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顏軍團的主軍帳和其它的軍帳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正常的看,除了軍旗,看不出什麽。在軍帳前的親衛伍,也沒有特別之處,“東騎第四青顏軍團”的長幡平平靜靜,太陽三足鳥旗、三熊步軍旗、青色鬼麵的青顏軍旗一一拱衛著字幡旗。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北信君自己隨身帶的三衛軍。囚牛衛把軍帳圍住,狴犴衛排開了入帳的道路,還有嘲鳳衛在認真上位的水鏡和徐英子帶領下,守在軍帳的門口。在這樣的威勢下,劉已吾一身戎裝的來了。
隨著衛軍的放行,劉已吾踏步入了方自點起禺支香的軍帳中。一看到北信君,就立正敬禮,高聲道:“東騎第一鷹揚軍團劉已吾參見君上!”北信君擺擺手,把頭上的三麵四相盔摘了下來,放在幾案上,道:“禮畢!”劉已吾雖然收了禮,卻是一下子跪倒,道:“已吾死罪!”北信君莫名其妙,道:“劉已吾,你這是什麽意思?”劉已吾道:“末將妄自尊大,君上來了,不親身迎接,此罪一也,不著人請示問好,罪二也,此屬不敬之罪!請君上降責!”
北信君的手頓住,本來他是無意的在幾案上敲擊的。但是……北信君的臉上難看了起來,道:“你搞什麽,什麽時候你學會了這一套?”劉已吾更是不敢抬頭了。劉持白道:“君上,大哥是……”北信君揚手製止:“要跪出去跪去,人來,帶他到外麵去!”劉已吾不敢動,兩個囚牛衛進來,提著劉已吾到了外麵。北信君道:“莫名其妙,他來這裏才多久,學了這一套,跟本君請罪,想討乖賣好嗎?身為一個軍人,不想著戰場上立功拔旗,卻跑來玩這一套!讓他好好清醒一下!”劉持白、劉興波頓時無話可說。
的確,劉已吾是用了心計,他的確是在北信君的麵前討乖賣好。但這裏麵是有各種的原因的。因為劉已吾這段的時間一直在布署東騎軍的防禦陣地,所以沒有時間做別的事。他指揮軍兵在民夫的幫助下,於北定之外,渭南之間,築起了一道九重的土牆。由於東騎軍的弩箭足,所以劉已吾一連的布下了數個弩箭陣地。一俟秦國的大軍真要攻擊,劉已吾有信心用五千人就可以擋死秦國兩萬騎兵的衝擊。由於秦軍戰心不定,所以給了他機會,當他布好了這一切,聽說了北信君的到來,於是就去向北信君請罪,實際是要引北信君問他話,如果北信君問他怎麽來遲了,他就可以說出自己的這一番功績!可是沒有想到,反而讓北信君大怒,罰他去跪著。不過這也是北信君的算計,是要磨掉他的傲性。
這是一個必然,因為如果手下的將軍把這種性情隨意的滋生,就會變化。因傲生驕,因驕而自大。劉已吾這次向北信君討乖賣巧,以後就會越發的賣弄心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劉已吾駐軍的是在北定,這裏是東騎國最繁華,最豐茂的地方,食間酒肆無以窮盡,商鋪店戶,也是多不勝數,往來的客商不絕,每一天裏,都有百千的大車在北定城進進出出的,各種小商品也是第一時間就出現在這裏。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思想受不住**,生出一些微妙的變化也是很正常的。特別是可以自由離開自己的軍營到城裏去的劉已吾。
由於這件事情引頭,北信君達到了他的嚇馬威,在軍隊裏進行了一次整頓,讓軍隊沒有滋生出驕氣。且不說東騎軍隨著北信男君的到來而引發的這種微妙變化,再說渭南。
