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一聲汽笛長鳴,從沈陽發往遼東的旅客列車徐徐啟動了。<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車窗邊,一名少婦懷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凝神地望向窗外,望向視覺所能觸及到的遠方,眼睛裏噙滿淚水。
她看上去是那樣的瘦弱疲憊和無助。懷裏的嬰兒安靜地睡在母親的懷裏,幼小的她睡夢中還在笑著,全然不知母親的痛苦是那樣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這位少婦叫張媛,她懷裏的嬰兒是她的女兒美花,這次是到遼東小城投奔在那裏工作的弟弟。這是1953年的冬天。
列車在一個小站停了下來。車門打開了,一股人流夾雜著寒風湧進車廂。張媛抱緊了懷中的嬰兒,掀起自己棉袍的一角裹緊嬰兒。嬰兒躺在母親的懷裏還在睡著,可能對她來說,火車的顛簸就像個大搖籃一樣地舒服。母親張媛凝視著她,心裏卻在呼喚著自己的兒子中奇,痛苦的記憶象天邊的浮雲一樣在她的眼前晃動,揮之不去……
故事還是要從民國時期的袁家胡同說起。
在我國的東北,有一座文化古城叫遼陽。這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古稱襄平。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曆史上先後曾有6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立國號,定都遼陽。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著名學者餘秋雨的文章《流放者的土地》中就引用了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的詩句“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來形容遼陽文化底蘊的豐厚。這些中原名士多為被朝廷流放的所謂犯罪的官員。
在遼陽城中,有一個張姓的大戶人家,祖上早年在朝廷做翰林。因犯了所謂的文字獄,全家從浙江被流放到這裏。或許是案子輕一些,或許祖上對皇上有過恩德,他們家沒有被抄家,允許帶走一切財物,包括傭人。名曰流放,實則是換個地方生存。他們來到遼陽,買了房產置辦了土地,安居了下來。到了中華民國時期,他們家已經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在城裏有幾百間的房屋在吃租,在鄉下還有幾百畝的土地在耕作。
這家的主人張老太爺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全家幾十口人都住在袁家胡同。袁家胡同半條街都是張家人在居住,七個兒子每家三間房。男人們在外讀書做事,女人們操持家務,農村的土地由管家打理。張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一家之長。
這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家裏家外口碑都好,最睿智的是,小事不計較,大事不含糊。農村的土地包給佃農種,他收的租金很低,而且從不過問,一切由管家料理。管家看主人的態度行事,自然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當地佃農都願意租張家的地種。
他們家自己也留些自己打理的地,季節忙時雇些短工,雇工吃的比家人還好。張老太爺的明舉,最終給他帶來幸運,土改時因為沒有民憤,所以政府隻收回了土地和不動產,雖然成分定的是大地主,可老太爺和家人都相安無事,當然,這是後話。
這戶人家排行老四的精明能幹,深得老太爺老太奶奶的喜愛,老四取的媳婦在哥幾個中也是最漂亮的,家裏兒女雙全,一個姑娘兩個兒子,令人羨慕。也許有人會說這兒女雙全有什麽好羨慕的,家裏有錢還怕斷了香火不成?多娶幾房就是了。可他們家是有家規的,無論什麽情況不許納妾,這家的老三就沒有子嗣的,三媳婦不生育也不允許男人納妾。老太爺常說,我們是書香世家,我們家誰也不能取倆老婆,誰也不許抽大煙,這是祖上立下的規矩。
老四的女兒天生聰穎,在私塾裏讀書的時候,教書的老先生總是誇獎他,後到國高讀書,也是班裏的佼佼者。老太爺自然也很是喜歡她,高興時說要送她到北平繼續讀書。當然這隻是說說,在這個大家族裏,重男輕女的意識還是挺濃厚的。男人要讀書讀到讀不動,就是除非你自己不爭氣,讀不下來了,要不然,漂洋過海都供你。而女孩子隻是在私塾裏讀點四書五經的,民國時能讀到國高就到頭了。十七、八歲就嫁人了。她在家族女孩子中排行老三,後邊的眾多弟弟妹妹都稱她三姐。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三姐十一歲那年,他的父親得了急病愣是沒有救過來,拋下了孤兒寡母走了。一夜之間,天塌地陷。老四媳婦張董氏悲痛欲絕病倒了,她知道以後的日子不好過,因為這意味著在這個大家族裏,他們家沒有男人掙錢了,他們孤兒寡母要靠別人來養活,從此吃飯都不理直氣壯了,多少要有點低眉順眼的樣子。雖然有老太爺老太奶奶護著,表麵沒有任何變化,可這內心的波瀾卻是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
經曆了家庭的變故,三姐愈加懂事了,一有時間,她就幫助媽媽照顧兩個幼小的弟弟,幫助媽媽收拾屋子。為了盡量少向族裏報開銷,張董氏有時候悄悄在外邊攬點手工活,如糊紙盒,裝火柴之類的拿回家裏,三姐也幫助媽媽忙活著。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著,三姐也一天天地長大了,出落得文靜大氣端莊,一副大家閨秀的模樣。到了談婚論嫁的年令,家境又好,說媒的自然少不了,老太爺經過一番篩選,選定了莫家的二兒子。
這莫家雖算不上富戶,可家境也算殷實。哥四個,老大當時在上海讀書,已成家,這老二國高還沒畢業,身下是兩個年幼的弟弟。在老太爺看來,這二少爺是品貌雙全,難得的佳婿:個子高高,身板溜直,溫文爾雅,成熟穩健。
張家看好了,這莫家就更是沒說的,這門親事也就算是定下了,那時候大戶人家的婚姻也是包辦婚姻。雙方選好了良辰吉日,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裏,三姐嫁到了莫家,那一年她十七歲。
