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512章空軍競賽再起【萬字大更】
張克林加入中華帝國的核武研究部門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利用人工嬗變來尋找適合用作武器級核裂變的新元素。通過人工嬗變方式,張克林繼續使用氘來撞擊鈾係列元素來合成新元素,從中挑選出適合熱核反應的元素。
此時的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巨額資金投入,天然鈾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執行了二十多年,位於遼東半島渤海灣的鈾礦石囤積基地已經儲備了1.2億噸鈾礦石,理論上可以提煉出4.6萬噸鈾。不過,中華帝國在戰前的鈾提純技術上麵還不成熟,僅僅能夠提煉出濃度4.5%的鈾元素,剛剛達到核反應堆所需濃度,而且產能有限,僅僅能夠滿足實驗室研究的日常消耗之用。
到了戰後,中華帝國核子物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器械不斷的得到升級和改進,尤其是機械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功率的離心機陸續研發成功,精度也得到大幅度改良,除了能夠為實驗室提供大量的高純度的鈾元素外,更可以為帝國鈾元素的戰略儲備提供保障。
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鈾礦石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在澳洲建立了大型鈾礦開采基地,每年從澳洲運回國內的鈾礦石在渤海灣遼東鈾濃縮基地進行提煉。至光華二十七年,中華帝國戰略儲備中心已經儲備825噸濃度達到75%的濃縮鈾,已經基本上接近武器級別所規定的80%濃度下線。
這些高濃度的鈾原料為核子實驗室的研究和試驗提供了基礎,不過缺乏誘導核反應的關鍵原料鈈,因此核武實驗室的下一步則是進一步提存濃縮鈾和尋找新式的熱核反應元素。
誘發核反應的元素雖然在自然界裏也存在,但含量太少,不被人們所知和發現。因此創造新元素就成為了關鍵,而張克林的人工嬗變技術也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張克林不辱使命,在光華二十七年三月,利用氘來撞擊鈾係列元素,最終經曆上千次撞擊試驗後發現,用氘來撞擊鈾-238之後,合成了一個擁有熱核反應性能的新元素——這就是鈈元素,並且連續發現鈈元素的多個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同位素是鈈-244,半衰期約為八千萬年,足夠使鈈以微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而鈈-239的半衰期為24100年,符合跟鈾-235進行熱核反應條件的元素,很快被核武實驗室確定用來製造核子武器的物質。另外還有鈈-241,他們都易於裂變,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放出能量、伽馬射線(γ射線)以及中子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可以應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爐上。不過,很快核武實驗室研究發現,鈈-239當中伴隨大量的鈈-238、鈈-240等同位素,其中鈈-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鈈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
這樣一來,原本製造鈈元素就非常困難了,還得將鈈-240從鈈-239當中分離,二者太過接近,給分離帶來更大的困難,因此盡管得到了鈈元素,也找到了適合核反應的鈈-239元素,但是僅僅隻能在實驗室裏少量製得,張克林第一次得到的鈈元素隻有可憐的50微克,而且還必須鑲嵌在有機玻璃裏才得以保存下來。隨後中華帝國核武工程實驗室加大了力度製取鈈元素,耗費1.2億龍幣建造的大型離子對撞機,每次大規模的臨界鈈元素生產隻得到了5克鈈,一次耗費的電費卻高達十萬龍幣,成本之高昂令帝國上下為之震驚。因此想要達到武器級別的鈈產量和濃度需求的工業化生產,以中華帝國現在的技術和設備能力還十分不足,需要大幅度提升技術和設備能力。
盡管困難重重,但是當王辰浩得知核武實驗室裏率先提煉出來的鈈元素的消息後,還是大為高興的,下旨嘉獎了張克林等實驗室的科學專家們,要求他們再接再厲克服困難爭取早日完成核子武器的研究。當然,核武實驗室找到了鈈元素,也給核子工程實驗室的居裏夫人和盧瑟福等人指明了方向,盡管居裏夫人等人還沒有發現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秘密的核武實驗室存在,但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懷疑。居裏夫人上書給王辰浩詢問是否在瞞著他們開發核武器,對此王辰浩堅決予以否認。由於居裏夫人等人沒有直接證據,加上鈈元素的出現令熱核反應成為現實,以及雲南地區經過多年的搜尋終於找到了控製核反應的高純度石墨,還有重水的提煉也進入到了關鍵時刻,他們的精力紛紛被馬上就要投入研發的輕水反應堆和重水反應堆工程所吸引,很快就淡忘了。
中華帝國的第一座試驗用重水反應堆在葫蘆島軍事基地附近的一個無人小島上建立,是盧瑟福、居裏夫人等核子工程科研人員用來試驗減緩和冷卻核子反應之用,目的就是控製鏈式核反應,使得核反應的放能和吸能過程在工作人員的有效可控製的範圍內進行。重水是核反應的有效減緩和冷卻製劑,但重水的提煉價格太過高昂。盧瑟福等核子物理科學家們認為既然研究核反應堆是為了發電造福人類,如果成本遠遠高於火力發電的話,開發起來就沒意義了。因此,很快他們想辦法用普通的水來代替重水,於是輕水反應堆項目也同時列入開發研究方案當中。
整體來說,中華帝國的核子反應堆工程和核武器工程在1927年以後的研發速度都大幅度提升,一旦試驗用的重水反應堆或者輕水反應堆成功,那麽核電站就可以著手建立了。同樣,一旦鈾濃縮工程達到90%以上(52千克)的濃度和濃縮鈈達到25%(16千克)以上的臨界質量狀態,就可以實現核武器的生產。
可以說,中華帝國此時已經進入最後攻堅階段,盡管一直未能把愛因斯坦等核物理專家們請到中華帝國,但中華帝國憑借現有的人才和技術儲備,還是出色的走到了這一步,核反應堆和核武器的研製成功隻是時間問題了。而在全球其他國家當中,對於核物理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理論起跑線狀態,沒有人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作用。
在整個條約時代裏,中華帝國因為擁有絕對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因此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在常規武器方麵超越中華帝國,所以帝國軍方便將精力都放在了核武器工程上麵。常規武器方麵,中華帝國自戰後開始,一直使用世界大戰前和大戰期間研發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各種軍事裝備的大規模更新都停止了,隻保留實驗室內的科研項目,帝國海陸空三軍及二炮部隊在想到長的時間裏都沒有進行裝備的更新和換代。例如陸軍在南非戰爭前一直使用大戰期間的裝備,包括m16戰車、w16輪式步戰車和z16反坦克戰車在內的武器裝備服役了十幾年。同樣,空軍裝備也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以雷電戰鬥機和地獄火戰鬥機作為主力戰鬥機,以h2n1轟炸機作為主力轟炸機來使用,這些作戰飛機同樣是十幾年以上的服役年齡,修了再補補了再修,直到南非戰爭爆發後中華帝國國會才開始對其進行大規模改造,空軍才得到新的殲十、轟六等先進作戰飛機的訂單。