東騎已經完全的在前一年把渭南交割到了秦國的手裏,出於遵守合同,所以秦國的接收也沒有費力氣,隻是委派了官員,就輕輕鬆鬆的把整個渭南拿走了。在剛開始,隨著大量的秦民到來,他們是開心的,一下子得到了這麽多的肥沃土地,自然喜得不勝說了。東騎也如踐前言,教他們種地,除草,施肥(當然沒有全教,關於東騎的馬拉犁等高科技技術全都沒有教,連車水的水車也給拆開來搬走了。)。雖然東騎有所保留,但這也讓秦民們開心。一下子,秦人移來了三萬的民眾。第一年也的確是達成了大大的豐收。按理說這當是好了,但不幸隨之而生。在此就要說說諸國的稅賦問題了。
在戰國時代,農業也許不是很發達,雖然有了五穀,但是種而不得法,如果光靠著農田,而沒有別的收入,最多也就是能讓自己吃個飽。可這樣就足夠了麽?還有稅要交呢!東騎主要收商稅,所以農稅是非常低的。而戰國的其它國家,在農稅上卻就是不低了。不是說那些國家不重商,但是這個商的運用卻是有問題的。正是靠著這種商業的運作,在當時的戰國才可以經受得住連連綿綿的戰鬥。可就算是如此,農賦也是不可少的,收五成的稅賦都正常。
為什麽在戰國這種農業都不發達的情況下,還可以收這樣多的稅賦呢?這裏麵是有原因的,關鍵就在於當時的生態環境。我們現在的中國有多少人口,十六億人。但在當時的戰國有多少人?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也不過是兩千萬人口,經曆了楚漢相爭,人更是走了一大多的半,全國隻剩下幾百萬人。如此稀薄的人口,想也是知道,當時的生態是多麽的豐美,別的不說,山裏就有很多的食物,當然生活不是太好就是了,對於小民百姓來說,那也盡是夠了。在電視劇《新大秦帝國》裏,商鞅讓百姓到山裏去刀耕火種。
由此一點就可以說明,在沒有田地糧產的情況下,百姓靠著山也是一樣可以勉強度日的。這還是他們的野生知識不豐富的情況下,不然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遙度日。可對於國家這是不對的,所以國家對於那些躲在山裏不交賦稅的人稱其為野人,打殺隨意,如果你是一個貴族,你到山上,看見了野人,殺了那是白殺,不會有任何問題的。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形態。
那麽,東騎的田賦是什麽樣的呢?東騎劃民四等,軍人置產課二十比一的稅。功民置產課十五比一的稅。公民課十比一稅率。奴隸平民課十比二的稅率。這個稅率是田賦。也就是說,在東騎,最貴的田賦也不過是十稅二。東騎真正的財源稅收全都是來自於商業。開始的時候,東騎的商業是以北信君的指點開始的,是以集體的名議行商。光是這樣的行商,就可以得到富足的收入。到了現在,東騎更是得到了大多魏、趙、秦、楚、齊的商人入東騎,光是交易稅就足夠東騎的使用了。特別重要的是,東騎采用的是紙幣。在這個紙幣的便宜上,東騎發大了。東方六國包括秦國都要用大量的銅鐵來製鑄布幣,齊國的商業興旺,錢竟然不夠用,最後不得以,采用了貝殼來補充不足的貨幣。可見這個貨幣的製度對六國的影響。
而東騎用的卻是紙幣,這是想用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的紙幣。宋的商業發達,但製約宋的發展,就是貨幣的不足,最後引發了交子的誕生。當時的交子是濫發的,貨幣大於資產所有,引發了通貨澎漲,所以才會出問題。而東騎不一樣,由於剛開始發行的就很謹慎,到現在為止,也是東騎幣與它國的布幣共用。現在雖然一下子增印了東騎幣,但並沒有達到飽合,再加上這筆錢是一點點的投入到市麵上,所以更是無驚無險。齊國是貨幣不夠用,宋朝是貨幣太多通貨澎漲,但東騎,卻是正正好的發展!健康的經濟造成了東騎國的富足。
