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越其人,林如海心中深知,自然願意與之結交。
當年他流蕩於京城,亦曾發現顧家夫人不止一次打發人給黛玉送禮,原先還打算接黛玉去頑,隻可惜黛玉既未見到禮,也不知顧家來人,竟生生斷了和林家有關的一切世交故舊。
林如海從未想過榮國府人心難測,但畢竟隻此一女,曾托過幾個好友照應,不過人走茶涼,正經把黛玉放在心裏的隻有兩三家,顧越就是其一,偏這兩三家都和榮國府沒有來往,每次送禮也有回禮,卻見不著黛玉,他們當黛玉不肯與之結交,漸漸便淡了心思
。
每每想到此處,林如海自歎所托非人,怨得誰來?
顧越是顧丞相的幼子,顧丞相和林公甚好,兩家子弟俱是總角之交,顧越自幼落拓不羈,因上有三位兄長,便不以功名為念,唯知擔風袖月,遍覽天下勝跡,後來因白身見官則跪,秀才不必,他方勉勉強強參加了科舉,考到了舉人,又和林如海一同參加春闈,林如海高中,他落榜了,其後又落了榜,隻覺得煩悶,便出京遊玩,到了金陵,原先聽一個算命道士的話,他隻當是玩笑,特意過來相候,再沒想過果然見到了故友,笑道:“今年又落榜了,出來遊玩。”
林如海莞爾一笑,道:“便因這等小事離京?”
顧越瞪大眼,道:“什麽小事?我可是接連兩次落榜了,論年紀,我比你還大一歲呢。雖說不在意功名,到底心裏不自在,被我三哥好生嘲笑了一番。”
林如海笑道:“令兄還不如你罷?你何必記在心中?”顧越今年二十四歲,比自己大一歲,十九歲中了舉人,今年雖然落榜,但是年紀尚輕,誰不說一句年少有為?便是三五十歲中進士,在旁人眼中依舊是少進士。
顧越哈哈大笑,點頭道:“果然是我想得太多了,三哥今年二十六歲,秀才還沒中呢。”
林如海問道:“你出來多久了?”
顧越想了想,屈指一算,驚道:“落榜第二天我就出京了,如今竟有半年了。對了,你先前守林公的孝,去年就出孝了罷?怎麽今年也沒進京參加殿試?”
林如海麵色淡然地脫下鬥篷,露出其內重孝。
因身有重孝不好走動,可巧正當冬日,林如海便裹著石青色素麵鬥篷,外麵瞧不出來。
顧越一驚站起,道:“這是怎麽說?”
林如海輕歎道:“家母年初沒了,故此不曾進京趕考
。”
顧越聽了,頓時手足無措,歉然道:“我竟不曾得到一點兒消息,如海兄,還請節哀。”
林如海連忙笑道:“你我之間何必如此?我料想報喪進京之際,隻怕你已經出京了,故此不知。家母去世至今快一年了,我的心情早已平複。倒是你,來了江南,不妨同我回姑蘇一遊如何?我如今來為家中子弟請先生,大約十日後啟程。”
顧越想了想,道:“十日也足夠我遊遍金陵了。”便笑著答應,當下命小廝去旅店取行李,送去林家,他則同林如海下了酒樓,沿路緩行。
林如海之所以邀請顧越,是想勸他回京,他記得顧丞相明年三月份就去世了,其時顧越在外,不曾歸家,後來見到自己時曾經悔恨不已。
顧家自顧丞相去世後逐漸沒落了,大概是世家通病,先輩位高權重,子嗣自小嬌生慣養,多是無能之輩,便是長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也並不多,難怪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不獨榮國府一家。
林如海至今猶記得清楚,幾年後,顧越長兄被查到任上貪汙並虧空,其家竟抄出數十萬兩白銀,皆是民脂民膏,龍顏大怒,即批抄家,斬首示眾。算算當時的罪名,好似顧越的長兄為官不久便開始貪汙受賄了,如今已有些年月了罷?對於這樣的官員,林如海沒有絲毫憐憫之心,既未善待百姓,那便罪有應得,也不值自己插手。
幸而在之前因顧丞相之死,兄弟早已分了家,所以並未牽連到顧越,但大兄獲罪,二兄早死,三兄無能,顧家幾乎門可羅雀,唯有顧越一人擔起祖宗基業,自此發憤圖強,和自己同年高中,為進士出身,是年三十歲。
自己二十六歲當能參加春闈,但因驟然重病誤了佳期,故至二十九歲方中探花。林如海如今十分注重保養,便是為了能在二十六歲參加殿試,不必再蹉跎三年。
知曉後事,是幸,是不幸?林如海已說不清了。
兩人帶著仆從走在街上,彼時已近晌午,倒有些融融暖意,眼見沿路兩旁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其繁榮不讓姑蘇,林如海不覺一笑,道:“說起來,久未如此清閑了。先前已去了書
肆,咱們去這裏瞧瞧如何?”
