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 自成體係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紀 作者:彼岸之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畢竟朱大博士是學曆史的,他立刻接受了火塘俱樂部的觀點,作為一個明清史的博士,不會不知道曆朝曆代裏官府的人頭稅戶籍冊跟實際情況的差距——能有百分之六十的準確度就不錯了。
哪怕是在兩年後,大清要搞遷海令了,在沿海建起邊牆哨所封鎖海岸線,但那也隻是一堵土牆而已,朱北國認為,所謂的封鎖線,從來都是漏洞百出,越是漫長,越是千瘡百孔,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朱北國對此信心滿滿——咱就不信躲不過大清的巡邏隊,而且那些具體情節都不用腦補----趁著黑夜組織一幫人翻牆偷渡,即便被發現了,來個強行突破,然後登上早就停靠在海邊的船舶揚長而去,清軍又沒有水師,最後還不隻能是望洋興歎?
鑒於今後對於勞動力的渴望,參議院最終接受了黃海等人的建議,並且把開拓這個通道的任務正式交給了聯邦移民局,並劃撥了專項資金——朱北國在內地買地置業的錢,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花費,還包括今後打算給移民局購置專用的運輸船——王工船台上的輕型混合動力武裝帆船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如今重任加身的朱北國在藍色閃電號抵達澳門後,就把生意完全托付給劉一爽田家駒等人,自己則跟代小山和艾魯什一起專門拜會了喬家老太太,以及鍾陸梁三家的當家人,朱北國隻是稍微暗示了一下自己的“……關於貿易勞動力輸出的一些想法……”後,四家當家人無不立刻心領神會,表示願意全力支持----這年頭能做大家族當家人的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早就明白自家的家族利益已經跟澳洲人緊緊地捆在一起了,何況澳洲聯邦政府對這些移民是開了價碼的,總之算起來,這樁人口買賣的利潤跟“粗錫砂”不相上下,還因為跟“粗錫砂”的商道和人脈是現成的,順帶販運一下人口這種事情就方便多了----礦山本來就需要礦工,不管有沒有偷渡人口這樁生意,開礦本身也是需要招募勞動力的,而且因為合法開礦,敖梁兩家招募礦工聚集人口是可以合法公開做的。
當然了,官府那邊肯定需要更多的打點,尤其是商道沿途的各個州縣,那是招募礦工的理想地區,當然也是匯聚偷渡人口的理想地區,然而四家當家人又很義氣地婉拒了朱北國提出的----澳洲聯邦願意出錢補貼四家“打點官府所需費用”的提議,四家當家人都表示說,澳洲人仁義,咱們也要把義字放中間,這些費用還是四家各自承擔吧。
朱北國自然也不堅持,畢竟人家四家各有各的人脈,咱們硬要通過出錢的方式插一杠子貌似也不合適……
在澳門的幾天時間裏,四家的當家人在喬老太太的客廳裏,跟朱北國共同商議確定了各自的分工,其中喬家負責運輸,因為跟平南王府的關係,喬家的商隊和內河船隊幾乎是暢行無阻的,敖家和梁家負責“招募礦工”,而鍾家則依靠自己在廣東水師裏的人脈能讓這些“礦工”登上停靠在海邊的船舶……
喬家的沙船在撐杆手們的努力下,終於停靠在一個緊鄰某個大宅院後門的專用碼頭上,跟喬家在廣州滿城附近的大宅子一樣,這種水岸邊的磚石碼頭在南國水鄉很是常見,船停,老把式一聲悠揚的吆喝,讓朱北國從遐想中回到現實,在喬家仆人的攙扶下,朱北國搖搖晃晃地走上搭板,然後左顧右盼地沿著青條石台階拾級而上。
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由青磚粉牆和灰瓦構成的漂亮建築,然後一行人進入了一扇朱黑漆的兩開後院門。
朱北國發現,這是一座三進的大宅子,隨行在旁的喬二公子告訴朱北國,這宅子原來的主人是大明的某個皇親國戚,如今,原來的主人和他的家族據說早已經遠遁海外,這院子就易主了,最終,喬家從平南王府手裏買到了這座府邸。
因為生意上的關係,這宅子買得很便宜,平南王把這宅子當成“官沒逆產”,發賣給了喬家,於是這裏搖身一變成為喬家的祠堂和祭祀田產所在地。
當然了,這個宅院的真正所有者,是澳洲聯邦移民局。