作為中華帝國掌控全球的功臣,中華帝國海軍也在條約時代裏放了長假,其主力艦也基本上都是服役了十五六年的戰艦,最老的唐級戰列艦服役了十六年,晉級戰列巡洋艦則服役了十七年之久。而海軍主力艦當中最新的主力艦是清級戰列艦,但並非是當年中華帝國海軍造船廠裏建造的那些超級戰列艦,而是中華帝國海軍將俘獲自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號、蒙大拿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奇爾沙治號這五艘搭載16英寸巨炮的超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之後,以中華帝國清級戰列艦進行命名,使其一直服役到現在。
可以說,中華帝國三軍將士們在整個條約時代裏是相當悠閑的。但是,歐美各國卻不一樣,在最初七八年間,各國因為財政無力支撐強大的軍備,所以沒有什麽動作,跟中華帝國一樣,海陸空三軍放了長假,很多一戰時期的裝備一直用到現在。
但隨著歐美各國經濟的不斷恢複,各國的鷹派人物陸續抬頭,紛紛出台軍備預案。
不過,受限於五國公約,五大常任理事國即便是擴充軍備也不可以超過條約的規定。
1927年開始,南非戰爭當中,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的橫空出世,一度打破了中華帝國空軍的霸權地位,將戰後全球稱霸的雷電戰鬥機趕下了神壇,就連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都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升級來應對挑戰。
法國是最先從中華帝國獲取了相關的情報,一方麵從中華帝國進口地獄火戰鬥機來抗衡德國空軍的亨克爾戰鬥機,另一方麵也開始自己研發先進戰鬥機。
20年代末期,全球航空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國戰鬥飛機紛紛追隨中華帝國空軍的發展方向,開始向單翼、可收放起落架、全金屬結構等方向發展。作為傳統航空大國的法國自然不甘於人後,1926年法國空軍航空技術服務部提出了研製現代化單翼單座戰鬥機要求,代號“c1”。
按照c1的要求,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在保密狀態下研製出了一種下單翼戰鬥機——ms.405。當然,這款戰鬥機早在五年前就開始立項研究了,隻不過一直沒有得到法國軍方的滿意,加上法國政府遲遲沒有通過對空軍裝備的撥款,所以該機的研發經費不足,一直拖拖拉拉的進行。
第一架樣機實際上在1924年8月8日就已經上天試飛了。不過全世界除了中華帝國有專門的飛機試驗風洞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那種先進的測試飛行數據的設備,法國同樣如此,他們的飛機試飛一般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數據的把握全靠試飛員,誤差非常大,往往需要數百次上千次試飛才能夠得到確切的數據。
ms.405這個編號就是經曆了數百次修改後才定型的,因此編號到了405,而中華帝國有風洞進行綜合測試,上萬個測試數據,基本上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動後就能夠通過了。兩國相比之下,技術的差距立見分曉。
ms.405直到1927年3月才最後定型。該飛機參考了中華帝國地獄火戰鬥機的氣動式布局設計,由於法國材料工業技術不夠先進和完善,其機身的外殼隻有70%由鋁合金製造,後機身仍然采用帆布蒙皮。動力裝置采用860馬力的“西班牙-瑞士(hs)”12ygrs發動機,改進了機翼設計,最大時速達到了443公裏/小時(4000米高度),同時采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
莫拉納_索尼埃戰鬥機成為了法國第一種時速突破400公裏/小時的戰鬥機,其出色性能使法國軍方非常滿意,立刻發出了製造16架試生產型的訂單。同年,ms.405原型機參加了在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學校校慶25周年舉辦的國際航空展,其廣告牌上竟然大大咧咧的寫上了“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令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片暴汗。
同樣,德國空軍也正式把他們最先進的亨克爾戰鬥機拿到這次國際航展上展示,在飛行表演和同台競技上,亨克爾戰鬥機以其超高的速度壓到了ms.405戰鬥機,令法國空軍非常的不爽。
於是,在法國空軍的要求下,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對ms405戰鬥機又加以改進,更換為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工業集團立時十年研發成功的1060馬力的“龍卷風”x1000發動機,並且減輕了機翼重量,改進後的飛機命名為ms.406,於兩個月後上天,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526公裏/小時(5000米高度),武器裝備為機頭20毫米機關炮一門,機翼7.5毫米機關槍兩挺(彈鼓供彈),起飛重量2.5噸,最大航程1000公裏,是一款以格鬥和護航為主要目的的空優戰鬥機,具備了同德國亨克爾戰鬥機一較高下的能力,隨後法國軍方正式將其定型並大量生產。由於法國空軍從中華帝國采購地獄火戰鬥機價格高昂,且維護費用也不低,而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的這款戰鬥機造價比地獄火戰鬥機低不少,因此得到了法國空軍1200架的訂單。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空軍的主力機型一直是這款裝備中華帝國造的航空發動機的ms.406戰鬥機,以及數百架從中華帝國進口的地獄火a型戰鬥機。
參加中華帝國國際航展的還有法國的最新型的遠程郵政飛機——阿米奧341。該機由讓?卡爾維(jeancalvy)監督,朗貝爾mbert)和吉羅丹(girodin)兩人負責設計的amiot341型遠程郵政飛機在這次航展上大放異彩,被人們譽為法國航空業盡善盡美的傑作。倍受鼓舞的設計人員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amiot370型競速飛機,準備用於參加明年在上_海虹口舉行的國際飛行大賽。盡管最後法國空軍以太危險為由拒絕了這個提議,但阿米奧公司還是自己出資完成了該機的製造工作,並在七個月後於伊斯特爾進行了首次試飛。
盡管阿米奧公司設計開發的341遠程郵政飛機為民用,但是其大航程大載重量令法國空軍為之眼前一亮,認為將其改裝成轟炸機非常適合。
在對阿米奧341飛機進行了各項測試後,法國航空技術局(staé)的技術人員提議對飛機做一些修改,包括:增加第五名乘員,換裝發動機之後更換引擎罩的設計以減小飛行時的阻力等。就在阿米奧公司落實這些改良前,原型機被選中用於一次計劃外的宣傳飛行。德國空軍技術部門的負責人恩斯特?烏戴特將軍邀請法國空軍參謀總長約瑟夫?維耶曼將軍訪問德國,而後者決意借機用外形“摩登”的amiot341來展現法國空軍的不凡實力。為了讓德國人相信該機已經大量裝備了法國空軍,所有表明原型機身份的標誌和編號被統統塗抹掉。
1927年9月16日,amiot341從維拉庫布萊直飛柏林,平均時速達到了440公裏/小時。當訪問在五天後結束時,該機又回到維拉庫布萊繼續其作為原型機的使命。 該機根據航空技術局的要求,阿米奧公司為amiot341換裝了兩台1020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20/21發動機,同時為了在機身內容納第四名乘員而改用雙垂尾布局取代原來的單垂尾設計。經過這一番改頭換麵後,該機被重新命名為amiot351no01。
卡爾維和他的設計小組更改了引擎架的設計並簡化了機體和尾段的設計,此舉使得該機能配合幾種不同的引擎,主要是跟中華帝國生產的一係列航空發動機引擎接口標準相配套,因為法國空軍對本土製造的航空發動機不甚放心,必要時還得換裝中華帝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因為中華帝國製造的東西向來被認為是質量相當過關的,是放心產品。
