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手裏捧著楊士奇的奏書,漫不經心的看了一會兒。
旋即,臉色變得嚴肅起來,淡淡的道:“金陵太平靜了,平靜的有些過份,楊侍講今日的奏書,竟是空白一片,看來……朕已經不宜久留,速作準備,沿途不必逗留,直接回京。”
朱棣將奏書丟開,閃爍的目光中,帶著幾分凝重。
也就是這幾日的功夫,聖駕便離了諒山,席縣令為此大大鬆了口氣,聖駕在這兒,確實是令人糾結的事,在的時候怕伺候的不好,伴駕時膽戰心驚。可是走了,席縣令心裏又有點空落落的,終究,自己還是沒有落入法眼,雖然君臣奏對幾次,可是朱棣對他的態度,卻是淡然。
可見他這諒山縣令,怕是要再呆一呆了。
不過席縣令如今倒也是夠忙活的,幾萬個俘虜,如今全部被那郝家的人建了營地,看押起來。雖然這些人其實都是受郝家的人看管,可是席縣令覺得自己責無旁貸,生怕出什麽岔子,每日操心勞力。
那銅山集,是席縣令重點關心的對象,倒不是他對買賣有什麽興致,隻是自諒山大捷之後,商賈們爭相而入,在此盤桓,無數的外鄉人聚集於此,不免會引起許多爭執,商賈來了,山民大規模的下山交易,少不得會帶來無數的三教九流,席縣令就怕出事,自從大捷之後,再加上陛下君臨於此,這裏早已成了無數人矚目的熱點。這個熱點,即便是聖駕已離開,暫時也不會鬆懈。
所以。席縣令自知,假若這兒稍微出現一丁點的錯誤,都會有人以各種的名義不斷的放大,也有可能為了某種願意,狠狠想要掩蓋。
借題發揮,向來如是,身在這官場。席縣令豈會不明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這一個個題。在未發生時便徹底的湮滅。
因此每日案牘之餘,他便尋了借口,說是去銅山走一遭,在這銅山集裏。他看多了許多新鮮的東西。比如那一車車上好的鐵器,那席縣令都有些動容的紅木家私,布匹近來也有人在賣,這布匹的質地,隻是一般,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並不高昂,甚至可以說是低廉到發指的地步。
這樣的價格,倒也惹來了不少商賈趨之若鶩。大量的囤貨,道理其實也簡單。畢竟平民百姓是大多數,價格低廉又實用的東西,終究不愁掙不到銀子。
諒山布如今也成了一時熱門的商品,訂貨的多,看貨的更多。
市麵上的布匹,往往一匹是七百七十文錢,可是在這裏,價格卻是攔腰截斷,隻需三百餘文。
能把價格壓到這個地步,實在教人咋舌。而秘訣說來也是可笑,一方麵,是在現有的技藝中進行了改良,揉合了各家所長之後,織機的水平有了些許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規模化的生產。
明初時分,專門的織布作坊其實並不多,主要是集中於江南一帶,絕大多數地方,還處在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階段。即便是有一些作坊,多是製絲,卻並不織布,而諒山也算是開了先河,需知這世上,生產的規模越大,成本也就越低,就以收購棉花為例,假若有小商人一年收購五十斤,價錢方麵,自然沒有太多的餘地,一斤下來,少說也要六七十文,可假若是有人一年收購五千斤,卻又是另一回事了,五十文的價錢也有洽談的餘地。
再則,小規模的織布人手太少,一匹布下來,可能需要一個人一天的時間來完成。可是一旦大規模的生產,便會出現分工,有人專門抽絲,有人專門織布,也有人抓們印染,每一個人,隻負責一道工序,熟練度大大提升,增加了良率,生產的時間也大大縮短。
因此,大量低廉的諒山布,如今成了商賈們爭相追逐的目標,也吸引來了不少各地慕名而來的布商。
席縣令所見所聞,讓他本能上有些難以接受,走了這麽幾遭之後,他心裏倒是有些忐忑,這諒山人人都在談各種生意經,以至於不少諒山的土人,似乎也開始動了心思,當地極少數的幾個士紳人家,原本是他席縣令治理和教化地方的依仗,而如今,也都有點沾著‘銅臭’了,席縣令甚至覺得,再這樣下去,不免要人心思變,想到這裏,使他有些寢食難安。
