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間,百濟與倭國徹底勾搭在一起,由此引發了高句麗、新羅與百濟、倭國之間的局部戰爭,倭國一直夢想著通過朝鮮海峽戰略縱深至對馬海峽,今次處心積慮地成功打破了這三國的三足鼎立局麵,觸角開始悄悄向天朝觸探。135%7924?*6/810
在倭國的介入下,高句麗與新羅吃不消了,立即遣使向天朝求援。國書到達之日,皇上拍案震怒,當即集合百官商量對策。
與上次一樣,有主戰的,有中立的,也有要求以和為貴的。
主和派的理由還是老調重調:“皇上,民間俗語都說了,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如今百姓安居,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他國大起兵戈!”
武將不服:“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者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者亡。我兵多將廣,打他鳥的!幹什麽要委曲求全!”
主和派總有話說:“兵雖強,恃武必敗!”
戶部這次態度跟上次打西突厥截然相反:“應國公曾經說過,得要道者得天下!現在誰不清楚這個道理,誰就是個傻子。咱們的絲綢、瓷器和香料茶葉需要船隊運往海外,若是讓倭國和百濟得逞,咱們的脖子就被他們給掐住了!真當如此,這豈非大大的不可!不可!”
激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知道的還以為倭國和百濟把他家商船給扣了。
有文官站出來鏗鏘有詞:“百濟與倭國,不過蕞爾小邦!竟敢挑戰我上邦帝國權威,這次如不出手狠狠教訓,打得他心服口服,我天朝威儀何在!帝國顏麵何存!”
主和派不屑地出來反擊:“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懂得了畏懼。同樣,一個國家成長的標誌,就是它的智囊高層,該動腦的時候,不再動情。”
這話一出口,可把人家慷慨陳詞的人給氣的夠嗆。這是動情麽,這跟動情有什麽關係。身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朝臣,我方都快被外敵卡住脖子了,衝冠一怒乃是人之常情,這也叫動情?
這時朱泰悠悠地站出來道:“我朝與高句麗、新羅山水相連,休戚與共。倭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不過想搭個跳板侵略他國,繼而威脅我上邦天朝。倘不在他初起賊心之時將之扼殺在萌芽之中,隻怕我朝百世基業遲早要被那撮爾小國給蠶食了。俗話說幫人就是幫己,我朝與高句麗、新羅唇齒相依,他們上書求援,若是不許,則是失信,無信則不立,以後我天朝還有什麽顏麵自稱上邦大國?所以,不論是從哪個角度,這仗打定了。”
有朱泰這個常勝將軍出麵,朝中自是無人再敢輕言主和。殿中安靜了一會兒,李弘突然笑道:“倭國嘛,小姐身子丫鬟命,現在豬油蒙心,還想當皇後,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想與我上國抗衡,是需要條件的,首先,國土要夠大,其次,人口也夠多,再次,得有錢,最後,在軍事上強過我。這四條倭國那一條夠上了?不作就不會死,老老實實聽我們的話,做個忠心小老弟,不吃虧。”
他這意思,也是主戰了。
皇上麵無表情,卻是將讚同的目光投向了李弘。朝中眾臣開始嗡嗡交流,到得最後,還是朱泰出來總結陳詞:“目前看來,我朝商隊就可抵一隻精銳之師,糧草、食鹽、武器,大船,應有盡有。而倭國表麵上似乎強大了,但是它費盡心機發起戰爭,想火中取栗,哼,隻怕這次要失算了。倭國已顯疲態,再加上其國內幕府間明爭暗鬥、政治**,已致民窮財盡。依臣所見,雖然它表麵強大,但已經外強中幹、風雨飄搖了,就這點來說,它已在戰前處於戰略被動位置了。”
聽他言詞篤篤,主和派有人不服了:“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敢問將軍,你又是何以知之倭國內部事務之巨細,莫非是信口胡謅?”這人當真是膽子不小,竟敢當庭質問。
朱泰輕輕一笑:“大人兩耳不聞窗外事,竟以為別人也是一心隻讀聖賢書了麽?各國事務,往來海內外的商隊中自有我們各部的耳目,何況不時還有商人義報歸國,這些,你都了解過了嗎。”
對方鬧了個大紅臉,這時皇上插話了:“此為實情,朕可以作證。”
“國為苦戰,民為戰苦!”這人還不死心,“若是戰事膠著,戰場遠離本國,那……那後果不堪設想!文臣死諫,國之大幸!請皇上三思!”搞得好像主戰的都是想發戰爭財、國難財的奸臣,就他是國家忠誠義士似的。
李弘糾正道:“文臣死諫,武將死戰,國之大幸。大人掐頭去尾,未免不美。”
朱泰也道:“拓土強國,強國則民自安。國為苦戰,民為戰苦,此乃針對的是持久戰。倭國遠離本土,孤懸海外,我軍當速戰速決為要!此戰一勝,天下格局必當生變,至少往後幾百年,倭國再不敢挑戰我上邦威儀。”再怎麽說,他也是飽讀兵書的專業人士,舌辯那種求圖虛名的文人酸儒,他也會變得巧舌如簧。
不料那人梗著脖子又道:“一國之強,天下布局之更替,寄予海外之戰,寄予滅倭一策,是不是太過可笑了些?難道你們就沒考慮過可能發生的意外?”