所以,東騎可以名正言順的減低田賦,很多的秦民瘋了似的進入東騎,尋求的就是這超低的田賦。與其向秦國納五成的糧賦,不如向東騎納兩成的糧賦。在秦民進入到渭南的時候,拚命的種田,但打下的糧食,卻麵臨國府的征收。一次征收下來,民眾的心冷了,這裏也反映到了一個人心的問題。眼看著堆積滿滿的糧穀豆子,轉眼的工夫,就少了一半。是人誰會不心痛?但秦國卻引以為常,秦國是減免了一定的賦稅,很多窮的地方都不要交稅,還減少稅率,但在渭南這樣一個豐收的寶地,那自然是沒有必要減免的,大豐收,而且渭南的房子也是現成的,所以秦國現所當然的要收稅。稅一收,民心全都拔涼拔涼的。
征收了百姓的稅後,秦國還公布了新法,新法的一項規定就是,多交糧有功,多交糧有賞,會封爵。在秦國別的地方,因為秦國的減賦政策,百姓得到了好處,國府不收稅,百姓為了好處,還爭著交糧,但是在渭南,就沒有這個待遇了,交出了足糧後,國府還讓百姓主動交糧。這讓百姓如何肯幹?所以,等著百姓來交糧的新渭南令李格對著空空如也的府庫,隻能發出無奈的笑。百姓不想交糧,縱然新法再好,但這種厚此薄彼,太讓百姓無法接受了。
征收軍糧的簡再度踏足到這個糧倉裏。李格一攤手:“將軍看到了,沒糧!”簡吃驚道:“這都去年明明是豐收,何以府庫裏竟然無有餘糧?”李格解釋說道:“去年征收的糧食,有的是本官留下的應急糧,還有一批上交到了國府,交到了櫟陽,其餘的盡數發往北地軍營,那裏雖然兵少,可也有三萬之眾,囤積糧草是必然之事,你們要我讓百姓多交征糧,沒有。”
簡說道:“是百姓不肯交糧麽?”李格笑著說道:“秦川減賦,別的地方都是稅一稅二稅三,有的地方還不用交糧,到了渭南,一下子就要如常的交全糧,百姓的糧不是沒有,也的確是大大的豐收,比起其它的地方,東騎人留下的田好,地好,更是指點他們耕種,但是我們征的卻太重了,十稅五,雖然平常不多,但那是沒有比較,東方的國家裏基本都是這個樣子,魏國好一點,十稅三,可是將軍知不知道,東騎卻是十稅二的!不僅止如此,這十稅二還是最高的賦稅,很多的人隻交十五稅一和二十稅一,將心比心,人家隻交那麽少的糧,獨我渭南的百姓卻是要交那麽多,現在還要他們交,誰願意?”
簡大怒,道:“豈有此理,一幫賤民,為國交糧,豈有如此斤斤計較的道理!”李格卻是冷冷發笑。簡完不成軍令也是急,就道:“難道是他們真的沒有糧嗎?”李格搖搖頭,道:“渭南有田老舊田三萬四千畝,這些田原本隻有一萬多畝,東騎人來了開荒到了三萬四千數有餘,全數交付我大秦!畝畝都是抓把泥能滋出油的肥田,將軍說說,能打多少糧?”
簡雖是太子傅麾下的千人長,但他從軍前也是一個平民農家子,自然是知道一二的,道:“六至七萬石,不,六萬石?七萬石?”李格搖搖頭,道:“實話和你說,是十五萬三千石!”簡一驚,道:“怎麽可能?”李格道:“本官也不信,可能是土地好,也可能是東騎人派來幫忙的那些農令好,總之就是這麽多。本官收賦七萬石有奇,收了兩千石於府庫裏,餘下的分兩半,一部上交到了櫟陽國府,一部上交到了北地大營!這都是可以查證的!”
簡立時道:“如此說來,百姓手中,尚有餘下的七萬石糧,他們至少可以再交三萬石以上,何以他們不願意交糧?”李格道:“將軍想要強征軍糧?”簡道:“我不能做主,要回去問太子傅大人。”李格拂袖道:“如果將軍真的能征到糧,那也是好,不如,將軍把我那兩千石糧運回去?”簡道:“兩千石糧,也就是吃五六天的,那哪行!”說著離開。
簡是替太子傅嬴虔來征軍糧的,那麽,為什麽太子傅嬴虔要向這裏的百姓就地征糧呢?
