灣。雖然沒有造成任何損失,但如此大的偏差卻讓人不得不擔心:萬一導彈“砸”中居民區怎麽辦?導彈的爆炸威力自不必說,其攜帶的燃料等也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美國為了安全起見,將南太平洋地區的無人小島作為導彈試驗場。
最近,lca在經曆了三十三年多的長期難產之後終於被印度斯坦航空趕鴨子上架一般滴服役了,印度網友對此信心爆棚,大聲叫囂lca可以吊打中國j-10,對此,作者君隻想感慨一句,先不說j-10那1.2馬赫的超低空速度和2.2馬赫的高空速度是你lca怎麽追也追不上的,等你印度什麽時候lca大量服役的時候,兔子家黑絲帶機早就滿天飛了!
3、潛射核巡航導彈
2008年2月25日,印度中午在東部安得拉邦維沙卡帕特南外海八公裏處,用一個固定的水下浮筒中發射其“海洋”潛射核巡航導彈。之所以使用水下浮筒是因為目前印度還沒有可以用來裝載這種導彈進行測試的潛艇。而且這枚潛射彈道導彈射程隻有700千米,可謂目前在役的射程最近的潛射彈道導彈。在看導彈衝出水麵後,國防部就迫不及待立即宣布試射成功;印度與國際媒體也爭相報道,並宣稱印度已躋身世界具有發射水下核彈能力的五大強國之一(即美、法、俄、中)。這枚潛射彈道導彈原定目的地是在孟加拉灣偏南靠近印度安達曼群島一側。但等候在那裏的印度海軍部隊當天日卻遲遲沒有監測到飛來的導彈,最終等來的是搜索失蹤導彈的命令。按照慣例,失去控製的導彈通常都會啟動自毀程序,同時借助無線電信號向地麵通報自身的墜毀地點。然而印度此次卻遲遲未能公布相關信息,令分析人士十分不解。眾所周知,強大的保障能力是確保導彈空間飛行順利實施的關鍵。在這方麵,美蘇等傳統強國自不必多言,就連國力相對較弱的中國,也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派遣包括“遠望”航天測量船在內的龐大艦隊遠赴南太平洋,精確跟蹤並測定遠程導彈的飛行軌跡。軍方為了掩飾導彈去向不明這一尷尬局麵,印度軍方解釋說:導彈已經發射成功,隻是觀測人員未能掌握住導彈飛行的路線。印度官方對於自家導彈去向“一問三不知”的狀況,隻能說明其在基礎領域所做的“功課”還有很大不足。
雖然印度國防部沒有宣布發射失敗,但有專家根據以往經驗推斷,這枚導彈確實沒有到達目的地,並且已很難找到。由於無法掌握導彈墜落的具體地點,印度軍方要想在方圓數十萬平方公裏的海區內找到它的下落,實際上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麽,這枚長眠海底的導彈會不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構成潛在威脅呢?這才是是許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其實印度早在一周前負責開發“海洋”導彈的國防研究和開發組織就在新德裏舉行了導彈研製慶功活動。印度總理辛格在慶功會上宣布,印度已經具備從水下潛艇發射核巡航導彈的能力。“海洋”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研究時間已經有14年的時間。
4、核潛艇
“海洋”潛射核導彈是用來配備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這艘核潛艇雖已研製二十五年,經費將超過51億美元,目的在建立印度第二波核打擊的能力。仍存在許多技術難題,計劃要到明年才能下水。即使印第一艘核潛艇明年下水,離正式部署還有很長的時間。印度媒體報道說,海軍第一艘核潛艇要到2012年前才具備實戰能力。美國有情報人士分析認為,印度潛射核導彈至少要到2010年前後才能部署核潛艇。
印度海軍計劃2025年前後總共部署五艘核潛艇,每艘核潛艇都將配備“海洋”核導彈,屆時印度核潛艇將成為一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水下核力量。
印度國防官員本月稍早曾表示,已擁有19艘潛水艇部隊的印度,決心進一步增強海上武力投射平台,繼2005年向法國采購6艘“天蠍”級常規動力潛艇之後,又計劃引進6艘反潛潛水艇,配備新型導彈,作為建立藍水艦隊中的水下獵殺部隊之用。