除了幾何尺寸外,新飛機在外觀上也有顯著的不同。原型機上偏向機身左側的座艙被延長並移到了機體的中心線上,而機翼內的六個燃料箱可以攜帶2798升燃料。武裝包括機頭一挺備彈500發的7.5毫米mac1934型機槍,另一挺備彈800發的相同武器則布置在機腹處,以防備從後下方進攻的敵機。除此以外,在座艙後端還有一門備彈120發的依斯帕諾.西紮hs40420毫米機炮。該機機組共四人,包括:駕駛,投彈手/領航員,腹部機槍手和背部炮手/無線電報務員。
該機最終被改裝為法國空軍第一款轟炸機,空重為4719公斤,滿載時為11285公斤。在4000米高度的最大平飛速度為480公裏/小時,升限達10000米,不過航程隻有2500公裏,依然是中進程轟炸機。該機的彈艙內可容納1250公斤的有效載荷,組合方式包括:兩枚500公斤炸彈或六枚200公斤炸彈,也可以是十枚100公斤炸彈或二十枚50公斤,八十枚10公斤的殺傷彈亦是常見的掛載方案。
整體來看,阿米奧351轟炸機跟中華帝國的轟五轟炸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跟有著空中堡壘之稱的轟六遠程轟炸機更是沒法比。
不過,對於法國空軍來說,擁有了這種中程轟炸機之後,整個德國已經在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威懾之下了,跟德國的梅塞斯密特轟炸機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
在轟炸機方麵,英國空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這從英國在世界大戰後期就開發出來的漢德利o-400型轟炸機來看,英國在這方麵一直是緊緊地跟著中華帝國的步伐前進的。
從o-400誕生到現在已經十年有餘了,這款轟炸機一直被全世界看做是可以跟中華帝國的h2n1轟炸機相媲美的轟炸機,這點在中美大戰中就體現了出來。
英國將這款強大的轟炸機出口給美國,並且轉讓了技術,顯然英國空軍本身也留了後手,在隨後的歲月裏,英國空軍指示英國的各大飛機製造公司進行開發下一款性能先進的轟炸機。
盡管中華帝國開發出來的轟五中程轟炸機是第一款單翼全金屬轟炸機,但是英國的最新一款轟炸機也並不比其落後,同樣也是單翼設計,隻不過英國跟中華帝國一樣,這款飛機也處於保密當中。
肖特斯特林轟炸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條約時代的第一種重型轟炸機。該機是肖特兄弟公司應英國空軍部的要求而於1920年開始開發製造的,並於1927年被英國空軍列為下一次空軍裝備革新的主力機型。
斯特林轟炸機的開發隻有6年時間,但卻是同行的佼佼者。打敗了哈利法克斯轟炸機、蘭開斯特轟炸機的競爭,贏得了英國空軍的最後訂單。
在整個1920年代,英國皇家空軍對雙引擎轟炸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這種設計對引擎生產和維護工作產生的壓力較小,上述兩項工作已經因為有其他國家大量的新機型投入現役已經變得十分緊張了,而同時發動機動力短缺問題已經變成十分嚴重。
英國雖然已經投入巨資去開發更大的2000馬力(1500 kw)級的引擎以提高飛機的性能,但在1920年代末還是沒有一台投入生產,此時中華帝國已經成功研發了使用四台較小馬力的引擎做為動力的大型運輸飛機,在實踐上證明有著良好的續航力和起飛重量。英國空軍於是希望以此作為研發基礎,開發四引擎的大型轟炸機。
英國空軍部在規範 b.12/36中提出了一個混合的需求。載彈量最大達到6350 公斤,航程應達到2000英裏(3218公裏)或者在載彈量減到8000磅 (3629 kg)時航程達到3000英裏 (4800 公裏) ,它要在15000英尺的高度達到230英裏/小時的巡航速度,安有3個防禦炮塔。同時,該型號飛機應當可以用做24座的部隊運輸機。這是出於將部隊運輸到大英帝國最遙遠的角度然後用轟炸支援他們這一思路,為達到這一目的同時減輕生產壓力,它要能夠被拆成多個部件,並由鐵路運輸。
當然,這隻是英國空軍的理論要求,按照英國航空工業體係的生產和製造能力,這是不可能達到的需求。
同時,英國空軍部還要求它可以在有限的“偏遠地區”機場起降,它必須從150 米的跑道上起飛,並飛過50 英尺高的樹木,這是一個讓後世很多小型飛機都很難達到的規範。經常有人說飛機的翼展被限製在100 英尺的原因是這樣飛機可以裝入現有的機庫中。 ‘翼展應空軍部要求減至100英尺‘,但是最大的機庫可容納112 英尺寬的飛機,而且規範要求進行戶外維護。其實翼展的限製是強加的確保減少斯特林轟炸機重量的一個的嚐試。
肖特兄弟公司最初是忽略這些招標要求進行設計投標的,它最後參與進來是因為在他們手上已經有很相似的設計,同時他們還有豐富的設計師隊伍以及生產裝備。他們也已經投產了一些和要求的尺寸相似的幾種四引擎水上飛機設計,而且通過從肖特的桑德蘭水上飛機上移除下層甲板和船型船殼,這就形成了他們的s.29型設計。新的s.29型設計在其它方麵幾乎相同的,如機翼與控製係統是相同的,結構也是相同的,它甚至還保留了使桑德蘭的尾部不接觸海水飛沫的輕微上彎的後機身設計。
1927年1月超級海軍軍士317型已經生產出原型機,一個月後,軍方要求肖特兄弟公司在他們的設計上合並進行修改,包括考慮使用bristol hercules引擎代替napier dagger引擎,增加飛行高度(到達28,000英尺)同時減少翼展,肖特兄弟公司接受了如此大量的重新設計。
s.29使用了桑德蘭的114英尺機翼,現在它不得不縮減到小於100英尺,同樣的限製也強加到了按p.13/36規範設計的飛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為了在縮短翼展並提高重量的設計上得到所需要的升力,肖特兄弟公司重新設計了機翼,使之更厚且改變外形。
6月,s.29被接受並成為超級海軍軍士316型的替補,並於10月正式定貨。
肖特兄弟公司製造了一個一半尺寸版本的飛機,稱為s.31 (在公司內部也稱為m4 - 在尾翼上的型號),使用四台pobjoy niagara引擎,它於9月19日首飛,由肖特兄弟公司的首席試飛員j.nkester parker進行試飛,設計的所有參數都令人滿意,除了起飛距離比想像的要長,要修正這個問題,就需要增加機翼的角度。
正常情況下這就意味著飛機在巡航時機頭必須向下,但是,肖特兄弟公司通過加長起落架支柱使機頭在起飛時翹起。但這導致了裝置的結構脆弱,並造成了許多起飛和降落的事故。
第一架s.29(現在它有了官方的名字“斯特林”,它來自於同名的蘇格蘭城市)於1928年3月14日首飛,裝備有4台bristol hercules ii型星形發動機,在著陸過程中一個刹車鎖死,造成了它在跑道上側滑並損壞了起落架。在第二架原型機上,重新設計了起落架,使用更強更重的支柱。在兩個月後它的第一次飛行任務中,它的一隻引擎在起飛時失靈,但飛機還是很容易的降落了。
從那以後,安全記錄被不斷提高,定型機於1928年8月開始在肖特兄弟公司的rochester工廠開始生產。
盡管斯特林轟炸機比中華帝國最先進的轟六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實驗型設計小很多,但它比任何其他國家此前進行過飛行的飛機要有著更強的動力和更好的載荷/航程比。巨大的14000磅的載彈量,把它放到了一個絕無僅有的級別,兩倍於其它轟炸機。設計裏安裝了機頭和機尾炮塔(後者因有著寬闊的射擊角度而著名)。同時還包括一個在炸彈倉後可收回的機腹炮塔,這個炮塔由於受限條件過多後被證明是幾乎無用的。而且增加了幹擾,當在不平的地麵滑行時炮塔容易掉出來並碰撞地麵。所以這一設計在生產的一開始就被移除,臨時替代品是在艙口的橫梁上安裝一對機炮。直到後來使用了一個雙炮機背炮塔,然而這個新的安裝也有問題,它有一個裝有撤離艙口的金屬背殼,結果證明是無法使用的。後來的斯特林mk iii 型使用全覆蓋玻璃炮塔(與蘭開斯特轟炸機上相同的fn.50型)代替了這個金屬炮塔,它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視野。後來斯特林也安裝了一個增強型的低阻翼型的遙控fn.64炮塔。
大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減少阻力——所有的鉚釘頭都被磨平,所有的板都契合好已避免產生縫隙——但是所有這些努力很可能被使用的偽裝塗料給抵消了。機翼上使用的古奇襟翼(gouge ps)與水上飛機使用的很相近。
