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廷吵吵嚷嚷的,為了是不是要加征遼餉爭論不休,但後金這邊卻不會因為大明朝廷沒有得出結果就在一邊幹看著,保持什麽君子風度。
這不,當年七月,後金軍又破鴉鶻關而入,進犯清河城,清河城守將,參將鄒儲賢、援遼遊擊張旆等一眾兵將戰死沙場,清河城失陷,周圍近萬百姓被後金掠走。
相關消息傳到北京,大明的朝臣們這才意識到,後金正在有條不紊的實施寇邊計劃,用掠走的漢民增加自身的農業生產能力,用奪自明軍的甲胄和兵器武裝自身軍隊,所以,不能再給後金發育的機會了。
既然大家有了共識,那麽關於是不是要征收遼餉的爭議就此有了結果----明廷決定自明年起征收遼餉,預征額度為每畝加派白銀3厘5毫。
錢既然有了“著落”,各地明軍便開始源源不斷的調往遼東。
日後在《明神宗實錄》裏,兵部尚書黃嘉善在奏疏裏記錄了兵力征調的情況:(萬曆四十六年六月甲寅)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除城堡、驛站差拔外,實在僅兩萬餘,又各有防守之責;今合薊鎮援兵僅三萬餘,選調宣大、山西、延寧、甘固七鎮兵馬一萬六千,薊鎮各營路兵丁數千,遼鎮召募新兵二萬,通共未滿八萬。
不過除了千裏迢迢從延安、寧夏、甘肅、固原等地調兵以外,明廷還派人前往朝鮮調集軍隊參戰。
之所以連朝鮮軍隊都要調集,一方麵是,三大征中的朝鮮之戰結束後,為了防備日軍可能的再次入侵,朝鮮軍隊的麵貌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戰鬥力相較壬辰戰爭前有了極大的提高,或可以配合明軍作戰。
而另一方麵的原因是,麗軍隻要越過鴨綠江就能攻入後金腹地,其補給線比明軍短了許多,有利於合圍作戰。
但更關鍵的是,調動朝鮮軍隊,不用大明的軍費,可以節省寶貴的資金。
既然兵也有了,那接下來一步就是選將了----大明在英宗之後,以文禦武已經是常態了,所以哪怕一些指揮還是需要由武官來負責,但最高指揮權卻隻能掌握在文官手中----故此,所謂的將,那必須是一名高級文官。
可是因為三大征之後多年的國內和平,所以到了萬曆四十六年,曾經有軍事經驗的文官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所以明廷經過廷推,提名楊鎬出任遼東方麵的總指揮官----遼東經略。
經略並不明會典上明確的職官,事實上,這個詞是動詞,“經營軍務負責攻略”的縮寫,也因此,經略與巡撫、總督、督師一樣都不是正式的官職,而是某種兼職,具體顯示這位經略品級和權力的,還是他自身原有的職務。
一般來說,巡撫不太有兵部加銜,總督會有兵部侍郎的加銜,而地位在總督之上的經略則肯定有兵部侍郎及都察院的管弦在身,至於督師,那身份就更高了,必須有兵部尚書的加銜,而廷臣們這次廷推的楊鎬,身上就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頭銜。
即楊鎬是以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身份,“經略”遼東軍務的。
說到楊鎬這個人,倒也是河南人,跟原大學士沈鯉的關係很近,也參加過朝鮮之戰,但問題是在朝鮮之戰中的表現不好,不但有蔚州大敗,而且還虛報過戰功,因此曾經受到明廷的處分,那麽為什麽這次廷推偏偏選了這個人呢?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org">小書亭</a>
難道是明廷一個能打的文官都選不出來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偌大個大明,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能打的文官多少能找出一兩個的,譬如熊廷弼就是其中合適的一員,而近十年來,擔任遼東巡撫一直也有趙楫、張悌、李炳、楊鎬、張濤、郭光複、李維翰等七人,為什麽不選他們呢?
