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金陵早春水太涼
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兒 作者:於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叫字字誅心。
跟以前那些個皇族不一樣,朱元璋稱帝後並沒有拿自家的姓氏當回事。民間喜歡吃豬肉,那就讓他們吃。喜歡稱呼圈裏那個叫豬,那就叫。
但畢竟他也是人。
當真自己的麵罵自己是豬,即便不姓朱心裏也得窩火。
更何況這話還是自己親兒子罵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國瑞爺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家之主的威嚴不可侵犯。
操起身側懸掛香爐的銅箍木柄,朱元璋繞過禦案闊步走向朱極。
老頭子要動真格的了。
心裏咯噔一下,眼見大事不妙的朱極直接轉身跨過門檻, 看著步步緊逼的朱元璋急聲說道:
“君子動口不動手,老頭子,親爹,咱有話好好說成不?你要生氣也該找那些這麽想這麽幹的人,別拿我這犯言直諫的出氣啊!哎,你要再過來,我可要跑了……”
眼見自家親爹有往前走了幾步,再這麽幹吆喝木棍子就要落到自己身上,朱極決定做個言出必行的人。
跑吧,再不跑就跑不掉了。在奉天殿後謹身殿前這麽大的空地,朱極不信老頭子在講武德的前提下真能追得上自己。
正好,可以檢驗一下這段時間以來帶著武備學堂那些人一大早在城中擾民的成果。
於是,當朱元璋舉起那根木棍的時候,便看到朱極跟兔子一般飛快地遠離了自己,而後站在相隔十數丈的地方朝自己繼續語言輸出:
“我就說吧,你追不上的。你說就咱爺倆這關係,有什麽話不能好好說,非得動手動腳的,傳出去容易讓人笑話。”
咱爺倆?誰是爺?誰是倆?
揮起的木棍停留在半空, 朱元璋嘴唇不停地顫抖著,他已經被這混賬大兒氣得腦溢血準備期了。
“小兔崽子,今天不打你一頓, 老子枉為天子。”
枉為人的口號都喊了出來, 足見朱元璋心中的怒火。
不過下一刻, 朱元璋就知道今天他這天子真不會白坐。事實證明, 朱極的腦回路永遠都不是他這個當爹的輕易能夠看穿的。
已然要靠吼才能通話的朱極居然在他發誓之後, 一溜煙又跑了回來,更是不顧周圍諸多禁軍與隨侍官員瞠目結舌,直接將大殿內剛坐過的繡墩拿到朱元璋麵前,而後順勢一趴。
“打吧。”
沒有慷慨就義的氣概,也沒有蕩氣回腸的絕筆,平平淡淡兩個字,讓朱元璋頓時沒了方才那股子誓不罷休的氣勢。
<a id="wzsy" href="http://m.loubiqu.net">筆趣閣</a>
顫抖的嘴唇停住了不規律的運動,略顯不自然地用力吞咽了口唾沫,朱元璋放下舉在半空的右手,滿腦子不可思議的看著屁股高高撅起的朱極,不可思議地問道:
“你回來作甚?”
“君子好成人之美。為了讓你不枉為天子,我決定還是讓你打一頓算了。”
這一通騷操作直接讓朱元璋失去了揮舞手中木棍的興致。
別人打孩子是為了育人,自己打孩子是為了出氣。尤其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打朱極一頓,這氣好像也跟沒出一樣。
思量再三,國瑞爺最終還是決定放過麵前這孽障,變相地也放過自己。
“帶著繡墩,給咱滾過來。”
被朱極這麽一折騰,批題本的興致缺缺,朱元璋決定讓自己放鬆一下心情。
讓朱極帶著繡墩走到一處視野極其開闊的高台上,朱元璋坐定,抬頭看看太陽高照晴空萬裏,低頭看看宮鎖煙柳碧瓦紅牆,忽然間對朱極方才那些不堪的話有了新的認識。
自從朱極回朝之後,自己好像已經有好些天不曾出過皇宮了。
即使每天有儀鸞司的人手將城中發生的事情匯報到自己這裏,可口述跟親眼所見,到底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百姓們過得好不好,自己隻能通過那些朝臣和儀鸞司的匯報得知。
依照如今朝政運轉的流程,很多問題甚至直接在汪廣洋和胡惟庸那裏就已經被解決。如果他們不想讓自己知道的事,在儀鸞司那裏也疏通了關係……
想到這裏,朱元璋不由得後背一陣發涼。
話雖然粗了些,可自家大兒說的一點都沒錯。
“說說吧,你辦這書坊和報房到底打算幹什麽?”