最初的幾架mk i使用了hercules ii引擎,大部分還是使用了1500 馬力 (1100 kk iii除了安裝了相似的新機背炮塔以外,還使用了增強的1635馬力 (1200 kw) hercules vi或xvi型引擎,這使它的最大速度從255英裏/小時提高到270英裏/小時。
在斯特林投入生產之前,肖特兄弟公司已經進行了s.34的設計來提升性能,以達到b.1/39規範的要求。它裝備了4台bristol hercules 17 sm引擎,優化了高空性能。新設計擴展了翼展,並修正的機身,使之能在機背和機腹上安裝帶有4門20 mm hispano機炮的電動炮塔,然而盡管獲得了更好的機動性和容量,空軍部還是不感興趣。
隨後,肖特兄弟公司計劃推出一個增強版的斯特林,在公司的年表上它被樂觀的稱為“超級斯特林”。這個斯特林具有135 英尺9英吋(41.38 米)的翼展,使用4台bristol centaurus星形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04000 磅 (47174 公斤)。
基本性能參數是:300 英裏/小時 (483 公裏/小時)的飛行速度。在裝有10000 磅 (4536 kg)武器裝備時航程可達4000英裏(6437 公裏),它最初是按照b.8/41規範進行設計的,但是轟炸機司令部的總司令arthur harris認為雖然這是一架更好的飛機,但真正投入生產可能會很遲,所以還不如將努力投入到給斯特林加裝增強的hercules引擎,以達到更高的升限。因此這個計劃在不久以後被取消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英國空軍才發現敵對國的遠程轟炸機出現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戰爭作用時,他們才趕到後悔,後悔當初沒有再狠狠心把超級斯特林生產出來,以至於在戰爭之初吃盡了別國超遠程轟炸機的苦頭。
英國空軍從南非戰場上看到了德國亨克爾戰鬥機的厲害,也了解了中華帝國最先進的地獄火戰鬥機的性能,跟英國本土最先進的戰鬥機對比之後,英國空軍實在汗顏,立即下決心研發與之相抗衡的戰鬥機。
不過,在英國研製新式戰鬥機之前,為了保持對法國和德國的空中平衡,在得知德國空軍已經服役了400多架亨克爾戰鬥機時,英國空軍向法國空軍學習,先從中華帝國進口了400架地獄火戰鬥機作為過渡時期的英國空優戰鬥機使用,等待英國的新銳戰鬥機研製成功後再進行替換。
跟中華帝國達成了采購地獄火戰鬥機的協議後,英國空軍向英國各大飛機製造公司下達了新銳戰鬥機的競標條件,英國各大飛機製造公司陸續拿出競標方案。同時,來自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飛機製造公司也插了一腳,不過英國空軍考慮到自身的國防安全,所以以各種借口把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二十多家公司陸續排除在外,隻允許英國本土企業參加。
二十年代末,英國航空部根據國際形勢和航空技術的進步,發布了新的研製戰鬥機規範f7/30,要求針對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以及法國的莫拉那戰鬥機來研製高飛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的戰鬥機,並從作戰角度著眼將飛機火力增加一倍。
這個文件改變過去的保守狀況,使英國戰鬥機研製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戰鬥機設計是一場全新的挑戰。最富戲劇性的是單翼機和雙翼機之間的競爭。為了達到規定的速度,單翼機是首選方案,但穩定性好又要選擇雙翼機。其他方麵的選擇是是否采用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 1927年,英國航空部又製定了新的戰鬥機研製規範f5/34,要求研製最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裝6至8挺機槍的新型戰鬥機。
盡管戰後的英國經濟不景氣,但大戰期間開始,英國一直擁有很強的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飛機生產廠家有20個以上。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飛機研製工作。在二十年代,這些工廠研製並試飛過的飛機型號達百種以上。這些工作為英國航空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於民航的發展,航空競賽活動的開展,航空企業常常自籌資金研製新型飛機。加之英國的航空理論研究和發動機技術也開始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使英國航空技術和飛機研製具有很大的潛力。
噴火戰鬥機是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水冷活塞式發動機的流線型飛機。該機采用了1700馬力的“梅林”63型大功率活塞式發動機和良好的氣動外形。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采用橢圓平麵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複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噴火”是英國第一種成功采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冀內,單座座艙視野良好“噴火”原型機於1927年1月開始首次飛行,最大飛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武器係統包括兩門20毫米機炮和4挺7.7毫米機關槍,火力凶猛。在試飛過程中,各種報告對它的反映很好。
在英國眾多的參加競標的戰鬥機當中,噴火(spitfire)式戰鬥機異軍突起,成為英國空軍的理想型戰鬥機,被英國空軍評為最先進的戰鬥機,是真正的現代戰鬥機,是各種新技術結合的產物。該機采用的新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和襟翼裝置,機身小得隻能裝一名飛行員。英國空軍決定大量訂購這種新型戰鬥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機一直是英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前後生產了上萬架。
德國、法國、英國先後研製了自己的高性能戰鬥機和轟炸機,唯獨意大利沒有這個能力,從世界大戰開始,到戰後再到現在,意大利空軍一直是撿現成的使用,戰爭期間從協約國獲得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戰後則從中華帝國進口先進的雷電戰鬥機、地獄火戰鬥機和h2n1轟炸機。隨著英法德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空軍競賽,意大利還是奉行牆頭草的國策,改善跟德國的關係,又維持跟英國和法國的關係,然後從雙方當中謀取利益,結果德國、法國和英國都不願意得罪意大利,於是他們三國的先進戰鬥機、轟炸機技術和裝備陸續流入意大利空軍,而意大利空軍在評估了三國的作戰飛機的指標和性能後,再考慮用三國的先進技術來生產意大利本土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這樣一來,意大利空軍實際上掌握了中、法、德、英四國的先進空軍裝備技術,不過意大利的工業能力太差,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術//書迷樓最快文字更新.shumilou無彈窗無廣告//,也隻能勉強做到山寨,關鍵性的發動機還得從各國進口。
五大常任理事國本來都無意掀起空軍軍備競賽,但是五國彼此間都相互不信任,隨著五國公約即將到期,條約時代即將結束,各國都想搶占先機,於是不知不覺間掀起了空軍軍備大競賽,由此引發了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導致全球性空軍軍備大競賽展開了。