但問題是,張悌此時跟萬曆皇帝鬧意見,致仕回鄉了;郭光複意見死於任上不用考慮;趙楫是因為著名的寬奠六堡事件被罷,李炳因為長定堡失事被罷,李維翰正是撫順失陷待罪人,都不可能;而張濤任內發生了努爾哈赤質子事件,這個事後來被認為是嚴重的戰略誤判,再加上本人年紀也大了,在四十六年年底就死了,也不可能。
所以這麽一排下來,最有可能產生經略的曆任遼東巡撫,不就隻剩一個楊鎬了嗎。
那熊廷弼為什麽不可能呢?
一個很荒謬的原因。
時任翰林院簡討的丁紹軾公開宣稱“今日遼之屢敗,果無人乎?今則所倚靠者止有熊廷弼一人而已矣。嗟乎,廷弼誠可恃也,而堂堂天朝豈祗靠一人之力乎?”
對,就是堂堂天朝不可仰仗一人,所以,熊廷弼便被排除在外了----當然,熊廷弼的資曆較楊鎬差了不少,也是關鍵。
既然連熊廷弼都被排除了,可不就隻有楊鎬可選了嗎?
也有人會說,未必一定要找了解遼東的,這樣選擇範圍不是大了嗎?
之所以不選擇不了解遼東的文官,原因也監督,因為沒有時間給這位了解遼東了。
同樣是在日後編撰的《明神宗實錄》裏,記錄了當時作為內閣首輔的方從哲的論述:“自奴酋入犯,撫順失守,各城堡敢戰之將、精銳之兵,皆為總兵調去,同時陷沒,所遺者不過守城軍士耳。敗報一聞,人人膽喪,即固守且不能必,敢望其列營對敵,以遏狂虜之鋒乎?今塘報三日不至,道路傳聞遼陽、廣寧俱以被圍。儻此信果真,廣寧離山海隻五百裏耳,烽火達於近郊,門廷何能禦寇?時勢至此,可不為之寒心哉?”
沒錯,多年文恬武嬉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已經讓明廷上下慌了神,根本來不及再給誰慢慢了解遼東局勢的時間了,所以,拉進籃子就是菜。
“適見吏部會推兵部侍郎楊鎬,即眾議欲用為經略者。蓋本官昔巡撫遼東,熟諳虜情,威名素著。此時起用,則遼人可恃以無恐,即醜虜聞之,亦且懾服而不敢動,收宿望以救危邊,所係尤為不小。”
楊鎬也就此光榮上陣了······
這不,當年七月,後金軍又破鴉鶻關而入,進犯清河城,清河城守將,參將鄒儲賢、援遼遊擊張旆等一眾兵將戰死沙場,清河城失陷,周圍近萬百姓被後金掠走。
相關消息傳到北京,大明的朝臣們這才意識到,後金正在有條不紊的實施寇邊計劃,用掠走的漢民增加自身的農業生產能力,用奪自明軍的甲胄和兵器武裝自身軍隊,所以,不能再給後金發育的機會了。
既然大家有了共識,那麽關於是不是要征收遼餉的爭議就此有了結果----明廷決定自明年起征收遼餉,預征額度為每畝加派白銀3厘5毫。
錢既然有了“著落”,各地明軍便開始源源不斷的調往遼東。
日後在《明神宗實錄》裏,兵部尚書黃嘉善在奏疏裏記錄了兵力征調的情況:(萬曆四十六年六月甲寅)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除城堡、驛站差拔外,實在僅兩萬餘,又各有防守之責;今合薊鎮援兵僅三萬餘,選調宣大、山西、延寧、甘固七鎮兵馬一萬六千,薊鎮各營路兵丁數千,遼鎮召募新兵二萬,通共未滿八萬。
不過除了千裏迢迢從延安、寧夏、甘肅、固原等地調兵以外,明廷還派人前往朝鮮調集軍隊參戰。
之所以連朝鮮軍隊都要調集,一方麵是,三大征中的朝鮮之戰結束後,為了防備日軍可能的再次入侵,朝鮮軍隊的麵貌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戰鬥力相較壬辰戰爭前有了極大的提高,或可以配合明軍作戰。
而另一方麵的原因是,麗軍隻要越過鴨綠江就能攻入後金腹地,其補給線比明軍短了許多,有利於合圍作戰。
但更關鍵的是,調動朝鮮軍隊,不用大明的軍費,可以節省寶貴的資金。
既然兵也有了,那接下來一步就是選將了----大明在英宗之後,以文禦武已經是常態了,所以哪怕一些指揮還是需要由武官來負責,但最高指揮權卻隻能掌握在文官手中----故此,所謂的將,那必須是一名高級文官。