顧越見他指著一家古玩鋪子,笑道:“甚好,不知能看到什麽好東西
。”
但凡開古玩鋪子,皆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鋪內夥計不多,唯有掌櫃和兩個夥計,見二人仆從成群,身上穿著上用的綾羅,便知既富且貴,忙親自迎了上來,道:“二位爺想看什麽?是字畫,還是文鼎?便是寶硯唐墨,木刻金雕,咱們這裏也齊全。”
顧越看向林如海,笑道:“如海兄,問你呢。”顧家比不得林家家底豐厚,顧越便是想買自己喜歡的古玩,也因離家半載,僅夠盤纏,不敢作此消遣。
林如海道:“有什麽好的字畫法帖並寶硯唐墨、筆筒筆架等文具拿來我瞧瞧。”
掌櫃的聞言大喜,忙道:“二位爺裏麵請,這就取來。”
二人進去坐下,夥計送上茶水,不消片刻,掌櫃的便用托盤托著數卷畫軸、一疊法帖和幾塊硯台墨塊進來,送到二人跟前,自己退後兩步,侍立一旁。
林如海就著夥計端來的熱水洗了手擦幹,方拿起一卷畫軸展開,隻略略一看,便覺不喜,放下這一卷,又拿起另一卷來細看,林家並不缺這些東西,但是他想著多多益善,況且黛玉極愛這些,便來一瞧。
顧越笑道:“你們家的東西比這裏還好,怎麽看上這裏的了?”
林如海抿嘴一笑,道:“便是來看這裏的,也得挑最好的,先攢將起來,將來給我女兒做嫁妝。”說著,放下手裏的畫卷,都覺得不好,反看中了一件烏木雕刻的筆筒,歲寒三友圖樣,鏤刻得十分精致,又有一塊硯台,也是古物,遂拿在手裏把玩,餘下的命掌櫃收起。
顧越聽了,頓時大笑,指著他說不出話來。
掌櫃不知林如海至今尚無子女,聽了林如海的話,忙陪笑道:“若是給小姐買,小店倒有幾件好東西,極適合小姐,不妨看看?”
林如海問是何物,又命取來。
掌櫃笑道:“是古鏡,也有古玉,其中有一麵戰國鏤空鏡,極為精致。”說完,果然送了東西回去,取來古鏡、古玉等物,另有宣窯胭脂盒、金簪玉鐲,均是古物。
林如海瞧了一瞧,果然看中那麵戰國鏤空鏡,又選了一對宣窯胭脂盒,並一枚古玉簪
。
掌櫃笑得合不攏嘴,最後一算賬,足有上千兩。
林如海命鼓瑟去取銀子回來付賬,方與顧越出了鋪子。
顧越看了一眼鼓瑟捧著的幾件東西,不覺失笑道:“不是我說,你現今女兒還未生下來,你想得未免太長遠了些,若是不喜歡你買的這些可怎麽好?”
林如海胸有成竹,道:“我自己的女兒我還能不知道?你放心,她必然喜歡。等我女兒將來出閣,你可別忘記給她添妝。”這一世他一定會護得玉兒嚴嚴實實,送她安安穩穩地出嫁,絕不會像上輩子那樣,小小年紀便即夭亡。
顧越想一想,林如海的女兒不就是自己的侄女?世伯家給侄女添妝是理所應當的,故聽了林如海的話,隨口便答應了,他怎麽都不會想到林如海的女兒十多年後才出生,而自己更是在三十年後才實行自己今日的諾言。
閑言少敘,林如海同顧越回到府中,命人好生安置,各自歇下。
林如海到金陵的消息自然瞞不過甄家,但想到林如海重孝在身,林如海不曾拜見可見其心,便不再留心,其他人亦隻投了名帖送了禮,並未登門。
林如海不慣如此俗務,便交給隨行來的二管家去料理,或是回帖道謝,或是回禮。
忙亂了幾日,方才漸止。
林如海正同顧越看邸報,他們雖未出仕,但從邸報上亦能了解朝堂上的動向,正聽顧越說到京城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忽有人進來道:“老爺,顏先生家打發人來了,求見老爺,說有要事稟告。”
林如海一怔,忙命人請進來。
他如今極佩服顏先生,已約定幾日後啟程,難道出了什麽事兒?