三姐大名叫張媛,他的丈夫叫莫誌剛。
車窗邊,一名少婦懷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凝神地望向窗外,望向視覺所能觸及到的遠方,眼睛裏噙滿淚水。
她看上去是那樣的瘦弱疲憊和無助。懷裏的嬰兒安靜地睡在母親的懷裏,幼小的她睡夢中還在笑著,全然不知母親的痛苦是那樣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這位少婦叫張媛,她懷裏的嬰兒是她的女兒美花,這次是到遼東小城投奔在那裏工作的弟弟。這是1953年的冬天。
列車在一個小站停了下來。車門打開了,一股人流夾雜著寒風湧進車廂。張媛抱緊了懷中的嬰兒,掀起自己棉袍的一角裹緊嬰兒。嬰兒躺在母親的懷裏還在睡著,可能對她來說,火車的顛簸就像個大搖籃一樣地舒服。母親張媛凝視著她,心裏卻在呼喚著自己的兒子中奇,痛苦的記憶象天邊的浮雲一樣在她的眼前晃動,揮之不去……
故事還是要從民國時期的袁家胡同說起。
在我國的東北,有一座文化古城叫遼陽。這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古稱襄平。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曆史上先後曾有6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立國號,定都遼陽。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著名學者餘秋雨的文章《流放者的土地》中就引用了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的詩句“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來形容遼陽文化底蘊的豐厚。這些中原名士多為被朝廷流放的所謂犯罪的官員。
在遼陽城中,有一個張姓的大戶人家,祖上早年在朝廷做翰林。因犯了所謂的文字獄,全家從浙江被流放到這裏。或許是案子輕一些,或許祖上對皇上有過恩德,他們家沒有被抄家,允許帶走一切財物,包括傭人。名曰流放,實則是換個地方生存。他們來到遼陽,買了房產置辦了土地,安居了下來。到了中華民國時期,他們家已經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在城裏有幾百間的房屋在吃租,在鄉下還有幾百畝的土地在耕作。
這家的主人張老太爺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全家幾十口人都住在袁家胡同。袁家胡同半條街都是張家人在居住,七個兒子每家三間房。男人們在外讀書做事,女人們操持家務,農村的土地由管家打理。張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一家之長。
這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家裏家外口碑都好,最睿智的是,小事不計較,大事不含糊。農村的土地包給佃農種,他收的租金很低,而且從不過問,一切由管家料理。管家看主人的態度行事,自然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當地佃農都願意租張家的地種。
他們家自己也留些自己打理的地,季節忙時雇些短工,雇工吃的比家人還好。張老太爺的明舉,最終給他帶來幸運,土改時因為沒有民憤,所以政府隻收回了土地和不動產,雖然成分定的是大地主,可老太爺和家人都相安無事,當然,這是後話。
這戶人家排行老四的精明能幹,深得老太爺老太奶奶的喜愛,老四取的媳婦在哥幾個中也是最漂亮的,家裏兒女雙全,一個姑娘兩個兒子,令人羨慕。也許有人會說這兒女雙全有什麽好羨慕的,家裏有錢還怕斷了香火不成?多娶幾房就是了。可他們家是有家規的,無論什麽情況不許納妾,這家的老三就沒有子嗣的,三媳婦不生育也不允許男人納妾。老太爺常說,我們是書香世家,我們家誰也不能取倆老婆,誰也不許抽大煙,這是祖上立下的規矩。
老四的女兒天生聰穎,在私塾裏讀書的時候,教書的老先生總是誇獎他,後到國高讀書,也是班裏的佼佼者。老太爺自然也很是喜歡她,高興時說要送她到北平繼續讀書。當然這隻是說說,在這個大家族裏,重男輕女的意識還是挺濃厚的。男人要讀書讀到讀不動,就是除非你自己不爭氣,讀不下來了,要不然,漂洋過海都供你。而女孩子隻是在私塾裏讀點四書五經的,民國時能讀到國高就到頭了。十七、八歲就嫁人了。她在家族女孩子中排行老三,後邊的眾多弟弟妹妹都稱她三姐。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三姐十一歲那年,他的父親得了急病愣是沒有救過來,拋下了孤兒寡母走了。一夜之間,天塌地陷。老四媳婦張董氏悲痛欲絕病倒了,她知道以後的日子不好過,因為這意味著在這個大家族裏,他們家沒有男人掙錢了,他們孤兒寡母要靠別人來養活,從此吃飯都不理直氣壯了,多少要有點低眉順眼的樣子。雖然有老太爺老太奶奶護著,表麵沒有任何變化,可這內心的波瀾卻是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
經曆了家庭的變故,三姐愈加懂事了,一有時間,她就幫助媽媽照顧兩個幼小的弟弟,幫助媽媽收拾屋子。為了盡量少向族裏報開銷,張董氏有時候悄悄在外邊攬點手工活,如糊紙盒,裝火柴之類的拿回家裏,三姐也幫助媽媽忙活著。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著,三姐也一天天地長大了,出落得文靜大氣端莊,一副大家閨秀的模樣。到了談婚論嫁的年令,家境又好,說媒的自然少不了,老太爺經過一番篩選,選定了莫家的二兒子。
這莫家雖算不上富戶,可家境也算殷實。哥四個,老大當時在上海讀書,已成家,這老二國高還沒畢業,身下是兩個年幼的弟弟。在老太爺看來,這二少爺是品貌雙全,難得的佳婿:個子高高,身板溜直,溫文爾雅,成熟穩健。
張家看好了,這莫家就更是沒說的,這門親事也就算是定下了,那時候大戶人家的婚姻也是包辦婚姻。雙方選好了良辰吉日,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裏,三姐嫁到了莫家,那一年她十七歲。
三姐大名叫張媛,他的丈夫叫莫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