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攀龍成功拿到了左都禦史的位置,但東林黨人還是對葉向高的去職充滿恥辱感,所以便在當年大計完成後,騰出手來準備報複了。
正好此時,巡按淮揚禦史崔呈秀任滿回京待考察,這個崔巡按在地方上對大戶和官員壓榨的有些厲害,還據說中飽私囊,對此,“嫉惡如仇”的高攀龍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便就叫福建道禦史李應升起草奏疏,準備彈劾這小子。
崔呈秀聞訊大驚,趁著夜色跑到李應升的寓所,長跪不起,請李大人好歹放他一馬,但彈劾崔呈秀是高攀龍親自安排的三把火之一,又怎麽可能因為崔呈秀的些許做派就無疾而終呢,所以天啟四年九月十七日,高攀龍還是將親自署名的彈劾奏疏遞交上去了。
在台長親自彈劾的情況下,崔呈秀也隻好硬著頭皮上了自辯疏,為自己辯解。
明朝的行政體製中,揭發檢舉是都察院的職權,事情屬實與否,則要吏部來核查;所以,接到高攀龍的奏章和崔呈秀的自辯後,天啟皇帝便讓吏部對崔呈秀進行勘察。
東林黨本就是一體的,所以在趙南星看來,這還勘察個屁啊!
於是,趙南星便立刻上疏建議天啟帝“遣戍”了崔呈秀,讓這隻用來儆猴的雞,滾到邊疆去勞動教養去吧,正好為高攀龍樹立威信。
天啟帝得到了趙南星的奏疏,認為吏部已經對崔呈秀考核過了,驗證了都察院的彈章,便下詔將崔呈秀革職,並責成淮揚地方官查清貪汙數目。
崔呈秀走投無路,便隻好抱著一線希望求助於閹黨。
那日,崔呈秀青衣小帽的來到魏忠賢在宮外的私宅求見,並在見到魏忠賢後長跪不起,請魏忠賢加以援手,並願意尊奉魏忠賢為幹爹,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就連魏忠賢也覺得接受不了,但出於敵人的敵人可為自己所用的判斷,魏忠賢還是收下了這個幹兒子。
隨即,魏忠賢便找了個機會跟天啟皇帝嘀咕起來。
魏忠賢說,皇爺您讓吏部去查崔呈秀,按時間來算,這吏部的人還沒出京呢,怎麽趙南星就附和高攀龍的意見了,這裏麵是不是有問題啊,是不是高趙聯合起來糊弄您呢。
天啟皇帝一聽,也覺察出問題來了,是的,不管是高攀龍和趙南星事先有過商量,還是兩人有默契彼此沒打招呼就呼應了,這都對皇權不是什麽好事,有愚弄和架空自己的危險,所以,天啟帝便改變了主意,撤回了罷免崔呈秀的旨意,也不讓受趙南星控製的吏部再去查崔呈秀是不是貪贓枉法了。
高攀龍放了個啞炮自然是不甘心的,便伺機再做進攻,當年十月份,按規矩,天啟帝要親自拜祭太廟,但這件事讓主持儀式的大學士魏廣微搞砸了,於是,東林黨人一合計,得,在崔呈秀身上跌倒,就在魏廣微身上找回來吧。
因此,大家一窩蜂的開始發起了對魏廣微的攻擊。
魏廣微沒辦法,隻好上疏自辯,但東林黨還是不放過他,這不,十月十一日,福建道禦史李應升對魏廣微的自辯狠狠砸了一家夥。
本來魏廣微的自辯也還算講得有點兒道理,一是說自己“罪止失儀”,根本沒到“不拜正朔”的程度;二是說言官有“風聞生事”的惡習,讓人不能自安。
但李應昇卻指出:“如果是行禮中動作出錯,那才是‘失儀’,而魏廣微是誤了典禮。按照《大明律》,失誤朝賀,應笞四十;失誤祭享,應笞一百。魏大人應該領哪一條呢?”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至於說到言官,李應昇認為:“國家設言官,稱為耳目近臣。所言若涉及天子,則天子改容以聽;所言涉及大政,則宰相閉門待罪。魏廣微之父曾為言官,公正發憤,敢直言,因得罪閹臣而去職,美名傳誦至今。魏廣微為何不思其父?至此,廣微應退讀父書,保其家聲,勿再與言官為難。如此可上對神明,下對士林,異日九泉之下亦不至愧見其父!”