縣令大人隔三差五往銅山集去,其實未必就是親力親為,他的動作,無非就是擺明一個態度而已,人的態度到了,縣裏的這些人便揣摩住了他的喜好,於是乎,縣中的差役,少不得要勤往那邊跑,絲毫不敢怠慢。
商賈增多,諒山的道路就顯得寒磣了。其實諒山貧瘠,道路卻比尋常的州縣好了許多,無外乎是南征之後,這裏成了糧道,朝廷對這裏進行了一些修葺,再加上大量的車馬過往,將這土路不斷壓實,所謂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這諒山的交通,可謂四通八達來形容。
隻是可惜,這樣的路走人尚可,真要壓著大車上去,一旦遇到了雨水天氣,道路便泥濘的過份,可謂寸步難行,因此這修路的職責,就落在了長史吳雄身上,好在這兒有的是人力,吳雄要做的就是和留駐於此的火銃手們溝通,讓他們每日派一些人,壓著人去采石,再將石頭碾碎,鵝卵大小,命人在原有的泥路上鋪上一層碎石。
起先的時候,這些俘虜還需要押運,可是吳雄卻是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他開始留心物色一些俘虜中孔武有力或者有聲望的人,提高他們的待遇,再讓他們對俘虜進行管理。
漸漸的,一群工頭便初具規模,這些人雖然出自俘虜,吃的卻比尋常人好一些,隔三差五,也有一些錢拿,每日並不做什麽重活,隻是手提著鞭子和棍棒督促,因此自然而然,成了吳雄的左膀右臂。
其實就算沒有工頭和火銃隊看管,絕大多數人也不敢逃跑。他們本是死囚,本就無罪可恕,能活下來,乃是格外開恩。一旦逃了,根本無處可去,安南那邊,現在據聞官軍到處在彈壓民變,而大明那裏,戶籍森嚴,能僥幸躲一天,難道能躲一輩子?隱姓埋名,斷然沒有可能,即便是途徑關卡、路口或是渡口,都需要路引,一旦逃了,死路一條。
況且這裏也還算不錯,雖然辛苦,總有口飯吃,人總是會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一開始,或許使人難以接受,可到了後來,也就慢慢的麻木。
修橋鋪路,在古時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反而材料,都可就地采集,除了提供一些必須的糧食,其他的花費不多,而眼下的諒山,最不缺乏的也就是人力。
不過這樣的趨勢下去,也有些不妙,因為人力揮霍起來,長久下去,卻也捉襟見肘,修橋鋪路需要人,工坊那邊也挑選了許多工徒去,此外,還有修渠和土木,消耗的也是不少。
有了人,就得有遮風避雨的地方,有了人,就會有商鋪,而這些,都需要建築,需要開山采石。
吳雄已經有些吃力了,這麽多的人,這麽多的事,單靠他一人,已經很難完成,他必須得找一些幫手,於是給郝風樓傳了書信,得到郝風樓認可之後,吳雄便開始物色一些人選,這家夥如今做了長史,煥然一新,整個人有了那麽丁點的官威,說話做事,也漸漸變得含蓄和謹慎,待人雖然一如既往的和氣,可是和氣之中,又有幾分拒人千裏之外的疏遠。
不管怎麽說,他已是官了,做了官的人,總是能很快的適應自己的角色。
在諒山近來最是躊躇滿誌的,莫過於是那陳王子,天子已有了許諾,即將派人隨他啟程前往升龍,而且已經十分明確,要側立他為安南王,升龍那邊,一些陳朝的舊臣此時也在這場叛亂之中,得到了足夠的好處,如今也紛紛入朝,專侯陳王子登基。
心裏一塊大石落定,陳王子整個人連骨頭都覺得輕快了許多。不過隨後,他有些頭疼了,大明天子派人有意無意的傳達了一個信息,讓安南負責對郝家的封賞。
天子都已格外關心,再加上郝風樓此次確實是功勳卓著,若非是他,哪裏會有安南的今日,所以陳王子立即意識到,這個封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像中原王朝進行表態,封賞的多寡,都可能成為大明天子對他的某種評判標準。