李弘悠然道:“然而逐鹿者,不顧兔也,這種心境,也許有的人永遠都不會懂。”
皇上會心一笑,那人卻聽得一愣,這什麽跟什麽?結果朱泰接著道:“娃娃吃豆,猛士吞牛。文官和武將有不同的視角和看法,原也正常。大家都是同朝為官,皇上也是廣開言路,正所謂道不辨不明,理不辨不清。兼聽則明,暢所欲言才能讓大家更好了解別人和自己。”
在倭國的介入下,高句麗與新羅吃不消了,立即遣使向天朝求援。國書到達之日,皇上拍案震怒,當即集合百官商量對策。
與上次一樣,有主戰的,有中立的,也有要求以和為貴的。
主和派的理由還是老調重調:“皇上,民間俗語都說了,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如今百姓安居,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他國大起兵戈!”
武將不服:“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者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者亡。我兵多將廣,打他鳥的!幹什麽要委曲求全!”
主和派總有話說:“兵雖強,恃武必敗!”
戶部這次態度跟上次打西突厥截然相反:“應國公曾經說過,得要道者得天下!現在誰不清楚這個道理,誰就是個傻子。咱們的絲綢、瓷器和香料茶葉需要船隊運往海外,若是讓倭國和百濟得逞,咱們的脖子就被他們給掐住了!真當如此,這豈非大大的不可!不可!”
激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知道的還以為倭國和百濟把他家商船給扣了。
有文官站出來鏗鏘有詞:“百濟與倭國,不過蕞爾小邦!竟敢挑戰我上邦帝國權威,這次如不出手狠狠教訓,打得他心服口服,我天朝威儀何在!帝國顏麵何存!”
主和派不屑地出來反擊:“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懂得了畏懼。同樣,一個國家成長的標誌,就是它的智囊高層,該動腦的時候,不再動情。”
這話一出口,可把人家慷慨陳詞的人給氣的夠嗆。這是動情麽,這跟動情有什麽關係。身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朝臣,我方都快被外敵卡住脖子了,衝冠一怒乃是人之常情,這也叫動情?
這時朱泰悠悠地站出來道:“我朝與高句麗、新羅山水相連,休戚與共。倭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不過想搭個跳板侵略他國,繼而威脅我上邦天朝。倘不在他初起賊心之時將之扼殺在萌芽之中,隻怕我朝百世基業遲早要被那撮爾小國給蠶食了。俗話說幫人就是幫己,我朝與高句麗、新羅唇齒相依,他們上書求援,若是不許,則是失信,無信則不立,以後我天朝還有什麽顏麵自稱上邦大國?所以,不論是從哪個角度,這仗打定了。”
有朱泰這個常勝將軍出麵,朝中自是無人再敢輕言主和。殿中安靜了一會兒,李弘突然笑道:“倭國嘛,小姐身子丫鬟命,現在豬油蒙心,還想當皇後,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想與我上國抗衡,是需要條件的,首先,國土要夠大,其次,人口也夠多,再次,得有錢,最後,在軍事上強過我。這四條倭國那一條夠上了?不作就不會死,老老實實聽我們的話,做個忠心小老弟,不吃虧。”
他這意思,也是主戰了。
皇上麵無表情,卻是將讚同的目光投向了李弘。朝中眾臣開始嗡嗡交流,到得最後,還是朱泰出來總結陳詞:“目前看來,我朝商隊就可抵一隻精銳之師,糧草、食鹽、武器,大船,應有盡有。而倭國表麵上似乎強大了,但是它費盡心機發起戰爭,想火中取栗,哼,隻怕這次要失算了。倭國已顯疲態,再加上其國內幕府間明爭暗鬥、政治**,已致民窮財盡。依臣所見,雖然它表麵強大,但已經外強中幹、風雨飄搖了,就這點來說,它已在戰前處於戰略被動位置了。”
聽他言詞篤篤,主和派有人不服了:“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敢問將軍,你又是何以知之倭國內部事務之巨細,莫非是信口胡謅?”這人當真是膽子不小,竟敢當庭質問。
朱泰輕輕一笑:“大人兩耳不聞窗外事,竟以為別人也是一心隻讀聖賢書了麽?各國事務,往來海內外的商隊中自有我們各部的耳目,何況不時還有商人義報歸國,這些,你都了解過了嗎。”
對方鬧了個大紅臉,這時皇上插話了:“此為實情,朕可以作證。”
“國為苦戰,民為戰苦!”這人還不死心,“若是戰事膠著,戰場遠離本國,那……那後果不堪設想!文臣死諫,國之大幸!請皇上三思!”搞得好像主戰的都是想發戰爭財、國難財的奸臣,就他是國家忠誠義士似的。
李弘糾正道:“文臣死諫,武將死戰,國之大幸。大人掐頭去尾,未免不美。”
朱泰也道:“拓土強國,強國則民自安。國為苦戰,民為戰苦,此乃針對的是持久戰。倭國遠離本土,孤懸海外,我軍當速戰速決為要!此戰一勝,天下格局必當生變,至少往後幾百年,倭國再不敢挑戰我上邦威儀。”再怎麽說,他也是飽讀兵書的專業人士,舌辯那種求圖虛名的文人酸儒,他也會變得巧舌如簧。
不料那人梗著脖子又道:“一國之強,天下布局之更替,寄予海外之戰,寄予滅倭一策,是不是太過可笑了些?難道你們就沒考慮過可能發生的意外?”
李弘悠然道:“然而逐鹿者,不顧兔也,這種心境,也許有的人永遠都不會懂。”
皇上會心一笑,那人卻聽得一愣,這什麽跟什麽?結果朱泰接著道:“娃娃吃豆,猛士吞牛。文官和武將有不同的視角和看法,原也正常。大家都是同朝為官,皇上也是廣開言路,正所謂道不辨不明,理不辨不清。兼聽則明,暢所欲言才能讓大家更好了解別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