朱北國的第二對烏鴉燕子就計劃住在這裏,小夫妻倆也有公開的身份:男的是喬家的管家,女的是內宅的管事。
按照朱北國的既定規劃,這裏將成為一個向海外輸出移民的中轉站,這類中轉站肯定不止一個,而且要完全獨立於澳門教會建立的移民輸出係統,兩邊要自成一係,互不幹擾,也盡量不要產生業務上的交集。
朱北國是出於各種風險考慮後,做出上述這個決定的,因為他很清楚,隨著天主教在內陸的深入傳播,和大清江山社稷的逐漸穩固,天主教會在大清文人和朝廷眼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友好了。
<a id="wzsy" href="http://www.bidige.com">bidige.com</a>
天主教——或者說基督教,早在唐宋時期就在中原出現過,到了大明時代,已經普遍存在於中國內陸的不少地方,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比如嶺南和江浙沿海,那裏不僅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直接後果就是對各種外來事物的包容性提高了,於是社會對多元性的容納度也增加了,顯然,這種提高和增加又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繁榮和文化的發展。
到了大明的晚期,甚至皇帝身邊的肱骨大臣都可以公開地在朝堂上皈依天主,成為天主教徒,比如徐光啟等等諸多位居朝廷樞紐甚至就是皇帝身邊的臣子們,僅憑這一點,就知道在大明的晚期,整個社會其實對外來宗教的態度是非常寬容的。
到了明清交替之際,清廷在初期很聰明地延續了大明的各種政策,其中包括對待中外宗教態度,因此,在清初的若幹年時間裏,天主教會並沒有感覺到朝廷的敵意,甚至因為清廷需要海外天主教會在火器和對付殘明勢力方麵j進行合作,朝廷甚至對教會的活動比大明晚期更加的寬容。
但是,形勢發展到現在,天主教和教會終於開始感覺到朝廷越來越明顯的敵意了——對此朱北國與仁慈堂安格爾嬤嬤一樣,有著共同的、清醒的認識。
畢竟,專製統治者曆來都視宗教為潛在的對手,因為宗教從本質上講是反世俗權力的,是民心爭奪戰中的另外一級,況且正常的宗教隻認同神對人的權力,而且隻要是人,無貧富貴賤,在神的麵前隻能是羔羊,隻能是仆人——包括那些不可一世的國王、皇帝和貴族們。
哪怕是在兩年後,大清要搞遷海令了,在沿海建起邊牆哨所封鎖海岸線,但那也隻是一堵土牆而已,朱北國認為,所謂的封鎖線,從來都是漏洞百出,越是漫長,越是千瘡百孔,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朱北國對此信心滿滿——咱就不信躲不過大清的巡邏隊,而且那些具體情節都不用腦補----趁著黑夜組織一幫人翻牆偷渡,即便被發現了,來個強行突破,然後登上早就停靠在海邊的船舶揚長而去,清軍又沒有水師,最後還不隻能是望洋興歎?
鑒於今後對於勞動力的渴望,參議院最終接受了黃海等人的建議,並且把開拓這個通道的任務正式交給了聯邦移民局,並劃撥了專項資金——朱北國在內地買地置業的錢,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花費,還包括今後打算給移民局購置專用的運輸船——王工船台上的輕型混合動力武裝帆船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如今重任加身的朱北國在藍色閃電號抵達澳門後,就把生意完全托付給劉一爽田家駒等人,自己則跟代小山和艾魯什一起專門拜會了喬家老太太,以及鍾陸梁三家的當家人,朱北國隻是稍微暗示了一下自己的“……關於貿易勞動力輸出的一些想法……”後,四家當家人無不立刻心領神會,表示願意全力支持----這年頭能做大家族當家人的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早就明白自家的家族利益已經跟澳洲人緊緊地捆在一起了,何況澳洲聯邦政府對這些移民是開了價碼的,總之算起來,這樁人口買賣的利潤跟“粗錫砂”不相上下,還因為跟“粗錫砂”的商道和人脈是現成的,順帶販運一下人口這種事情就方便多了----礦山本來就需要礦工,不管有沒有偷渡人口這樁生意,開礦本身也是需要招募勞動力的,而且因為合法開礦,敖梁兩家招募礦工聚集人口是可以合法公開做的。
