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5章 是不是太托大了


    因為此時不光是東林黨還朝,京城的中流砥柱是孫承宗和王在晉這種手裏有兵的實力派,他們的觀點就比較持重,就連東林清流領袖楊漣和左光鬥都是如此,他們之所以這麽想,就是因為見識到趙家軍的強大後,就愈發覺得魏忠賢當日那些看似荒唐的舉動多麽正確,甚至有些顧全大局的意思。


    有這些人的意見在,就連崇禎皇帝都沒辦法追究太深,所以閹黨大多數人都得了善終,無非是降級罷黜,發配遠地,手上沾血的做得太過的自然要有報應,其他人甚至還留了一線再起的機會。


    魏忠賢、王體乾以及一應人等被發往鳳陽灑掃皇陵,現在大家都以為那是死地了,因為鳳陽那邊是孤城,四周都是徐州的地盤,魏忠賢和徐州敵對如此,凶殘如趙進,怎麽可能留他活命,這麽一去,就是要去送死了。


    而且大家心裏都有數,這發往鳳陽灑掃,這一路實際上就是死路,這些年得罪的仇家肯定要半路下手,這老貨必死無疑,現在是考慮京城內的局勢,現在管著司禮監的王承恩,管著禦馬監的曹化淳,以及那些在信王時候就巴結上的幸運兒,以後朝政該圍著他們轉,那些已經注定敗落的老貨還理會什麽。


    不過明眼人能看出來,新君登基後的發展和從前那些次不太一樣,按說新君登基必然要在內閣任命自己親信的人,而且孫承宗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和崇禎這邊關係不太大,更不要說孫承宗對魏忠賢的態度沒那麽明確,這樣的人自然要換下來,而王在晉數次大敗,朱由檢還是信王的時候就明確表示過,這樣的人不能用,可這二人還穩穩的呆在內閣內,從上到下,沒什麽要換他們的聲音。


    原因很簡單,孫承宗手裏抓著薊遼邊軍,而王在晉手裏則是有會剿趙進的殘部,別看是殘部,也是各處集合起來的數萬兵馬,因為曾被王在晉統領過,又被留下來拱衛京畿要地,後來要靠著在內閣的王在晉調度供應,自然就有了統屬的關係。


    手裏有兵,誰敢輕舉妄動,這些丘八大爺動不動就要拿著刀子鬧事,你把幾位閣老換了,就算他們安心聽從王法,萬一那些軍爺借機鬧事殺進京城怎麽辦?


    更不要說,崇禎皇帝很不喜歡如今鎮守遼西的熊廷弼,可怎麽也沒辦法換掉,甚至還給加了兵部尚書銜,為何如此,就是因為這熊廷弼和孫承宗以及王在晉都不和,要是有什麽製衡,也隻能這麽來製衡了。


    因為趙家軍渡海北進,崇禎皇帝也催促遼鎮和遼西將門東進,務求在徐州賊之前取得對韃虜的一場大勝。


    旨意一出,除了幾個為博幸進的清流跟著跳,連東林黨自己都是反對,內閣六部更是不會通過,崇禎皇帝非但沒有他兄長天啟的手腕,反而執拗異常,既然這邊不過,那就直接把旨意下到熊廷弼手裏。


    但這樣的旨意被稱為中旨,沒有經過外朝的副署,嚴格來說沒有效力,或者說這麽多年來,朝臣有過很多次不聽中旨的先例,熊廷弼更是毫不留情的駁了回來,熊廷弼的性子同樣不好,直接在奏疏中說明,若逼遼鎮兵馬東進,恐怕要滿盤皆輸,甚至會釀成大禍。


    所謂大禍,無非兩件事,一個是遼西全部丟失,建州女真逼近山海關,另一個就是所謂的關寧鐵騎翻臉不認人,畢竟現在選擇多了,不願意擔上投降韃虜的汙名,還有徐州人那邊可以去。


    又有傳說崇禎皇帝在宮內砸了茶具,杖斃了幾個不長眼的宦官,可所有人都知道,這位新君登基初始就丟了大臉。


    最近京師裏的風向又有變化,沒有人明著說,甚至私下裏飲宴的時候也不怎麽見人談起,可莫名的傳開一個說法,說是徐州賊妄自尊大,渡海北進定然要吃個大虧,那建州韃虜在關內眼線密布,這些消息怎麽可能瞞得住他們,到時候一方在海上飄搖,一方在岸上嚴陣以待,勝敗肯定很分明。


    不管真實情況如何,這說法倒是暴露了一件事,最起碼有人這麽想,而且很希望如此,至於傳說崇禎皇帝在宮內焚香祝告的事情,那就未必是為此了..


