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姒輕聽了萬媽媽的話,這才想了關於大哥大嫂的這樁家裏並不同意的婚事來。
祖母和大伯父當年之所以不同意大哥娶大嫂進門,到並不是因為大嫂這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大嫂姓孟,乃是當今孟太傅的嫡親孫女。而三朝元老的孟太傅,則是最堅定的保皇黨成員。而自家大哥作為世家大族王家的嫡長子怎麽能娶一個保皇黨的孫女呢。
孟家一向自詡清貴,在朝廷很是有些根基。自大晉朝開科舉之後的二百餘年裏,以耕讀傳家的孟家共出過二十多位進士,是寒門仕子官員派係中的典型代表。而朝中一幹以孟家為代表的寒門官員,一向是最為堅定的保皇黨。這一係的官員在朝中多與世家出身的官員之間多有不和,兩派的矛盾是日益尖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王澤雷偶然遇到了孟氏女,兩人一見鍾情,一個非君不嫁,一個非卿不娶。當初大伯父寧願將大哥的名字去除族譜,也不同意這門婚事。然而孟氏一派官員卻想借機滲入世家之中,便請了聖旨賜婚。當初四大家族不願和朝廷明麵上撕破臉皮,便隻好表麵同意了這門婚事。大哥夫婦二人這才有情人終成眷屬。
隻可惜,祖母和大伯父心中始終有芥蒂,當初便以賜婚為由,讓大哥匆匆在京城成親。成親後,又將大哥派往泉州,無令不準回江州,這一去就是三年。如今,大嫂孟氏嫁入王家三年了,連兒子王翼都出生了,卻沒有回過江州王家祖宅一次,更不用說在族譜上記名了。
王姒輕躺在床上,翻了翻身。若是有可能,自己還是幫上一幫吧。依今日所見,大嫂孟氏精明能幹,又性子開朗,對自己大哥也是情深義重,樣貌上和大哥到也很是般配。兩世為人的王姒輕,對門戶之見並不在意,隻希望疼愛自己的大哥能幸福就好。
而此時的孟氏,則在自己的房間裏也有些坐臥不安。夫妻二人經過了幾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早已心靈相通,有了默契。夫君獨自將小姑子留給自己一人招待的用意,自己不是不知道。隻要得到這個受盡長輩寵愛的小姑子一句相助,自己離江州王家的大門便又進了一步。
有了夫君的疼愛,自己的名字上不上族譜,原來的自己並不在意。但是現在有了翼哥兒,無論如何這孩子總是王家的血脈,作為王家的嫡長孫,兒子是一定要上族譜的。想到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孟氏更堅定了回江州王家的心。
也不知道海棠院的布置,這位第一次見麵的小姑子是否喜歡?雖然這一月以來,自己已經向夫君無數次的打探過了小姑子的過往,更是按照夫君的記憶,將海棠院布置的和江州的靜荷居一模一樣。
然而夫君也曾說過多次,這個小堂妹自幼由祖母謝太夫人親自撫養,得太夫人言傳身教多年,自是聰慧非常,非一般閨閣千金所能比擬。這樣聰明的女子,恐怕不是能輕易討好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刻意布置,是否會適得其反。
想到了這裏,孟氏便坐不住了,立即安排了身邊得力的媽媽去海棠院打聽消息,自己又親自去了廚房安排晚上的接風宴。
“小姐,大少夫人派人來請您去前院,說是大少夫人特意為您準備了接風宴。”萬媽媽送走了來人,便進屋回稟。
王姒輕聞言,便放下了手中的醫書。淺惜便挑選了一件月白色的嶄新羅裙,服侍自家小姐換上。萬媽媽點頭看了看,覺得參加今晚的接風宴,這身打扮怕還是素了些,擔心自家小姐在大少夫人麵前失了禮數,便又挑選了幾朵今年新流行的珠花,插在了王姒輕的頭上。
王姒輕任由一幹人等替自己打扮妥當後,便帶著錢玉去了前院。
見到王姒輕前來,王澤雷夫妻便起身迎了上來。雙方互相行禮問安後,孟氏便讓下人上菜。因是家宴,又沒有外人,便沒有男女分桌,三人便坐在了一起。
“小妹,這些江南菜,是你大嫂特意安排的,您且嚐嚐看,可還喜歡?”
