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夾擊後金的策略失敗之後,熊廷弼的態度趨向於保守,與主張積極進取的王化貞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烈,而在大明朝堂這邊,雖然天啟帝已經前後向遼東撥付了數百萬的內帑,但如今內庫和國庫一樣都已經空乏,所以也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平息遼東的危機,故此,朝堂這邊的態度便自然而然的傾向於了主張對後金實施進攻的王化貞這邊。
於是,王化貞“所奏請無不從,令無受廷弼節度”,而熊廷弼的奏請則“事多齟齬”;到最後更是出現了,作為下屬的王化貞統領廣寧周邊十四萬明軍(實數大約10~11萬),而身為長官的熊廷弼手中隻有5000人的尷尬局麵。
但王化貞屬於那種口號喊得很響,實際沒有辦事能力的官,其在任上“一切士馬、甲仗、糗糧、營壘俱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並還幻想著“以不戰取全勝”。
甚至在天啟二年正月初六那天,王化貞還上疏說:“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
而在同一份奏疏裏,王化貞還故意給熊廷弼下套,說什麽:“臣又願與經臣約,怒蛙可式,無摧戰士之氣,勞薪可念,無灰任事之心······”
在王化貞這篇堂堂皇皇的大話蠱惑下,以王化貞座師葉向高為首的明廷高層不禁喜形於色,認為殲滅後金指日可待,便委於王化貞“便宜行事”的權力,徹底置熊廷弼於架空的狀態,此時,大權在握的王化貞便布置部將,準備東渡遼河,進攻遼陽和沈陽。
然而,就在王化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努爾哈赤也做好了進攻遼河以西地區的準備,這不,天啟二年正月未過,後金便遣派五萬軍隊渡河攻擊要點西平堡。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王化貞問詢,便派出總兵官劉渠、祁秉忠率軍去救援西平堡,同時又派孫得功率廣寧兵出援;然而在孫得功之後,刻意貶低後金戰力以至於自己都相信了的王化貞並沒有進一步增派援兵,這就讓孫得功產生了王化貞故意要讓自己送死的判斷。
天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劉、祁、孫三部援軍抵達距離西平堡不遠的平陽橋,結果與圍點打援的後金軍正麵接戰,劉、祁兩部陷入苦戰,但孫得功部卻在與後金軍稍一接觸便不戰而逃。
在逃回廣寧的路上,孫得功得知劉渠和祁秉忠力戰而死,生怕回到城中被拿問的他便一麵派親信聯絡後金、準備投降,一麵又在抵達廣寧時率部高喊後金軍已至城下、“軍民宜早剃發歸順”的口號,導致了“一城轟然、爭奪門走”的亂局。
此時,若是王化貞能出麵穩定人心,組織城內部隊鎮之以靜的話,廣寧未必會輕易失守,但王化貞卻倉皇的搶先逃出廣寧城,如此一來,城內大軍便在無人主持大局的情況下,一哄而散了;而此時,孫得功派去聯絡後金方麵的信使根本還沒有與後金方麵接觸上,直到兩天後,屯兵沙嶺一線休整的後金軍才姍然的開入了已經空無一人的廣寧城······
王化貞一直逃到閭陽驛才遇到聽聞警訓後率部趕來的熊廷弼。
兩人見麵之後,許是知道自己即將麵臨的悲慘局麵,亦或是為遼兵不堪一戰、遼事再度惡化而擔心,王化貞當場大哭了起來。
見狀,一貫嘴臭的熊廷弼卻冷笑道:“六萬眾一舉蕩平遼陽,今竟如何?”
