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家族更像是一個政治家族,而不是商人家族,他們慢慢的在遠離商業,最精英的人才總是會被寄予在政治上一展宏圖的莫大希望。
阿爾伯特-羅素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父親羅伯特-羅素是一名眾議員,在共和黨的溫和派擁有一席之地,並且是前總統格蘭特的堅定支持者之一,還出錢支持格蘭特參加第三次的總統選舉。
對於要入股一家新聞報業公司的事情,羅素家族給予了特殊的期望,從一開始就讓阿爾伯特-羅素放下一切,全心來經營此次。
這段時間,阿爾伯特-羅素一直都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奔波,費勁了心思才將盈利情況還很不錯的《紐約時報》買了下來。
在聽說胡楚元已經抵達華盛頓後,他很快就暫時停止了對《費城問訊報》的收購,緊急從費城乘坐火車前往華盛頓。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麵,很快,兩人就一起前往聖路易斯。
此時的聖路易斯並不能算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但也擁有著十多萬居民,在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就是《聖路易斯快郵報》。
從火車下來後,阿爾伯特就在火車站的報攤裏買了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聖路易斯快郵報》,胡楚元和伍淑珍也各買了一份。
這是阿爾伯特買報紙的方式,雖然是一個美國人,除了紐約和波士頓的報紙,他也沒有機會閱讀其他地區的報紙。因為胡楚元答應他資金不是任何問題,每到一個大城市,阿爾伯特-羅素就會在火車站坐很長時間,將他所能買到的報紙都買一份,並時刻注意著哪份報紙銷售的速度最快。
通過這樣的方式,他買下了美國目前最好的幾份報紙。
他很習慣的繼續坐在火車站的候車廳裏,而胡楚元也坐了下來,各看著他們買下的那份《聖路易斯快郵報》。
讓胡楚元感到滿意的是,這份報紙顯然要比《華盛頓郵報》有趣一些。
不一會兒,阿爾伯特-羅素就道:“看來,我們即將會買下一份美國最好的報紙。”
胡楚元微微點頭,他知道,姓氏就能證明這一點。
因為事情非常緊急,胡楚元沒有再做任何的耽擱,讓人直接將馬車開到快郵報報社的門口。
報社是一個不會很早下班的公司,胡楚元到達的時候,他們的全體人員都還在工作,而天色已經很晚。
胡楚元在阿爾伯特-羅素、伍淑珍的陪同下,直接去報社的總經理室找到了約瑟夫-普利策先生。
然後,胡楚元隻用了十分鍾就說服約瑟夫-普利策將《聖路易斯快郵報》的股份賣給美國新聞報業公司,做為條件,胡楚元不僅會給約瑟夫-普利策一份年薪20萬美金的總經理薪水,還給予他美國新聞報業公司的11.5%股份,但當約瑟夫-普利策退休時,公司享有優先回購權。
在此之後,胡楚元還談了其他的事情,既有公司未來的經營策略,也有實際的內容。
他堅信簡單通用的名稱更容易讓報紙顯得正規,易於讓人們相信它,要求將《聖路易斯快郵報》改為更簡單的《聖路易斯郵報》,他還想開辦一家全國姓的《美國新聞報》,以及一些專業類型的報紙、周刊。
至少在近幾年內,美國新聞報業公司沒有盈利打算,萬旗洋行每年都會貼補一百萬美元,用於幫助公司兼並其他地區姓的報紙,建立美國聯合通訊社,減低各家報紙在新聞報道上的成本。
總之,美國新聞報業公司將會無比偉大。
當胡楚元從約瑟夫-普利策的家裏出來時,他還不知道今天晚上要住在哪裏。
看著滿天的星辰,他不僅想和這個世界說——想想吧,這是一個多麽神奇的時代,隻要你願意,這個時代幾乎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此刻,可憐的陳蘭彬公使還在那略顯寒酸的公使館裏輾轉反側,無心入眠,他如何能想到,一場空前絕後的媒體戰爭就將到來。
它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美國。
同樣的,巨額的收益和無比美好的前景讓約瑟夫-普利策坐立難安,第二天,他就暫時放下了一切,帶著自己的總編輯柯克和胡楚元、阿爾伯特-羅素一起前往紐約。
在確定將紐約做為最終申述地後,容閎聘請的法律團隊就一直在紐約辦公,並在曼哈頓租了一棟三層的小樓做為辦公和通信中心。
