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太醫院的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吃了遲遲不見好的泰昌帝便摒棄了太醫院的湯藥,可問題是,不吃藥這痢疾就遲遲不好,甚至影響了泰昌帝的休息,整晚睡不著覺的泰昌帝開始日漸憔悴了。
丁卯過後沒兩日,神宗皇帝的靈柩遷往定陵安葬,但由於棺槨太重,在運輸途中,承重的繩索幾次斷裂,導致棺槨中途落地,這在當時是極其不吉利的征兆,泰昌帝問詢心憂不已,便再次召見了方從哲。
一見方從哲,泰昌帝便問道:“壽宮的情況如何了?”
方從哲一早猜到了泰昌帝的問題,便好整以暇的回應道:“陛下放心,雖然中途有些波折,但大行皇帝業已安葬完畢,天壽山地宮於前天開始複土了。”
泰昌帝沉默良久,再度開口道:“那朕的壽宮可做安排了?”
方從哲大吃一驚,急忙聲音顫抖的勸說道:“陛下目前不過是體質虛弱而已,哪裏會有天崩地裂、不忍言之事啊?陛下實在是過慮了,這反而對靜養不好!”
泰昌帝苦笑道:“藥石罔效啊!朕又怎麽能不考慮再三呢!”
方從哲猶豫了一下,回複道:“陛下若是信不過太醫院,或可以廣延天下名醫。”
泰昌帝肯定是有求生欲望的,所以他當即同意了方從哲的建議,決定道:“這件事就由方先生操辦吧······”
回到內閣的方從哲跟劉一燝、韓爌等閣臣商量了,大家覺得這件事應該速速辦理,但又不能廣而告之,以免造成了朝野的混亂,所以,內閣最後決定,幾位閣臣各自給地方督撫寫信,請他們趕快把各地名醫送來北京,但正式的詔書就不下發了。
由於明廷內部並沒有保密的意識,所以內閣正在想辦法召集民間大夫的消息很快在朝廷內部鬧得沸沸揚揚了,於是,得到了消息的鴻臚寺丞李可灼便向內閣報告道:“他有仙方可以止瀉,並醫治陛下的疾病!”
方從哲等人聞言頗有興趣,便召見了李可灼,結果看到了李可灼預備進呈的仙丹。
但對於仙丹,內閣上下都極其不以為然,畢竟曆史上那些因為服用了仙丹而死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所以,給普通人使用都要小心翼翼的,更何況一國之君呢!
所以,內閣便認為李可灼有謀取幸進的意圖,不可以相信。
等到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自覺自己堅持不了太久了,於是再一次召見了方從哲等人,當天。
在這次召見中,泰昌帝主要說了三個件事,第一件事,是他通過廠衛係統聽說了李可灼準備奉獻仙丹的事情,要求內閣上呈;第二件事,他將皇長子朱由校托付給了群臣,希望日後群臣能輔佐朱由校即位,並把朱由校培養為“堯舜”;第三件是,則是在退一步的情況下,不再堅持冊封西李為皇後,而是準備先冊封西李為皇貴妃。
按照泰昌帝的想法,他主動退了一步,文臣集團應該也知趣的退讓一步,如此雙方也算皆大歡喜,但誰料到,文臣集團已經意動了,西李卻充當了豬隊友的角色。
這不,站在幕簾之後偷聽的西李拉過站在她身邊的朱由校,在其耳邊耳語幾句,便把朱由校推了出去,看到突然間冒出來的朱由校,泰昌帝疑惑道:“哥兒有什麽緊要的事嗎?”
朱由校之前已經受了王安的蠱惑,本是不願意替西李傳話的,所以期期艾艾的有些不想開口,西李便在幕後催促了一句,朱由校這才無奈,衝著泰昌帝與群臣說道:“兒臣以為,李選侍可以當皇後!”
群臣之前已經看清楚有人在幕簾後跟朱由校說話,所以聽完朱由校的說明,頓時有些嘩然,泰昌皇帝也愕然無語。
見形勢似乎有些失控,禮部尚書孫如遊便再一次站了出來:“太後、元妃等人的諡號還沒有尊上,把這些事情解決後再封皇貴妃不晚。”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cc">小書亭</a>
方從哲便立刻附和道:“理應如此!”