眼見朱元璋沉默了這麽長時間終於開口問起自己的意圖,朱極頓時一副狗腿子作態蹲下身來為朱元璋輕輕捶打著他那寬闊的後背:
“嘿嘿,書坊嘛,自然是用來賺錢的。至於報房,這不準備讓天下百姓能多一種了解朝堂大事各地風物的途徑麽。”
大明是有邸報的,但以邸報那種低效率低銷量低覆蓋率的東西,想要達成朱極的目的顯然不切實際。
一聽就知道自家大兒話裏有話,朱元璋也不想費那勁猜,索性直截了當地催促:
“說咱能聽懂的。”
朱極依舊敲打著自家親爹的後背,沒有絲毫停頓。
不顧他接下來的話,卻讓剛感覺到有些享受的朱元璋瞬間繃緊了身體。
“你不覺得,如今天下喉舌,都被那不足一成的讀書人把控了麽?我辦這報房,就是要刊印一份能讓百姓們看得懂聽得懂的雜報。我得讓天下人知道,有些事情不是那些讀書人說什麽就是什麽的。”
朱元璋真想說,大兒你對讀書人是有多大怨氣。
如果他真問了,朱極可能會非常肯定地回答兩個字——很大。
這兩日圍繞自己上墳燒紙這事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朱極忽然想起大明史上那形形色色的讀書人。
他們當中有很多忠正賢良之輩,但同樣也有不少蠅營狗苟之徒。
某些本應釘在恥辱柱上的人和事,不就是被那些掌握了天下喉舌的文人一通春秋筆法,申之以情,曉之以義,最終將那些受盡他們壓榨的百姓糊弄的團團轉。
“不是我說,就如今朝廷邸報那德性,就算你現在不放開報房的口子,等你駕鶴西去之後,終究還是會被迫放開的。
如果你不想讓後世子孫連這點說話的主動權都丟掉的話,那隨便你怎麽樣吧。反正今天胡惟庸依舊當著那麽多人的麵認錯了,我這裏愛咋咋地。”
跟以前那些個皇族不一樣,朱元璋稱帝後並沒有拿自家的姓氏當回事。民間喜歡吃豬肉,那就讓他們吃。喜歡稱呼圈裏那個叫豬,那就叫。
但畢竟他也是人。
當真自己的麵罵自己是豬,即便不姓朱心裏也得窩火。
更何況這話還是自己親兒子罵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國瑞爺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家之主的威嚴不可侵犯。
操起身側懸掛香爐的銅箍木柄,朱元璋繞過禦案闊步走向朱極。
老頭子要動真格的了。
心裏咯噔一下,眼見大事不妙的朱極直接轉身跨過門檻, 看著步步緊逼的朱元璋急聲說道:
“君子動口不動手,老頭子,親爹,咱有話好好說成不?你要生氣也該找那些這麽想這麽幹的人,別拿我這犯言直諫的出氣啊!哎,你要再過來,我可要跑了……”
眼見自家親爹有往前走了幾步,再這麽幹吆喝木棍子就要落到自己身上,朱極決定做個言出必行的人。
跑吧,再不跑就跑不掉了。在奉天殿後謹身殿前這麽大的空地,朱極不信老頭子在講武德的前提下真能追得上自己。
正好,可以檢驗一下這段時間以來帶著武備學堂那些人一大早在城中擾民的成果。
於是,當朱元璋舉起那根木棍的時候,便看到朱極跟兔子一般飛快地遠離了自己,而後站在相隔十數丈的地方朝自己繼續語言輸出:
“我就說吧,你追不上的。你說就咱爺倆這關係,有什麽話不能好好說,非得動手動腳的,傳出去容易讓人笑話。”
咱爺倆?誰是爺?誰是倆?