很簡單,秦公嬴渠梁一下子調動了七萬大軍(嬴虔帶著的兩萬先頭騎兵,子岸、子之各帶著五千步騎,算上北地的駐守三萬大軍,當然,這三萬軍力並不是精兵,隻是普通的地方軍兵,原來是防義渠國的,但在義渠滅了之後,卻沒有給調動,還有車英提一萬大軍後備。),雖然這裏說是七萬大軍,但真正能說得上話的,還是嬴虔、子岸、子之、車英的四萬大軍為主要精兵。他們是嬴虔一手訓練的,是打勝了西豲後參雜了戎狄部的一支精兵,是秦國最強最精銳的一支軍隊!由此可見秦公嬴渠梁對東騎的憤恨。
從二月調兵,一直到三月,大軍按兵不動,嬴渠梁進退兩難,有心要打,但是東騎國也擺開了大軍,東騎也有戰鬥力,如果不能如前次攻滅西豲一樣滅了東騎,那就會讓秦國這幾年積回的元氣再度喪失。因為東騎國一直以來的保密製度,秦國上下對於東騎的軍方一無了解,他們不知道東騎軍的編製,不知道東騎軍的數字,不知道東騎軍的裝備,不知道東騎軍的真正戰鬥力。孫武子說過,夫戰者,廟算多為勝。也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的原理,可當秦公嬴渠梁想要知道的時候,卻是赫然發現,原來秦國上下對於東騎國,竟然一無所知。最後,他翻出了嬴山的奏報,嬴山的奏報說明了一切,這是來自於一個名叫十五的人的口述。
於是,嬴渠梁招來了十五,向他再次的詢問,但遺憾的是,十五的口供說明了兩點。第一,十五在東騎隻從事於騎兵工作,他隻是帶騎兵的,他簡明的敘述了自己在東騎的一些事,說了自己參與滅義渠的戰鬥,從這裏得出了北信君的確是一個精於兵法的兵家!在十五說這話的時候,北信君已經回到了東騎,這反而加深了嬴渠梁的顧忌。再問東騎的騎兵,過去東騎是有幾千多的騎兵,最後到底了上萬,可是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老黃曆了,現在的東騎國有多少騎兵?粗粗估計一下,拉出十萬來是一點也不成問題的。
所以秦國的那七萬人就不定夠用了。老甘龍的話又響在了嬴渠梁的耳邊。
“打東騎,要有一戰盡滅國之力,否則,最好不動!”
十五的第二個意思是,東騎國,北信君,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存在,就北信君本人,是一個非常喜歡革新的人,他的做事風格總是變化萬千,十五知道的東騎已經太遠了,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這兩年間發生的事是可想而知的,十五離開東騎的時候,東騎剛剛滅了義渠國,國眾不超過十萬,現在的東騎人數已經達到五十萬以上,軍威強大,國富民強,用現在十五的話當成資料,那顯然是不足的!最後,嬴渠梁等於還是兩眼一摸黑。
隨著衛軍的放行,劉已吾踏步入了方自點起禺支香的軍帳中。一看到北信君,就立正敬禮,高聲道:“東騎第一鷹揚軍團劉已吾參見君上!”北信君擺擺手,把頭上的三麵四相盔摘了下來,放在幾案上,道:“禮畢!”劉已吾雖然收了禮,卻是一下子跪倒,道:“已吾死罪!”北信君莫名其妙,道:“劉已吾,你這是什麽意思?”劉已吾道:“末將妄自尊大,君上來了,不親身迎接,此罪一也,不著人請示問好,罪二也,此屬不敬之罪!請君上降責!”