泰昌帝一看便知道西李弄巧成拙了,所以歎息一聲,同意了群臣的意見,然後以身體不適為由宣布結束這次後來被稱為“甲戌召見”的會麵。
“甲戌召見”結束後,王安立刻派人把楊漣請了過來。
王安跟東林黨親善已經很久了,但楊漣此時不過是一個兵科都給事中罷了,王安為什麽非要直接聯絡他呢?在這重要的曆史關頭,其他的東林大佬又跑哪去了?
其實情況並沒有那麽複雜,要知道神宗過世至今也就一個多月,起複各路東林大佬的詔書也才下達了二十多天,就算各路東林大佬接到詔書立刻啟程,現在還多半在路上,所以,京城裏東林黨人數量還不多,大佬更是有限,不聯絡楊漣,就幾個人可以聯絡了。
此外,楊漣現在供職兵科,是科道中的一員,算是明廷當中最有戰鬥力的政治部門了,在內閣目前還控製在方從哲這個老狐狸手上的時候,王安也隻能將科道倚為助力了。
至於為什麽不聯絡身為東林大佬之一的新任內閣大學士韓爌,王安也是有考慮的,畢竟韓爌的位置夠高,控製起來不易,遠不如楊漣這邊用不多的籌碼和幾句忠君愛國的話,就能打動了。
當然,楊漣是不是在與王安虛與委蛇,卻非眼下的王安所能知曉的。
不過,這次密會中,兩人顯然是一拍即合。
“請王公公放心,楊漣拚卻性命也不會坐視西李行武後舊事!”
聽完楊漣的保證,王安沉默了一會,語氣嚴肅且蕭瑟的說道:“皇爺的身子,保不齊哪一天就有不忍言之事,屆時,請大洪一定留意雜家派出的信使,才好裏應外合,確保元子脫離李選侍的控製。”
楊漣答道:“理應如此!”
兩人隨即約定了確認信使身份的暗號,隨後,不敢在此關鍵時候,輕易離開泰昌帝身邊的王安便匆匆離去了,看著王安的背影,楊漣苦笑的自言自語道:“非是我楊某人願意與閹豎攜手,實在是形勢所逼啊。”
完成了心理建設的楊漣也走了,卻不知道,此刻泰昌帝派出的使者已經再一次的去往了內閣······
丁卯過後沒兩日,神宗皇帝的靈柩遷往定陵安葬,但由於棺槨太重,在運輸途中,承重的繩索幾次斷裂,導致棺槨中途落地,這在當時是極其不吉利的征兆,泰昌帝問詢心憂不已,便再次召見了方從哲。
一見方從哲,泰昌帝便問道:“壽宮的情況如何了?”
方從哲一早猜到了泰昌帝的問題,便好整以暇的回應道:“陛下放心,雖然中途有些波折,但大行皇帝業已安葬完畢,天壽山地宮於前天開始複土了。”
泰昌帝沉默良久,再度開口道:“那朕的壽宮可做安排了?”
方從哲大吃一驚,急忙聲音顫抖的勸說道:“陛下目前不過是體質虛弱而已,哪裏會有天崩地裂、不忍言之事啊?陛下實在是過慮了,這反而對靜養不好!”
泰昌帝苦笑道:“藥石罔效啊!朕又怎麽能不考慮再三呢!”
方從哲猶豫了一下,回複道:“陛下若是信不過太醫院,或可以廣延天下名醫。”
泰昌帝肯定是有求生欲望的,所以他當即同意了方從哲的建議,決定道:“這件事就由方先生操辦吧······”
回到內閣的方從哲跟劉一燝、韓爌等閣臣商量了,大家覺得這件事應該速速辦理,但又不能廣而告之,以免造成了朝野的混亂,所以,內閣最後決定,幾位閣臣各自給地方督撫寫信,請他們趕快把各地名醫送來北京,但正式的詔書就不下發了。
由於明廷內部並沒有保密的意識,所以內閣正在想辦法召集民間大夫的消息很快在朝廷內部鬧得沸沸揚揚了,於是,得到了消息的鴻臚寺丞李可灼便向內閣報告道:“他有仙方可以止瀉,並醫治陛下的疾病!”