印度海軍現有19艘潛艇,包括10艘俄羅斯製“基洛”級潛艇,正交由俄羅斯船廠改造升級;此外,還有五艘俄製f級潛艇和四艘德國209型潛艇。但這些現役潛艇大部分老舊,多數至2012年即服役期滿。
另具最新消息,2008年7月4日《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海軍向俄羅斯租借的一艘“阿庫拉ii”級核潛艇有望明年9月交貨。這艘“阿庫拉ii”級核潛艇已經在俄羅斯船廠進行各項航行測試。該潛艇排水量1.2萬噸,是一艘多功能攻擊性核潛艇,可攜帶20多枚戰略核彈頭。該潛艇的租期10年,租金約6億美元。這說明印度國產核潛艇明年下水可能不能實現。
5、月球飛船1號
印度“月球飛船1號”探月項目總指揮米爾施瓦米·安納杜拉伊近日公開表示:“繞月項目比日本和中國落後了一步,登月工程就要搶先中日兩步!”他說,印度計劃2008年4月9日把“月球飛船1號”送上天,7月開始運行,確保在兩年內完成所設計的各項試驗。目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已經開足馬力,每隔14天就檢查一次工作進度,解決所發現的問題。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2008年02月12日對媒體透露,印度原定於今年4月9日進行的首次探月計劃被推遲。
奈爾當天在班加羅爾對媒體說,發射第一顆小型無人繞月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之前,還有大量的測試工作需要完成,印度科學家將在開會討論後於本月底前決定延遲後的發射時間。奈爾說,新的發射日期肯定在4月至6月之間。
奈爾還排除了外界有關“月球飛船一號”可能存在問題的猜測。他說,準備工作已經一切就緒,印度科學家目前隻需在綜合考慮各種測試結果和參數後確定最合適的發射時間。
2008-02-25國際在線報道:印度報業托拉斯25日透露,印度首次探月計劃——“月球飛船1號”發射計劃可能將於今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進行。目前,有關人員正在加緊進行測試,全力解決與發射計劃有關的一切問題。
一名參與發射計劃的印度高級科學家當天對記者說,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在6月底前完成一切測試工作,爭取在7月的第一個星期內實施發射工作。
2003年,中國實現載人航天後,“印度登月一定要領先中國”的言論便時常見諸印度報端。印度媒體認定,“印度要是能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將比中國早4年,那就能奪回主動權”。印度空間研究院,草擬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天及登月計劃。這項計劃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在2014年,發射載人航天器,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實現載人航天。載人航天器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進入距地球400公裏的環地軌道,初次飛行時間可能為1天。第二步,在2020年左右,將印度宇航員送上月球,實現登月夢想。
印度真以為衛星是吹到月球上的。
綜上所述,作者君隻想吐槽一句,白象呀……不是我們兔子瞧不起你……你們的科技樹點的是不是太慢了點?
四萬多經曆過印度內戰一些列戰役的士兵被五千多中國士兵追的滿克什米爾跑?作者君最開始也不太相信,但是看到印度的軍工的時候,作者君頓時表示——是在下輸了!
那然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麽讓印度軍工被國人稱為笑話吧!