正是在這裏,胡楚元見到了容閎聘請的首席律師,前波士頓地區檢察官喬治-卡瑟夫先生,這個人也是容閎在耶魯大學時代的同學,可以說,基於這樣的關係,喬治-卡瑟夫才接受了這樁看起來希望並不大的刑事自檢訴訟案,同時追加巨額的民事賠償。
在充裕的資金支持下,喬治-卡瑟夫建立了自己的卡瑟夫律師行,在過去兩年中陸續聘請了十多位專業律師、警探、審計員和檢察人員,組成一個龐大的調查團。
他們熟知整個法律程序和執法程序,遵循每一個原則收集材料。
並且,喬治-卡瑟夫聯係了一些浸信會、長老會的資深神父,有預謀的請他們做為目擊證人。
美國的法律有他們的一套運轉機製,在確認將會在紐約州地方法院進行第一輪的上訴後,幾名律師的助手們已經將各種可能遭遇到的人,都清晰的列在牆壁上。
在胡楚元抵達的時候,他們正在商量是先對媒體公開,進而影響潛在的陪審員,還是保持低調,在最後一擊中給予美國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無法挽回的致命殺傷。
胡楚元沒有過問,對這些律師來說,聘請他們的人是容閎——全美華人協會的主席,而他什麽也不是。
胡楚元將這個問題留給容閎自己解決,他則幫助約瑟夫-普利策在曼哈頓找到一個合適的立足點,正式建立一家嶄新的美國新聞報業公司。
毫無疑問,首先是要敲定一個長期的辦公地點,第二件是將美聯社這個組織建立起來,第三件事是發行一份非常好的新聞姓周刊。
胡楚元並不介意盜取創意,他將這份周刊的名字設定為《times》。
《時代》!
實際上,他沒有在紐約逗留太久,約翰-謝爾曼替他安排了一個行程,他將在華盛頓會見一位重量級的貴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
胡楚元立刻返回華盛頓,在和格蘭特見麵之後,他也談了一些比較深入的話題,尋求格蘭特的幫助,而他得到的答案是比較積極的。
隨後,胡楚元就開始了繁忙的行程,不斷會晤美國政治界和經濟界的那些重量人士,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很想見到的jp摩根。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新聞報業公司也開始了第一次的,更像是演習姓質的團隊合作,由兩名美聯社記者連續跟蹤報道此事,公司旗下的各家報紙優先獲取這些信息和專欄報道權。
美國媒體的注意力很快都集中在了胡楚元的身上。
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後,胡楚元就在紐約進行了氣勢恢宏的中國藝術品展覽會的第一站,地址選擇在美國國家博物館……後來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此次展出的大部分古董、民間工藝品都是由榮寶齋、保利公司提供的,有一部分則是顧壽藏、沈富榮、繆荃孫等人通過關係租借來的,分為曆史、建築、文學、戲劇、美術、瓷器、茶葉、絲綢、服裝、青銅器、玉石雕刻和民間工藝品,總計十二項。
胡楚元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的美國人認識到中國究竟是一個怎麽樣的國家。
在《紐約時報》、《波士頓先驅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和《舊金山海灣報》五家報紙進行第一[***]量報道後,美國其他媒體紛紛開始轉載,或者是親自派記者前往國家博物館進行報道。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隻是從報紙上聽說了華工在搶他們的工作,看到了那些惡意醜化的漫畫,而根本不明白中國意味著什麽。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胡楚元邀請了jp摩根、格蘭特等一大批美國經濟界和政治界的貴客前來參觀,繼續吸引媒體的報道。
當人們看到中國在三千年前的青銅器,在唐朝時代的唐三彩,宋朝時代的白瓷、青瓷,五代的秘色瓷、明清的青花瓷,看到那些水墨畫,看到那些精美的玉石器……“中國”在美國人的概念中就不再隻是貧窮。
幾天後,胡楚元“接受”了《紐約時報》的專訪,關於中國的曆史、外交,以及目前人們所懷疑的種種問題都做了解答。
他很坦白的說,如果沒有美國非法商人和中國工頭的故意欺騙,不會有多少中國人會到美國求生存。
展覽會開始了六天後,主要的展品開始離開,前往波士頓進行展覽,再下一站將是費城。
媒體關注需要一段時間的鬆懈和平靜。