方從哲等人聞言頗有興趣,便召見了李可灼,結果看到了李可灼預備進呈的仙丹。
但對於仙丹,內閣上下都極其不以為然,畢竟曆史上那些因為服用了仙丹而死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所以,給普通人使用都要小心翼翼的,更何況一國之君呢!
所以,內閣便認為李可灼有謀取幸進的意圖,不可以相信。
等到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自覺自己堅持不了太久了,於是再一次召見了方從哲等人,當天。
在這次召見中,泰昌帝主要說了三個件事,第一件事,是他通過廠衛係統聽說了李可灼準備奉獻仙丹的事情,要求內閣上呈;第二件事,他將皇長子朱由校托付給了群臣,希望日後群臣能輔佐朱由校即位,並把朱由校培養為“堯舜”;第三件是,則是在退一步的情況下,不再堅持冊封西李為皇後,而是準備先冊封西李為皇貴妃。
按照泰昌帝的想法,他主動退了一步,文臣集團應該也知趣的退讓一步,如此雙方也算皆大歡喜,但誰料到,文臣集團已經意動了,西李卻充當了豬隊友的角色。
這不,站在幕簾之後偷聽的西李拉過站在她身邊的朱由校,在其耳邊耳語幾句,便把朱由校推了出去,看到突然間冒出來的朱由校,泰昌帝疑惑道:“哥兒有什麽緊要的事嗎?”
朱由校之前已經受了王安的蠱惑,本是不願意替西李傳話的,所以期期艾艾的有些不想開口,西李便在幕後催促了一句,朱由校這才無奈,衝著泰昌帝與群臣說道:“兒臣以為,李選侍可以當皇後!”
群臣之前已經看清楚有人在幕簾後跟朱由校說話,所以聽完朱由校的說明,頓時有些嘩然,泰昌皇帝也愕然無語。
見形勢似乎有些失控,禮部尚書孫如遊便再一次站了出來:“太後、元妃等人的諡號還沒有尊上,把這些事情解決後再封皇貴妃不晚。”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cc">小書亭</a>
方從哲便立刻附和道:“理應如此!”
泰昌帝一看便知道西李弄巧成拙了,所以歎息一聲,同意了群臣的意見,然後以身體不適為由宣布結束這次後來被稱為“甲戌召見”的會麵。
“甲戌召見”結束後,王安立刻派人把楊漣請了過來。
王安跟東林黨親善已經很久了,但楊漣此時不過是一個兵科都給事中罷了,王安為什麽非要直接聯絡他呢?在這重要的曆史關頭,其他的東林大佬又跑哪去了?
其實情況並沒有那麽複雜,要知道神宗過世至今也就一個多月,起複各路東林大佬的詔書也才下達了二十多天,就算各路東林大佬接到詔書立刻啟程,現在還多半在路上,所以,京城裏東林黨人數量還不多,大佬更是有限,不聯絡楊漣,就幾個人可以聯絡了。
此外,楊漣現在供職兵科,是科道中的一員,算是明廷當中最有戰鬥力的政治部門了,在內閣目前還控製在方從哲這個老狐狸手上的時候,王安也隻能將科道倚為助力了。
至於為什麽不聯絡身為東林大佬之一的新任內閣大學士韓爌,王安也是有考慮的,畢竟韓爌的位置夠高,控製起來不易,遠不如楊漣這邊用不多的籌碼和幾句忠君愛國的話,就能打動了。
當然,楊漣是不是在與王安虛與委蛇,卻非眼下的王安所能知曉的。
不過,這次密會中,兩人顯然是一拍即合。
“請王公公放心,楊漣拚卻性命也不會坐視西李行武後舊事!”
聽完楊漣的保證,王安沉默了一會,語氣嚴肅且蕭瑟的說道:“皇爺的身子,保不齊哪一天就有不忍言之事,屆時,請大洪一定留意雜家派出的信使,才好裏應外合,確保元子脫離李選侍的控製。”
楊漣答道:“理應如此!”
兩人隨即約定了確認信使身份的暗號,隨後,不敢在此關鍵時候,輕易離開泰昌帝身邊的王安便匆匆離去了,看著王安的背影,楊漣苦笑的自言自語道:“非是我楊某人願意與閹豎攜手,實在是形勢所逼啊。”
完成了心理建設的楊漣也走了,卻不知道,此刻泰昌帝派出的使者已經再一次的去往了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