無言以對的王化貞掩麵長歎,許久之後,為了減輕自己失敗的罪責的王化貞便試著跟熊廷弼商議如何保守寧遠與前屯地區,對此,熊廷弼卻道:“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
是的,寧遠和廣寧前屯千戶所此時的城防很差,軍隊又因為戰敗而失去了戰鬥意誌,此時根本是守不住遼西走廊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壁清野,把剩下的六、七萬軍隊和十餘萬遼民盡可能的帶回山海關一線去。
王化貞對此顯然是不滿意的,但此時他的威信掃地,再也無法對抗熊廷弼的決定,再加上肝膽俱裂的軍隊將領們一致擁護熊廷弼的主張,所以,大撤退的計劃就此落實了下去。
好在熊廷弼事情也沒有做絕,所以看著同為文官的麵上,熊廷弼把自己帶來的,尚且還有組織的5000明軍交給王化貞斷後,然後盡焚積餘及房屋建築,並填滿水井後,帶著背井離鄉的十幾萬軍民,一步一回頭的退往了關內。
後金兵沒有想到熊廷弼會如此果決,因此等他們打掃完平陽橋戰場、接收了廣寧周邊乞降的城寨後,重新展開追擊時,卻發現了一片焦土,沒有能從大明軍民口中奪取糧食輜重充當補給的後金軍無力追擊,便重新退回了遼河以東。
從後金軍追擊未果的現實來看,熊廷弼果斷撤退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當時的後金還沒有國力染指遼河以西地區,因此隻要留出足夠的緩衝地帶,後金軍直接越過數百公裏的無人區,進攻山海關的可能性不大,明軍完全可以在山海關經過充分訓練和整頓後,再圖謀北上,如此,明廷的經濟壓力也會有所減輕的。
然而,熊廷弼的主張更多的隻是從戰術上,而且是遼東一地的戰術上做了考慮,事實上,即便僅僅是為了大明朝的臉麵,朝臣們也沒辦法接受在自己手上丟失關外全部土地的責任,更不要說一旦退守山海關,就沒辦法阻止後金控製朝鮮、威懾蒙古,進而形成一個類似當年遼帝國的新的北方王朝。
屆時,整個北中國的防禦形勢必然會出現全麵惡化的可能,一旦九邊處處有警,到處要填窟窿,那絕對不是眼下財政收入不足的明王朝所能應對的,所以,熊廷弼棄守寧遠前屯的決定在某些人看來是嚴重錯誤的,也因此,在王化貞被捉拿下獄後沒幾天,原本褫職回籍聽勘的熊廷弼也被抓入了詔獄之中······
於是,王化貞“所奏請無不從,令無受廷弼節度”,而熊廷弼的奏請則“事多齟齬”;到最後更是出現了,作為下屬的王化貞統領廣寧周邊十四萬明軍(實數大約10~11萬),而身為長官的熊廷弼手中隻有5000人的尷尬局麵。
但王化貞屬於那種口號喊得很響,實際沒有辦事能力的官,其在任上“一切士馬、甲仗、糗糧、營壘俱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並還幻想著“以不戰取全勝”。
甚至在天啟二年正月初六那天,王化貞還上疏說:“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
而在同一份奏疏裏,王化貞還故意給熊廷弼下套,說什麽:“臣又願與經臣約,怒蛙可式,無摧戰士之氣,勞薪可念,無灰任事之心······”
在王化貞這篇堂堂皇皇的大話蠱惑下,以王化貞座師葉向高為首的明廷高層不禁喜形於色,認為殲滅後金指日可待,便委於王化貞“便宜行事”的權力,徹底置熊廷弼於架空的狀態,此時,大權在握的王化貞便布置部將,準備東渡遼河,進攻遼陽和沈陽。
然而,就在王化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努爾哈赤也做好了進攻遼河以西地區的準備,這不,天啟二年正月未過,後金便遣派五萬軍隊渡河攻擊要點西平堡。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王化貞問詢,便派出總兵官劉渠、祁秉忠率軍去救援西平堡,同時又派孫得功率廣寧兵出援;然而在孫得功之後,刻意貶低後金戰力以至於自己都相信了的王化貞並沒有進一步增派援兵,這就讓孫得功產生了王化貞故意要讓自己送死的判斷。