張克林加入中華帝國的核武研究部門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利用人工嬗變來尋找適合用作武器級核裂變的新元素。通過人工嬗變方式,張克林繼續使用氘來撞擊鈾係列元素來合成新元素,從中挑選出適合熱核反應的元素。
此時的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巨額資金投入,天然鈾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執行了二十多年,位於遼東半島渤海灣的鈾礦石囤積基地已經儲備了1.2億噸鈾礦石,理論上可以提煉出4.6萬噸鈾。不過,中華帝國在戰前的鈾提純技術上麵還不成熟,僅僅能夠提煉出濃度4.5%的鈾元素,剛剛達到核反應堆所需濃度,而且產能有限,僅僅能夠滿足實驗室研究的日常消耗之用。
到了戰後,中華帝國核子物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器械不斷的得到升級和改進,尤其是機械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功率的離心機陸續研發成功,精度也得到大幅度改良,除了能夠為實驗室提供大量的高純度的鈾元素外,更可以為帝國鈾元素的戰略儲備提供保障。
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鈾礦石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在澳洲建立了大型鈾礦開采基地,每年從澳洲運回國內的鈾礦石在渤海灣遼東鈾濃縮基地進行提煉。至光華二十七年,中華帝國戰略儲備中心已經儲備825噸濃度達到75%的濃縮鈾,已經基本上接近武器級別所規定的80%濃度下線。
這些高濃度的鈾原料為核子實驗室的研究和試驗提供了基礎,不過缺乏誘導核反應的關鍵原料鈈,因此核武實驗室的下一步則是進一步提存濃縮鈾和尋找新式的熱核反應元素。
誘發核反應的元素雖然在自然界裏也存在,但含量太少,不被人們所知和發現。因此創造新元素就成為了關鍵,而張克林的人工嬗變技術也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張克林不辱使命,在光華二十七年三月,利用氘來撞擊鈾係列元素,最終經曆上千次撞擊試驗後發現,用氘來撞擊鈾-238之後,合成了一個擁有熱核反應性能的新元素——這就是鈈元素,並且連續發現鈈元素的多個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同位素是鈈-244,半衰期約為八千萬年,足夠使鈈以微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而鈈-239的半衰期為24100年,符合跟鈾-235進行熱核反應條件的元素,很快被核武實驗室確定用來製造核子武器的物質。另外還有鈈-241,他們都易於裂變,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放出能量、伽馬射線(γ射線)以及中子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可以應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爐上。不過,很快核武實驗室研究發現,鈈-239當中伴隨大量的鈈-238、鈈-240等同位素,其中鈈-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鈈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
這樣一來,原本製造鈈元素就非常困難了,還得將鈈-240從鈈-239當中分離,二者太過接近,給分離帶來更大的困難,因此盡管得到了鈈元素,也找到了適合核反應的鈈-239元素,但是僅僅隻能在實驗室裏少量製得,張克林第一次得到的鈈元素隻有可憐的50微克,而且還必須鑲嵌在有機玻璃裏才得以保存下來。隨後中華帝國核武工程實驗室加大了力度製取鈈元素,耗費1.2億龍幣建造的大型離子對撞機,每次大規模的臨界鈈元素生產隻得到了5克鈈,一次耗費的電費卻高達十萬龍幣,成本之高昂令帝國上下為之震驚。因此想要達到武器級別的鈈產量和濃度需求的工業化生產,以中華帝國現在的技術和設備能力還十分不足,需要大幅度提升技術和設備能力。
盡管困難重重,但是當王辰浩得知核武實驗室裏率先提煉出來的鈈元素的消息後,還是大為高興的,下旨嘉獎了張克林等實驗室的科學專家們,要求他們再接再厲克服困難爭取早日完成核子武器的研究。當然,核武實驗室找到了鈈元素,也給核子工程實驗室的居裏夫人和盧瑟福等人指明了方向,盡管居裏夫人等人還沒有發現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秘密的核武實驗室存在,但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懷疑。居裏夫人上書給王辰浩詢問是否在瞞著他們開發核武器,對此王辰浩堅決予以否認。由於居裏夫人等人沒有直接證據,加上鈈元素的出現令熱核反應成為現實,以及雲南地區經過多年的搜尋終於找到了控製核反應的高純度石墨,還有重水的提煉也進入到了關鍵時刻,他們的精力紛紛被馬上就要投入研發的輕水反應堆和重水反應堆工程所吸引,很快就淡忘了。
中華帝國的第一座試驗用重水反應堆在葫蘆島軍事基地附近的一個無人小島上建立,是盧瑟福、居裏夫人等核子工程科研人員用來試驗減緩和冷卻核子反應之用,目的就是控製鏈式核反應,使得核反應的放能和吸能過程在工作人員的有效可控製的範圍內進行。重水是核反應的有效減緩和冷卻製劑,但重水的提煉價格太過高昂。盧瑟福等核子物理科學家們認為既然研究核反應堆是為了發電造福人類,如果成本遠遠高於火力發電的話,開發起來就沒意義了。因此,很快他們想辦法用普通的水來代替重水,於是輕水反應堆項目也同時列入開發研究方案當中。
整體來說,中華帝國的核子反應堆工程和核武器工程在1927年以後的研發速度都大幅度提升,一旦試驗用的重水反應堆或者輕水反應堆成功,那麽核電站就可以著手建立了。同樣,一旦鈾濃縮工程達到90%以上(52千克)的濃度和濃縮鈈達到25%(16千克)以上的臨界質量狀態,就可以實現核武器的生產。
可以說,中華帝國此時已經進入最後攻堅階段,盡管一直未能把愛因斯坦等核物理專家們請到中華帝國,但中華帝國憑借現有的人才和技術儲備,還是出色的走到了這一步,核反應堆和核武器的研製成功隻是時間問題了。而在全球其他國家當中,對於核物理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理論起跑線狀態,沒有人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作用。
在整個條約時代裏,中華帝國因為擁有絕對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因此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在常規武器方麵超越中華帝國,所以帝國軍方便將精力都放在了核武器工程上麵。常規武器方麵,中華帝國自戰後開始,一直使用世界大戰前和大戰期間研發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各種軍事裝備的大規模更新都停止了,隻保留實驗室內的科研項目,帝國海陸空三軍及二炮部隊在想到長的時間裏都沒有進行裝備的更新和換代。例如陸軍在南非戰爭前一直使用大戰期間的裝備,包括m16戰車、w16輪式步戰車和z16反坦克戰車在內的武器裝備服役了十幾年。同樣,空軍裝備也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以雷電戰鬥機和地獄火戰鬥機作為主力戰鬥機,以h2n1轟炸機作為主力轟炸機來使用,這些作戰飛機同樣是十幾年以上的服役年齡,修了再補補了再修,直到南非戰爭爆發後中華帝國國會才開始對其進行大規模改造,空軍才得到新的殲十、轟六等先進作戰飛機的訂單。
