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看起來像是一個公式?”


    “或許跟他提到過的能量子有關。”


    “可這些與光有什麽關係,仍然無法能得到光構成的結果。”


    “或許跟他之前的實驗一樣,看起來很了不起,實際隻是糊弄人的東西。”


    到場的賓客已經開始竊竊私語,評論著他的在那串公式。


    那些古怪符號出現的第一時間,現場上百雙眼睛都在那幾個簡單的字符前遙望。


    即便有人聯想到凃夫在前些天發布的論文後,也沒有將其聯係起來,二世等待著凃夫給出合理解釋。


    皇家學會大樓的看台並不高,


    所以凃夫的一舉一動都在大家眼裏。


    他在寫完能量子符號後,才著手動起來手裏的實驗器材,“先生們,在此我該向你們說明何為光電效應,當某件電器的接收電路受到光照,便更容易產生電火花。


    而在我手上,一旦打開這個紫外線發射器後,當光落到金屬麵板過後,金屬發生的一些變化就是光電效應。”


    這是一個涉及了光學與電學結合的基礎理論實驗。


    而接下來,他的幾件實驗裝置也派上了用場,逐一被整齊的擺放在眾人麵前。


    凃夫首先拿出橡膠棒在鋅板上開始摩擦,使之帶上負電。


    在這個舉動之後,圓形的驗電器正中間。


    受到電子的影響,兩片緊閉的金屬箔隨之張開。


    凃夫用他纖細的手指拿起了紫外線燈,開啟後直接照射鋅板,這個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舉動,隨之讓連接了鋅板的驗電器,發生了新的變化。


    “哢!”


    在紫外線燈落在鋅板後,驗電器的金屬箔片便立刻回轉,


    指向最上方歸零。


    “一個小實驗。”


    “這跟光的特點又有什麽關係?”


    “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他們低頭沉思著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凃夫這才不緊不慢解釋,“先生們,如同你們見到的這樣。當紫外線的燈光照射鋅板過後,鋅板的電子離開,或者說溢出。


    由於光照使得電子溢出的現象,正是我想表達的‘光電效應’。”


    一通並不算複雜的科普後,在場所有人都露出思考的表情。


    有提前對凃夫發表論文有所研究的人,自然了解到他所稱呼的“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


    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中最小的基本單位。


    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教授為了不讓自己顯得過於呆板,也裝作沉思的模樣,像是假裝聽懂他在說什麽。


    “光不僅在發射和吸收時,能量是一份一份傳遞,而且光本身就是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所組成的。”


    為了解釋光量子的概念,凃夫又在黑板上寫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方程。


    ek=hv-w。


    其中一個光子的能量是hv,h是卡佩常量(普朗克常量),v表示射光的頻率。


    w指金屬的逸出功,


    ek則代表光子與金屬碰撞後飛出的部分,即初動能。


    凃夫嚐試用光子理論來解釋了電磁理論,也正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光量子。


    但凡是上過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生,都能輕易理解這些知識。


    但在這個電學發展之初的年代。


    凃夫提出的概念則是建立在自己提出的一套理論基礎上,憑借著一人之力,將物理學向前推進了足有上百年。


    至於將理論知識用在實踐上,仍然是一件很漫長的事。


    “凃夫,如你所說,光量子和電子都具有統一特征,光電效應即是說明光具有粒子性。”說話的是丹尼爾老爵士。


    在接觸了最基礎的量子力學科普後,他提出了一個相對有趣的問題。


    凃夫臉上仍是笑意,“您說得沒錯,光的確具有粒子性的特征。”


    “可這跟你之前的說法完全不同,你論文中的電磁波理論中表明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反射和衍射的特征,毫無疑問光就是一種波。”


    有人對他之前的說法也提出質疑。


    尤其是業內人士,在聽過他前後不同的理論和實驗後,很快便發現了他理論中自相矛盾的點。


    在經過大量的實驗、理論依據和假定學說之後,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仿佛不管他們怎樣做,用多少實驗都跳不出這個思維怪圈。


    “先生們,你們覺得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是什麽?”


    當走到最後一步時,凃夫仍然保持著神秘。


    他望向大廳裏浮現各種表情的學者們,然後輕輕低語,“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仔細思考一個問題。


    光的幹射、衍射和偏振現象表明,光具有波動性。而光電效應實驗這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那麽最終答案是什麽呢?”


    在他話音落下,在場無論是粒子派還是波動派的學者,都遵從他的旨意閉上眼睛。


    一個答案仿佛就要呼之欲出。


    每個人的心髒都忍不住怦怦直跳,連呼吸都不敢喘大氣。


    他的話簡直就像天主的判決,又像惡魔的低語,總是誘惑他們朝一個從未設想的方向靠近。


    “光……兼具粒子性與波動性。”


    在絕對寂靜中,有人給出了答案。


    並不是最理解凃夫思路的丹尼爾爵士,也不是某位粒子派的物理學家。


    而是密大人文學院的查爾斯·凱恩教授,他對那些複雜的公式和理論理解得並不透徹。


    但心裏總是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


    答案就是這樣的。


    “轟!”


    凱恩教授的這番言論立即掀翻了整個大廳,即便之前有人已經想到,卻也不敢肯定的說出來,但經由他人嘴裏說出來後卻又那樣合理。


    “答對了。”


    凃夫打響手指頭,臉上洋溢出滿足的笑臉,“如果用一個更專業的名詞代替這個說話,我一定會將之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個新名詞從誕生開始,便征服了許多人的思維。


    峰回路轉,當這個困擾了他們許久的問題,最終得出一個兩大門派都能接受的答案時,


    在場之人更多是一種坦然。


    “這就是為什麽在雙縫實驗中,會出現兩種結果的原因嗎?”


    被邀請而來的密大教授巴斯蒂安教授喃喃低語。


    “正是因為兩種不同的特性,所以在不同的測量方法下才得出不同的結果,有時表現粒子的特性,有時表現波的特性。”


    凃夫指正這位自然科學院教授的方式。


    用監測設備來測量,則針對了光的粒子性在測量,


    而他的雙縫實驗本身就是針對光的波動性的實驗,所以才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這並不可怕,也絕非什麽靈異現象。


    每個人都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


    掌管真理的秩序之神又一次做出了裁決。


    天主重新指引著人們朝正確的方向走去。


    距離1492年6月25日,才過去了半年之久,距離上次凃夫在利茨展示了雙縫實驗過後。


    他又一次,親手改寫了曆史。


    從今往後的至少三百年裏,


    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將會徹底記住凃夫·卡佩這個名字,這跟他化解了粒子派與波動派的矛盾無關。


    徹底推翻了物理學大廈的卡佩先生,因為自證清白而提出的電磁波理論、卡佩常數、光電效應……而建立了一套名為“量子物理”的新體係。


    在日後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孩子們,在課本裏每每翻到凃夫·卡佩這個名字時,眼裏都充滿了滿滿的敬畏(咬牙切齒)。


    ------題外話------


    ps:大家一定知道寫近期劇情對一個文科生來說有多折磨,可能還是會有bug,但我也隻做到這種份上了,勿怪。


    查資料的時候讓我無數次感慨,幸好當初選的是文科~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誤上幽靈船的我被迫當了船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朋克麵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朋克麵具並收藏誤上幽靈船的我被迫當了船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