“有勞大嫂了。”
“小妹可還喜歡海棠院的布置。”王澤雷又為自己小妹夾了一筷子的菜,眼見王姒輕麵前的碟子已經壘的高高的快裝不下了,才放下了筷子。
“大嫂安排的很有心。”王姒輕卻不置可否,輕輕避開了這個話題。
夫婦二人見此便知道是自己太心急了些,也就不再多提,隻是一個勁的勸王姒輕多用些飯菜。來日方長,王澤雷知道,自己夫妻二人是真心疼愛這個小妹的。總有一天,自己的妻子會用真心得到小妹的認可。
晚膳過後,王澤雷夫婦親自送了王姒輕回海棠院休息。
遣退了值夜的淺玉,王姒輕剛剛趟下,便發現自己的枕頭底下又憑空多出了一張桃花箋。
這是一種特製的信箋,帶著淡淡的桃花香氣。讓王姒輕覺得奇怪的是,每次送來的信箋上除了一個龍飛鳳舞的“澈”字外,便再無其他的內容。
這到底是誰送來的呢?第一次收到桃花箋後,王姒輕便試探過身邊的人,發現除了自己,身邊服侍的奴婢中竟沒有一個人察覺到此事,王姒輕心下便有些不安。此人能悄無聲息的送來信箋,自然也能悄無聲息的取了自己的性命。王姒輕不想打草驚蛇,便悄悄按下了此事,對誰也不曾提及過一句。所幸的是,目前看來,來人並非懷有敵意,除了送信箋之外,並無其他的舉動。
這已經是第十張了吧!自從離開江州之後,每隔幾日,自己便會收到這種桃花箋。有時是在自己翻看的醫書中,有時候是在自己的貼身荷包裏,這次竟然放到了自己內室的枕頭底下。看來,此人就潛伏在自己身邊,否則絕不可能悄無聲息的進入似鐵通一般嚴密防守的泉州王家別院,更別說是進入到內宅來給自己送信。
王姒輕將信箋貼身放好,心裏便有了計較。
祖母和大伯父當年之所以不同意大哥娶大嫂進門,到並不是因為大嫂這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大嫂姓孟,乃是當今孟太傅的嫡親孫女。而三朝元老的孟太傅,則是最堅定的保皇黨成員。而自家大哥作為世家大族王家的嫡長子怎麽能娶一個保皇黨的孫女呢。
孟家一向自詡清貴,在朝廷很是有些根基。自大晉朝開科舉之後的二百餘年裏,以耕讀傳家的孟家共出過二十多位進士,是寒門仕子官員派係中的典型代表。而朝中一幹以孟家為代表的寒門官員,一向是最為堅定的保皇黨。這一係的官員在朝中多與世家出身的官員之間多有不和,兩派的矛盾是日益尖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王澤雷偶然遇到了孟氏女,兩人一見鍾情,一個非君不嫁,一個非卿不娶。當初大伯父寧願將大哥的名字去除族譜,也不同意這門婚事。然而孟氏一派官員卻想借機滲入世家之中,便請了聖旨賜婚。當初四大家族不願和朝廷明麵上撕破臉皮,便隻好表麵同意了這門婚事。大哥夫婦二人這才有情人終成眷屬。
隻可惜,祖母和大伯父心中始終有芥蒂,當初便以賜婚為由,讓大哥匆匆在京城成親。成親後,又將大哥派往泉州,無令不準回江州,這一去就是三年。如今,大嫂孟氏嫁入王家三年了,連兒子王翼都出生了,卻沒有回過江州王家祖宅一次,更不用說在族譜上記名了。
王姒輕躺在床上,翻了翻身。若是有可能,自己還是幫上一幫吧。依今日所見,大嫂孟氏精明能幹,又性子開朗,對自己大哥也是情深義重,樣貌上和大哥到也很是般配。兩世為人的王姒輕,對門戶之見並不在意,隻希望疼愛自己的大哥能幸福就好。
而此時的孟氏,則在自己的房間裏也有些坐臥不安。夫妻二人經過了幾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早已心靈相通,有了默契。夫君獨自將小姑子留給自己一人招待的用意,自己不是不知道。隻要得到這個受盡長輩寵愛的小姑子一句相助,自己離江州王家的大門便又進了一步。