北信君的手頓住,本來他是無意的在幾案上敲擊的。但是……北信君的臉上難看了起來,道:“你搞什麽,什麽時候你學會了這一套?”劉已吾更是不敢抬頭了。劉持白道:“君上,大哥是……”北信君揚手製止:“要跪出去跪去,人來,帶他到外麵去!”劉已吾不敢動,兩個囚牛衛進來,提著劉已吾到了外麵。北信君道:“莫名其妙,他來這裏才多久,學了這一套,跟本君請罪,想討乖賣好嗎?身為一個軍人,不想著戰場上立功拔旗,卻跑來玩這一套!讓他好好清醒一下!”劉持白、劉興波頓時無話可說。
的確,劉已吾是用了心計,他的確是在北信君的麵前討乖賣好。但這裏麵是有各種的原因的。因為劉已吾這段的時間一直在布署東騎軍的防禦陣地,所以沒有時間做別的事。他指揮軍兵在民夫的幫助下,於北定之外,渭南之間,築起了一道九重的土牆。由於東騎軍的弩箭足,所以劉已吾一連的布下了數個弩箭陣地。一俟秦國的大軍真要攻擊,劉已吾有信心用五千人就可以擋死秦國兩萬騎兵的衝擊。由於秦軍戰心不定,所以給了他機會,當他布好了這一切,聽說了北信君的到來,於是就去向北信君請罪,實際是要引北信君問他話,如果北信君問他怎麽來遲了,他就可以說出自己的這一番功績!可是沒有想到,反而讓北信君大怒,罰他去跪著。不過這也是北信君的算計,是要磨掉他的傲性。
這是一個必然,因為如果手下的將軍把這種性情隨意的滋生,就會變化。因傲生驕,因驕而自大。劉已吾這次向北信君討乖賣巧,以後就會越發的賣弄心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劉已吾駐軍的是在北定,這裏是東騎國最繁華,最豐茂的地方,食間酒肆無以窮盡,商鋪店戶,也是多不勝數,往來的客商不絕,每一天裏,都有百千的大車在北定城進進出出的,各種小商品也是第一時間就出現在這裏。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思想受不住**,生出一些微妙的變化也是很正常的。特別是可以自由離開自己的軍營到城裏去的劉已吾。
由於這件事情引頭,北信君達到了他的嚇馬威,在軍隊裏進行了一次整頓,讓軍隊沒有滋生出驕氣。且不說東騎軍隨著北信男君的到來而引發的這種微妙變化,再說渭南。
東騎已經完全的在前一年把渭南交割到了秦國的手裏,出於遵守合同,所以秦國的接收也沒有費力氣,隻是委派了官員,就輕輕鬆鬆的把整個渭南拿走了。在剛開始,隨著大量的秦民到來,他們是開心的,一下子得到了這麽多的肥沃土地,自然喜得不勝說了。東騎也如踐前言,教他們種地,除草,施肥(當然沒有全教,關於東騎的馬拉犁等高科技技術全都沒有教,連車水的水車也給拆開來搬走了。)。雖然東騎有所保留,但這也讓秦民們開心。一下子,秦人移來了三萬的民眾。第一年也的確是達成了大大的豐收。按理說這當是好了,但不幸隨之而生。在此就要說說諸國的稅賦問題了。
在戰國時代,農業也許不是很發達,雖然有了五穀,但是種而不得法,如果光靠著農田,而沒有別的收入,最多也就是能讓自己吃個飽。可這樣就足夠了麽?還有稅要交呢!東騎主要收商稅,所以農稅是非常低的。而戰國的其它國家,在農稅上卻就是不低了。不是說那些國家不重商,但是這個商的運用卻是有問題的。正是靠著這種商業的運作,在當時的戰國才可以經受得住連連綿綿的戰鬥。可就算是如此,農賦也是不可少的,收五成的稅賦都正常。
為什麽在戰國這種農業都不發達的情況下,還可以收這樣多的稅賦呢?這裏麵是有原因的,關鍵就在於當時的生態環境。我們現在的中國有多少人口,十六億人。但在當時的戰國有多少人?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也不過是兩千萬人口,經曆了楚漢相爭,人更是走了一大多的半,全國隻剩下幾百萬人。如此稀薄的人口,想也是知道,當時的生態是多麽的豐美,別的不說,山裏就有很多的食物,當然生活不是太好就是了,對於小民百姓來說,那也盡是夠了。在電視劇《新大秦帝國》裏,商鞅讓百姓到山裏去刀耕火種。