天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劉、祁、孫三部援軍抵達距離西平堡不遠的平陽橋,結果與圍點打援的後金軍正麵接戰,劉、祁兩部陷入苦戰,但孫得功部卻在與後金軍稍一接觸便不戰而逃。
在逃回廣寧的路上,孫得功得知劉渠和祁秉忠力戰而死,生怕回到城中被拿問的他便一麵派親信聯絡後金、準備投降,一麵又在抵達廣寧時率部高喊後金軍已至城下、“軍民宜早剃發歸順”的口號,導致了“一城轟然、爭奪門走”的亂局。
此時,若是王化貞能出麵穩定人心,組織城內部隊鎮之以靜的話,廣寧未必會輕易失守,但王化貞卻倉皇的搶先逃出廣寧城,如此一來,城內大軍便在無人主持大局的情況下,一哄而散了;而此時,孫得功派去聯絡後金方麵的信使根本還沒有與後金方麵接觸上,直到兩天後,屯兵沙嶺一線休整的後金軍才姍然的開入了已經空無一人的廣寧城······
王化貞一直逃到閭陽驛才遇到聽聞警訓後率部趕來的熊廷弼。
兩人見麵之後,許是知道自己即將麵臨的悲慘局麵,亦或是為遼兵不堪一戰、遼事再度惡化而擔心,王化貞當場大哭了起來。
見狀,一貫嘴臭的熊廷弼卻冷笑道:“六萬眾一舉蕩平遼陽,今竟如何?”
無言以對的王化貞掩麵長歎,許久之後,為了減輕自己失敗的罪責的王化貞便試著跟熊廷弼商議如何保守寧遠與前屯地區,對此,熊廷弼卻道:“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
是的,寧遠和廣寧前屯千戶所此時的城防很差,軍隊又因為戰敗而失去了戰鬥意誌,此時根本是守不住遼西走廊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壁清野,把剩下的六、七萬軍隊和十餘萬遼民盡可能的帶回山海關一線去。
王化貞對此顯然是不滿意的,但此時他的威信掃地,再也無法對抗熊廷弼的決定,再加上肝膽俱裂的軍隊將領們一致擁護熊廷弼的主張,所以,大撤退的計劃就此落實了下去。
好在熊廷弼事情也沒有做絕,所以看著同為文官的麵上,熊廷弼把自己帶來的,尚且還有組織的5000明軍交給王化貞斷後,然後盡焚積餘及房屋建築,並填滿水井後,帶著背井離鄉的十幾萬軍民,一步一回頭的退往了關內。
後金兵沒有想到熊廷弼會如此果決,因此等他們打掃完平陽橋戰場、接收了廣寧周邊乞降的城寨後,重新展開追擊時,卻發現了一片焦土,沒有能從大明軍民口中奪取糧食輜重充當補給的後金軍無力追擊,便重新退回了遼河以東。
從後金軍追擊未果的現實來看,熊廷弼果斷撤退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當時的後金還沒有國力染指遼河以西地區,因此隻要留出足夠的緩衝地帶,後金軍直接越過數百公裏的無人區,進攻山海關的可能性不大,明軍完全可以在山海關經過充分訓練和整頓後,再圖謀北上,如此,明廷的經濟壓力也會有所減輕的。
然而,熊廷弼的主張更多的隻是從戰術上,而且是遼東一地的戰術上做了考慮,事實上,即便僅僅是為了大明朝的臉麵,朝臣們也沒辦法接受在自己手上丟失關外全部土地的責任,更不要說一旦退守山海關,就沒辦法阻止後金控製朝鮮、威懾蒙古,進而形成一個類似當年遼帝國的新的北方王朝。
屆時,整個北中國的防禦形勢必然會出現全麵惡化的可能,一旦九邊處處有警,到處要填窟窿,那絕對不是眼下財政收入不足的明王朝所能應對的,所以,熊廷弼棄守寧遠前屯的決定在某些人看來是嚴重錯誤的,也因此,在王化貞被捉拿下獄後沒幾天,原本褫職回籍聽勘的熊廷弼也被抓入了詔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