當然了,官府那邊肯定需要更多的打點,尤其是商道沿途的各個州縣,那是招募礦工的理想地區,當然也是匯聚偷渡人口的理想地區,然而四家當家人又很義氣地婉拒了朱北國提出的----澳洲聯邦願意出錢補貼四家“打點官府所需費用”的提議,四家當家人都表示說,澳洲人仁義,咱們也要把義字放中間,這些費用還是四家各自承擔吧。
朱北國自然也不堅持,畢竟人家四家各有各的人脈,咱們硬要通過出錢的方式插一杠子貌似也不合適……
在澳門的幾天時間裏,四家的當家人在喬老太太的客廳裏,跟朱北國共同商議確定了各自的分工,其中喬家負責運輸,因為跟平南王府的關係,喬家的商隊和內河船隊幾乎是暢行無阻的,敖家和梁家負責“招募礦工”,而鍾家則依靠自己在廣東水師裏的人脈能讓這些“礦工”登上停靠在海邊的船舶……
喬家的沙船在撐杆手們的努力下,終於停靠在一個緊鄰某個大宅院後門的專用碼頭上,跟喬家在廣州滿城附近的大宅子一樣,這種水岸邊的磚石碼頭在南國水鄉很是常見,船停,老把式一聲悠揚的吆喝,讓朱北國從遐想中回到現實,在喬家仆人的攙扶下,朱北國搖搖晃晃地走上搭板,然後左顧右盼地沿著青條石台階拾級而上。
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由青磚粉牆和灰瓦構成的漂亮建築,然後一行人進入了一扇朱黑漆的兩開後院門。
朱北國發現,這是一座三進的大宅子,隨行在旁的喬二公子告訴朱北國,這宅子原來的主人是大明的某個皇親國戚,如今,原來的主人和他的家族據說早已經遠遁海外,這院子就易主了,最終,喬家從平南王府手裏買到了這座府邸。
因為生意上的關係,這宅子買得很便宜,平南王把這宅子當成“官沒逆產”,發賣給了喬家,於是這裏搖身一變成為喬家的祠堂和祭祀田產所在地。
當然了,這個宅院的真正所有者,是澳洲聯邦移民局。
朱北國的第二對烏鴉燕子就計劃住在這裏,小夫妻倆也有公開的身份:男的是喬家的管家,女的是內宅的管事。
按照朱北國的既定規劃,這裏將成為一個向海外輸出移民的中轉站,這類中轉站肯定不止一個,而且要完全獨立於澳門教會建立的移民輸出係統,兩邊要自成一係,互不幹擾,也盡量不要產生業務上的交集。
朱北國是出於各種風險考慮後,做出上述這個決定的,因為他很清楚,隨著天主教在內陸的深入傳播,和大清江山社稷的逐漸穩固,天主教會在大清文人和朝廷眼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友好了。
<a id="wzsy" href="http://www.bidige.com">bidige.com</a>
天主教——或者說基督教,早在唐宋時期就在中原出現過,到了大明時代,已經普遍存在於中國內陸的不少地方,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比如嶺南和江浙沿海,那裏不僅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直接後果就是對各種外來事物的包容性提高了,於是社會對多元性的容納度也增加了,顯然,這種提高和增加又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繁榮和文化的發展。
到了大明的晚期,甚至皇帝身邊的肱骨大臣都可以公開地在朝堂上皈依天主,成為天主教徒,比如徐光啟等等諸多位居朝廷樞紐甚至就是皇帝身邊的臣子們,僅憑這一點,就知道在大明的晚期,整個社會其實對外來宗教的態度是非常寬容的。
到了明清交替之際,清廷在初期很聰明地延續了大明的各種政策,其中包括對待中外宗教態度,因此,在清初的若幹年時間裏,天主教會並沒有感覺到朝廷的敵意,甚至因為清廷需要海外天主教會在火器和對付殘明勢力方麵j進行合作,朝廷甚至對教會的活動比大明晚期更加的寬容。
但是,形勢發展到現在,天主教和教會終於開始感覺到朝廷越來越明顯的敵意了——對此朱北國與仁慈堂安格爾嬤嬤一樣,有著共同的、清醒的認識。
畢竟,專製統治者曆來都視宗教為潛在的對手,因為宗教從本質上講是反世俗權力的,是民心爭奪戰中的另外一級,況且正常的宗教隻認同神對人的權力,而且隻要是人,無貧富貴賤,在神的麵前隻能是羔羊,隻能是仆人——包括那些不可一世的國王、皇帝和貴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