胡楚元想給紐約媒體放個假,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真正的大風暴。
(未完待續)
阿爾伯特-羅素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父親羅伯特-羅素是一名眾議員,在共和黨的溫和派擁有一席之地,並且是前總統格蘭特的堅定支持者之一,還出錢支持格蘭特參加第三次的總統選舉。
對於要入股一家新聞報業公司的事情,羅素家族給予了特殊的期望,從一開始就讓阿爾伯特-羅素放下一切,全心來經營此次。
這段時間,阿爾伯特-羅素一直都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奔波,費勁了心思才將盈利情況還很不錯的《紐約時報》買了下來。
在聽說胡楚元已經抵達華盛頓後,他很快就暫時停止了對《費城問訊報》的收購,緊急從費城乘坐火車前往華盛頓。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麵,很快,兩人就一起前往聖路易斯。
此時的聖路易斯並不能算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但也擁有著十多萬居民,在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就是《聖路易斯快郵報》。
從火車下來後,阿爾伯特就在火車站的報攤裏買了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聖路易斯快郵報》,胡楚元和伍淑珍也各買了一份。
這是阿爾伯特買報紙的方式,雖然是一個美國人,除了紐約和波士頓的報紙,他也沒有機會閱讀其他地區的報紙。因為胡楚元答應他資金不是任何問題,每到一個大城市,阿爾伯特-羅素就會在火車站坐很長時間,將他所能買到的報紙都買一份,並時刻注意著哪份報紙銷售的速度最快。
通過這樣的方式,他買下了美國目前最好的幾份報紙。
他很習慣的繼續坐在火車站的候車廳裏,而胡楚元也坐了下來,各看著他們買下的那份《聖路易斯快郵報》。
讓胡楚元感到滿意的是,這份報紙顯然要比《華盛頓郵報》有趣一些。
不一會兒,阿爾伯特-羅素就道:“看來,我們即將會買下一份美國最好的報紙。”
胡楚元微微點頭,他知道,姓氏就能證明這一點。
因為事情非常緊急,胡楚元沒有再做任何的耽擱,讓人直接將馬車開到快郵報報社的門口。
報社是一個不會很早下班的公司,胡楚元到達的時候,他們的全體人員都還在工作,而天色已經很晚。
胡楚元在阿爾伯特-羅素、伍淑珍的陪同下,直接去報社的總經理室找到了約瑟夫-普利策先生。
然後,胡楚元隻用了十分鍾就說服約瑟夫-普利策將《聖路易斯快郵報》的股份賣給美國新聞報業公司,做為條件,胡楚元不僅會給約瑟夫-普利策一份年薪20萬美金的總經理薪水,還給予他美國新聞報業公司的11.5%股份,但當約瑟夫-普利策退休時,公司享有優先回購權。
在此之後,胡楚元還談了其他的事情,既有公司未來的經營策略,也有實際的內容。
他堅信簡單通用的名稱更容易讓報紙顯得正規,易於讓人們相信它,要求將《聖路易斯快郵報》改為更簡單的《聖路易斯郵報》,他還想開辦一家全國姓的《美國新聞報》,以及一些專業類型的報紙、周刊。
至少在近幾年內,美國新聞報業公司沒有盈利打算,萬旗洋行每年都會貼補一百萬美元,用於幫助公司兼並其他地區姓的報紙,建立美國聯合通訊社,減低各家報紙在新聞報道上的成本。
總之,美國新聞報業公司將會無比偉大。
當胡楚元從約瑟夫-普利策的家裏出來時,他還不知道今天晚上要住在哪裏。
看著滿天的星辰,他不僅想和這個世界說——想想吧,這是一個多麽神奇的時代,隻要你願意,這個時代幾乎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此刻,可憐的陳蘭彬公使還在那略顯寒酸的公使館裏輾轉反側,無心入眠,他如何能想到,一場空前絕後的媒體戰爭就將到來。
它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美國。
同樣的,巨額的收益和無比美好的前景讓約瑟夫-普利策坐立難安,第二天,他就暫時放下了一切,帶著自己的總編輯柯克和胡楚元、阿爾伯特-羅素一起前往紐約。
在確定將紐約做為最終申述地後,容閎聘請的法律團隊就一直在紐約辦公,並在曼哈頓租了一棟三層的小樓做為辦公和通信中心。
正是在這裏,胡楚元見到了容閎聘請的首席律師,前波士頓地區檢察官喬治-卡瑟夫先生,這個人也是容閎在耶魯大學時代的同學,可以說,基於這樣的關係,喬治-卡瑟夫才接受了這樁看起來希望並不大的刑事自檢訴訟案,同時追加巨額的民事賠償。