顏先生身邊的小廝慌裏慌張地進來,跪下便磕了一個頭,道:“林老爺,求您快去救救我們老爺罷,家裏來了好些張牙舞爪的人。”
作者有話要說:
當年他流蕩於京城,亦曾發現顧家夫人不止一次打發人給黛玉送禮,原先還打算接黛玉去頑,隻可惜黛玉既未見到禮,也不知顧家來人,竟生生斷了和林家有關的一切世交故舊。
林如海從未想過榮國府人心難測,但畢竟隻此一女,曾托過幾個好友照應,不過人走茶涼,正經把黛玉放在心裏的隻有兩三家,顧越就是其一,偏這兩三家都和榮國府沒有來往,每次送禮也有回禮,卻見不著黛玉,他們當黛玉不肯與之結交,漸漸便淡了心思
。
每每想到此處,林如海自歎所托非人,怨得誰來?
顧越是顧丞相的幼子,顧丞相和林公甚好,兩家子弟俱是總角之交,顧越自幼落拓不羈,因上有三位兄長,便不以功名為念,唯知擔風袖月,遍覽天下勝跡,後來因白身見官則跪,秀才不必,他方勉勉強強參加了科舉,考到了舉人,又和林如海一同參加春闈,林如海高中,他落榜了,其後又落了榜,隻覺得煩悶,便出京遊玩,到了金陵,原先聽一個算命道士的話,他隻當是玩笑,特意過來相候,再沒想過果然見到了故友,笑道:“今年又落榜了,出來遊玩。”
林如海莞爾一笑,道:“便因這等小事離京?”
顧越瞪大眼,道:“什麽小事?我可是接連兩次落榜了,論年紀,我比你還大一歲呢。雖說不在意功名,到底心裏不自在,被我三哥好生嘲笑了一番。”
林如海笑道:“令兄還不如你罷?你何必記在心中?”顧越今年二十四歲,比自己大一歲,十九歲中了舉人,今年雖然落榜,但是年紀尚輕,誰不說一句年少有為?便是三五十歲中進士,在旁人眼中依舊是少進士。
顧越哈哈大笑,點頭道:“果然是我想得太多了,三哥今年二十六歲,秀才還沒中呢。”
林如海問道:“你出來多久了?”
顧越想了想,屈指一算,驚道:“落榜第二天我就出京了,如今竟有半年了。對了,你先前守林公的孝,去年就出孝了罷?怎麽今年也沒進京參加殿試?”
林如海麵色淡然地脫下鬥篷,露出其內重孝。
因身有重孝不好走動,可巧正當冬日,林如海便裹著石青色素麵鬥篷,外麵瞧不出來。
顧越一驚站起,道:“這是怎麽說?”
林如海輕歎道:“家母年初沒了,故此不曾進京趕考
。”
顧越聽了,頓時手足無措,歉然道:“我竟不曾得到一點兒消息,如海兄,還請節哀。”
林如海連忙笑道:“你我之間何必如此?我料想報喪進京之際,隻怕你已經出京了,故此不知。家母去世至今快一年了,我的心情早已平複。倒是你,來了江南,不妨同我回姑蘇一遊如何?我如今來為家中子弟請先生,大約十日後啟程。”
顧越想了想,道:“十日也足夠我遊遍金陵了。”便笑著答應,當下命小廝去旅店取行李,送去林家,他則同林如海下了酒樓,沿路緩行。
林如海之所以邀請顧越,是想勸他回京,他記得顧丞相明年三月份就去世了,其時顧越在外,不曾歸家,後來見到自己時曾經悔恨不已。
顧家自顧丞相去世後逐漸沒落了,大概是世家通病,先輩位高權重,子嗣自小嬌生慣養,多是無能之輩,便是長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也並不多,難怪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不獨榮國府一家。
林如海至今猶記得清楚,幾年後,顧越長兄被查到任上貪汙並虧空,其家竟抄出數十萬兩白銀,皆是民脂民膏,龍顏大怒,即批抄家,斬首示眾。算算當時的罪名,好似顧越的長兄為官不久便開始貪汙受賄了,如今已有些年月了罷?對於這樣的官員,林如海沒有絲毫憐憫之心,既未善待百姓,那便罪有應得,也不值自己插手。
幸而在之前因顧丞相之死,兄弟早已分了家,所以並未牽連到顧越,但大兄獲罪,二兄早死,三兄無能,顧家幾乎門可羅雀,唯有顧越一人擔起祖宗基業,自此發憤圖強,和自己同年高中,為進士出身,是年三十歲。
自己二十六歲當能參加春闈,但因驟然重病誤了佳期,故至二十九歲方中探花。林如海如今十分注重保養,便是為了能在二十六歲參加殿試,不必再蹉跎三年。
知曉後事,是幸,是不幸?林如海已說不清了。
兩人帶著仆從走在街上,彼時已近晌午,倒有些融融暖意,眼見沿路兩旁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其繁榮不讓姑蘇,林如海不覺一笑,道:“說起來,久未如此清閑了。先前已去了書
肆,咱們去這裏瞧瞧如何?”