一、“阿瓊”主戰坦克
1974年3月印度正式批準研製“阿瓊”主戰坦克研製,該研製計劃同時得到第一次撥款為1.55億盧比,預研工作自此開始。該坦克重50t,主要部件例如發動機、傳動裝置、120mm線膛火炮及其彈藥、先進的裝甲和火控係統均要求在印度生產。
直至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製成時,該項計劃已支出3億盧比。1985年3月,對外展出了該樣車。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製造20輛阿瓊坦克樣車以便對武器、火控係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等部件進行廣泛試驗。然而截止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其餘4輛留在戰車研究院供院方試驗和改進發展。
該坦克正式研製以來計劃一再延期,時過15年仍未完成,原來確定的1990年裝備部隊的目標至少要推遲到90年代中期。研製經費一再追加,已達29.20億盧比,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其中,對外交流費用為8.936億盧比,約占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僅戰車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開支就達到6.882億盧比,其中對外交流費為3.286億盧比。
直至到十年後的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才裝配出來。印度陸軍對阿瓊坦克的評價不高,在樣車鑒定報告中指出:“試驗結果表明,阿瓊坦克在設計和性能方麵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最糟糕的是發現設計阿瓊坦克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報告中提出的主要具體問題是:
(1)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2)火控係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3)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
(4)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
(5)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6)炮塔中隻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
(7)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
(8)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劃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梁安全通過標準。
(9)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
總之,樣車試驗結果不能斷定該坦克可以有效地執行戰鬥任務。
阿瓊mk1型坦克樣車研製於1988年春季、阿瓊mk2型坦克從1988年8月開始,擬生產24輛樣車,首輛樣車計劃於1989年完成。
由於許多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印度政府最終放棄了自行研製“阿瓊”的初衷並引進了以製造“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出手相助。於是,印度“戰神”搖身一變,長成了德國“豹”的模樣。“阿瓊”的最主要部件之一發動機也換上德國mtu公司製造的產品。盡管德國廠商宣稱其發動機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時,發現該發動機無法適應“阿瓊”預期的與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沙漠地帶主要作戰地區環境,由於發動機嚴重過熱,功率失損高達20%—25%。
如此又過了十年,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多難的“阿瓊”竟被判定為“不適宜上戰場”。盡管這樣,印度政府仍然決定再次撥款繼續支持“阿瓊”的研製。
“阿瓊”坦克的另一個致命問題是其主炮的安全性。印度技術部門曾經為進口自俄羅斯的t-72/t72m1“阿傑亞”型主戰坦克生產了120mm坦克炮,但該型火炮在2000年以來的使用過程中,已經發生了數十起炸膛事故。使得相關廠商被迫回收了自產的770根炮管。而“阿瓊”的120mm主炮正是同一廠家生產的。這又使印度軍方對“阿瓊”主炮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已經高達60%,完全背離了印度軍方最初規定的“基本國產化”的要求,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麵強烈批評。
出於自尊心和自主發展國防工業的需要,印度仍然決定把這款問題成堆的坦克裝備部隊。2000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宣布“阿瓊”mk1正式投產。這款印度自行研製的主戰坦克在經曆了長達26年的研製過程後,終於在問題成堆的情況下強行投產。
“阿瓊”是投產了,可是在“阿瓊”mk1第一次鐵路運輸時才發現設計車寬超出了鐵路運輸極限標準至少6厘米,也就是說粗心的印度設計師們一直到“阿瓊”定型投產也沒考慮過讓這種坦克上火車作長途運輸。
2006年10月8日電印度國防部30年的努力付諸流水,最終隻好無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發和製造的“阿瓊”主戰坦克成軍計劃,而已經生產的少量“阿瓊”坦克將用於執行訓練任務。
2008年7月印度陸軍表示,除已經訂購的124輛之外,將不會再購買更多的國產“阿瓊”坦克,這無疑是為從立項至今已有三十年曆史的“阿瓊”坦克項目敲響了喪鍾。但研發“阿瓊”主戰坦克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卻要把這種垃圾應塞給軍方,他們表示,尋求政府部門的介入以保證“國產化努力”是“適當的報答”,印度陸軍應當訂購至少500輛阿瓊坦克,以便穩定生產線的運作,並為未來主戰坦克的研發奠定基礎。
“阿瓊”從正式批準研製到批量生產,時間長達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製“豹2”和美國研製m1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15年,“阿瓊”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難產的。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
由於本身技術儲備不足,雖然大量選用了國外先進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同時整個坦克中這些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過高。“阿瓊”原型車自製部件的比例為73%,但到實際生產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其所謂自主研製成為笑話。“阿瓊”實際淪為了國外產品的“組裝貨”。
現在在印度隻有一種時候還能看到阿瓊坦克的身影,那就是在國慶閱兵的時候!