由此一點就可以說明,在沒有田地糧產的情況下,百姓靠著山也是一樣可以勉強度日的。這還是他們的野生知識不豐富的情況下,不然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遙度日。可對於國家這是不對的,所以國家對於那些躲在山裏不交賦稅的人稱其為野人,打殺隨意,如果你是一個貴族,你到山上,看見了野人,殺了那是白殺,不會有任何問題的。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形態。
那麽,東騎的田賦是什麽樣的呢?東騎劃民四等,軍人置產課二十比一的稅。功民置產課十五比一的稅。公民課十比一稅率。奴隸平民課十比二的稅率。這個稅率是田賦。也就是說,在東騎,最貴的田賦也不過是十稅二。東騎真正的財源稅收全都是來自於商業。開始的時候,東騎的商業是以北信君的指點開始的,是以集體的名議行商。光是這樣的行商,就可以得到富足的收入。到了現在,東騎更是得到了大多魏、趙、秦、楚、齊的商人入東騎,光是交易稅就足夠東騎的使用了。特別重要的是,東騎采用的是紙幣。在這個紙幣的便宜上,東騎發大了。東方六國包括秦國都要用大量的銅鐵來製鑄布幣,齊國的商業興旺,錢竟然不夠用,最後不得以,采用了貝殼來補充不足的貨幣。可見這個貨幣的製度對六國的影響。
而東騎用的卻是紙幣,這是想用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的紙幣。宋的商業發達,但製約宋的發展,就是貨幣的不足,最後引發了交子的誕生。當時的交子是濫發的,貨幣大於資產所有,引發了通貨澎漲,所以才會出問題。而東騎不一樣,由於剛開始發行的就很謹慎,到現在為止,也是東騎幣與它國的布幣共用。現在雖然一下子增印了東騎幣,但並沒有達到飽合,再加上這筆錢是一點點的投入到市麵上,所以更是無驚無險。齊國是貨幣不夠用,宋朝是貨幣太多通貨澎漲,但東騎,卻是正正好的發展!健康的經濟造成了東騎國的富足。
所以,東騎可以名正言順的減低田賦,很多的秦民瘋了似的進入東騎,尋求的就是這超低的田賦。與其向秦國納五成的糧賦,不如向東騎納兩成的糧賦。在秦民進入到渭南的時候,拚命的種田,但打下的糧食,卻麵臨國府的征收。一次征收下來,民眾的心冷了,這裏也反映到了一個人心的問題。眼看著堆積滿滿的糧穀豆子,轉眼的工夫,就少了一半。是人誰會不心痛?但秦國卻引以為常,秦國是減免了一定的賦稅,很多窮的地方都不要交稅,還減少稅率,但在渭南這樣一個豐收的寶地,那自然是沒有必要減免的,大豐收,而且渭南的房子也是現成的,所以秦國現所當然的要收稅。稅一收,民心全都拔涼拔涼的。
征收了百姓的稅後,秦國還公布了新法,新法的一項規定就是,多交糧有功,多交糧有賞,會封爵。在秦國別的地方,因為秦國的減賦政策,百姓得到了好處,國府不收稅,百姓為了好處,還爭著交糧,但是在渭南,就沒有這個待遇了,交出了足糧後,國府還讓百姓主動交糧。這讓百姓如何肯幹?所以,等著百姓來交糧的新渭南令李格對著空空如也的府庫,隻能發出無奈的笑。百姓不想交糧,縱然新法再好,但這種厚此薄彼,太讓百姓無法接受了。
征收軍糧的簡再度踏足到這個糧倉裏。李格一攤手:“將軍看到了,沒糧!”簡吃驚道:“這都去年明明是豐收,何以府庫裏竟然無有餘糧?”李格解釋說道:“去年征收的糧食,有的是本官留下的應急糧,還有一批上交到了國府,交到了櫟陽,其餘的盡數發往北地軍營,那裏雖然兵少,可也有三萬之眾,囤積糧草是必然之事,你們要我讓百姓多交征糧,沒有。”
簡說道:“是百姓不肯交糧麽?”李格笑著說道:“秦川減賦,別的地方都是稅一稅二稅三,有的地方還不用交糧,到了渭南,一下子就要如常的交全糧,百姓的糧不是沒有,也的確是大大的豐收,比起其它的地方,東騎人留下的田好,地好,更是指點他們耕種,但是我們征的卻太重了,十稅五,雖然平常不多,但那是沒有比較,東方的國家裏基本都是這個樣子,魏國好一點,十稅三,可是將軍知不知道,東騎卻是十稅二的!不僅止如此,這十稅二還是最高的賦稅,很多的人隻交十五稅一和二十稅一,將心比心,人家隻交那麽少的糧,獨我渭南的百姓卻是要交那麽多,現在還要他們交,誰願意?”
簡大怒,道:“豈有此理,一幫賤民,為國交糧,豈有如此斤斤計較的道理!”李格卻是冷冷發笑。簡完不成軍令也是急,就道:“難道是他們真的沒有糧嗎?”李格搖搖頭,道:“渭南有田老舊田三萬四千畝,這些田原本隻有一萬多畝,東騎人來了開荒到了三萬四千數有餘,全數交付我大秦!畝畝都是抓把泥能滋出油的肥田,將軍說說,能打多少糧?”