    大明京師盼著趙家軍渡海出事,而天下間其他各處屬於不知所措但又隱約興奮的狀態,但登州府不同,登州府城的港口更是不同,所有見識到趙家軍渡海場麵的人都是不同。


    很多人也見過大明自山東向遼鎮輸送軍資兵丁,百餘艘船滿載物資浩浩蕩蕩的運送過去,看起來頗為壯觀。


    但那時的壯觀景象比起現在所看的,就什麽都不是了,登州府的士紳百姓不是沒見過大兵過境,也不是沒見過大批的糧草過境,可卻從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象。


    這徐州兵馬看起來人數不多,據說也有近萬,可近萬官軍行動聲勢浩大,卻不是眼前這個樣子,若是經過一個縣城,恐怕一天兩天都走不完,而且會沸翻揚天,滋擾地方,四下不得安生。


    趙家軍過境的時候,青州府、萊州府和登州府地方各州縣雖然聽過趙家軍的規矩森嚴,可還是做好了防備,財貨糧食都是藏好,年輕女眷躲遠或者上山,務求萬全,然後還是按照從前的經驗,由地方上的豪強牽頭,大家湊出一筆勞軍的銀子和物資,等大軍經過的時候送上去。


    就這麽提心吊膽的等著,甚至還集合民壯鄉勇做了萬一的預備,但過了幾天卻是納悶,心想著趙家軍未免走得太慢了些,怎麽大隊還沒來,找人一問才知道,趙家軍已經過境了..


    大夥不是沒看到軍隊過境,可看著那規模,看著那行進,還以為是打前站的前哨,等縣裏支應的人一說才知道,敢情他們覺得規模小的前哨,就已經是大軍本身,那樣緊密有序的隊列,那樣行進的速度,他們根本沒有見過。


    當然,地方上同樣沒見過這等不敲詐勒索,不騷擾打攪的過境軍隊,等聽到這趙家軍是照價購買了部分物資,大家都是瞠目結舌,覺得這根本不可能。


    更讓大家感到納悶的是,這趙家軍沒有攜帶太多的軍資,那官軍攜帶五日或三日耗用的行糧,等到吃光用盡後就去洗掠地方或者全軍崩潰,這徐州如此富庶,怎麽也做出這樣的蠢事來,難道這一路就靠著銀子買?在關內你還能靠著銀子買,或靠著刀子去搶,可去了遼東地方你怎麽辦?


    所有這些疑惑在到達登州港口後都煙消雲散,這麽多大船,這麽多物資,如山如海,有了這些什麽都足夠,而且這些大船還不住的向下卸貨,因為要騰出艙位來裝運士兵和裝備,據說還有些船隻沒有出現在港口,從長山島到大竹島再到隍城島,自登州軍港到遼東金州,海上島嶼密布,這島鏈就是天然的道路和兵站,那些很少在登州港出現的巨大海船,將滿載的糧食運送到一座座島嶼上,然後不停的轉運。


    登州府這邊的士紳百姓知道趙家軍在海上有關係,卻沒想到有這麽大的關係,比起登州軍港的官船,趙家軍調集的船隻都可以稱得上巨大,漂浮海上,如同城池一般,更有漁民從海上回來,說還有番人的大夾板船,那上麵全是火炮,隻不過沒有入港。


    全是火炮?看著港口這些大船上就有不少火炮,那全是火炮是個什麽概念,大家想都想不出來。


    萊州府和登州府的士紳百姓和關內不同,他們是知道海的,知道這廣大洋麵上到底有什麽,到底意味著什麽。


    登萊兩府的士紳百姓並不把海洋視為絕地,他們也知道從前軍糧海運的“傾覆漂沒”到底是怎麽回事,當看到趙家軍的海上力量之後,他們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從建州女真入侵遼東,遼鎮軍民逃向山東,遼地和魯地的民眾第一次這麽團結,大家都為趙家軍的渡海北進鼎力相助,盡管趙家軍不需要他們幫什麽忙,有人想要出錢,有人想要參軍,大家都踴躍的想要參與其中。


    說什麽新舊鼎革,說什麽新朝氣象,在這個時候完全可以看到了,這就是民心所在。


    除了暫編第一師的人馬之外,山東雲山行和農墾田莊的大批人等也雲集在登州軍港,雲山行在本地采購軍資,雇傭民船,甚至還要和那些頂尖豪商敲定遼貨將來的供應,甚至還有大商人過來詢問遼東田地的價錢,他們也知道建州女真的強大,但這時候是下注的時候,願賭服輸是底線,萬一贏了怎麽辦?


    而農墾田莊的人則是抽調出大批遼民出身的莊頭、管事、軍兵,甚至還有普通的莊戶,他們將來要做什麽很明確,就是在遼東建立起相同的體製,將遼東的漢民甚至女真人、蒙古人組織到這個體係裏,為趙家軍輸送糧食,輸送兵員,為趙進鞏固和加強對那裏的統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武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特別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特別白並收藏大明武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