2、輕型作戰飛機“lca”
號稱是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項目開始於1983年,采用了擁有世界飛機發動機最先進技術的美製f404發動機,經過了漫長的18年時間後,才在2001年進行首次試飛。又在進行了長達7年的試飛測試後的2007年,其最大飛行速度隻能達到1.05馬赫,而未能達到設計中的1.6馬赫。這次試飛的挫折是對印度航空工業又一次沉重打擊。象這樣一架********,飛行速度隻有1.05馬赫,怎麽去用於作戰?飛機仍然未能達到設計速度要求。而且的印度飛機工程師們至今未能找到“lca”為何達不到設計速度的原因。
這種代號為“lca”的********是印度軍方計劃中要與俄羅斯產的蘇—30式重型戰鬥轟炸機作高低搭配使用的機種,除了美製發動機外,印度軍方還為此種飛機配備了世界多個國家生產的最先進航電設備,研製費用從最初預算的55億盧比一路上升到550億盧比,可飛機研製了整整25年仍然有許多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印度軍方估計這種飛機如果能夠服役,最早也要到2012年。而且其研製費用將要突破到1200億盧比。印度評論家說,到目前為止,“lca”的綜合技術指標肯定將麵臨尚未研製成功就大大落後的局麵。但即使這樣,印度仍然沒有放棄的想法,印度政府對“lca”的撥款還是沒有間斷。有一位外國評論家笑談這款印度飛機說:“如果要把這款空重隻有5.5噸,而且問題成堆的印度飛機與蘇—30式飛機作高低搭配使用,最好是把它固定在蘇—30的背上才能真正搭配起來”。
這不是印度軍方第一次弄丟導彈了,2006年印度試射“烈火3”型導彈,導彈升空後卻犯了“方向性錯誤”,在中途墜落於孟加拉灣。雖然沒有造成任何損失,但如此大的偏差卻讓人不得不擔心:萬一導彈“砸”中居民區怎麽辦?導彈的爆炸威力自不必說,其攜帶的燃料等也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美國為了安全起見,將南太平洋地區的無人小島作為導彈試驗場。
最近,lca在經曆了三十三年多的長期難產之後終於被印度斯坦航空趕鴨子上架一般滴服役了,印度網友對此信心爆棚,大聲叫囂lca可以吊打中國j-10,對此,作者君隻想感慨一句,先不說j-10那1.2馬赫的超低空速度和2.2馬赫的高空速度是你lca怎麽追也追不上的,等你印度什麽時候lca大量服役的時候,兔子家黑絲帶機早就滿天飛了!
3、潛射核巡航導彈
2008年2月25日,印度中午在東部安得拉邦維沙卡帕特南外海八公裏處,用一個固定的水下浮筒中發射其“海洋”潛射核巡航導彈。之所以使用水下浮筒是因為目前印度還沒有可以用來裝載這種導彈進行測試的潛艇。而且這枚潛射彈道導彈射程隻有700千米,可謂目前在役的射程最近的潛射彈道導彈。在看導彈衝出水麵後,國防部就迫不及待立即宣布試射成功;印度與國際媒體也爭相報道,並宣稱印度已躋身世界具有發射水下核彈能力的五大強國之一(即美、法、俄、中)。這枚潛射彈道導彈原定目的地是在孟加拉灣偏南靠近印度安達曼群島一側。但等候在那裏的印度海軍部隊當天日卻遲遲沒有監測到飛來的導彈,最終等來的是搜索失蹤導彈的命令。按照慣例,失去控製的導彈通常都會啟動自毀程序,同時借助無線電信號向地麵通報自身的墜毀地點。然而印度此次卻遲遲未能公布相關信息,令分析人士十分不解。眾所周知,強大的保障能力是確保導彈空間飛行順利實施的關鍵。在這方麵,美蘇等傳統強國自不必多言,就連國力相對較弱的中國,也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派遣包括“遠望”航天測量船在內的龐大艦隊遠赴南太平洋,精確跟蹤並測定遠程導彈的飛行軌跡。軍方為了掩飾導彈去向不明這一尷尬局麵,印度軍方解釋說:導彈已經發射成功,隻是觀測人員未能掌握住導彈飛行的路線。印度官方對於自家導彈去向“一問三不知”的狀況,隻能說明其在基礎領域所做的“功課”還有很大不足。
雖然印度國防部沒有宣布發射失敗,但有專家根據以往經驗推斷,這枚導彈確實沒有到達目的地,並且已很難找到。由於無法掌握導彈墜落的具體地點,印度軍方要想在方圓數十萬平方公裏的海區內找到它的下落,實際上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麽,這枚長眠海底的導彈會不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構成潛在威脅呢?這才是是許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其實印度早在一周前負責開發“海洋”導彈的國防研究和開發組織就在新德裏舉行了導彈研製慶功活動。印度總理辛格在慶功會上宣布,印度已經具備從水下潛艇發射核巡航導彈的能力。“海洋”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研究時間已經有14年的時間。