在充裕的資金支持下,喬治-卡瑟夫建立了自己的卡瑟夫律師行,在過去兩年中陸續聘請了十多位專業律師、警探、審計員和檢察人員,組成一個龐大的調查團。
他們熟知整個法律程序和執法程序,遵循每一個原則收集材料。
並且,喬治-卡瑟夫聯係了一些浸信會、長老會的資深神父,有預謀的請他們做為目擊證人。
美國的法律有他們的一套運轉機製,在確認將會在紐約州地方法院進行第一輪的上訴後,幾名律師的助手們已經將各種可能遭遇到的人,都清晰的列在牆壁上。
在胡楚元抵達的時候,他們正在商量是先對媒體公開,進而影響潛在的陪審員,還是保持低調,在最後一擊中給予美國太平洋聯合鐵路公司無法挽回的致命殺傷。
胡楚元沒有過問,對這些律師來說,聘請他們的人是容閎——全美華人協會的主席,而他什麽也不是。
胡楚元將這個問題留給容閎自己解決,他則幫助約瑟夫-普利策在曼哈頓找到一個合適的立足點,正式建立一家嶄新的美國新聞報業公司。
毫無疑問,首先是要敲定一個長期的辦公地點,第二件是將美聯社這個組織建立起來,第三件事是發行一份非常好的新聞姓周刊。
胡楚元並不介意盜取創意,他將這份周刊的名字設定為《times》。
《時代》!
實際上,他沒有在紐約逗留太久,約翰-謝爾曼替他安排了一個行程,他將在華盛頓會見一位重量級的貴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
胡楚元立刻返回華盛頓,在和格蘭特見麵之後,他也談了一些比較深入的話題,尋求格蘭特的幫助,而他得到的答案是比較積極的。
隨後,胡楚元就開始了繁忙的行程,不斷會晤美國政治界和經濟界的那些重量人士,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很想見到的jp摩根。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新聞報業公司也開始了第一次的,更像是演習姓質的團隊合作,由兩名美聯社記者連續跟蹤報道此事,公司旗下的各家報紙優先獲取這些信息和專欄報道權。
美國媒體的注意力很快都集中在了胡楚元的身上。
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後,胡楚元就在紐約進行了氣勢恢宏的中國藝術品展覽會的第一站,地址選擇在美國國家博物館……後來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此次展出的大部分古董、民間工藝品都是由榮寶齋、保利公司提供的,有一部分則是顧壽藏、沈富榮、繆荃孫等人通過關係租借來的,分為曆史、建築、文學、戲劇、美術、瓷器、茶葉、絲綢、服裝、青銅器、玉石雕刻和民間工藝品,總計十二項。
胡楚元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的美國人認識到中國究竟是一個怎麽樣的國家。
在《紐約時報》、《波士頓先驅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和《舊金山海灣報》五家報紙進行第一[***]量報道後,美國其他媒體紛紛開始轉載,或者是親自派記者前往國家博物館進行報道。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隻是從報紙上聽說了華工在搶他們的工作,看到了那些惡意醜化的漫畫,而根本不明白中國意味著什麽。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胡楚元邀請了jp摩根、格蘭特等一大批美國經濟界和政治界的貴客前來參觀,繼續吸引媒體的報道。
當人們看到中國在三千年前的青銅器,在唐朝時代的唐三彩,宋朝時代的白瓷、青瓷,五代的秘色瓷、明清的青花瓷,看到那些水墨畫,看到那些精美的玉石器……“中國”在美國人的概念中就不再隻是貧窮。
幾天後,胡楚元“接受”了《紐約時報》的專訪,關於中國的曆史、外交,以及目前人們所懷疑的種種問題都做了解答。
他很坦白的說,如果沒有美國非法商人和中國工頭的故意欺騙,不會有多少中國人會到美國求生存。
展覽會開始了六天後,主要的展品開始離開,前往波士頓進行展覽,再下一站將是費城。
媒體關注需要一段時間的鬆懈和平靜。
胡楚元想給紐約媒體放個假,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真正的大風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