可是因為三大征之後多年的國內和平,所以到了萬曆四十六年,曾經有軍事經驗的文官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所以明廷經過廷推,提名楊鎬出任遼東方麵的總指揮官----遼東經略。
經略並不明會典上明確的職官,事實上,這個詞是動詞,“經營軍務負責攻略”的縮寫,也因此,經略與巡撫、總督、督師一樣都不是正式的官職,而是某種兼職,具體顯示這位經略品級和權力的,還是他自身原有的職務。
一般來說,巡撫不太有兵部加銜,總督會有兵部侍郎的加銜,而地位在總督之上的經略則肯定有兵部侍郎及都察院的管弦在身,至於督師,那身份就更高了,必須有兵部尚書的加銜,而廷臣們這次廷推的楊鎬,身上就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頭銜。
即楊鎬是以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身份,“經略”遼東軍務的。
說到楊鎬這個人,倒也是河南人,跟原大學士沈鯉的關係很近,也參加過朝鮮之戰,但問題是在朝鮮之戰中的表現不好,不但有蔚州大敗,而且還虛報過戰功,因此曾經受到明廷的處分,那麽為什麽這次廷推偏偏選了這個人呢?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org">小書亭</a>
難道是明廷一個能打的文官都選不出來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偌大個大明,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能打的文官多少能找出一兩個的,譬如熊廷弼就是其中合適的一員,而近十年來,擔任遼東巡撫一直也有趙楫、張悌、李炳、楊鎬、張濤、郭光複、李維翰等七人,為什麽不選他們呢?
但問題是,張悌此時跟萬曆皇帝鬧意見,致仕回鄉了;郭光複意見死於任上不用考慮;趙楫是因為著名的寬奠六堡事件被罷,李炳因為長定堡失事被罷,李維翰正是撫順失陷待罪人,都不可能;而張濤任內發生了努爾哈赤質子事件,這個事後來被認為是嚴重的戰略誤判,再加上本人年紀也大了,在四十六年年底就死了,也不可能。
所以這麽一排下來,最有可能產生經略的曆任遼東巡撫,不就隻剩一個楊鎬了嗎。
那熊廷弼為什麽不可能呢?
一個很荒謬的原因。
時任翰林院簡討的丁紹軾公開宣稱“今日遼之屢敗,果無人乎?今則所倚靠者止有熊廷弼一人而已矣。嗟乎,廷弼誠可恃也,而堂堂天朝豈祗靠一人之力乎?”
對,就是堂堂天朝不可仰仗一人,所以,熊廷弼便被排除在外了----當然,熊廷弼的資曆較楊鎬差了不少,也是關鍵。
既然連熊廷弼都被排除了,可不就隻有楊鎬可選了嗎?
也有人會說,未必一定要找了解遼東的,這樣選擇範圍不是大了嗎?
之所以不選擇不了解遼東的文官,原因也監督,因為沒有時間給這位了解遼東了。
同樣是在日後編撰的《明神宗實錄》裏,記錄了當時作為內閣首輔的方從哲的論述:“自奴酋入犯,撫順失守,各城堡敢戰之將、精銳之兵,皆為總兵調去,同時陷沒,所遺者不過守城軍士耳。敗報一聞,人人膽喪,即固守且不能必,敢望其列營對敵,以遏狂虜之鋒乎?今塘報三日不至,道路傳聞遼陽、廣寧俱以被圍。儻此信果真,廣寧離山海隻五百裏耳,烽火達於近郊,門廷何能禦寇?時勢至此,可不為之寒心哉?”
沒錯,多年文恬武嬉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已經讓明廷上下慌了神,根本來不及再給誰慢慢了解遼東局勢的時間了,所以,拉進籃子就是菜。
“適見吏部會推兵部侍郎楊鎬,即眾議欲用為經略者。蓋本官昔巡撫遼東,熟諳虜情,威名素著。此時起用,則遼人可恃以無恐,即醜虜聞之,亦且懾服而不敢動,收宿望以救危邊,所係尤為不小。”
楊鎬也就此光榮上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