4、核潛艇
“海洋”潛射核導彈是用來配備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這艘核潛艇雖已研製二十五年,經費將超過51億美元,目的在建立印度第二波核打擊的能力。仍存在許多技術難題,計劃要到明年才能下水。即使印第一艘核潛艇明年下水,離正式部署還有很長的時間。印度媒體報道說,海軍第一艘核潛艇要到2012年前才具備實戰能力。美國有情報人士分析認為,印度潛射核導彈至少要到2010年前後才能部署核潛艇。
印度海軍計劃2025年前後總共部署五艘核潛艇,每艘核潛艇都將配備“海洋”核導彈,屆時印度核潛艇將成為一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水下核力量。
印度國防官員本月稍早曾表示,已擁有19艘潛水艇部隊的印度,決心進一步增強海上武力投射平台,繼2005年向法國采購6艘“天蠍”級常規動力潛艇之後,又計劃引進6艘反潛潛水艇,配備新型導彈,作為建立藍水艦隊中的水下獵殺部隊之用。
印度海軍現有19艘潛艇,包括10艘俄羅斯製“基洛”級潛艇,正交由俄羅斯船廠改造升級;此外,還有五艘俄製f級潛艇和四艘德國209型潛艇。但這些現役潛艇大部分老舊,多數至2012年即服役期滿。
另具最新消息,2008年7月4日《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海軍向俄羅斯租借的一艘“阿庫拉ii”級核潛艇有望明年9月交貨。這艘“阿庫拉ii”級核潛艇已經在俄羅斯船廠進行各項航行測試。該潛艇排水量1.2萬噸,是一艘多功能攻擊性核潛艇,可攜帶20多枚戰略核彈頭。該潛艇的租期10年,租金約6億美元。這說明印度國產核潛艇明年下水可能不能實現。
5、月球飛船1號
印度“月球飛船1號”探月項目總指揮米爾施瓦米·安納杜拉伊近日公開表示:“繞月項目比日本和中國落後了一步,登月工程就要搶先中日兩步!”他說,印度計劃2008年4月9日把“月球飛船1號”送上天,7月開始運行,確保在兩年內完成所設計的各項試驗。目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已經開足馬力,每隔14天就檢查一次工作進度,解決所發現的問題。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2008年02月12日對媒體透露,印度原定於今年4月9日進行的首次探月計劃被推遲。
奈爾當天在班加羅爾對媒體說,發射第一顆小型無人繞月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之前,還有大量的測試工作需要完成,印度科學家將在開會討論後於本月底前決定延遲後的發射時間。奈爾說,新的發射日期肯定在4月至6月之間。
奈爾還排除了外界有關“月球飛船一號”可能存在問題的猜測。他說,準備工作已經一切就緒,印度科學家目前隻需在綜合考慮各種測試結果和參數後確定最合適的發射時間。
2008-02-25國際在線報道:印度報業托拉斯25日透露,印度首次探月計劃——“月球飛船1號”發射計劃可能將於今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進行。目前,有關人員正在加緊進行測試,全力解決與發射計劃有關的一切問題。
一名參與發射計劃的印度高級科學家當天對記者說,科學家們的目標是在6月底前完成一切測試工作,爭取在7月的第一個星期內實施發射工作。
2003年,中國實現載人航天後,“印度登月一定要領先中國”的言論便時常見諸印度報端。印度媒體認定,“印度要是能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將比中國早4年,那就能奪回主動權”。印度空間研究院,草擬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天及登月計劃。這項計劃將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在2014年,發射載人航天器,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實現載人航天。載人航天器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進入距地球400公裏的環地軌道,初次飛行時間可能為1天。第二步,在2020年左右,將印度宇航員送上月球,實現登月夢想。
印度真以為衛星是吹到月球上的。
綜上所述,作者君隻想吐槽一句,白象呀……不是我們兔子瞧不起你……你們的科技樹點的是不是太慢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