簡雖是太子傅麾下的千人長,但他從軍前也是一個平民農家子,自然是知道一二的,道:“六至七萬石,不,六萬石?七萬石?”李格搖搖頭,道:“實話和你說,是十五萬三千石!”簡一驚,道:“怎麽可能?”李格道:“本官也不信,可能是土地好,也可能是東騎人派來幫忙的那些農令好,總之就是這麽多。本官收賦七萬石有奇,收了兩千石於府庫裏,餘下的分兩半,一部上交到了櫟陽國府,一部上交到了北地大營!這都是可以查證的!”
簡立時道:“如此說來,百姓手中,尚有餘下的七萬石糧,他們至少可以再交三萬石以上,何以他們不願意交糧?”李格道:“將軍想要強征軍糧?”簡道:“我不能做主,要回去問太子傅大人。”李格拂袖道:“如果將軍真的能征到糧,那也是好,不如,將軍把我那兩千石糧運回去?”簡道:“兩千石糧,也就是吃五六天的,那哪行!”說著離開。
簡是替太子傅嬴虔來征軍糧的,那麽,為什麽太子傅嬴虔要向這裏的百姓就地征糧呢?
很簡單,秦公嬴渠梁一下子調動了七萬大軍(嬴虔帶著的兩萬先頭騎兵,子岸、子之各帶著五千步騎,算上北地的駐守三萬大軍,當然,這三萬軍力並不是精兵,隻是普通的地方軍兵,原來是防義渠國的,但在義渠滅了之後,卻沒有給調動,還有車英提一萬大軍後備。),雖然這裏說是七萬大軍,但真正能說得上話的,還是嬴虔、子岸、子之、車英的四萬大軍為主要精兵。他們是嬴虔一手訓練的,是打勝了西豲後參雜了戎狄部的一支精兵,是秦國最強最精銳的一支軍隊!由此可見秦公嬴渠梁對東騎的憤恨。
從二月調兵,一直到三月,大軍按兵不動,嬴渠梁進退兩難,有心要打,但是東騎國也擺開了大軍,東騎也有戰鬥力,如果不能如前次攻滅西豲一樣滅了東騎,那就會讓秦國這幾年積回的元氣再度喪失。因為東騎國一直以來的保密製度,秦國上下對於東騎的軍方一無了解,他們不知道東騎軍的編製,不知道東騎軍的數字,不知道東騎軍的裝備,不知道東騎軍的真正戰鬥力。孫武子說過,夫戰者,廟算多為勝。也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的原理,可當秦公嬴渠梁想要知道的時候,卻是赫然發現,原來秦國上下對於東騎國,竟然一無所知。最後,他翻出了嬴山的奏報,嬴山的奏報說明了一切,這是來自於一個名叫十五的人的口述。
於是,嬴渠梁招來了十五,向他再次的詢問,但遺憾的是,十五的口供說明了兩點。第一,十五在東騎隻從事於騎兵工作,他隻是帶騎兵的,他簡明的敘述了自己在東騎的一些事,說了自己參與滅義渠的戰鬥,從這裏得出了北信君的確是一個精於兵法的兵家!在十五說這話的時候,北信君已經回到了東騎,這反而加深了嬴渠梁的顧忌。再問東騎的騎兵,過去東騎是有幾千多的騎兵,最後到底了上萬,可是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老黃曆了,現在的東騎國有多少騎兵?粗粗估計一下,拉出十萬來是一點也不成問題的。
所以秦國的那七萬人就不定夠用了。老甘龍的話又響在了嬴渠梁的耳邊。
“打東騎,要有一戰盡滅國之力,否則,最好不動!”
十五的第二個意思是,東騎國,北信君,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存在,就北信君本人,是一個非常喜歡革新的人,他的做事風格總是變化萬千,十五知道的東騎已經太遠了,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這兩年間發生的事是可想而知的,十五離開東騎的時候,東騎剛剛滅了義渠國,國眾不超過十萬,現在的東騎人數已經達到五十萬以上,軍威強大,國富民強,用現在十五的話當成資料,那顯然是不足的!最後,嬴渠梁等於還是兩眼一摸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