揮起的木棍停留在半空, 朱元璋嘴唇不停地顫抖著,他已經被這混賬大兒氣得腦溢血準備期了。
“小兔崽子,今天不打你一頓, 老子枉為天子。”
枉為人的口號都喊了出來, 足見朱元璋心中的怒火。
不過下一刻, 朱元璋就知道今天他這天子真不會白坐。事實證明, 朱極的腦回路永遠都不是他這個當爹的輕易能夠看穿的。
已然要靠吼才能通話的朱極居然在他發誓之後, 一溜煙又跑了回來,更是不顧周圍諸多禁軍與隨侍官員瞠目結舌,直接將大殿內剛坐過的繡墩拿到朱元璋麵前,而後順勢一趴。
“打吧。”
沒有慷慨就義的氣概,也沒有蕩氣回腸的絕筆,平平淡淡兩個字,讓朱元璋頓時沒了方才那股子誓不罷休的氣勢。
<a id="wzsy" href="http://m.loubiqu.net">筆趣閣</a>
顫抖的嘴唇停住了不規律的運動,略顯不自然地用力吞咽了口唾沫,朱元璋放下舉在半空的右手,滿腦子不可思議的看著屁股高高撅起的朱極,不可思議地問道:
“你回來作甚?”
“君子好成人之美。為了讓你不枉為天子,我決定還是讓你打一頓算了。”
這一通騷操作直接讓朱元璋失去了揮舞手中木棍的興致。
別人打孩子是為了育人,自己打孩子是為了出氣。尤其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打朱極一頓,這氣好像也跟沒出一樣。
思量再三,國瑞爺最終還是決定放過麵前這孽障,變相地也放過自己。
“帶著繡墩,給咱滾過來。”
被朱極這麽一折騰,批題本的興致缺缺,朱元璋決定讓自己放鬆一下心情。
讓朱極帶著繡墩走到一處視野極其開闊的高台上,朱元璋坐定,抬頭看看太陽高照晴空萬裏,低頭看看宮鎖煙柳碧瓦紅牆,忽然間對朱極方才那些不堪的話有了新的認識。
自從朱極回朝之後,自己好像已經有好些天不曾出過皇宮了。
即使每天有儀鸞司的人手將城中發生的事情匯報到自己這裏,可口述跟親眼所見,到底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百姓們過得好不好,自己隻能通過那些朝臣和儀鸞司的匯報得知。
依照如今朝政運轉的流程,很多問題甚至直接在汪廣洋和胡惟庸那裏就已經被解決。如果他們不想讓自己知道的事,在儀鸞司那裏也疏通了關係……
想到這裏,朱元璋不由得後背一陣發涼。
話雖然粗了些,可自家大兒說的一點都沒錯。
“說說吧,你辦這書坊和報房到底打算幹什麽?”
眼見朱元璋沉默了這麽長時間終於開口問起自己的意圖,朱極頓時一副狗腿子作態蹲下身來為朱元璋輕輕捶打著他那寬闊的後背:
“嘿嘿,書坊嘛,自然是用來賺錢的。至於報房,這不準備讓天下百姓能多一種了解朝堂大事各地風物的途徑麽。”
大明是有邸報的,但以邸報那種低效率低銷量低覆蓋率的東西,想要達成朱極的目的顯然不切實際。
一聽就知道自家大兒話裏有話,朱元璋也不想費那勁猜,索性直截了當地催促:
“說咱能聽懂的。”
朱極依舊敲打著自家親爹的後背,沒有絲毫停頓。
不顧他接下來的話,卻讓剛感覺到有些享受的朱元璋瞬間繃緊了身體。
“你不覺得,如今天下喉舌,都被那不足一成的讀書人把控了麽?我辦這報房,就是要刊印一份能讓百姓們看得懂聽得懂的雜報。我得讓天下人知道,有些事情不是那些讀書人說什麽就是什麽的。”
朱元璋真想說,大兒你對讀書人是有多大怨氣。
如果他真問了,朱極可能會非常肯定地回答兩個字——很大。
這兩日圍繞自己上墳燒紙這事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朱極忽然想起大明史上那形形色色的讀書人。
他們當中有很多忠正賢良之輩,但同樣也有不少蠅營狗苟之徒。
某些本應釘在恥辱柱上的人和事,不就是被那些掌握了天下喉舌的文人一通春秋筆法,申之以情,曉之以義,最終將那些受盡他們壓榨的百姓糊弄的團團轉。
“不是我說,就如今朝廷邸報那德性,就算你現在不放開報房的口子,等你駕鶴西去之後,終究還是會被迫放開的。
如果你不想讓後世子孫連這點說話的主動權都丟掉的話,那隨便你怎麽樣吧。反正今天胡惟庸依舊當著那麽多人的麵認錯了,我這裏愛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