好家夥,這跟趙南星對魏廣微的評價幾乎沒什麽區別,讓魏廣微臉上生疼。
魏廣微很想與馬上就跟東林撕破臉皮,但又覺得還沒到時候。
無奈之下,想起了李應升的老師是孫承宗,跟自己既是同年又是同鄉,也許會幫忙圓場。
所以魏廣微便上疏,向天啟提出:“孫承宗督師遼東有功,皇上應給予特別恩典。”
魏廣微的目的當然是緩和自己與東林方麵的矛盾,但孫承宗全不顧什麽老鄉同年的情麵,上疏給予駁斥,說魏廣微這是居心不良,行鑽營之術。
魏廣微再三忍讓,也沒得了好下場,知道自己再無退路,便隻好徹底投到了閹黨門下。
王體乾、魏忠賢等人見魏廣微徹底放下身段,跟自己成了一夥,自然是要保他的,便向天啟進言稱“您之前下過旨意,讓朝廷裏不要再鬧騰了,但您現在看看,東林黨實在太猖狂了”。
天啟帝聽進去了,是的,自己在批複楊漣奏疏的時候就說過,不要鬧騰,不要黨爭,同舟共濟,共度時艱,現在你們把我的話當屁在放,不嚴肅處理,我這皇帝還有威信嗎?再說了,我作為皇帝尚且尊重大臣,你一個台諫小臣卻有事沒事對閣老重臣進行侮辱,還要引用《大明律》,那麽今後大小各官再有遲到的,是否皆依律懲處啊?你們東林黨人還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所以,天啟帝便決定動用廷杖,讓李應升和東林黨人再漲點記性。
隻是,消息傳到了內閣,接替葉向高出任內閣首輔的韓爌不同意天啟帝的做法,他跟天啟帝說,李應昇是禦史,他說什麽都可以,不能因為他說話就處置他,否則祖宗還有設立台諫的必要嗎?
天啟帝一聽,覺得也有道理,所以便改廷杖為罰俸一年,這才把彈劾魏廣微這件事按下去了。
可是,當東林黨的進攻再三失敗後,就該輪到閹黨來反擊了······
正好此時,巡按淮揚禦史崔呈秀任滿回京待考察,這個崔巡按在地方上對大戶和官員壓榨的有些厲害,還據說中飽私囊,對此,“嫉惡如仇”的高攀龍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便就叫福建道禦史李應升起草奏疏,準備彈劾這小子。
崔呈秀聞訊大驚,趁著夜色跑到李應升的寓所,長跪不起,請李大人好歹放他一馬,但彈劾崔呈秀是高攀龍親自安排的三把火之一,又怎麽可能因為崔呈秀的些許做派就無疾而終呢,所以天啟四年九月十七日,高攀龍還是將親自署名的彈劾奏疏遞交上去了。
在台長親自彈劾的情況下,崔呈秀也隻好硬著頭皮上了自辯疏,為自己辯解。
明朝的行政體製中,揭發檢舉是都察院的職權,事情屬實與否,則要吏部來核查;所以,接到高攀龍的奏章和崔呈秀的自辯後,天啟皇帝便讓吏部對崔呈秀進行勘察。
東林黨本就是一體的,所以在趙南星看來,這還勘察個屁啊!