作為中華帝國掌控全球的功臣,中華帝國海軍也在條約時代裏放了長假,其主力艦也基本上都是服役了十五六年的戰艦,最老的唐級戰列艦服役了十六年,晉級戰列巡洋艦則服役了十七年之久。而海軍主力艦當中最新的主力艦是清級戰列艦,但並非是當年中華帝國海軍造船廠裏建造的那些超級戰列艦,而是中華帝國海軍將俘獲自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號、蒙大拿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奇爾沙治號這五艘搭載16英寸巨炮的超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之後,以中華帝國清級戰列艦進行命名,使其一直服役到現在。
可以說,中華帝國三軍將士們在整個條約時代裏是相當悠閑的。但是,歐美各國卻不一樣,在最初七八年間,各國因為財政無力支撐強大的軍備,所以沒有什麽動作,跟中華帝國一樣,海陸空三軍放了長假,很多一戰時期的裝備一直用到現在。
但隨著歐美各國經濟的不斷恢複,各國的鷹派人物陸續抬頭,紛紛出台軍備預案。
不過,受限於五國公約,五大常任理事國即便是擴充軍備也不可以超過條約的規定。
1927年開始,南非戰爭當中,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的橫空出世,一度打破了中華帝國空軍的霸權地位,將戰後全球稱霸的雷電戰鬥機趕下了神壇,就連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都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升級來應對挑戰。
法國是最先從中華帝國獲取了相關的情報,一方麵從中華帝國進口地獄火戰鬥機來抗衡德國空軍的亨克爾戰鬥機,另一方麵也開始自己研發先進戰鬥機。
20年代末期,全球航空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國戰鬥飛機紛紛追隨中華帝國空軍的發展方向,開始向單翼、可收放起落架、全金屬結構等方向發展。作為傳統航空大國的法國自然不甘於人後,1926年法國空軍航空技術服務部提出了研製現代化單翼單座戰鬥機要求,代號“c1”。
按照c1的要求,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在保密狀態下研製出了一種下單翼戰鬥機——ms.405。當然,這款戰鬥機早在五年前就開始立項研究了,隻不過一直沒有得到法國軍方的滿意,加上法國政府遲遲沒有通過對空軍裝備的撥款,所以該機的研發經費不足,一直拖拖拉拉的進行。
第一架樣機實際上在1924年8月8日就已經上天試飛了。不過全世界除了中華帝國有專門的飛機試驗風洞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那種先進的測試飛行數據的設備,法國同樣如此,他們的飛機試飛一般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數據的把握全靠試飛員,誤差非常大,往往需要數百次上千次試飛才能夠得到確切的數據。
ms.405這個編號就是經曆了數百次修改後才定型的,因此編號到了405,而中華帝國有風洞進行綜合測試,上萬個測試數據,基本上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動後就能夠通過了。兩國相比之下,技術的差距立見分曉。
ms.405直到1927年3月才最後定型。該飛機參考了中華帝國地獄火戰鬥機的氣動式布局設計,由於法國材料工業技術不夠先進和完善,其機身的外殼隻有70%由鋁合金製造,後機身仍然采用帆布蒙皮。動力裝置采用860馬力的“西班牙-瑞士(hs)”12ygrs發動機,改進了機翼設計,最大時速達到了443公裏/小時(4000米高度),同時采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
莫拉納_索尼埃戰鬥機成為了法國第一種時速突破400公裏/小時的戰鬥機,其出色性能使法國軍方非常滿意,立刻發出了製造16架試生產型的訂單。同年,ms.405原型機參加了在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學校校慶25周年舉辦的國際航空展,其廣告牌上竟然大大咧咧的寫上了“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令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片暴汗。
同樣,德國空軍也正式把他們最先進的亨克爾戰鬥機拿到這次國際航展上展示,在飛行表演和同台競技上,亨克爾戰鬥機以其超高的速度壓到了ms.405戰鬥機,令法國空軍非常的不爽。
於是,在法國空軍的要求下,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對ms405戰鬥機又加以改進,更換為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工業集團立時十年研發成功的1060馬力的“龍卷風”x1000發動機,並且減輕了機翼重量,改進後的飛機命名為ms.406,於兩個月後上天,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526公裏/小時(5000米高度),武器裝備為機頭20毫米機關炮一門,機翼7.5毫米機關槍兩挺(彈鼓供彈),起飛重量2.5噸,最大航程1000公裏,是一款以格鬥和護航為主要目的的空優戰鬥機,具備了同德國亨克爾戰鬥機一較高下的能力,隨後法國軍方正式將其定型並大量生產。由於法國空軍從中華帝國采購地獄火戰鬥機價格高昂,且維護費用也不低,而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的這款戰鬥機造價比地獄火戰鬥機低不少,因此得到了法國空軍1200架的訂單。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空軍的主力機型一直是這款裝備中華帝國造的航空發動機的ms.406戰鬥機,以及數百架從中華帝國進口的地獄火a型戰鬥機。
參加中華帝國國際航展的還有法國的最新型的遠程郵政飛機——阿米奧341。該機由讓?卡爾維(jeancalvy)監督,朗貝爾mbert)和吉羅丹(girodin)兩人負責設計的amiot341型遠程郵政飛機在這次航展上大放異彩,被人們譽為法國航空業盡善盡美的傑作。倍受鼓舞的設計人員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amiot370型競速飛機,準備用於參加明年在上_海虹口舉行的國際飛行大賽。盡管最後法國空軍以太危險為由拒絕了這個提議,但阿米奧公司還是自己出資完成了該機的製造工作,並在七個月後於伊斯特爾進行了首次試飛。
盡管阿米奧公司設計開發的341遠程郵政飛機為民用,但是其大航程大載重量令法國空軍為之眼前一亮,認為將其改裝成轟炸機非常適合。
在對阿米奧341飛機進行了各項測試後,法國航空技術局(staé)的技術人員提議對飛機做一些修改,包括:增加第五名乘員,換裝發動機之後更換引擎罩的設計以減小飛行時的阻力等。就在阿米奧公司落實這些改良前,原型機被選中用於一次計劃外的宣傳飛行。德國空軍技術部門的負責人恩斯特?烏戴特將軍邀請法國空軍參謀總長約瑟夫?維耶曼將軍訪問德國,而後者決意借機用外形“摩登”的amiot341來展現法國空軍的不凡實力。為了讓德國人相信該機已經大量裝備了法國空軍,所有表明原型機身份的標誌和編號被統統塗抹掉。
1927年9月16日,amiot341從維拉庫布萊直飛柏林,平均時速達到了440公裏/小時。當訪問在五天後結束時,該機又回到維拉庫布萊繼續其作為原型機的使命。 該機根據航空技術局的要求,阿米奧公司為amiot341換裝了兩台1020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20/21發動機,同時為了在機身內容納第四名乘員而改用雙垂尾布局取代原來的單垂尾設計。經過這一番改頭換麵後,該機被重新命名為amiot351no01。
卡爾維和他的設計小組更改了引擎架的設計並簡化了機體和尾段的設計,此舉使得該機能配合幾種不同的引擎,主要是跟中華帝國生產的一係列航空發動機引擎接口標準相配套,因為法國空軍對本土製造的航空發動機不甚放心,必要時還得換裝中華帝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因為中華帝國製造的東西向來被認為是質量相當過關的,是放心產品。