如今許多地方,還需依仗大明,陳王子當然不敢怠慢,他不露聲色,並不急著提及此事,可是漫不經心之中,卻早已盤算,現在還不是時候,不過……或許這件事……可以利用一番。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旋即,臉色變得嚴肅起來,淡淡的道:“金陵太平靜了,平靜的有些過份,楊侍講今日的奏書,竟是空白一片,看來……朕已經不宜久留,速作準備,沿途不必逗留,直接回京。”
朱棣將奏書丟開,閃爍的目光中,帶著幾分凝重。
也就是這幾日的功夫,聖駕便離了諒山,席縣令為此大大鬆了口氣,聖駕在這兒,確實是令人糾結的事,在的時候怕伺候的不好,伴駕時膽戰心驚。可是走了,席縣令心裏又有點空落落的,終究,自己還是沒有落入法眼,雖然君臣奏對幾次,可是朱棣對他的態度,卻是淡然。
可見他這諒山縣令,怕是要再呆一呆了。
不過席縣令如今倒也是夠忙活的,幾萬個俘虜,如今全部被那郝家的人建了營地,看押起來。雖然這些人其實都是受郝家的人看管,可是席縣令覺得自己責無旁貸,生怕出什麽岔子,每日操心勞力。
那銅山集,是席縣令重點關心的對象,倒不是他對買賣有什麽興致,隻是自諒山大捷之後,商賈們爭相而入,在此盤桓,無數的外鄉人聚集於此,不免會引起許多爭執,商賈來了,山民大規模的下山交易,少不得會帶來無數的三教九流,席縣令就怕出事,自從大捷之後,再加上陛下君臨於此,這裏早已成了無數人矚目的熱點。這個熱點,即便是聖駕已離開,暫時也不會鬆懈。
所以。席縣令自知,假若這兒稍微出現一丁點的錯誤,都會有人以各種的名義不斷的放大,也有可能為了某種願意,狠狠想要掩蓋。
借題發揮,向來如是,身在這官場。席縣令豈會不明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這一個個題。在未發生時便徹底的湮滅。
因此每日案牘之餘,他便尋了借口,說是去銅山走一遭,在這銅山集裏。他看多了許多新鮮的東西。比如那一車車上好的鐵器,那席縣令都有些動容的紅木家私,布匹近來也有人在賣,這布匹的質地,隻是一般,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並不高昂,甚至可以說是低廉到發指的地步。
這樣的價格,倒也惹來了不少商賈趨之若鶩。大量的囤貨,道理其實也簡單。畢竟平民百姓是大多數,價格低廉又實用的東西,終究不愁掙不到銀子。
諒山布如今也成了一時熱門的商品,訂貨的多,看貨的更多。
市麵上的布匹,往往一匹是七百七十文錢,可是在這裏,價格卻是攔腰截斷,隻需三百餘文。
能把價格壓到這個地步,實在教人咋舌。而秘訣說來也是可笑,一方麵,是在現有的技藝中進行了改良,揉合了各家所長之後,織機的水平有了些許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規模化的生產。
明初時分,專門的織布作坊其實並不多,主要是集中於江南一帶,絕大多數地方,還處在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階段。即便是有一些作坊,多是製絲,卻並不織布,而諒山也算是開了先河,需知這世上,生產的規模越大,成本也就越低,就以收購棉花為例,假若有小商人一年收購五十斤,價錢方麵,自然沒有太多的餘地,一斤下來,少說也要六七十文,可假若是有人一年收購五千斤,卻又是另一回事了,五十文的價錢也有洽談的餘地。
再則,小規模的織布人手太少,一匹布下來,可能需要一個人一天的時間來完成。可是一旦大規模的生產,便會出現分工,有人專門抽絲,有人專門織布,也有人抓們印染,每一個人,隻負責一道工序,熟練度大大提升,增加了良率,生產的時間也大大縮短。
因此,大量低廉的諒山布,如今成了商賈們爭相追逐的目標,也吸引來了不少各地慕名而來的布商。
席縣令所見所聞,讓他本能上有些難以接受,走了這麽幾遭之後,他心裏倒是有些忐忑,這諒山人人都在談各種生意經,以至於不少諒山的土人,似乎也開始動了心思,當地極少數的幾個士紳人家,原本是他席縣令治理和教化地方的依仗,而如今,也都有點沾著‘銅臭’了,席縣令甚至覺得,再這樣下去,不免要人心思變,想到這裏,使他有些寢食難安。