於是,趙南星便立刻上疏建議天啟帝“遣戍”了崔呈秀,讓這隻用來儆猴的雞,滾到邊疆去勞動教養去吧,正好為高攀龍樹立威信。
天啟帝得到了趙南星的奏疏,認為吏部已經對崔呈秀考核過了,驗證了都察院的彈章,便下詔將崔呈秀革職,並責成淮揚地方官查清貪汙數目。
崔呈秀走投無路,便隻好抱著一線希望求助於閹黨。
那日,崔呈秀青衣小帽的來到魏忠賢在宮外的私宅求見,並在見到魏忠賢後長跪不起,請魏忠賢加以援手,並願意尊奉魏忠賢為幹爹,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就連魏忠賢也覺得接受不了,但出於敵人的敵人可為自己所用的判斷,魏忠賢還是收下了這個幹兒子。
隨即,魏忠賢便找了個機會跟天啟皇帝嘀咕起來。
魏忠賢說,皇爺您讓吏部去查崔呈秀,按時間來算,這吏部的人還沒出京呢,怎麽趙南星就附和高攀龍的意見了,這裏麵是不是有問題啊,是不是高趙聯合起來糊弄您呢。
天啟皇帝一聽,也覺察出問題來了,是的,不管是高攀龍和趙南星事先有過商量,還是兩人有默契彼此沒打招呼就呼應了,這都對皇權不是什麽好事,有愚弄和架空自己的危險,所以,天啟帝便改變了主意,撤回了罷免崔呈秀的旨意,也不讓受趙南星控製的吏部再去查崔呈秀是不是貪贓枉法了。
高攀龍放了個啞炮自然是不甘心的,便伺機再做進攻,當年十月份,按規矩,天啟帝要親自拜祭太廟,但這件事讓主持儀式的大學士魏廣微搞砸了,於是,東林黨人一合計,得,在崔呈秀身上跌倒,就在魏廣微身上找回來吧。
因此,大家一窩蜂的開始發起了對魏廣微的攻擊。
魏廣微沒辦法,隻好上疏自辯,但東林黨還是不放過他,這不,十月十一日,福建道禦史李應升對魏廣微的自辯狠狠砸了一家夥。
本來魏廣微的自辯也還算講得有點兒道理,一是說自己“罪止失儀”,根本沒到“不拜正朔”的程度;二是說言官有“風聞生事”的惡習,讓人不能自安。
但李應昇卻指出:“如果是行禮中動作出錯,那才是‘失儀’,而魏廣微是誤了典禮。按照《大明律》,失誤朝賀,應笞四十;失誤祭享,應笞一百。魏大人應該領哪一條呢?”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至於說到言官,李應昇認為:“國家設言官,稱為耳目近臣。所言若涉及天子,則天子改容以聽;所言涉及大政,則宰相閉門待罪。魏廣微之父曾為言官,公正發憤,敢直言,因得罪閹臣而去職,美名傳誦至今。魏廣微為何不思其父?至此,廣微應退讀父書,保其家聲,勿再與言官為難。如此可上對神明,下對士林,異日九泉之下亦不至愧見其父!”
好家夥,這跟趙南星對魏廣微的評價幾乎沒什麽區別,讓魏廣微臉上生疼。
魏廣微很想與馬上就跟東林撕破臉皮,但又覺得還沒到時候。
無奈之下,想起了李應升的老師是孫承宗,跟自己既是同年又是同鄉,也許會幫忙圓場。
所以魏廣微便上疏,向天啟提出:“孫承宗督師遼東有功,皇上應給予特別恩典。”
魏廣微的目的當然是緩和自己與東林方麵的矛盾,但孫承宗全不顧什麽老鄉同年的情麵,上疏給予駁斥,說魏廣微這是居心不良,行鑽營之術。
魏廣微再三忍讓,也沒得了好下場,知道自己再無退路,便隻好徹底投到了閹黨門下。
王體乾、魏忠賢等人見魏廣微徹底放下身段,跟自己成了一夥,自然是要保他的,便向天啟進言稱“您之前下過旨意,讓朝廷裏不要再鬧騰了,但您現在看看,東林黨實在太猖狂了”。
天啟帝聽進去了,是的,自己在批複楊漣奏疏的時候就說過,不要鬧騰,不要黨爭,同舟共濟,共度時艱,現在你們把我的話當屁在放,不嚴肅處理,我這皇帝還有威信嗎?再說了,我作為皇帝尚且尊重大臣,你一個台諫小臣卻有事沒事對閣老重臣進行侮辱,還要引用《大明律》,那麽今後大小各官再有遲到的,是否皆依律懲處啊?你們東林黨人還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所以,天啟帝便決定動用廷杖,讓李應升和東林黨人再漲點記性。
隻是,消息傳到了內閣,接替葉向高出任內閣首輔的韓爌不同意天啟帝的做法,他跟天啟帝說,李應昇是禦史,他說什麽都可以,不能因為他說話就處置他,否則祖宗還有設立台諫的必要嗎?
天啟帝一聽,覺得也有道理,所以便改廷杖為罰俸一年,這才把彈劾魏廣微這件事按下去了。
可是,當東林黨的進攻再三失敗後,就該輪到閹黨來反擊了······