除了幾何尺寸外,新飛機在外觀上也有顯著的不同。原型機上偏向機身左側的座艙被延長並移到了機體的中心線上,而機翼內的六個燃料箱可以攜帶2798升燃料。武裝包括機頭一挺備彈500發的7.5毫米mac1934型機槍,另一挺備彈800發的相同武器則布置在機腹處,以防備從後下方進攻的敵機。除此以外,在座艙後端還有一門備彈120發的依斯帕諾.西紮hs40420毫米機炮。該機機組共四人,包括:駕駛,投彈手/領航員,腹部機槍手和背部炮手/無線電報務員。
該機最終被改裝為法國空軍第一款轟炸機,空重為4719公斤,滿載時為11285公斤。在4000米高度的最大平飛速度為480公裏/小時,升限達10000米,不過航程隻有2500公裏,依然是中進程轟炸機。該機的彈艙內可容納1250公斤的有效載荷,組合方式包括:兩枚500公斤炸彈或六枚200公斤炸彈,也可以是十枚100公斤炸彈或二十枚50公斤,八十枚10公斤的殺傷彈亦是常見的掛載方案。
整體來看,阿米奧351轟炸機跟中華帝國的轟五轟炸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跟有著空中堡壘之稱的轟六遠程轟炸機更是沒法比。
不過,對於法國空軍來說,擁有了這種中程轟炸機之後,整個德國已經在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威懾之下了,跟德國的梅塞斯密特轟炸機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
在轟炸機方麵,英國空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這從英國在世界大戰後期就開發出來的漢德利o-400型轟炸機來看,英國在這方麵一直是緊緊地跟著中華帝國的步伐前進的。
從o-400誕生到現在已經十年有餘了,這款轟炸機一直被全世界看做是可以跟中華帝國的h2n1轟炸機相媲美的轟炸機,這點在中美大戰中就體現了出來。
英國將這款強大的轟炸機出口給美國,並且轉讓了技術,顯然英國空軍本身也留了後手,在隨後的歲月裏,英國空軍指示英國的各大飛機製造公司進行開發下一款性能先進的轟炸機。
盡管中華帝國開發出來的轟五中程轟炸機是第一款單翼全金屬轟炸機,但是英國的最新一款轟炸機也並不比其落後,同樣也是單翼設計,隻不過英國跟中華帝國一樣,這款飛機也處於保密當中。
肖特斯特林轟炸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條約時代的第一種重型轟炸機。該機是肖特兄弟公司應英國空軍部的要求而於1920年開始開發製造的,並於1927年被英國空軍列為下一次空軍裝備革新的主力機型。
斯特林轟炸機的開發隻有6年時間,但卻是同行的佼佼者。打敗了哈利法克斯轟炸機、蘭開斯特轟炸機的競爭,贏得了英國空軍的最後訂單。
在整個1920年代,英國皇家空軍對雙引擎轟炸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這種設計對引擎生產和維護工作產生的壓力較小,上述兩項工作已經因為有其他國家大量的新機型投入現役已經變得十分緊張了,而同時發動機動力短缺問題已經變成十分嚴重。
英國雖然已經投入巨資去開發更大的2000馬力(1500 kw)級的引擎以提高飛機的性能,但在1920年代末還是沒有一台投入生產,此時中華帝國已經成功研發了使用四台較小馬力的引擎做為動力的大型運輸飛機,在實踐上證明有著良好的續航力和起飛重量。英國空軍於是希望以此作為研發基礎,開發四引擎的大型轟炸機。
英國空軍部在規範 b.12/36中提出了一個混合的需求。載彈量最大達到6350 公斤,航程應達到2000英裏(3218公裏)或者在載彈量減到8000磅 (3629 kg)時航程達到3000英裏 (4800 公裏) ,它要在15000英尺的高度達到230英裏/小時的巡航速度,安有3個防禦炮塔。同時,該型號飛機應當可以用做24座的部隊運輸機。這是出於將部隊運輸到大英帝國最遙遠的角度然後用轟炸支援他們這一思路,為達到這一目的同時減輕生產壓力,它要能夠被拆成多個部件,並由鐵路運輸。
當然,這隻是英國空軍的理論要求,按照英國航空工業體係的生產和製造能力,這是不可能達到的需求。
同時,英國空軍部還要求它可以在有限的“偏遠地區”機場起降,它必須從150 米的跑道上起飛,並飛過50 英尺高的樹木,這是一個讓後世很多小型飛機都很難達到的規範。經常有人說飛機的翼展被限製在100 英尺的原因是這樣飛機可以裝入現有的機庫中。 ‘翼展應空軍部要求減至100英尺‘,但是最大的機庫可容納112 英尺寬的飛機,而且規範要求進行戶外維護。其實翼展的限製是強加的確保減少斯特林轟炸機重量的一個的嚐試。
肖特兄弟公司最初是忽略這些招標要求進行設計投標的,它最後參與進來是因為在他們手上已經有很相似的設計,同時他們還有豐富的設計師隊伍以及生產裝備。他們也已經投產了一些和要求的尺寸相似的幾種四引擎水上飛機設計,而且通過從肖特的桑德蘭水上飛機上移除下層甲板和船型船殼,這就形成了他們的s.29型設計。新的s.29型設計在其它方麵幾乎相同的,如機翼與控製係統是相同的,結構也是相同的,它甚至還保留了使桑德蘭的尾部不接觸海水飛沫的輕微上彎的後機身設計。
1927年1月超級海軍軍士317型已經生產出原型機,一個月後,軍方要求肖特兄弟公司在他們的設計上合並進行修改,包括考慮使用bristol hercules引擎代替napier dagger引擎,增加飛行高度(到達28,000英尺)同時減少翼展,肖特兄弟公司接受了如此大量的重新設計。
s.29使用了桑德蘭的114英尺機翼,現在它不得不縮減到小於100英尺,同樣的限製也強加到了按p.13/36規範設計的飛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為了在縮短翼展並提高重量的設計上得到所需要的升力,肖特兄弟公司重新設計了機翼,使之更厚且改變外形。
6月,s.29被接受並成為超級海軍軍士316型的替補,並於10月正式定貨。
肖特兄弟公司製造了一個一半尺寸版本的飛機,稱為s.31 (在公司內部也稱為m4 - 在尾翼上的型號),使用四台pobjoy niagara引擎,它於9月19日首飛,由肖特兄弟公司的首席試飛員j.nkester parker進行試飛,設計的所有參數都令人滿意,除了起飛距離比想像的要長,要修正這個問題,就需要增加機翼的角度。
正常情況下這就意味著飛機在巡航時機頭必須向下,但是,肖特兄弟公司通過加長起落架支柱使機頭在起飛時翹起。但這導致了裝置的結構脆弱,並造成了許多起飛和降落的事故。
第一架s.29(現在它有了官方的名字“斯特林”,它來自於同名的蘇格蘭城市)於1928年3月14日首飛,裝備有4台bristol hercules ii型星形發動機,在著陸過程中一個刹車鎖死,造成了它在跑道上側滑並損壞了起落架。在第二架原型機上,重新設計了起落架,使用更強更重的支柱。在兩個月後它的第一次飛行任務中,它的一隻引擎在起飛時失靈,但飛機還是很容易的降落了。
從那以後,安全記錄被不斷提高,定型機於1928年8月開始在肖特兄弟公司的rochester工廠開始生產。
盡管斯特林轟炸機比中華帝國最先進的轟六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實驗型設計小很多,但它比任何其他國家此前進行過飛行的飛機要有著更強的動力和更好的載荷/航程比。巨大的14000磅的載彈量,把它放到了一個絕無僅有的級別,兩倍於其它轟炸機。設計裏安裝了機頭和機尾炮塔(後者因有著寬闊的射擊角度而著名)。同時還包括一個在炸彈倉後可收回的機腹炮塔,這個炮塔由於受限條件過多後被證明是幾乎無用的。而且增加了幹擾,當在不平的地麵滑行時炮塔容易掉出來並碰撞地麵。所以這一設計在生產的一開始就被移除,臨時替代品是在艙口的橫梁上安裝一對機炮。直到後來使用了一個雙炮機背炮塔,然而這個新的安裝也有問題,它有一個裝有撤離艙口的金屬背殼,結果證明是無法使用的。後來的斯特林mk iii 型使用全覆蓋玻璃炮塔(與蘭開斯特轟炸機上相同的fn.50型)代替了這個金屬炮塔,它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視野。後來斯特林也安裝了一個增強型的低阻翼型的遙控fn.64炮塔。
大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減少阻力——所有的鉚釘頭都被磨平,所有的板都契合好已避免產生縫隙——但是所有這些努力很可能被使用的偽裝塗料給抵消了。機翼上使用的古奇襟翼(gouge ps)與水上飛機使用的很相近。