有了夫君的疼愛,自己的名字上不上族譜,原來的自己並不在意。但是現在有了翼哥兒,無論如何這孩子總是王家的血脈,作為王家的嫡長孫,兒子是一定要上族譜的。想到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孟氏更堅定了回江州王家的心。
也不知道海棠院的布置,這位第一次見麵的小姑子是否喜歡?雖然這一月以來,自己已經向夫君無數次的打探過了小姑子的過往,更是按照夫君的記憶,將海棠院布置的和江州的靜荷居一模一樣。
然而夫君也曾說過多次,這個小堂妹自幼由祖母謝太夫人親自撫養,得太夫人言傳身教多年,自是聰慧非常,非一般閨閣千金所能比擬。這樣聰明的女子,恐怕不是能輕易討好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刻意布置,是否會適得其反。
想到了這裏,孟氏便坐不住了,立即安排了身邊得力的媽媽去海棠院打聽消息,自己又親自去了廚房安排晚上的接風宴。
“小姐,大少夫人派人來請您去前院,說是大少夫人特意為您準備了接風宴。”萬媽媽送走了來人,便進屋回稟。
王姒輕聞言,便放下了手中的醫書。淺惜便挑選了一件月白色的嶄新羅裙,服侍自家小姐換上。萬媽媽點頭看了看,覺得參加今晚的接風宴,這身打扮怕還是素了些,擔心自家小姐在大少夫人麵前失了禮數,便又挑選了幾朵今年新流行的珠花,插在了王姒輕的頭上。
王姒輕任由一幹人等替自己打扮妥當後,便帶著錢玉去了前院。
見到王姒輕前來,王澤雷夫妻便起身迎了上來。雙方互相行禮問安後,孟氏便讓下人上菜。因是家宴,又沒有外人,便沒有男女分桌,三人便坐在了一起。
“小妹,這些江南菜,是你大嫂特意安排的,您且嚐嚐看,可還喜歡?”
“有勞大嫂了。”
“小妹可還喜歡海棠院的布置。”王澤雷又為自己小妹夾了一筷子的菜,眼見王姒輕麵前的碟子已經壘的高高的快裝不下了,才放下了筷子。
“大嫂安排的很有心。”王姒輕卻不置可否,輕輕避開了這個話題。
夫婦二人見此便知道是自己太心急了些,也就不再多提,隻是一個勁的勸王姒輕多用些飯菜。來日方長,王澤雷知道,自己夫妻二人是真心疼愛這個小妹的。總有一天,自己的妻子會用真心得到小妹的認可。
晚膳過後,王澤雷夫婦親自送了王姒輕回海棠院休息。
遣退了值夜的淺玉,王姒輕剛剛趟下,便發現自己的枕頭底下又憑空多出了一張桃花箋。
這是一種特製的信箋,帶著淡淡的桃花香氣。讓王姒輕覺得奇怪的是,每次送來的信箋上除了一個龍飛鳳舞的“澈”字外,便再無其他的內容。
這到底是誰送來的呢?第一次收到桃花箋後,王姒輕便試探過身邊的人,發現除了自己,身邊服侍的奴婢中竟沒有一個人察覺到此事,王姒輕心下便有些不安。此人能悄無聲息的送來信箋,自然也能悄無聲息的取了自己的性命。王姒輕不想打草驚蛇,便悄悄按下了此事,對誰也不曾提及過一句。所幸的是,目前看來,來人並非懷有敵意,除了送信箋之外,並無其他的舉動。
這已經是第十張了吧!自從離開江州之後,每隔幾日,自己便會收到這種桃花箋。有時是在自己翻看的醫書中,有時候是在自己的貼身荷包裏,這次竟然放到了自己內室的枕頭底下。看來,此人就潛伏在自己身邊,否則絕不可能悄無聲息的進入似鐵通一般嚴密防守的泉州王家別院,更別說是進入到內宅來給自己送信。
王姒輕將信箋貼身放好,心裏便有了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