縣令大人隔三差五往銅山集去,其實未必就是親力親為,他的動作,無非就是擺明一個態度而已,人的態度到了,縣裏的這些人便揣摩住了他的喜好,於是乎,縣中的差役,少不得要勤往那邊跑,絲毫不敢怠慢。
商賈增多,諒山的道路就顯得寒磣了。其實諒山貧瘠,道路卻比尋常的州縣好了許多,無外乎是南征之後,這裏成了糧道,朝廷對這裏進行了一些修葺,再加上大量的車馬過往,將這土路不斷壓實,所謂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這諒山的交通,可謂四通八達來形容。
隻是可惜,這樣的路走人尚可,真要壓著大車上去,一旦遇到了雨水天氣,道路便泥濘的過份,可謂寸步難行,因此這修路的職責,就落在了長史吳雄身上,好在這兒有的是人力,吳雄要做的就是和留駐於此的火銃手們溝通,讓他們每日派一些人,壓著人去采石,再將石頭碾碎,鵝卵大小,命人在原有的泥路上鋪上一層碎石。
起先的時候,這些俘虜還需要押運,可是吳雄卻是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他開始留心物色一些俘虜中孔武有力或者有聲望的人,提高他們的待遇,再讓他們對俘虜進行管理。
漸漸的,一群工頭便初具規模,這些人雖然出自俘虜,吃的卻比尋常人好一些,隔三差五,也有一些錢拿,每日並不做什麽重活,隻是手提著鞭子和棍棒督促,因此自然而然,成了吳雄的左膀右臂。
其實就算沒有工頭和火銃隊看管,絕大多數人也不敢逃跑。他們本是死囚,本就無罪可恕,能活下來,乃是格外開恩。一旦逃了,根本無處可去,安南那邊,現在據聞官軍到處在彈壓民變,而大明那裏,戶籍森嚴,能僥幸躲一天,難道能躲一輩子?隱姓埋名,斷然沒有可能,即便是途徑關卡、路口或是渡口,都需要路引,一旦逃了,死路一條。
況且這裏也還算不錯,雖然辛苦,總有口飯吃,人總是會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一開始,或許使人難以接受,可到了後來,也就慢慢的麻木。
修橋鋪路,在古時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反而材料,都可就地采集,除了提供一些必須的糧食,其他的花費不多,而眼下的諒山,最不缺乏的也就是人力。
不過這樣的趨勢下去,也有些不妙,因為人力揮霍起來,長久下去,卻也捉襟見肘,修橋鋪路需要人,工坊那邊也挑選了許多工徒去,此外,還有修渠和土木,消耗的也是不少。
有了人,就得有遮風避雨的地方,有了人,就會有商鋪,而這些,都需要建築,需要開山采石。
吳雄已經有些吃力了,這麽多的人,這麽多的事,單靠他一人,已經很難完成,他必須得找一些幫手,於是給郝風樓傳了書信,得到郝風樓認可之後,吳雄便開始物色一些人選,這家夥如今做了長史,煥然一新,整個人有了那麽丁點的官威,說話做事,也漸漸變得含蓄和謹慎,待人雖然一如既往的和氣,可是和氣之中,又有幾分拒人千裏之外的疏遠。
不管怎麽說,他已是官了,做了官的人,總是能很快的適應自己的角色。
在諒山近來最是躊躇滿誌的,莫過於是那陳王子,天子已有了許諾,即將派人隨他啟程前往升龍,而且已經十分明確,要側立他為安南王,升龍那邊,一些陳朝的舊臣此時也在這場叛亂之中,得到了足夠的好處,如今也紛紛入朝,專侯陳王子登基。
心裏一塊大石落定,陳王子整個人連骨頭都覺得輕快了許多。不過隨後,他有些頭疼了,大明天子派人有意無意的傳達了一個信息,讓安南負責對郝家的封賞。
天子都已格外關心,再加上郝風樓此次確實是功勳卓著,若非是他,哪裏會有安南的今日,所以陳王子立即意識到,這個封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像中原王朝進行表態,封賞的多寡,都可能成為大明天子對他的某種評判標準。
如今許多地方,還需依仗大明,陳王子當然不敢怠慢,他不露聲色,並不急著提及此事,可是漫不經心之中,卻早已盤算,現在還不是時候,不過……或許這件事……可以利用一番。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