最初的幾架mk i使用了hercules ii引擎,大部分還是使用了1500 馬力 (1100 kk iii除了安裝了相似的新機背炮塔以外,還使用了增強的1635馬力 (1200 kw) hercules vi或xvi型引擎,這使它的最大速度從255英裏/小時提高到270英裏/小時。
在斯特林投入生產之前,肖特兄弟公司已經進行了s.34的設計來提升性能,以達到b.1/39規範的要求。它裝備了4台bristol hercules 17 sm引擎,優化了高空性能。新設計擴展了翼展,並修正的機身,使之能在機背和機腹上安裝帶有4門20 mm hispano機炮的電動炮塔,然而盡管獲得了更好的機動性和容量,空軍部還是不感興趣。
隨後,肖特兄弟公司計劃推出一個增強版的斯特林,在公司的年表上它被樂觀的稱為“超級斯特林”。這個斯特林具有135 英尺9英吋(41.38 米)的翼展,使用4台bristol centaurus星形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04000 磅 (47174 公斤)。
基本性能參數是:300 英裏/小時 (483 公裏/小時)的飛行速度。在裝有10000 磅 (4536 kg)武器裝備時航程可達4000英裏(6437 公裏),它最初是按照b.8/41規範進行設計的,但是轟炸機司令部的總司令arthur harris認為雖然這是一架更好的飛機,但真正投入生產可能會很遲,所以還不如將努力投入到給斯特林加裝增強的hercules引擎,以達到更高的升限。因此這個計劃在不久以後被取消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英國空軍才發現敵對國的遠程轟炸機出現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戰爭作用時,他們才趕到後悔,後悔當初沒有再狠狠心把超級斯特林生產出來,以至於在戰爭之初吃盡了別國超遠程轟炸機的苦頭。
英國空軍從南非戰場上看到了德國亨克爾戰鬥機的厲害,也了解了中華帝國最先進的地獄火戰鬥機的性能,跟英國本土最先進的戰鬥機對比之後,英國空軍實在汗顏,立即下決心研發與之相抗衡的戰鬥機。
不過,在英國研製新式戰鬥機之前,為了保持對法國和德國的空中平衡,在得知德國空軍已經服役了400多架亨克爾戰鬥機時,英國空軍向法國空軍學習,先從中華帝國進口了400架地獄火戰鬥機作為過渡時期的英國空優戰鬥機使用,等待英國的新銳戰鬥機研製成功後再進行替換。
跟中華帝國達成了采購地獄火戰鬥機的協議後,英國空軍向英國各大飛機製造公司下達了新銳戰鬥機的競標條件,英國各大飛機製造公司陸續拿出競標方案。同時,來自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飛機製造公司也插了一腳,不過英國空軍考慮到自身的國防安全,所以以各種借口把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二十多家公司陸續排除在外,隻允許英國本土企業參加。
二十年代末,英國航空部根據國際形勢和航空技術的進步,發布了新的研製戰鬥機規範f7/30,要求針對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以及法國的莫拉那戰鬥機來研製高飛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的戰鬥機,並從作戰角度著眼將飛機火力增加一倍。
這個文件改變過去的保守狀況,使英國戰鬥機研製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戰鬥機設計是一場全新的挑戰。最富戲劇性的是單翼機和雙翼機之間的競爭。為了達到規定的速度,單翼機是首選方案,但穩定性好又要選擇雙翼機。其他方麵的選擇是是否采用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 1927年,英國航空部又製定了新的戰鬥機研製規範f5/34,要求研製最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裝6至8挺機槍的新型戰鬥機。
盡管戰後的英國經濟不景氣,但大戰期間開始,英國一直擁有很強的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飛機生產廠家有20個以上。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飛機研製工作。在二十年代,這些工廠研製並試飛過的飛機型號達百種以上。這些工作為英國航空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於民航的發展,航空競賽活動的開展,航空企業常常自籌資金研製新型飛機。加之英國的航空理論研究和發動機技術也開始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使英國航空技術和飛機研製具有很大的潛力。
噴火戰鬥機是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水冷活塞式發動機的流線型飛機。該機采用了1700馬力的“梅林”63型大功率活塞式發動機和良好的氣動外形。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采用橢圓平麵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複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噴火”是英國第一種成功采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冀內,單座座艙視野良好“噴火”原型機於1927年1月開始首次飛行,最大飛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武器係統包括兩門20毫米機炮和4挺7.7毫米機關槍,火力凶猛。在試飛過程中,各種報告對它的反映很好。
在英國眾多的參加競標的戰鬥機當中,噴火(spitfire)式戰鬥機異軍突起,成為英國空軍的理想型戰鬥機,被英國空軍評為最先進的戰鬥機,是真正的現代戰鬥機,是各種新技術結合的產物。該機采用的新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和襟翼裝置,機身小得隻能裝一名飛行員。英國空軍決定大量訂購這種新型戰鬥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機一直是英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前後生產了上萬架。
德國、法國、英國先後研製了自己的高性能戰鬥機和轟炸機,唯獨意大利沒有這個能力,從世界大戰開始,到戰後再到現在,意大利空軍一直是撿現成的使用,戰爭期間從協約國獲得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戰後則從中華帝國進口先進的雷電戰鬥機、地獄火戰鬥機和h2n1轟炸機。隨著英法德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空軍競賽,意大利還是奉行牆頭草的國策,改善跟德國的關係,又維持跟英國和法國的關係,然後從雙方當中謀取利益,結果德國、法國和英國都不願意得罪意大利,於是他們三國的先進戰鬥機、轟炸機技術和裝備陸續流入意大利空軍,而意大利空軍在評估了三國的作戰飛機的指標和性能後,再考慮用三國的先進技術來生產意大利本土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這樣一來,意大利空軍實際上掌握了中、法、德、英四國的先進空軍裝備技術,不過意大利的工業能力太差,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術//書迷樓最快文字更新.shumilou無彈窗無廣告//,也隻能勉強做到山寨,關鍵性的發動機還得從各國進口。
五大常任理事國本來都無意掀起空軍軍備競賽,但是五國彼此間都相互不信任,隨著五國公約即將到期,條約時代即將結束,各國都想搶占先機,於是不知不覺間掀起了空軍軍備大競賽,由此引發了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導致全球性空軍軍備大競賽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