顧越見他指著一家古玩鋪子,笑道:“甚好,不知能看到什麽好東西
。”
但凡開古玩鋪子,皆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鋪內夥計不多,唯有掌櫃和兩個夥計,見二人仆從成群,身上穿著上用的綾羅,便知既富且貴,忙親自迎了上來,道:“二位爺想看什麽?是字畫,還是文鼎?便是寶硯唐墨,木刻金雕,咱們這裏也齊全。”
顧越看向林如海,笑道:“如海兄,問你呢。”顧家比不得林家家底豐厚,顧越便是想買自己喜歡的古玩,也因離家半載,僅夠盤纏,不敢作此消遣。
林如海道:“有什麽好的字畫法帖並寶硯唐墨、筆筒筆架等文具拿來我瞧瞧。”
掌櫃的聞言大喜,忙道:“二位爺裏麵請,這就取來。”
二人進去坐下,夥計送上茶水,不消片刻,掌櫃的便用托盤托著數卷畫軸、一疊法帖和幾塊硯台墨塊進來,送到二人跟前,自己退後兩步,侍立一旁。
林如海就著夥計端來的熱水洗了手擦幹,方拿起一卷畫軸展開,隻略略一看,便覺不喜,放下這一卷,又拿起另一卷來細看,林家並不缺這些東西,但是他想著多多益善,況且黛玉極愛這些,便來一瞧。
顧越笑道:“你們家的東西比這裏還好,怎麽看上這裏的了?”
林如海抿嘴一笑,道:“便是來看這裏的,也得挑最好的,先攢將起來,將來給我女兒做嫁妝。”說著,放下手裏的畫卷,都覺得不好,反看中了一件烏木雕刻的筆筒,歲寒三友圖樣,鏤刻得十分精致,又有一塊硯台,也是古物,遂拿在手裏把玩,餘下的命掌櫃收起。
顧越聽了,頓時大笑,指著他說不出話來。
掌櫃不知林如海至今尚無子女,聽了林如海的話,忙陪笑道:“若是給小姐買,小店倒有幾件好東西,極適合小姐,不妨看看?”
林如海問是何物,又命取來。
掌櫃笑道:“是古鏡,也有古玉,其中有一麵戰國鏤空鏡,極為精致。”說完,果然送了東西回去,取來古鏡、古玉等物,另有宣窯胭脂盒、金簪玉鐲,均是古物。
林如海瞧了一瞧,果然看中那麵戰國鏤空鏡,又選了一對宣窯胭脂盒,並一枚古玉簪
。
掌櫃笑得合不攏嘴,最後一算賬,足有上千兩。
林如海命鼓瑟去取銀子回來付賬,方與顧越出了鋪子。
顧越看了一眼鼓瑟捧著的幾件東西,不覺失笑道:“不是我說,你現今女兒還未生下來,你想得未免太長遠了些,若是不喜歡你買的這些可怎麽好?”
林如海胸有成竹,道:“我自己的女兒我還能不知道?你放心,她必然喜歡。等我女兒將來出閣,你可別忘記給她添妝。”這一世他一定會護得玉兒嚴嚴實實,送她安安穩穩地出嫁,絕不會像上輩子那樣,小小年紀便即夭亡。
顧越想一想,林如海的女兒不就是自己的侄女?世伯家給侄女添妝是理所應當的,故聽了林如海的話,隨口便答應了,他怎麽都不會想到林如海的女兒十多年後才出生,而自己更是在三十年後才實行自己今日的諾言。
閑言少敘,林如海同顧越回到府中,命人好生安置,各自歇下。
林如海到金陵的消息自然瞞不過甄家,但想到林如海重孝在身,林如海不曾拜見可見其心,便不再留心,其他人亦隻投了名帖送了禮,並未登門。
林如海不慣如此俗務,便交給隨行來的二管家去料理,或是回帖道謝,或是回禮。
忙亂了幾日,方才漸止。
林如海正同顧越看邸報,他們雖未出仕,但從邸報上亦能了解朝堂上的動向,正聽顧越說到京城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忽有人進來道:“老爺,顏先生家打發人來了,求見老爺,說有要事稟告。”
林如海一怔,忙命人請進來。
他如今極佩服顏先生,已約定幾日後啟程,難道出了什麽事兒?
顏先生身邊的小廝慌裏慌張地進來,跪下便磕了一個頭,道:“林老爺,求您快去救救我們老爺罷,家裏來了好些張牙舞爪的人。”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